古建筑基础知识和屋顶构成
- 格式:pptx
- 大小:27.43 MB
- 文档页数:30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古建筑坡屋顶的组成古建筑坡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屋顶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风格。
坡屋顶的组成主要包括屋顶结构、屋瓦材料和屋顶装饰。
一、屋顶结构古建筑坡屋顶的结构主要由梁架、椽子和屋面构成。
1. 梁架:梁架是支撑屋顶的主要结构,通常由檩椽和主梁组成。
檩椽安装在墙体上,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主梁则位于檩椽和屋面之间,起到承重和分散屋面荷载的作用。
2. 椽子:椽子是连接梁架和屋面的横向构件,通常由木材制成。
椽子的作用是加强屋面的支撑力度,使整个屋顶结构更加稳固。
3. 屋面:屋顶的屋面是由屋瓦覆盖的部分。
屋面一般采用翘角瓦或筒瓦,通过瓦片的搭接和固定,形成一个坡度较大的屋面,使雨水能够顺利排除。
屋面下方还常常加有一层木板,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
二、屋瓦材料古建筑坡屋顶所使用的屋瓦主要有翘角瓦和筒瓦两种。
1. 翘角瓦:翘角瓦是一种常见的屋瓦材料,它的特点是四周呈弯曲的形状,瓦面上有一条条的沟槽。
翘角瓦的边缘向上翘起,形成坡度,使雨水能够顺利流向屋檐。
翘角瓦通常由黄土烧制而成,色泽自然,质地坚硬,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2. 筒瓦:筒瓦是古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屋瓦材料,它的形状像一个个圆筒,瓦面上没有沟槽。
筒瓦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凸起,能够形成较大的坡度,使雨水顺利排除。
筒瓦通常由黄土或石灰烧制而成,色泽多样,质地坚硬,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
三、屋顶装饰古建筑坡屋顶的装饰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屋顶装饰主要包括屋檐、脊饰和角饰。
1. 屋檐:屋檐是坡屋顶的檐口部分,其作用是遮挡阳光和雨水,保护墙体和屋面。
屋檐的形状通常呈翘角状,常常加以彩绘和雕刻,使整个屋顶更加华丽和富有装饰性。
2. 脊饰:脊饰是坡屋顶顶部的装饰,通常位于屋面的最高点。
脊饰有直线型和弯曲型两种,其形状多样,可以是动物形象、花卉图案等。
脊饰的作用是起到装饰和加固屋顶的作用。
3. 角饰:角饰是屋顶四角的装饰,它的作用是使屋顶的转角更加柔和和流畅。
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名称
一、顶式屋顶:
1、瓦灰顶:以瓦片覆盖的顶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如宫殿,寺庙等。
由于瓦片质地坚硬,能够承受大雨的冲击而不漏水,因此这种屋顶备受古代建筑设计者的青睐。
2、椽顶:一种古代建筑的屋顶,通常是由一系列横板桁架组成,用木板或竹板打造而成。
这种屋顶具有较强的抗风性,能够承受大雨的冲击而不漏水,因此在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
3、砖顶: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屋顶,由砖块和水泥构成,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能够承受大雨的冲击而不漏水,因此受到古代建筑设计者的青睐。
二、植物屋顶:
1、屋顶花园: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屋顶,通常是用草坪覆盖,因此可以抵御高温,凉爽舒适,植物在屋顶上绽放,也使屋顶美观大方。
2、绿色屋顶:通过植物和植被覆盖屋顶,使屋顶可以承受较大的降雨,减少屋顶的温度,减少雨水冲刷,同时保持屋顶的美观。
3、垂藤屋顶:采用植物覆盖屋顶而形成的建筑结构,具有保护屋顶、减少温度、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等优点,是古代建筑的一个特色。
古代建筑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
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中,对于屋顶的形制及其装饰都有许多等级化的规定。
屋顶的形式、高度,脊饰的形象、尺寸、数目、颜色均须根据建筑的等级而定,不得超越。
作为古代建筑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屋顶一般均呈曲线,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结构组成。
重要的建筑都以斗拱挑出檐口,在屋檐转角处形成翼角起翘。
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即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
并根据其本身的造型性格,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如庑殿顶格调恢宏,用于高级建筑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和门屋;歇山顶性格华丽活泼,一般用于配殿;攒尖顶多用于亭、塔;悬山;硬山顶则多用于住宅。
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丰富,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几种“基本顶”,包括: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攒尖式、庑殿式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特殊顶”,常见的有:十字脊屋顶、盔顶、盝顶、万字顶、扇面顶等;其实大部分顶是由基本顶或特殊顶派生过来的。
“派生顶”其基本的派生方法就是不同的顶的进行不同的组合。
(一)、基本顶1、硬山式宋《营造法式》中没有记载,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基本可以推想出现在宋代以后。
明清时期硬山式广泛应用。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简单朴素,同时等级最低,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这种屋顶。
2、悬山式悬山式与硬山式基本相同,只是悬山式的屋顶不像硬山式一样与山墙齐平,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檩承托的。
从外观上看,这是悬山式与硬山式最大的不同。
3、歇山式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不得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山花)。
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4、卷棚式以上所有的屋顶去掉正脊,呈弧形的屋顶就是卷棚式了。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图解中国古建筑林林总总,可谓辉煌至极,让人不能不佩服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享用不尽。
1、建筑基本造型是由屋顶、柱身及台基三段组成;多层建筑立面往往将柱身与屋顶重复应用,构成多层屋檐的建筑形式。
2、屋顶的形式:硬山、悬山、歇山、攒[cuán]尖、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1、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kuàng]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2、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
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
屋顶的结构及等级:第一位:重檐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这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
这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
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即此种殿顶。
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重檐庑殿顶的宫殿。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歇山顶亦叫九脊殿。
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
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
整座建筑物造型富丽堂皇。
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
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等均为此种形式。
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俗称九脊顶。
宫殿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第三位:单檐庑殿顶。
重要的建筑。
其外形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五脊殿,四阿顶.故宫中配庑的主殿,如体仁阁,弘义阁等均是。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
重要的建筑。
其外形一如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配殿的大部分是这种顶式,如故宫中的东、西六宫的殿宇等。
第五位:悬山顶。
民居、神橱、神库。
overhanging gable roof悬山顶是两面坡顶的一种,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
规格上次于庑殿顶和歇山顶。
不管是实物资料还是间接资料,凡是较重要的建筑,都没有用悬山顶的。
悬山顶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山墙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装饰.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殿顶,五脊二坡。
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
此种殿顶,用处不少,如神橱、神库中的房屋等.其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或出山。
古建筑小知识之古建筑的屋顶形式都有哪些屋顶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且异于英美外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屋殿顶殿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级别最高的一种屋顶形式,常用在最尊贵的建筑上,如:宫殿、陵墓、陵寝、太庙、宗教建筑,叫作皇权与神权的象征。
民间是禁用的。
特别隆重的建筑上使用重檐屋殿做法。
(一)、屋殿顶的构造屋殿顶有前后左右四个坡,所以又称“四阿顶”。
上中下坡即山面坡。
前后两坡交叉处为“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处形成四条脊,叫做“垂脊”。
整条屋顶共有五条脊,所以叫“五脊殿”。
屋殿顶内部梁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正身梁架;山面梁架和转角部分。
正身梁架组成前后两坡,其构造为抬梁式架构设计。
构成屋殿顶的关键是山面梁架与转角做法。
因为山面的颜庙檩与正身桁檩垂直放置,而和正身梁架垂直,所以需要解决支撑山面桁李春林明间的梁。
在屋殿顶中设置了一系列的顺梁和顺趴梁以承托山面桁檩。
顺梁和顺趴梁与正身梁相垂直放置。
顺梁无论是标高、形式和断面尺寸皆与应的正身梁相同。
设置顺梁露一手基本条件,即顺梁右边必须有柱承接。
在有斗拱的大式建筑中,常见的顺梁为“桃间顺梁”。
若下面没有柱承接,则只能用趴梁。
顺趴梁的里端搭在沃苏什卡梁利皮扬卡架上,吉洛姆扣在山面桁檩上,其上用瓜柱或柁墩承托上一层桁檩(3-24)趴梁和顺梁的区别在于趴梁扣在桁檩上,靠桁檩支撑;顺梁在桁檩下,两端承托桁檩。
按位置不同,顺趴梁又有上金顺趴梁和下金顺趴梁之别。
山面桁檩与正身桁檩在转角部位搭交,下面由交金瓜柱或交金墩冷却系统缓冲。
在转角部位的搭交桁檩间,放置角梁和由戗,做为垂脊的骨架。
(二)、屋殿顶推山做法所谓“推山”,即将正脊的两端向外推迟,使山面屋面从正脊端向发布外推出。
这样做,山面屋面比正身极为屋面更加陡峻。
这种做法的关键意义在于使屋殿顶的四条垂脊由原来平面投影的与山面均成45度的直线改变为平面投影呈折线形状(4-2),从立面、透视上看来,使四条垂脊变成更加优美的柔和曲线。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经过漫长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积淀,展现出多样化和等级化的特点。
主要形式有: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或“五脊殿”,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的,有单檐和重檐之分,以重檐为多。
重檐庑殿顶的第二檐与第一檐的屋顶是重合的,比第一檐更长、更大。
故宫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重檐庑殿顶建筑。
歇山顶由上半部硬山或悬山,下半部庑殿所组成,基本上只准官署使用。
歇山顶也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它屋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悬山顶有五脊二坡,又叫“挑山”或“挑梁”顶,是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
特点是屋面只有前后两坡与山墙顶相交,也就是说山面不伸出山墙。
悬山顶有利于防风雨侵蚀和节约建筑用料,多用于民间建筑中。
硬山顶也是中国建筑常见的构造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形成五脊四坡的屋面。
硬山顶等级上低于悬山顶和庑殿顶。
卷棚顶是一种没有明显转折、屋面为弧形的建筑形式。
这种屋顶的造型曲线流畅,其外观给人以流畅之感,卷棚顶也是寺庙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形式。
此外还有扇形顶、盔顶、盝顶、十字脊顶等形式。
中国古代屋顶形式多样、等级分明,反映了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这些丰富的屋顶形式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
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材料: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 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比较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3. 建筑造型: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比较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同时,屋身和台基也是建筑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建筑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主要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再用枋子、斗拱和椽子等把排架连接成为一体,所以称为穿斗式。
井干式是用木材层层叠加而成为房屋的墙壁,然后再用横梁等构件把四面墙壁连接起来成为房屋的结构。
5. 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雕饰则多采用龙、凤、云、花等图案,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等。
6. 建筑等级: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规模、形制、装饰等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建筑等级越高,装饰越复杂、繁华。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之一。
7. 建筑抗震:中国古代建筑在抗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智慧。
由于木材的柔性和榫卯的弹性,使得建筑物在地震时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中国古建筑图解第一章——屋顶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一书中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总起来说,从古至今中国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或是说成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
从我国古代建筑的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
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
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硬山式屋顶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这种屋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比较简单、朴素,只有前后两面坡,而且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山面裸露没有变化。
关于硬山这种屋顶形式,在宋代修撰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没有记载,现存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推想在宋代时,建筑屋顶还没有硬山这种形式。
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南北方的住宅建筑中。
硬山式屋顶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硬山式屋顶。
同时正因为它等级比较低,所以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筒瓦,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悬山式屋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悬山式.jpg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一样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不过,它又有不同于硬山式屋顶那样与山墙平齐,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的。
所以悬山式屋顶不仅有前后出檐,在两侧山墙上也有出檐。
悬山又称“挑山”,就是因为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
从外观来看,这可以说是悬山式屋顶与硬山式屋顶最大的不同点。
悬山式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重檐歇山顶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组成-屋顶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
庑殿顶庑殿顶又称四阿式顶。
在商代的甲骨文、周代铜器、汉画像石与明器、北朝石窟中都有反映。
实物则以汉代阙楼和唐代佛光寺大殿为早。
它比歇山顶出现得早,后来成为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形式。
一般用于皇宫、寺庙中最主要的大殿,可以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
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条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
重檐的另有围绕殿身的四条脊和四角的角脊。
2,歇山顶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
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歇山顶的间接资料见于汉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画等。
实物建筑以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为最早。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屋顶形式大体与硬山顶相同,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
歇山顶的瓦作有些复杂,尤其是山花部分。
在山花板上方,搏缝板、排山勾滴和垂脊的结构顺序都和悬山顶一样。
在山花板下部两山瓦坡的后尾,还要做一道脊,以便将雨水排出山花板之外。
歇山顶也有单檐、重檐之分。
3,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悬山顶,叫称“挑山顶”。
其屋顶形式大体与硬山顶相同,也有正脊、四条垂脊和两面坡。
也是中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
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又称为挑山或出山)。
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
规格上次于庑殿和歇山。
不管是实物资料还是间接资料,凡是较重要的建筑,都没有用悬山顶的4,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硬山顶是在房基础的石基之上两端,砌山墙一直到顶,把檩砌到山墙处停止外出,在瓦坡与山墙交接处以尺二见方或更大一些的方砖铺放成人字形带,叫做“方砖搏缝”。
搏缝之上依与山墙垂直方向放勾头滴水,叫做“排山勾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