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1章到第50章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面对挫折赵妙果老师与《道德经学用》第41章的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进《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去享受老子关于宇宙规律之爱对我们的祝福!【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mèi),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ì)。
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具有上德且知行合一者为“上士”。
上士一旦有机会接触到大道,就会如饥似渴,勤勤恳恳,自强不息;坚信不疑,依法修行。
具有小德且闻一善言心便喜,见一利欲心便乱者为“中士”。
中士是道与非道之间的徘徊者,他们大多接触到大道后,或热血沸腾,或将信将疑。
具有失德且嚣张无礼者为“下士”。
下士听到大道之理,会憋不住要大笑,这种嘲笑,是把大道之理视为异端邪说的讥笑——这实在是一种愚痴的表现!这些人听闻大道要是不笑,那么道也就不是道了。
以下是老子对从事于道者的忠告:“明道若昧”是指光而不耀者。
大道光明,精通大道者却外似愚昧,藏智敛慧,浑然无迹。
“进道若退”是指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进道之人是知止、知反、知退的勤而行之者;是真正孜孜不倦,以寻求大道之光的人;当他走向大道深处时,常人却误以为他在后退。
“夷道若纇”又好比若冬涉川——平滑的冰面比起伏的路面还要难行,更需谨慎而行之;过程中的种种挫折不是障碍,而是夷道的一部分,好比考试不是对针好学生的障碍,而是用来淘汰不用心学习者。
“上德若谷”是指上德之人,心德广大,如空谷一般,无所不容,无所不纳。
“广德若不足”是指德行广大,虽辽阔无边,包容一切,但广德者始终不自以为有德。
“建德若偷”是指德已厚,而不自以为厚;功已深,而不自以为深;兢兢业业,始终以圣贤之任为己任,以天地之心为己心;“偷”者,薄也。
“质真若渝”是指质朴纯真的德行,柔和而表现为平淡,出色而表现为普普通通的浅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老子不仅是中国第一个哲学家、思想家,他还是中国第一个成语发明家。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成语就出自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比如: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第7章的“天长地久”。
第41章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第50章的“出生入死”。
第60章的“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64章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73章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74章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除了发明以上已经约定俗成的成语外,两千多年前的老子还说出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
这些至理名言在《道德经》里比比皆是:第8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说的是,(人间)最高层次的善就像水一样。
水有利于万物,却不和万物相争;水处在众人都厌恶的低处,所以最接近于“道”。
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故去彼取此。
”说的是,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喧嚣的音乐使人耳朵失聪;过多的美味使人口味难辨……因此应当舍弃美好的虚名而保持安定的生活。
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的是,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显现出仁义。
因为投机取巧的智慧出现了,才产生出狡诈和虚伪。
因为家庭亲戚之间不和睦了,才显现出孝顺和仁慈。
一旦国家混乱、动荡不安了,就会出现贞节、忠诚的大臣。
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说的是,拥有上等品德的人是不自恃有道德的,因此才会具有真正的道德。
而下等品德的人总是强迫自己不失去道德,因此才没有真正的道德。
第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说的是,我有三件珍宝,总是掌握并保有它们: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朴,第三件叫做不敢抢在天下人的前面。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第四十一章shàng shì wén dào ,qín ér xíng zhī;zhōng shì wén dào ,ru 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cún ruò wáng ;xià shì wén dào ,dà xiào zhī。
bù xiào ,bù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zú yǐ wéi dào 。
gù jiàn yán yǒu zhī,míng dào ruò mèi ,jìn 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dào ruò tuì,yí dào ruò lèi ,shàng dé ruò gǔ,dà bái ruò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rǔ,guǎng dé ruò bù zú,jiàn dé ruò tōu ,zhì zhēn ruò yú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dà fāng wú yú,dà qì wǎn chéng ,dà yīn xī shēng ,dà xiàng,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wú xíng ,dào yǐn wú míng 。
道德经原文〔马王堆甲本〕道经45〔通行本0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46〔通行本02〕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低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47〔通行本03〕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48〔通行本04〕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渊呵,始万物之宗。
锉亓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之先。
49〔通行本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
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假设守于中。
浴神不死,是胃玄牝。
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
绵绵呵假设存,用之不堇。
51〔通行本07〕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52〔通行本08〕上善治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
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53〔通行本09〕持而盈之,不假设亓已。
揣而允之,不可长葆之。
金玉盈室,莫之守也。
富贵而骄,自遗咎也。
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54〔通行本10〕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
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胃玄德。
55〔通行本11〕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道德经41章感悟心得分享
道德经41章所阐述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人生境界和行为准则的。
这一章节以“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为开头,告诉我们当社会道德体系崩塌时,人们依然需要依靠内心的仁慈和正义之心来保持生命的真正意义。
同时,在面对外界的世俗诱惑和利益逐利的陷阱时,应该运用智慧和清醒的头脑,辨别真伪,做出合理的选择。
这种境界、准则和修为,正是历经人生成长的积累和沉淀。
与现实生活相比,我们似乎有些迷失,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放弃仁义和责任感,被功利和诱惑所驱使,追求的是眼前的名利,忽略了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需求,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事实上,仁义和智慧,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它们不仅是实现自己价值的基础,也能够帮助我们着力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在商业、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秉持个人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准则。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健康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精神境界。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注重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切勿随波逐流,抵制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和思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态度。
在大道废的时代,仁义和智慧的力量依旧耀眼夺目,启迪了我们人生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
只有在这种境界和准则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成就一份有价值的人生,与家人、朋友、社区、国家和全球社会建
立起一种和谐、安全和稳定的联系。
因此,让我们深深体悟41章所阐述的精华,践行道德准则,积极向上地生活、成长和贡献。
体现了老子大白若辱道德经第41章的
道理
第41章是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一章,它强调了无为而治的
理念。
根据这个理念,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探讨如何体现了老子
在第41章中所阐述的道德经的道理。
《道德经》第41章表达了无为而治的概念,强调了轻柔谦逊、柔弱胜于坚强的思想。
在这一章中,老子建议人们效法无为的原则,以获得真正的力量和高尚的德行。
他认为,柔弱胜过坚强,
无为而治能够带来和平与稳定。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不是指人们什么都不做,而是指自然的
自发性,不强求操控和影响外在世界的做法。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通过行为的自然流露来达到无为的境界。
我们常常可
以在自然界中看到这种现象,如柔弱的小草能够顽强地生长,柔
顺的水能够穿石成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无为而治的理念。
当我们面对挫
折和困难时,不要过分努力地去争斗和抗拒,而是应该以柔软的
态度去适应和顺应。
通过自然而然的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世
界相处,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同时,《道德经》第41章还强调了谦逊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谦逊能够带来力量和光荣。
谦逊的人不争强好胜,不自夸自大,
而是保持内心的平衡和淡定。
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同
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和观点。
老子在《道德经》第41章中提出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了
柔弱的力量和谦逊的重要性。
我们通过自然而然的努力去适应环境,并保持内心的平衡与谦逊,可以实现真正的力量与高尚的道德。
这种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
和谐发展。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第五十章原文及译文第四十一章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
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
所以《建言》中说:明道的人,好像是愚昧的人;精进修道的人,好像在退步;真正在行道的人,与世俗人没有两样;上等德行的人,总是虚怀若谷;心地洁白的人,还是会遭受许多辱骂;明道建德的人,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偷懒;质朴而纯真的人,好像混浊未开;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道无形无声,没有名份。
然而只有“道”,善于辅助,万物才得以生成。
第四十二章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无极太空生出一气,一气分出阴阳二气,二气合和生出中合之气,阴、阳、和三气生出自然万物。
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互相冲荡而达到和谐统一。
人们讨厌的就是“孤”、“寡”、“不谷”这样的字眼,而至为尊贵的帝王却自称之。
所以事物常以谦下损已而得益,以尊贵益已反招祸。
别人用来教导我的,我也用来教导别人:“强横的人是会不得好死的。
”我将把这一原则当做教人的根本。
第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同时也是纵横天下最坚强的。
道德经四十一章感悟心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虽然它的内容深奥,但它所阐述的养生之道、修身之术、治世之策却是淳朴无华,至今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其中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则行,中士闻道则存,下士闻道则诈》对我最为有感悟,下面就我的理解和体会分享一下。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达到一定的精神水平,才会真正听懂道的意义,才会真正的去积极的实践,去努力地追求自己梦想要实现的东西。
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有更深入的领悟。
如果说一个人只是听懂了道理,却不能在实践中有所得的话,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十分浅薄和苍白的。
这种人往往抱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平日里不停地吟咏,口头赞美,但实际行动却是迟缓且躁动,虽然可以短期激发内驱力,但是很难持续发展。
对于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我深有体会。
只有勇于付出努力,才能看到结果,从而更好的理解道的真正含义。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位有名的拳手教练为一个练习者进行示范,并让他去学习,不断地挑战和实践自己的拳击技巧。
这个练习者十分地专注,可以看到他一遍一遍地模仿教练在他身上演示的动作,直到领悟到这些动作的精髓,非常顺利地完成了动作。
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工作的魅力所在,不断地追求。
只有在实践中,才会真正体会到道的含义。
道是一种无情的东西,虽然不能逾越,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思考,而不能付诸行动。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思考对策,想出办法来解决它。
我们不能只是在脑海中扯皮,而不能将我们思考的东西,付诸行动。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领悟到道带给自己的人生真谛。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被各种测试,不断地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真正地得到心灵的成长和收获。
在学习生活中,道德经第四十一章的观点同样适用。
只有当我们真正也领悟到道的真谛时,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只有陶冶自己的情操、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从容地面对挑战和成功。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悟透和理解道的深刻意义。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纇(lèi);
上德若榖(谷gǔ);
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方无隅(yú);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gǔ),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chěng)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nè)。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y?u),见(jiàn)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jiàn)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