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县志中的从化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16
地形从化市属半山区。
市东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南部以丘陵、谷地为主,西部以丘陵、台地为主。
市内最高点为良口的天堂顶,海拔1210米,是从化市东部与龙门县的分界山。
最低点为太平的太平村,海拔16.3米。
市区街口镇中心区(市政府大院),海拔31米。
境内川流纵横,主要有流溪河、琶江河和莲麻河,年均水量22.7亿立方米。
气候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9.5~21.4摄氏度,年平均雨量1800~2200毫米。
日极端气温记录为38.1摄氏度和零下7摄氏度。
四季特征为春季冷暖多变,阴湿多雨,有“倒春寒”;夏季晴多温高,时有大风和暴雨;秋季气爽少雨,常遇干旱和“寒露风”;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常见霜冻。
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等。
生态条件从化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以温泉著称于世。
全市100多个湖泊水库。
180多万亩青山,森林覆盖率达68%;流溪河是最大的一条河流,总长157公里,从北到南流贯全市,注人珠江,是广州市的“母亲河”。
从化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都市桃园”之誉,拥有温带的雨水与热带的阳光,是广州的“后花园”。
从化市旅游观光品类良多,有温泉山水旅游、古村古祠人文历史观光、野生动植物观光、花卉蔬菜水果水产畜牧农业观光、高科技观光、农庄休闲度假等,丰富多彩。
从化历史从化,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至今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宋、元、明、清是从化文化的一个鼎盛时期。
从化现在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筑,这些丰富的文物,一方面,它无声地记录了从化先辈们的艰苦创业历程,另一方面,则见证着岭南文化和从化文明的智慧与成长,可以说,从化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古村落中的杰作广裕祠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而遍布城乡的传统舞狮活动,是从化民俗民风的一个缩影,特别是草塘鲤鱼舞、虾舞,更是从化人文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一道绝技,是岭南民俗文化独一无二的一朵奇葩。
美味佳肴在此学校:从化二中班级:高一(7)班组长:刘嘉玮成员:朱晓文、谢活权、黄紫成、邝健怡2011制做关于从化一村一品,体现经济腾飞的研究背景:“民以食为天”当听到这句话时,我们不由衷地想起自己爱吃的东西,好吃的东西,甜甜的糯米糍、酸酸甜甜的李子……一谈到吃大家都纷纷说出从化的佳品,从化的确有许许多多美味的食品但每一样美味的食品在哪里盛产呢?这引起我们的思考。
为此,我们决定研究从化的一村一品目的和意义:通过研究从化的一村一品,了解从化食品的由来,让更多的人认知从化的食品,品尝美味佳品。
同时,通过亲身实践,增强我们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培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就是一个村子的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发展农村经济的活动。
“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日本大分县,与我国目前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村一品”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最能体现当地优势,二是最能占领消费市场,三是能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四是靠质量打响产品的知名度。
以下是从化一村一品排行榜太平镇钱岗村——钱岗糯米糍荔枝村该产品出产于太平镇钱岗村,种植历史有200多年,面积2000多亩,涉及农户200多户,年产值7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华中、华东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市场。
钱岗糯米糍荔枝及其干果享誉国内外市场,曾获2002年度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
产区气候优越独特,果农采用无公害规范化栽培技术,所产的果型大,单果重24克以上,色泽大红,果型美观,皮较厚而裂果少,果肉白腊色略透明,肉厚爽滑,焦核率特高。
从化古村落保护及发展调查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古村落这一传统文化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广州市其中一个代表性的古村落,从化古村落也备受人们的瞩目。
但是,从化古村落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却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从化古村落的保护及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并对其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从化古村落的概况从化古村落位于广州市从化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
该村落自唐代就已经有了定居人口,到了明清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落;而到了清朝末期,从化古村落更是成为了广东省乃至南方地区的重镇之一。
如今,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从化古村落仍然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文物和历史遗迹,具有非常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二、从化古村落的保护现状1、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
从化古村落作为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然而,在保护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方面,从化古村落却存在明显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保护力度不足。
尽管在近年来有政府和社会资本投入,但面对庞大的保护任务,单纯靠这些不够,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如资金、人员等),保护的效果并不理想。
2、开发改建过程中的破坏问题。
从化古村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被规划为旅游景点。
同年,从化古村落开发公司成立,开始对古村落进行开发、改建和修缮。
但是,在开发改建的过程中,开发商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和自身利益,对古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拆除和新建,破坏了古村落的原貌。
同时,开发商从中获取到可观的经济利益,但村民和社会群众却并未获得相相应的福利,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3、游客超载造成的人为损害。
由于从化古村落是广州市一处经济文化景点,游客日渐增多。
就在这一过程中,游客超载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由于游客数量庞大,他们对古村落的建筑和环境进行破坏的可能性便大大增加。
如个别游客黏贴广告、乱扔垃圾、涂鸦等行为不仅破坏了古建筑的外观和形象,还对村民日常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地形从化市属半山区。
市东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南部以丘陵、谷地为主,西部以丘陵、台地为主。
市内最高点为良口的天堂顶,海拔1210米,是从化市东部与龙门县的分界山。
最低点为太平的太平村,海拔16.3米。
市区街口镇中心区(市政府大院),海拔31米。
境内川流纵横,主要有流溪河、琶江河和莲麻河,年均水量22.7亿立方米。
气候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 19.5~21.4摄氏度,年平均雨量1800~2200毫米。
日极端气温记录为38.1摄氏度和零下7摄氏度。
四季特征为春季冷暖多变,阴湿多雨,有倒春寒”夏季晴多温高,时有大风和暴雨;秋季气爽少雨,常遇干旱和寒露风”冬季多晴天,气候干燥,常见霜冻。
气象灾害有水灾、旱灾、低温冷害、大风和冰雹等。
生态条件从化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以温泉著称于世。
全市 100多个湖泊水库。
180多万亩青山,森林覆盖率达 68%流溪河是最大的一条河流,总长157公里,从北到南流贯全市,注人珠江,是广州市的母亲河”从化素有北回归线上的明珠”和都市桃园”之誉,拥有温带的雨水与热带的阳光,是广州的后花园”。
从化市旅游观光品类良多,有温泉山水旅游、古村古祠人文历史观光、野生动植物观光、花卉蔬菜水果水产畜牧农业观光、高科技观光、农庄休闲度假等,丰富多彩。
从化历史从化,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至今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存,宋、元、明、清是从化文化的一个鼎盛时期。
从化现在保存下来的古村落、古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建筑,这些丰富的文物,一方面,它无声地记录了从化先辈们的艰苦创业历程,另一方面,则见证着岭南文化和从化文明的智慧与成长,可以说,从化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古村落中的杰作广裕祠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而遍布城乡的传统舞狮活动,是从化民俗民风的一个缩影,特别是草塘鲤鱼舞、虾舞,更是从化人文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一道绝技,是岭南民俗文化独一无二的一朵奇葩。
华南师范大学题目:广州市从化区环境变化调查报告年级: 2011级姓名:王燕妮专业:地理科学指导老师:周尚哲二零一四年七月广州市从化区环境变化调查报告摘要: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属广州北部山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处低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川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流溪河为境内第一大河。
从化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的影响,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土壤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前提下的黄壤、红壤、赤红壤。
自1489年建县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化的自然环境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关键词:从化自然环境变化1从化区概况从化区位于113°17′E至114°04′,23°22′N至23°56′,地处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部,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区的过渡地带,北回归线穿过区内的南端太平镇。
区境东部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与广州郊区增城、白云接壤,西面和清远市、花都区交界,北部与佛冈、新丰县毗邻。
从化区总面积1985.26平方千米,其中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千米,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千米。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从化常住人口593415。
现今从化下辖街口、城郊、江埔3个街道办事处和太平、温泉、良口、吕田、鳌头5个镇,有村民委员会221个和社区居民委员会44个。
广州市属的流溪河林场、大岭山林场、黄龙带水库管理处等单位驻市内,市政府设在街口街。
2从化区的历史概况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番禺划地设置从化县,隶属广州府。
清袭明制,从化县隶属广州府。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从化县隶属广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1938年,从化县隶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45年,从化县再次划归广东省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一年后改隶属广东省政府专员公署直属督察,至1949年。
1949年10月13日,从化县全境解放,隶属省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
从化古村落(概要)从化古村落有:凤院村、松柏堂村、木棉村、钱岗古村、大墩村、钟楼村、大江埔古村落、殷家庄古村落、宣星古村落、溪头古村等。
凤院村凤院村位于从化江埔街的凤院村,是欧阳氏在南宋期间从江西庐陵南迁到从化的定居地。
过村首门楼,极目远处,双凤山下是一望无垠的葱笼田野。
门楼“凤院”额匾下对联为“凤立丹山舒锦绣,院开大地见文章”。
村尾与村首的大榕树遥相呼应,村前月牙形池塘碧水微澜,相传因能倒映出双凤山而得“凤”之名。
明隆庆三年(1569年)冬十一月,县令唐世谆撰写四言诗《祭双凤山文》,并刻有碑石在村前。
凤院村落整体建筑风格气宇轩昂,规模宏大,使用大量花岗岩石材,灰塑构件,木雕细腻而变化万千,其中祠堂的封檐板上刻的古代戏剧场景最为别致,而且人物故事数量甚多。
松柏堂村松柏堂村位于从化街口街城内团星村城区中心位置。
松柏堂村是黄姓族人在从化最早的聚居村落。
始建于宋淳熙年间,所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在村南有老松、柏树,村东有两座祠堂,故名松柏。
村前有一个大池塘,塘边村口古榕参天。
各列民居与古巷井然有序,所有房屋与村首的祠堂座座朝南,为砖、木、石结构,硬山顶式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
每条巷中间都有排水明渠,是排放生活污水和天然雨水的渠道。
民居三间两廊,首尾连接,皆以横冷巷相间,较为独特,其用途是防火、方便往来。
开启每条横冷巷左、右两侧所有大门,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直视无碍,民居天井中皆挖有井。
走在松柏堂古村中,这里曾经的辉煌十分耐人寻味,但经过岁月的洗刷,这里的建筑有些角落已瓦解成了断瓦残垣,多了几分唏嘘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到惋惜。
木棉村木棉村位于神岗圩西面约1公里的神棋公路旁。
宋朝谢氏建村,因村的四周栽木棉树而得名。
木棉村所存多为明、清时期建筑。
村庄面向东、南、西三面,进村路上有一门楼叫“东阁”,村庄建筑整齐排列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中,错落有致分布有建于明清的各种不同特色的庙宇、祠堂、书室、民居等;村子东面前排为五岳殿、羽善西公祠、永宽书室、宝珊书舍、和耀陈公祠、文植公书舍、清逸斋公祠、著存堂等,书室和民居被九条古巷间开,每条巷的门上皆有巷名。
从化区中段考试题目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从化区位于我国的哪个省份?A. 广东省B. 广西壮族自治区C. 湖南省D. 湖北省答案:A2. 从化区的气候类型是什么?A. 亚热带季风气候B. 热带雨林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寒带气候答案:A3. 从化区的著名景点之一是?A. 黄果树瀑布B. 桂林山水C. 白云山D. 张家界答案:C4. 从化区的行政中心是?A. 街口街道B. 城郊街道C. 温泉镇D. 太平镇5. 从化区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公里?A. 2000平方公里B. 2500平方公里C. 3000平方公里D. 3500平方公里答案:B6. 从化区的人口数量大约是多少?A. 50万人B. 60万人C. 70万人D. 80万人答案:C7. 从化区的主要经济产业包括?A. 农业和旅游业B. 工业和服务业C. 农业和工业D. 旅游业和服务业答案:A8. 从化区的著名特产是什么?A. 龙眼B. 荔枝C. 芒果D. 菠萝答案:B9. 从化区的著名历史人物是?B. 孙中山C. 毛泽东D. 邓小平答案:B10. 从化区的著名节日活动是?A. 龙舟节B. 元宵节C. 春节D. 中秋节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从化区位于广东省的______部。
答案:北部2. 从化区的年平均气温大约为______摄氏度。
答案:223. 从化区的主要河流是______江。
答案:流溪4. 从化区的著名温泉是______温泉。
答案:碧水湾5. 从化区的主要农作物包括______和______。
答案:水稻、水果6. 从化区的著名历史遗迹是______。
答案:石门国家森林公园7. 从化区的著名民俗活动是______。
答案:舞狮8. 从化区的主要矿产资源是______。
答案:花岗岩9. 从化区的著名美食是______。
答案:白切鸡10. 从化区的著名手工艺品是______。
答案:竹编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从化区的地理位置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