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雷雨》
- 格式:ppt
- 大小:2.88 MB
- 文档页数:45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矛盾的经典作品。
它以193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大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农民、一位小农民和一位小青年之间的故事,揭示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在这部作品中,曹禺以激烈的语言和抒情的文字,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平和农村人民的悲惨处境。
在曹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艰难生活,也看到了他们的挣扎和希望。
作者以一种深刻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始终伴随着每个人,即使处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
总之,《雷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浅析曹禺及其经典作品《雷雨》绪论:《雷雨》是由中国著名的剧作家曹禺所创作,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正文: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汉族,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万德尊曾任镇守使,都统和黎元洪秘书。
曹禺生母早逝,继母酷爱戏剧,常携曹禺观看戏曲和文明戏。
他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剧的主角。
曹禺1929年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广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士比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卜生、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前夕,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雨》,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日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曹禺是中国史上继往开来的剧作家,他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方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号称“中国的莎士比亚”。
《雷雨》这部剧作通过叙述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雷雨》主要讲述的是四凤是周家女佣, 周萍, 周乃同父异母兄弟, 同样爱上四凤. 周萍本与繁漪 (即周的母亲) 有染, 自与四凤偷偷相恋, 便不再理会繁漪, 繁漪伤心欲绝. 繁漪知周冲喜欢四凤, 邀请四凤的母亲鲁妈到访, 希望鲁妈立即带四凤离开. 鲁妈离开之际, 却遇上周老爷, 繁漪才知道三十年前, 鲁妈在周家打工, 与老爷怀了周萍和大海, 但终被抛弃, 鲁妈带着大海改嫁鲁贵, 生了四凤. 因而鲁妈对老爷恨之入骨. 鲁妈计划带四凤远离周家, 四凤却因已怀孕, 要求周萍带她走, 鲁妈几欲晕倒, 事到如今, 只有催促两人快走, 繁漪阻止周萍离去不成, 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 周萍和四凤知铸成大错, 周萍吞枪自杀, 四凤触电自杀, 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曹禺《雷雨》赏析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
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求,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
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
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
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
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
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
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
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
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
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
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
因此,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雷雨》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一起来看看吧!读曹禺《雷雨》有感800字1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
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
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
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
《雷雨》也不例外。
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
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
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
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
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
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
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
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
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
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
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
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
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萬家寶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曹禺笔名的来源是因为本姓“万”(繁体字),繁体万字为草字头下一个禺。
于是他将万字上下拆为‘草禺’,又因“草”不像个姓,故取谐音字个‘曹’,两者组合而得曹禺。
汉族,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
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曹禺自小随继母辗转各个戏院听曲观戏,故而从小心中便播下了戏剧的种子。
其作品《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被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96年12月13日,因长期疾病,曹禺在北京医院辞世,享年86岁。
《雷雨》梗概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
周公馆的老爷周朴园由于处理矿工罢工,一直忙于公务,回到家里没有看到太太蘩漪。
客厅里侍女四凤正在滤药,她的父亲鲁贵昨天连喝带赌,欠了别人的债,正厚着脸皮向女儿要钱呢,“如果你不给,我就要把你和大少爷之间的私情张扬出去。
”四凤无奈,只得给他钱打发他走,鲁贵一高兴,告诉四凤大少爷周萍和他的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正在这时蘩漪走进客厅,向四凤打听大少爷周萍的消息。
太太这么一问,四凤心里更紧张了,太太又请她母亲来,不知安的什么心。
这时,蘩漪的亲生儿子周冲蹦蹦跳跳地跑进来,他对母亲说,他想把自己的学费分一半给四凤,好让她去上学,因为他正热恋着四凤。
正当此时,周萍走进了客厅,他说他明天要离家到矿上去,找父亲谈一谈。
周萍是周朴园同他家的一个侍女生的孩子。
那时候,周朴园还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的大少爷,与仆人梅妈的女儿梅侍萍相爱,侍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因周家老太爷不同意这门亲事,所以在侍萍生下第二个孩子第三天,大年夜的晚上被赶出家门,她抱着孩子冒着暴风雪投河自尽。
后周家几次搬家。
蘩漪是周朴园的第三个太太,她只比周萍大7 岁,她脸色苍白,面部轮廓很美,眉目间显出忧郁,她有些神经症,得不到任何温情,因而爱上软弱的周萍。
曹禺《雷雨》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几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在表现人物时,紧扣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暗示人物内在的情绪、心理、性格、以致生命的存在方式,着重突出人物的内在冲突。
2.戏剧语言非常传神,潜台词十分丰富。
许多人物的语言并不多,往往一两句话就把人物的复杂感情与性格和盘托出。
3.戏剧性十分明显。
善于运用戏剧特有的艺术技巧,不但读剧本使人惊心动魄,在舞台上表演起来,更是使人如醉如痴。
4.成功地运用了“三一律”,把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纵横交错地组织成一个统一体,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展开矛盾冲突,并在有限的戏剧时间内迅速把冲突推向高潮,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
5.在戏剧本事之外又精心设置了“序幕”与“尾声”,造成了欣赏的距离与“悲悯”的审美情感,将剧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并具有更高意义上的清醒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