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 学案(全国)1精品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4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学设计学生需求分析经过高中三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他们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这为他们读懂古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古汉语的内容广泛且丰富,实词积累又无法穷尽。
因此,学生们还需要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一般方法,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读懂文言文扫除障碍,同时,学生自主梳理探究的意识不强,也往往忽略古文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
教学目标制定1、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通过不同题型的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能力;2、链接教材,巩固实词推断的方法,同时强化回归教材的意识;3、引导学生梳理探究,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总结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七种方法,并在回归教材中加以巩固。
难点:通过不同题型的真题演练,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希沃白板交互式课件教学步骤与过程(一)课堂导入《咬文嚼字》编辑部近日在沪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特种兵式旅游等词语榜上有名。
这些流行语的背后,不仅体现了语言本身的创造力,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
文言文是我们与古代先贤沟通的桥梁,是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然而,文言文中有很多实词的词义难以理解,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障碍。
因此,今天我们将学习文言实词词义推断的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读懂文言文,为你们与古人对话、走进古代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二)学习活动一:方法提炼请推测下列划线词语的词义,并说说你是如何推断的。
方法小结: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语境推断法(三)学习活动二:链接教材回顾选必下册第三单元,找找哪些字词可以运用实词推断法加以推断。
推断方法示例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联想推断法通假推断法语境推断法(四)学习活动三:真题演练请运用所学方法完成下面的试题。
【真题演练】全国卷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文言实词,而是放在句子翻译中进行考查。
[2023新高考卷Ⅰ]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2022年开始还出现了新的考查形式。
在原本考查“文化常识”的选择题中,结合文本出现的内容与高中学过的文章对实词进行考查。
[2023新高考卷Ⅰ]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 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 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2【知识讲解】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二是指一个词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词的多义一般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或假借等形式延伸出来。
如“朝服衣冠”的“朝”应读“zhāo”,义为“早晨”,是本义。
因古时大臣朝见皇帝都是在早晨,所以引申为“朝(cháo) 拜”,如“皆朝于齐”的“朝”就是“朝拜”之义;由“朝拜”进一步引申为大臣、皇帝议政的地方,即“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的“朝”。
识记一词多义可以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分析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按照发散特点记忆。
对点小练1:[2023新高考卷Ⅱ]原文: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
”T11-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对点小练2:[2023全国乙卷]原文: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水平。
教学重难点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学过程完成练习,探究方法第一组:【边做边悟】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北京卷)2、冀得一归觐(全国卷)3、及门而贽(2012年浙江卷)4、王怒曰:“劓之。
”【探究方法】【技巧点拨】示例: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
(2009年全国卷2)【学以致用】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3、抚军亦厚赉成名。
4、必宥之,无恐。
(2012年四川卷)5、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6、彀士十万人7、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8、(杜环)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09年广东)9、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
(10年浙江)第二组:【边做边悟】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2.张良出,要项伯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探究方法】【技巧点拨】示例:1、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2、昌期少年,不闲吏事(湖北卷试题)【学以致用】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卒然临之而不惊4、讴癸倡,行者止观(湖南卷)第三组【边做边悟】1.追亡逐北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忧劳能够兴国,逸豫能够亡身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5.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探究方法】【技巧点拨】【学以致用】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4、时浓雾半作半止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6、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7、庶竭驽钝,攘除奸凶8、曹操之众远来疲敝9、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有助之者,不听听:听任B.告裒求属令属:联系C.安丘令以为诣己诣:造访D.犹思慕不能进慕:依恋11.(湖北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不徒高谈虚论徒:仅仅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任C、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纠正D、本为羁旅羁旅:寄居第四组【边做边悟】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
商城高中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词义推测学案制作:方超 20200923 文言文复习我们已经进入了尾声,一起来复习下我们对文言文复习了哪些知识点:文言断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重要虚词,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有规律可循,而且数量比较少,我们好掌握,而实词成千上万,浩如烟海,造成我们词意难以把握的就是我们我们文言实词它有这么多的变化。
所以在理解上会造成困难,针对实词理解上的困难,我们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如何进行实词的推断!二、方法导引。
(一)、语境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较为实用,根据前后文来进行判断。
根据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根据事理情理进行分析。
语境推断是所有方法里都需要用到,词义千变万化,但是语境是固定不变的。
好接下来我们牛刀小试一下:(练习题)王昭君出汉宫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思考与练习](1).解释:图_________中__________(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思路: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3、比较推断词义。
【学习目标】1、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2、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前置补偿】一、完成下列默写填空:1.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借后唐庄宗耽溺于伶人而亡国的史实,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2.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创业都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但也要牢记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 , ”,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奋斗精神。
3.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极言庄宗强盛之时天下无敌的句子是:,。
4.运用对比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又以两个反诘句回扣论点的句子是: ? , 。
5.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中的名句谈自满与谦虚的对比的句子是:,。
课堂探究案【典型例题】一、自主学习翻译句中划线词语1.可以独飨白粲。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3.冀得一归觐。
4.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7.风吹草低见牛羊。
8.张良出,要项伯。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0.通五经,贯六艺。
1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1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3.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4.将军身披坚执锐。
15. 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6. 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17.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18. 斯言虽小,可以喻大。
19.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二、合作探究归纳正确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技巧【方法总结】【巩固提升】翻译句中划线词语1.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2.抚军亦厚赉成名。
3.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4.夜缒而出,见秦伯。
5.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6.复之以掌。
7.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8.追亡逐北。
9.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佛印绝类弥勒。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0.今姑贷汝。
【当堂检测】翻译句中划线词语1.彀士十万人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4.卒然临之而不惊5.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6.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7.攘除奸凶8.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②信义著于四海课后训练案【学以致用】翻译下列句中划线字词。
掌握技巧巧译实词——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学习目标】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积累文言知识,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沉“着”(采用推断方法解释加粗划线字):(一)例:1.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击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列子•说符》思考:(1)“素”和“缁”是什么意思?(2)你是用什么巧妙方法推断出来的?(二)试一试:1.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2.吴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
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2022年新高考Ⅱ卷《东观汉记》卷十)方法总结:二、落“实”(采用推断方法解释加粗划线字):(一)例:例1: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例2: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二)试一试: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2021年新高考1卷)2.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021年新高考2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020年新高考1卷)方法总结:三、得“月”(采用推断方法解释加粗划线字):(一)例: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2.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过秦论》)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五代史伶官传序》)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实词虚词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明确理解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的一般方法和技巧有机地运用于自己的考试答题中.教学重点:1.让学生分清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意义多指含义,用法多指词性和使用情况.2.让学生能够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掌握解答文言文实虚词的题型特点、答题规范、一般技巧和规范的答题格式能够将本节所学有机地运用到考场答题实际中。
教学方式:归纳演绎常见实虚词。
以例证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几年,校园里流传着这一样个段子:“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不错,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深度,再加个时代隔膜,理解起来确实不易,而作文又是我们中学生必须写作但又最让人头痛的事,而文言文则离我们生活的实际太远,语言过于简练,更由于在生活中使用较少,所以,同学们怕文言文也是可以理解发。
要读懂并理解浅显的文言文,第一个关键就是必须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虚词,如果这个关过不了,我们就无从谈起读懂文言文了,更不用提理解文言文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的实虚词进行一个梳理,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并联系课本实际。
下面我们就从高考实虚词的角度作一解读。
二、“文言文实虚词”的解读。
文言文实虚词的考查是一个传统的题目,常考而不衰.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
文言文实虚词的范围很广,但并不是说没有目标,《考纲》规定,我们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只有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所以,划定了这个范围,我们在学习中就能够有的放矢,缩小范围。
具体文言实虚词,我们将在PPT中予以展示。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推断【学习目标】1.归纳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几种方法。
2.能根据所总结的方法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重点难点预测】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词类活用。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评价任务】1.通过课前自学,总结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几种方法。
2.通过课中合作探究和展示,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知识链接】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考试大纲》保留内容。
我们要注意两点隐含信息: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关键是理解教材中120个左右的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的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态,又是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然而,文言文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不是仅仅靠积累就能解决问题的了,还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考查题型:直接考查第4题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第7题翻译文中的句子间接考查第6题分析概括文章的内容【学法指导】1、注重积累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学案打牢文言基础(一)文言实词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
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看,文言实词的考查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方面。
命题点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应根据具体的语境仔细辨别。
比如“一”的本义为“数词,一个”,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
[考点感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利(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变得锐利,变得锋利(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使……快(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有利(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有利的形势(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利益,好处(6)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 利润2.谢(1)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并序》) 推辞,谢绝(2)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辞谢(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 道歉,认错(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道谢(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告诉,劝告3.举(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发动(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举起,抬起(3)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推举,举荐(4)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过秦论》) 攻取,占领(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提出,列举(6)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并序》)成功(7)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全,合(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尽命题点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实词推断学案(全国)技法三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词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词的词性、词义。
如:2015年湖北卷中“则千金有所必割”“则锥刀有所必算”两句为相同句式,句中的“割”和“算(算计)”处于同一位置,在词性上相同,可推知“割”解释为“舍弃”正确。
[应用体验]
(2013·安徽高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尉佗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区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节选自《说苑·奉使》)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讨暴.秦,诛强楚暴:
(2)为天下兴利.除害利:
(3)人众车舆.,万物殷富舆:
解析:(1)(2)(3)中“暴”“利”“舆”皆可根据文言中句式整齐的方法,依前面或后面相同或相反的意义来推断。
参考答案:(1)暴:暴虐的(2)利:有利的事情(3)舆:众多
参考译文:
陆贾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等到高祖时期,高祖刚把中原平定,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让陆贾为使者赐给尉佗大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
……尉佗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陆贾说:“您似乎比他们贤能。
”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说:“皇帝从丰、沛之地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辖治理整个中原,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
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
而现在您的人口不过几十万,都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又处在这地势不平的荒远偏僻之处,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能同汉王相比!”尉佗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
就比不上汉王!”尉佗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
技法四语法推断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划分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考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如:2015年重庆卷中“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一句中的“容”,解释为“容纳”,分析语句“以为容”即“以(之)为容”,“把它作为……”,据此推断“容”为名词,作宾语。
若解释为“容纳”,文句不通顺,结合上下文,“容”在此处应解释为“表象”。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节选自《荀子·天论》)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天而思之大:
(2)孰与物.畜而制之物:
(3)因物而多.之多:
(4)思物而物.之物:
解析:(1)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本句“大天”与“思之”为并列的两个内容,“天”作宾语,“大”只能作动词,解释为“尊崇”;(2)本句主语(人)承前省略,句中的“物”虽为名词,但不能作主语,只能是名词用作状语。
(3)分析句子结构可以看出,“多”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在了作宾语的代词“之”前,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增多”。
(4)“物”后面带有宾语“之”,那么“物”应作动词解释,根据语境,应该是使动用法。
参考答案:(1)大:尊崇,形容词用作动词(2)物:把……当作物一样,名词作状语(3)多:增多,名词作动词(4)物:使……为物,名词的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
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技法五通假推断法
文言实词中当遇到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虑。
然后根
据通假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如:2015年重庆卷中“其治以脉,不以证.”一句,“证”若按照“告发”“验证”“规劝”等意思解释,显然文意不通,“以脉,不以证”结构一致,内容相反,从通假角度推断“证”通“征”,意思是“症状”,正确。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梁之边亭人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
梁之边亭劬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恶。
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
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
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召祸之道也。
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莫夜窃灌楚亭之瓜。
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
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
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
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
”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搔:
(2)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莫:
解析:(1)据上文“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梁国的瓜,“搔”本身没有“扰乱”之意,只能看作通假字“骚”,解释为“扰乱”;(2)据上文“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一句,可知宋就是一个品行端正的人,此处若看作“莫”,有“不要”的意思,放在句中可译为“必定每天不要让去……”显然文意不通,联系下文“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可推知此处的“莫”应作通假解释,通“暮”,意为“夜晚”。
参考答案:(1)搔:通“骚”,扰乱(2)莫:通“暮”,夜晚
参考译文: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
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
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
楚国县令就因为梁国的瓜好,怒责楚国士兵没有把瓜种好。
楚国士兵心里忌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翻动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是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翻动楚国兵营的瓜。
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源呀。
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在夜里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田,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
兵的瓜田。
楚国士兵早晨去瓜田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
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注意观察,才知是梁国士兵干的。
楚国县令听说了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忧虑)。
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捣乱的人,他们莫非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
”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