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基础知识和屋顶构成
- 格式:pptx
- 大小:27.43 MB
- 文档页数:30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古建筑坡屋顶的组成古建筑坡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屋顶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风格。
坡屋顶的组成主要包括屋顶结构、屋瓦材料和屋顶装饰。
一、屋顶结构古建筑坡屋顶的结构主要由梁架、椽子和屋面构成。
1. 梁架:梁架是支撑屋顶的主要结构,通常由檩椽和主梁组成。
檩椽安装在墙体上,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
主梁则位于檩椽和屋面之间,起到承重和分散屋面荷载的作用。
2. 椽子:椽子是连接梁架和屋面的横向构件,通常由木材制成。
椽子的作用是加强屋面的支撑力度,使整个屋顶结构更加稳固。
3. 屋面:屋顶的屋面是由屋瓦覆盖的部分。
屋面一般采用翘角瓦或筒瓦,通过瓦片的搭接和固定,形成一个坡度较大的屋面,使雨水能够顺利排除。
屋面下方还常常加有一层木板,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
二、屋瓦材料古建筑坡屋顶所使用的屋瓦主要有翘角瓦和筒瓦两种。
1. 翘角瓦:翘角瓦是一种常见的屋瓦材料,它的特点是四周呈弯曲的形状,瓦面上有一条条的沟槽。
翘角瓦的边缘向上翘起,形成坡度,使雨水能够顺利流向屋檐。
翘角瓦通常由黄土烧制而成,色泽自然,质地坚硬,具有较好的防水性能。
2. 筒瓦:筒瓦是古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屋瓦材料,它的形状像一个个圆筒,瓦面上没有沟槽。
筒瓦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凸起,能够形成较大的坡度,使雨水顺利排除。
筒瓦通常由黄土或石灰烧制而成,色泽多样,质地坚硬,具有很好的防水性能。
三、屋顶装饰古建筑坡屋顶的装饰是其独特之处,也是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屋顶装饰主要包括屋檐、脊饰和角饰。
1. 屋檐:屋檐是坡屋顶的檐口部分,其作用是遮挡阳光和雨水,保护墙体和屋面。
屋檐的形状通常呈翘角状,常常加以彩绘和雕刻,使整个屋顶更加华丽和富有装饰性。
2. 脊饰:脊饰是坡屋顶顶部的装饰,通常位于屋面的最高点。
脊饰有直线型和弯曲型两种,其形状多样,可以是动物形象、花卉图案等。
脊饰的作用是起到装饰和加固屋顶的作用。
3. 角饰:角饰是屋顶四角的装饰,它的作用是使屋顶的转角更加柔和和流畅。
古代建筑屋顶结构名称
一、顶式屋顶:
1、瓦灰顶:以瓦片覆盖的顶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如宫殿,寺庙等。
由于瓦片质地坚硬,能够承受大雨的冲击而不漏水,因此这种屋顶备受古代建筑设计者的青睐。
2、椽顶:一种古代建筑的屋顶,通常是由一系列横板桁架组成,用木板或竹板打造而成。
这种屋顶具有较强的抗风性,能够承受大雨的冲击而不漏水,因此在古代建筑中非常常见。
3、砖顶:古代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屋顶,由砖块和水泥构成,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能够承受大雨的冲击而不漏水,因此受到古代建筑设计者的青睐。
二、植物屋顶:
1、屋顶花园:古代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屋顶,通常是用草坪覆盖,因此可以抵御高温,凉爽舒适,植物在屋顶上绽放,也使屋顶美观大方。
2、绿色屋顶:通过植物和植被覆盖屋顶,使屋顶可以承受较大的降雨,减少屋顶的温度,减少雨水冲刷,同时保持屋顶的美观。
3、垂藤屋顶:采用植物覆盖屋顶而形成的建筑结构,具有保护屋顶、减少温度、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等优点,是古代建筑的一个特色。
古代建筑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
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中,对于屋顶的形制及其装饰都有许多等级化的规定。
屋顶的形式、高度,脊饰的形象、尺寸、数目、颜色均须根据建筑的等级而定,不得超越。
作为古代建筑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屋顶一般均呈曲线,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结构组成。
重要的建筑都以斗拱挑出檐口,在屋檐转角处形成翼角起翘。
屋顶有五种基本形式,即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
并根据其本身的造型性格,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
如庑殿顶格调恢宏,用于高级建筑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和门屋;歇山顶性格华丽活泼,一般用于配殿;攒尖顶多用于亭、塔;悬山;硬山顶则多用于住宅。
我国古建筑屋顶样式丰富,变化多端,但总离不开几种“基本顶”,包括: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卷棚式、攒尖式、庑殿式等;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特殊顶”,常见的有:十字脊屋顶、盔顶、盝顶、万字顶、扇面顶等;其实大部分顶是由基本顶或特殊顶派生过来的。
“派生顶”其基本的派生方法就是不同的顶的进行不同的组合。
(一)、基本顶1、硬山式宋《营造法式》中没有记载,宋代建筑遗物中也未见,基本可以推想出现在宋代以后。
明清时期硬山式广泛应用。
硬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简单朴素,同时等级最低,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这种屋顶。
2、悬山式悬山式与硬山式基本相同,只是悬山式的屋顶不像硬山式一样与山墙齐平,而是伸出山墙之外。
这部分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是由下面伸出的檩承托的。
从外观上看,这是悬山式与硬山式最大的不同。
3、歇山式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不得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山花)。
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将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
4、卷棚式以上所有的屋顶去掉正脊,呈弧形的屋顶就是卷棚式了。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图解中国古建筑林林总总,可谓辉煌至极,让人不能不佩服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享用不尽。
1、建筑基本造型是由屋顶、柱身及台基三段组成;多层建筑立面往往将柱身与屋顶重复应用,构成多层屋檐的建筑形式。
2、屋顶的形式:硬山、悬山、歇山、攒[cuán]尖、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1、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kuàng]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2、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
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