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31.58 MB
- 文档页数:187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一、古建筑的概念和分类古建筑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时期,以木材、砖石、土坯等为主要材料所建造的建筑物。
根据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古建筑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多种类型。
1. 宫殿: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具有严肃庄重的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
故宫、颐和园等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宫殿建筑。
2. 寺庙:寺庙是用于修行、祭祀和礼佛的地方,古建筑中的寺庙建筑有着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例如,少林寺、灵隐寺等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
3. 园林:园林是一种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独特建筑形式。
中国的园林建筑以精美的布局、精巧的缀饰和亲近自然的理念而闻名。
拙政园、留园等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建筑。
4. 民居:民居是中国古代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也是反映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南方的四合院、北方的院落式建筑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
二、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建筑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注重用木材搭建结构,以榫卯连接,减少使用钉子和刺槽的方法。
这种结构设计使得古建筑在地震时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
2. 形式美:古建筑注重形式美,强调对称、谐调和比例。
从整体上看,古建筑呈现出庄重、稳重和谦逊的美感。
3. 装饰艺术:古建筑装饰艺术极其精湛,主要体现在雕刻、彩画、瓦片等方面。
雕刻精美的柱子、漫画精细的壁画、彩瓦上的图案等,都是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4. 自然融合:古建筑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注重自然景观的利用。
建筑中常常有庭院、花园、假山等景观,使得整体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三、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古建筑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品,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下面介绍几座代表性的古建筑:1.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建于明代,是中国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古建筑常识
中国古建筑常识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内容:
1.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常见的有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等。
(2)大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
(3)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主要起支撑屋顶、连接柱子和梁的作用。
(4)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建筑在规模、形制、装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2.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
(1)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故宫、沈阳故宫等。
(2)寺庙建筑:寺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等。
(3)园林建筑: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等。
(4)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类型,代表作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等。
3.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装饰
(1)彩画:彩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位。
(2)雕刻:雕刻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门窗、栏杆等部位。
(3)琉璃瓦:琉璃瓦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屋顶。
(4)石雕:石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装饰,主要用于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的基座、栏杆等部位。
4.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协调。
(2)礼制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礼制文化。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建筑历史部分:原始社会: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青藏高原——碉房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龙山文化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
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
悬山、庑殿普遍。
多层木建筑普遍。
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
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三国、魏、晋、南北朝: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
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
北魏主要建筑: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柱础——覆盆式、莲花式收分——上细下粗隋唐五代: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
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
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
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
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赵县安济桥(隋李春)石拱桥。
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
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
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
一 .中国古建筑名词及条目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5、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大木大、小式建筑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涂,道路.一夫,一百亩)(注意,这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都城制度,左祖右社,人面朝南时,左东右西.)青龙寺空海纪念堂剖面图侧立面饱满、稳重,层次丰富;斜撑和人字拱尽显结构之美10、经幢:①刻有佛的名字或经咒的石柱子,柱身多为六角形或圆形.(现代汉语词典)②在八角形的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有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中建史)11、覆盆:柱础的露明部分加工成外凸的束线线脚,如盆覆盖.12、垂带踏跺:高等级建筑的台阶做法,其正面轴线上称正阶踏跺,两旁称垂手踏跺,侧面称抄手踏跺。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一、概要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史前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概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展历程、主要特点、结构体系、装饰艺术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读者可以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进而欣赏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文将展现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 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体现,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古代建筑是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形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历史变迁。
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极高,其精美的雕刻、绚丽的彩绘、独特的结构等,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建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古建筑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因素,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古代建筑还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启示,对于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们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 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与风格。
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建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设计多遵从自然地形,注重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元素,如山、水等,形成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
宫殿、寺庙等建筑更是讲究布局与自然的融合。
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其独特的构建方式和造型艺术,形成了中国建筑的特色。
木材的可塑性和强度使得中国古代建筑能够展现出优雅而富有弹性的形态。
注重对称与均衡: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注重对称与均衡的美学原则。
宫殿、府邸等建筑通常采用严格的中心对称或轴对称的设计,以体现庄重、稳重的氛围。
细节处理也十分精细,如斗拱、檐口等,体现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装饰丰富多样: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包括雕刻、彩绘、琉璃镶嵌等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常识
中国古代建筑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筑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连接各个构件。
2. 建筑群体布局: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布局,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常见的建筑群体布局有院落式、廊道式、厅堂式等。
3. 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彩绘、雕刻、木石砖三雕等。
装饰题材多采用吉祥图案、神话传说等。
4. 建筑功能:中国古代建筑根据功能可分为住宅、宫殿、寺庙、园林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建筑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
5. 建筑材料: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此防火是建筑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建筑中采用防火墙、防火门等措施来预防火灾。
6. 建筑与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同时,建筑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见常识,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信息,可以查阅相关的建筑书籍或咨询专业的建筑师。
中华古代建筑介绍资料
中华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中华古代建筑的介绍资料:
1.建筑类型:中华古代建筑有多种类型,包括宫殿、庙宇、园林、楼阁、塔
刹等。
这些建筑类型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2.建筑风格:中华古代建筑的风格因时代、地域和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秦汉时期的建筑风格气势磅礴,唐代则显得富丽堂皇,而明清时期则注重细节和装饰。
3.建筑元素:中华古代建筑的元素非常丰富,包括屋顶、斗拱、门窗、柱子、
台基等。
这些元素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富有美学价值,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4.建筑文化:中华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哲学、宗教、艺
术等文化形态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例如,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中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5.建筑价值:中华古代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具有科学和艺术价
值。
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欣赏到古代工匠们的技艺和智慧。
总之,中华古代建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中国古建筑的基础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材料: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
木构架结构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 建筑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简明的组织规律,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比较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
3. 建筑造型: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比较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同时,屋身和台基也是建筑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建筑结构: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三种主要结构方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再用枋子、斗拱和椽子等把排架连接成为一体,所以称为穿斗式。
井干式是用木材层层叠加而成为房屋的墙壁,然后再用横梁等构件把四面墙壁连接起来成为房屋的结构。
5. 建筑装饰: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
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
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雕饰则多采用龙、凤、云、花等图案,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等。
6. 建筑等级: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建筑的规模、形制、装饰等都受到严格的限制。
建筑等级越高,装饰越复杂、繁华。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也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之一。
7. 建筑抗震:中国古代建筑在抗震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智慧。
由于木材的柔性和榫卯的弹性,使得建筑物在地震时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从而保证建筑物的安全。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目录一、基本概念 (2)1.1 古建筑的定义 (2)1.2 古建筑的分类 (3)1.2.1 按用途分类 (5)1.2.2 按结构类型分类 (5)1.3 古建筑的历史发展 (6)二、古建筑结构 (8)2.1 地基与基础 (9)2.2 墙体与柱子 (11)三、古建筑装修 (12)3.1 内部装修 (14)3.2 外部装修 (15)四、古建筑装饰 (16)5.1 园林的定义与特点 (18)5.2 园林的布局与元素 (20)5.3 园林的设计理念 (21)六、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22)6.1 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23)6.2 古建筑修复的原则与方法 (24)七、古建筑实例介绍 (25)7.1 皇家建筑 (26)7.2 宫殿建筑 (28)7.3 寺庙建筑 (29)7.4 传统民居 (30)八、古建筑文化 (31)8.1 建筑艺术 (32)8.2 建筑文化 (34)一、基本概念中国古建筑,又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穴居、巢居等简易居住形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初步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体系,并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采用柱、梁、枋、斗拱等构件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还经常运用雕刻、彩绘、砖雕、木雕等装饰手法,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庙宇、宅第、园林、古城等。
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具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等特点;庙宇是祭祀神灵的地方,具有气势磅礴、造型独特的特点;宅第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园林是供游览和休憩的场所,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古城则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中国古代建筑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它不仅在建筑技术上达到了独特的高度,还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建筑结构1. 木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其特点是檩柱结构稳固,榫卯连接工艺精湛。
代表性建筑有故宫、颐和园等。
2. 石构建筑:石构建筑主要采用石材进行建造,如石块、砖石等。
石构建筑在墓葬、寺庙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代表性建筑有长城、洛阳白马寺等。
3. 砖木结构:砖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形式,通过榫卯和砖石的结合,使建筑更加牢固。
代表性建筑有北京的天坛、孔庙等。
4. 土木结构:土木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土壤和植物材料进行建造的一种方式。
代表性建筑有土楼、黄土高原上的窑洞等。
二、建筑材料1. 木材: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使用各种木材,如松木、柏木、榉木等。
木材具有韧性和耐久性,适合用于建筑结构。
2. 石材:石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等。
石材坚硬耐用,适合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
3. 砖石:砖石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青砖、琉璃瓦等。
砖石制作工艺精湛,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屋顶。
4. 泥土:泥土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材料,如黄土、黏土等。
泥土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适合用于建筑的墙体和地基。
三、建筑风格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风格,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和威严。
它以故宫为代表,具有严谨的布局和宏伟的气势。
2.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注重营造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以其精美的园林景观而闻名。
3. 寺庙式建筑:寺庙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宗教建筑风格,代表了佛教和道教的信仰。
白马寺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的典范之一。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常见风格,代表了普通人民的居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