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529.50 KB
- 文档页数:151
生理学学习指导(完整版)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目录•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系统•呼吸•消化和吸收绪论任务揭示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及其调节,阐明生物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定义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生理学的研究方法01动物实验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实验和分析,揭示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
02人体观察通过对人体的无创或微创观察和实验,了解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过程。
0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细胞培养、基因编辑、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深入研究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分子机制。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医学基础01生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为医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实验依据。
疾病预防与治疗02通过了解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教育与科研03生理学在医学教育和科研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医学人才和开展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膜功能物质转运、信息传递、细胞识别、能量转换等细胞膜组成脂质双层、膜蛋白、糖类等细胞膜特性选择透过性、流动性、不对称性等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01020304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转运经通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水通道等介导的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等物质的转运方式主动转运离子泵、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等细胞的物质转运功能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的电位状态局部电位细胞受阈下刺激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兴奋与兴奋性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骨骼肌收缩机制心肌收缩特性平滑肌收缩机制全或无式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等依赖于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0302 01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丝滑行理论、兴奋-收缩耦联等血液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浆占55%,血细胞占45%。
血液的理化特性相对密度、粘度、渗透压、酸碱度等。
血浆的化学成分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等。
1 .水分代谢( water metabolism )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2 .水势( water potential ) :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符号为ψw。
3 .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 ) :由于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存在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用负值表示,符号为ψπ,亦称溶质势( solutepotential,ψs)。
4 .压力势( pressure potential ) :由于细胞壁压力的存在而增大的水势值,一般为正值,符号为ψp。
初始质壁分离时,ψp为0 ;剧烈蒸腾时,ψp会呈负值。
5 .衬质势: ( mat rix poten tial )由于细胞胶体物质亲水性和毛细管对自由水的束缚而引起的水势降低值,以负值表示,符号为ψm。
6 .重力势(gravitational potential ) :由于重力的存在而使体系水势增加的数值,符号为ψg。
7 .自由水( free water) :距离胶粒较远而可以自由流动的水分。
8 .束缚水( bound water) :靠近胶粒而被胶粒所束缚、不易自由流动的水分。
9 .渗透作用(osmosis) :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10 .吸胀作用( imbibition) :亲水胶体吸水膨胀的现象。
11 .代谢性吸水( metabolic absorption of water) :利用细胞呼吸释放出的能量,使水分经过质膜进入细胞的过程。
12 .水的偏摩尔体积( par tial molar volume ) :在温度、压强及其他组分不变的条件下,在无限大的体系中加入1mol水时,对体系体积的增量。
其符号为珡Vw。
13 .化学势( chemical poten tial) :一种物质每摩尔的自由能就是该物质的化学势。
14 .水通道蛋白( water channel protein) :存在于生物膜上的一类具有选择性、高效转运水分功能的内在蛋白,亦称水孔蛋白( aquaporins , AQPs)。
生理学学习指导+答案生理学学习指导人体基本生理功能、血液、循环生理一、填空:1、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测定阈值的大小,可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它与兴奋性呈反变关系。
4、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精确而短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5、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6、反射按其形成过程和条件不同,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7、大多数细胞的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安静时细胞膜表现为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这种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8、可兴奋细胞通常是指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各种可兴奋细胞发生兴奋时所具有的特征性表现是产生动作电位。
9、冲动达到神经肌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Ach),使终板膜对Na+(主要)的通透性增加。
10、肌肉收缩时,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行,肌小节长度缩短。
11、使肌肉在收缩前处于被拉长状态的负荷称为前负荷12、肌肉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主要是钙离子。
13、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14、红细胞的主要成份是血红蛋白,它具有运输O2和CO2的功能。
15、红细胞的主要原料是铁和蛋白质,成熟因子主要是叶酸和维生素B12(因维B12吸收障碍而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6、参与体液性免疫的淋巴细胞是B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淋巴细胞是T淋巴细胞。
17、临床上用测定血沉速度的方法来检查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18、兴奋由心房向心室传导在房室交界处速度较慢,称为房室延搁。
19、在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中,促进液体滤透的力量是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促使向毛细血管内回流的力量是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
20、心脏的迷走神经效应是通过释放乙酰胆碱递质而实现的,它可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相结合,其作用是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
21、心脏的交感神经效应是通过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递质而实现的,它可与心肌细胞上的β1受体相结合,其作用是引起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加。
1 .矿质营养( mineral nutrition ) :是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与同化的过程。
2 .灰分元素( ash elemen t ) :也称矿质元素。
将干燥植物材料燃烧后,剩余一些不能挥发的物质,称为灰分元素。
3 .必需元素( essential element ) :是指在植物完成生活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直接生理作用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4 .大量元素( major elemen t) :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多,占植物体干重达0 .1 %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九种元素。
5 .微量元素( minor elemen t, microelement ) :植物体内含量甚微,占植物体干重达0 .01 %以下,稍多即会发生毒害的元素。
它包括Fe、Mn、Cu、Zn、B、Mo、Cl、Ni等八种元素。
6 .有利元素( beneficial element ) :也称有益元素。
指对植物生长表现有益作用,并能部分代替某一必需元素的作用,减缓缺素症的元素,如Na、Si、Se等。
7 .水培法( water cult ure met hod ) :也称溶液培养法、无土栽培法,是在含有植物所需的全部或部分营养元素、并具有适宜pH的溶液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8 .砂培法( sand cult ure method) :也称砂基培养法。
在洗净的石英砂或玻璃球等惰性物质的支持中,加入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
9 .气栽法( aeroponics) :将植物根系置于营养液雾气中培养植物的方法。
10 .营养膜技术( nut rient film technique) :是一种营养液循环的液体栽培系统。
该系统通过让流动的薄层营养液流经栽培槽中的植物根系来栽培植物。
11 .离子的被动吸收( ion passive absorption ) :是指细胞通过扩散作用或其他物理过程而进行的矿物质吸收,也称非代谢吸收。
口腔解剖生理学学习指导第一章绪论一、填空:1.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诸部位的正常形态、功能活动规律及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2.学习口腔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是()、()和()。
第二章牙体解剖生理学一、填空:1.人类的牙列为(),包括()和()。
()共有20个,()共有32个。
2.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不同,乳牙分为()、()和()三类;恒牙分为()、()、()和()四类。
3.右侧上颌尖牙的部位记录法是(),左侧下颌第一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右侧上颌第一乳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左侧下颌第二乳磨牙的部位记录法是()。
4.中线为通过()、()和()的接触区,平分颅面为左右两等分的一条假想线。
5.上颌中切牙唇面与近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6.上颌中切牙舌面与远中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7.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8.下颌第一磨牙颊面与远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9.下颌第一磨牙舌面与近中面、牙合面相交所成的角为()。
10.乳牙的发育过程分为()、()和()三个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判断下颌中切牙左右的依据的结构是:A、近中切角近直角B、近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近C、远中切角为钝角D、远中接触区离切角较远 E 、牙根远中面的长形凹陷较近中者略深2.关于牙釉质正确的说法是:A、为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B、白色半透明状C、覆盖牙冠表面D、覆盖牙根表面E、以上说法都不对3.关于牙本质不正确的说法是:A、不如牙釉质坚硬B、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C、白色透明D、围成牙髓腔E、是牙体的主质4.全口牙中体积最小的牙是:A、上颌中切牙B、下颌中切牙C、上颌侧切牙D、下颌侧切牙E、以上都不是5.口内最先萌出,不替换任何乳牙的恒牙是:A、中切牙B、侧切牙C、尖牙D、第一前磨牙E、第一磨牙6.中切牙冠与根的比例多数约为:A、1:2B、1:1C、2:1D、3:1E、1:37.体组织中附着在牙根表面的硬组织是:A、牙骨质B、牙本质C、牙釉质D、牙髓E、以上都不是8.被称为前牙的牙齿是:A、中切牙B、侧切牙C、尖牙D、前磨牙E、磨牙9.牙冠的突起部分包括:A、牙尖B、舌面隆突C、切缘结节D、嵴E、畸形中央尖10.关于下颌第二前磨牙的描述正确的是:A、牙冠牙合颈高度、颊舌厚度和近远中宽度相近B、舌面与颊面相差较大C、舌面与颊面大小约相等D、发育沟有“H、Y、U”形三种形态E、若为二舌尖者,其舌面宽于颊面11.可使用旋转力拔除的牙齿是:A、上颌中切牙B、下颌中切牙C、上颌尖牙D、下颌尖牙E、前磨牙12.关于下颌第一前磨牙的描述正确的是:A、为体积最小的前磨牙B、颊舌尖高度差别最大C、牙合面有横嵴D、颊尖偏远中E、有新月形的颊颈嵴13.在颊侧可看到两个半牙尖的牙齿是:A、上颌第一磨牙B、下颌第一磨牙C、上颌第二磨牙D、下颌第二磨牙E、第三磨牙14.寻找腮腺导管口时常以()牙冠为标志:A、上颌第一磨牙B、下颌第一磨牙C、上颌第二磨牙D、下颌第二磨牙E、上颌第三磨牙15.关于上颌第一磨牙的描述正确的是:A、牙合面上可看到四个牙尖B牙合面上可看到五个牙尖C、有时可有第五牙尖D、牙合面上可看到斜嵴E、有三个牙根16.发育沟呈“十”形分布的牙齿是:A、上颌第一磨牙B、下颌第一磨牙C、上颌第二磨牙D、下颌第二磨牙E、下颌第二前磨牙17.关于上颌尖牙正确的说法是:A、唇面有唇轴嵴B、舌面有舌轴嵴C、牙尖偏远中D、牙尖偏近中E、牙根为扁根18.寻找颏孔时常以()为标志:A、下颌中切牙B、下颌侧切牙C、下颌尖牙D、下颌前磨牙E、下颌磨牙19.牙根为接近牙冠长的2倍,根颈横切面的形态为卵圆三角形的牙齿是:A、上颌中切牙B、下颌中切牙C、上颌尖牙D、下颌尖牙E、上颌第一前磨牙20.不能使用旋转力拔除的牙齿是:A、上颌中切牙B、上颌尖牙C、下颌中切牙D、下颌尖牙E、前磨牙21.关于下颌尖牙正确的说法是:A、牙根扁圆而细长B、根的近远中面有浅的长形凹陷C、牙尖的远中斜缘长约为近中斜缘的2倍D、近远中斜缘交角大于90度E、可旋转拔除22.六岁左右萌出的恒牙有:A、中切牙B、侧切牙C、尖牙D、前磨牙E、第一磨牙23.关于上颌第一前磨牙正确的说法是:A、为前磨牙中体积最大者B、牙合面有两个牙尖C、牙合面可有三个牙尖 D、有颊轴嵴和舌轴嵴E、牙根多数在根中或根尖1/3处分为颊舌二根24.关于生长叶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牙发育的钙化中心B、所有的牙都是由同一生长叶发育而成C、4个生长叶发育而成D、两生长叶之间的浅沟称之为发育沟E、上说法都不正确25.牙冠靠近舌的一面称为():A、颊面B、舌面C、近中面D、远中面E、牙合面26.牙齿行使咀嚼功能时,发生咬合接触的部位是:A、颊面B、舌面C、切缘D、邻面E、牙合面27.牙齿受到食物的直接撞击而引起牙龈萎缩是由于:A、牙冠无凸度B、牙冠形态不规则C、牙冠凸度过小D、牙冠凸度正常E、牙冠凸度过大28.牙龈因失去食物的按摩而软弱无力引起牙龈萎缩是由于:A、牙冠无凸度B、牙冠凸度过大C、牙冠凸度过小D、牙冠凸度正常E、牙冠形态不规则29.牙冠的凹陷部分包括:A、窝B、沟C、裂D、点隙E、发育沟30.关于上颌中切牙唇面形态正确的说法是:A、近中切角近直角B、远中切角为锐角C、切1/3有两条发育沟D、可见切缘结节E、以上描述都不对31.被称为六龄齿的牙齿是:A、切牙B、尖牙C、前磨牙D、第一磨牙E、以上都不是32.牙萌出的生理特点是:A、按一定先后顺序B、在一定时间内C、左右成对地先后萌出D、下颌牙略早于同名上颌牙E、以上说法都不对33.下颌中切牙的解剖特点是:A、切缘平直B、近远中切角约相等C、唇面发育沟明显D、切嵴靠近牙体长轴E、单根形扁,远中面的长形凹陷较近中面者略深34.牙合面可见畸形中央尖的牙齿是:A、上颌第一前磨牙B、上颌第二前磨牙C、下颌第一前磨牙D、下颌第二前磨牙E、第一磨牙35.从牙体纵剖面看,它是由哪几种组织构成的:A、牙本质B、牙釉质C、牙骨质D、牙髓E、以上都不是36.纵剖牙冠,可见到的牙体组织是:A、牙釉质B、牙本质 C 、牙骨质 D、牙髓 E、以上都不是37.纵剖牙根,可见到的牙体组织是:A、牙釉质B、牙本质C、牙骨质D、牙髓E、以上都不是38.属于龋病好发部位的是:A、发育沟B、裂C、副沟D、点隙E、窝39.从外部观察,牙体是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的:A、牙冠B、牙根C、牙颈D、根尖孔E、副孔40.在牙冠表面钙化不全的结构是:A、发育沟B、副沟C、裂D、窝E、点隙41.牙合面可有五个牙尖的牙齿是:A、上颌第一磨牙B、上颌第二磨牙C、上颌第三磨牙D、颌第一磨牙E、下颌第二磨牙42.牙合面上发育沟呈X形分布的牙齿是:A、上颌第一磨牙B、上颌第二磨牙C、上颌第三磨牙D、下颌第一磨牙E、下颌第二磨牙43.寻找腭大孔的标志是:A、上颌第一磨牙B、上颌第二磨牙C、上颌第三磨牙D、上颌第一磨牙E、下颌第二磨牙44.乳牙的特点是:A、牙冠短而宽B、体积小C、色白D、牙合面缩窄,颈嵴突出E、乳前牙冠宽窄根45.牙尖偏向远中的是:A、上颌尖牙B、下颌尖牙C、上颌乳尖牙D、下颌乳尖牙E、以上都不是46.三个颊尖等大的是:A、上颌第一乳磨牙B、上颌第二乳磨牙C、下颌第一乳磨牙D、下颌第二乳磨牙E、以上都不是47.根管系统包括:A、根管B、管间吻合C、根管侧支D、根尖分歧E、根尖分叉及副根管48.属纯单管型的牙根有:A、上颌中切牙B、上颌侧切牙C、上颌尖牙D、上颌第一磨牙的舌根E、上颌第二磨牙的舌根和远中根49.关于根管侧支正确的说法是:A、发自根管的细小分支B、常与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C、贯穿牙本质和牙骨质D、通向牙周膜E、根中1/3较多50.根尖分歧多见于:A、切牙B、尖牙C、前磨牙D、磨牙E、以上都不是51.副根管多见于:A、切牙B、尖牙C、前磨牙D、磨牙E、多生牙52.以副孔与牙周组织相通的是:A、根管B、副根管C、根管侧支D、管间吻合E、根尖分歧53.以侧孔与牙周组织相通的是:A、根管B、管间吻合C、根管侧支D、根尖分歧E、副根管54.以根尖孔与牙周组织相通的有:A、根管B、管间吻合C、根管侧支D、根尖分歧E、副根管55.根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单管型B、双管型C、单双管型D、三管型E、四管型56.上下颌磨牙的主要区别:A、上颌磨牙牙冠牙合面呈斜方形;下颌磨牙牙冠牙合面呈长方形B、上颌磨牙牙冠颊舌径大于近远中径;下颌磨牙牙冠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C、上颌磨牙牙冠较直;下颌磨牙牙冠倾向舌侧D、上颌磨牙的颊尖锐而舌尖钝;下颌磨牙的舌尖锐而颊尖钝E、上颌磨牙多为三根;下颌磨牙多为双根57.上颌乳中切牙为单根,其根与冠的比例约为:A、1:1B、1:2C、1:3D、2:1E、3:158.关于上颌第一磨牙的髓腔形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髓室颊舌中径大于近远中径大于髓室高度B、髓室顶形凹,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C、近颊髓角和近舌髓角均接近牙冠中1/3D、远颊髓角和远舌髓角均接近牙冠颈1/3E、近颊根管为双管型或单双管型者共占63%59.关于下颌第一磨牙的髓腔形态的描述正确的是:A、髓室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大于髓室高度B、髓室顶形凹,最凹处约与颈缘平齐C、舌侧髓角高度约近牙冠中1/3D、颊侧和远中髓角较低,位于牙冠颈1/3或颈缘附近E、近中根管为双管型者占87%60.根管横断面可呈C字形的牙齿为:A、上颌第一磨牙B、上颌第二磨牙C、上颌第三磨牙D、下颌第一磨牙F、下颌第二磨牙三、名词解释:1.外形高点2.牙体长轴3.线角4.点角5.嵴6.颈嵴7.三角嵴8.轴嵴9.生长叶10.发育沟11.临床牙冠12.临床牙根13.楔状隙14.出龈15.萌出四、简答题:(一)上下颌磨牙有何区别?(二)牙冠唇、颊、舌面突度有何生理意义?(三)简述髓腔的增龄变化和病理变化。
1 .逆境( environmental st ress) :又称胁迫( st ress) ,系指对植物生存和生长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如低温、高温、干旱、涝害、病虫害、有毒气体等。
2 .抗逆性( st ress resistance ) :植物对逆境的抵抗和忍耐能力,简称为抗性。
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3 .抗性锻炼( hardiness hardening ) :在生活周期中,植物的抗逆遗传特性需要特定环境因子的诱导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诱导过程称为抗性锻炼,例如抗寒锻炼、抗旱锻炼。
4 .抗寒锻炼( cold resistance hardening ) :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随着气温的降低,体内发生了一系列适应低温的生理生化变化,抗寒能力逐渐增强,这种抗寒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称为抗寒锻炼。
5 .抗旱锻炼( drought resistance hardening ) :在种子萌发期或幼苗期进行适度的干旱处理,使植物的生理代谢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增强对干旱的抵抗能力,这个过程称为抗旱锻炼。
6 .交叉适应( cross adaptation) :植物经历了某种逆境后,能提高对另一些逆境的抵抗能力,这种对不同逆境间的相互适应作用,称为交叉适应。
7 .避逆性(stress avoidance) :植物通过设置物理屏障或某些特殊的代谢反应和生长发育变化,从而避免或减小逆境对植物组织施加的影响,使其仍保持较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抵抗称为避逆性。
8 .耐逆性( st ress tolerance) :又称逆境忍耐。
植物组织虽然经受逆境的影响,但可通过代谢反应阻止、降低或者修复由逆境造成的损伤,从而保持其生存能力,这种抵抗称为耐逆性。
9 .逆境逃避( st ress escape) :指植物通过生育期的调整避开逆境,例如沙漠中的一些植物在雨季里快速生长,完成生活史,自身并不经历逆境。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二、习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值3.内环境4.稳态5.正反馈6.负反馈(二)填空题1.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____________。
2.组织细胞或机体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变化称之为反应,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组织、________组织和_______组织。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
7.正常人体内大多数功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_调节实现的。
(三)选择题A型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 物质代谢B 新陈代谢C 适应性D 应激性E 自控调节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适应性反应B 旁分泌反应C 稳态反应D 非自控调节E 前馈调节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生理学》学习提纲第一章绪论重点内容:人体生理学的概念。
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结束意味着生命终结。
衡量兴奋的指标——阈值、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刺激与反应的形式。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及意义。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特点。
正反馈和负反馈概念及其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某些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过程及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重点内容:物质经细胞膜的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离子泵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概念、特点、转运的主要代表物质。
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理;阈电位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动作电位的特点;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局部兴奋的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机制和特征。
第三章血液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血量。
血液的基本组成、理化特性和功能;血浆渗透压的构成和作用,等渗溶液、低渗性溶血概念;红细胞的正常值、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基本特性,红细胞生成及生成调节;白细胞正常值、分类和功能,血小板正常值及功能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及其基本步骤,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体内外抗凝物质及抗凝机理。
ABO 血型系统划分的依据及分型,输血原则;Rh 血型及临床意义。
第四章血液循环重点内容:心肌的跨膜电活动:心肌细胞膜上参与电活动的主要离子通道及跨膜电流、心室肌细胞、窦房结P 细胞和浦肯野细胞生物电产生的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和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产生的原因、与兴奋性有关的临床问题;心肌各部自律性和心脏活动的起搏点,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自律性与心律失常;兴奋在心肌内传播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因素、传导性与心律失常。
体表心电图的三个基本波形及意义。
心率、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指标: 血分数、每分输出量 和心指数、心脏作功、心脏泵功能贮备。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调节一一心脏射血的前、后负荷和心肌收缩性对射血 的影响、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二、习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值3.内环境4.稳态5.正反馈6.负反馈(二)填空题1.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____________。
2.组织细胞或机体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变化称之为反应,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组织、________组织和_______组织。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
7.正常人体内大多数功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_调节实现的。
(三)选择题A型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 物质代谢B 新陈代谢C 适应性D 应激性E 自控调节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适应性反应B 旁分泌反应C 稳态反应D 非自控调节E 前馈调节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第一章绪论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学习要求】1.掌握兴奋、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掌握引起兴奋的刺激必需具备的条件;3.掌握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4.熟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可兴奋组织的含义。
5.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重点难点】1.兴奋性、阈强度和阈值的概念;2.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人体与环境【学习要求】1.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3.熟悉体液的组成;人体功能的调节【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及特点;2.熟悉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及意义;3.了解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系统;【重点难点】1.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构成及其作用;2.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3.负反馈对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意义;二、习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2.阈值3.内环境4.稳态5.正反馈6.负反馈(二)填空题1.一切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____________。
2.组织细胞或机体受到刺激以后产生的变化称之为反应,反应有两种表现形式,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刺激引起机体反应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兴奋组织包括:_________组织、________组织和_______组织。
5.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
7.正常人体内大多数功能活动的调节是通过_________调节实现的。
(三)选择题A型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 细胞的生命现象B 器官的功能活动C 与环境的相互关系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A 物质代谢B 新陈代谢C 适应性D 应激性E 自控调节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适应性反应B 旁分泌反应C 稳态反应D 非自控调节E 前馈调节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 分娩B 排尿反射C 降压反射D 小肠运动E 血液凝固5.阈值是指: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C.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大刺激强度D.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E.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6.内环境是指A 细胞外液B 细胞内液C 血液D 体液E 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 脑脊液B 血浆C 尿液D 淋巴液E 细胞内液B型题(1-3题共用备选答案)A 神经调节B 体液调节C 自身调节D 负反馈调节E 前馈调节1.运动员进入比赛场地,心血管、呼吸活动便开始增强,属于2.平均动脉压在一范围内升降, 脑血管口径产生适应性改变以保持脑血流量相对恒定,属于3.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属于(4-8题共用备选答案)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4.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5.减压神经在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器反射中属于6.骨骼肌、平滑肌、心肌属于7.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属于8.脊髓前脚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纤维属于X型题1.下列各项叙述属于条件反射的是A.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不固定灵活可变B.刺激性质与反应之间的关系由种族遗传决定C.需后天学习获得D.数量有限比较恒定、少变或不变E.反射活动的适应性比较有限2.以下哪些属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A.心脏生物电现象的原理B.突触传递的原理C.肌肉收缩的原理D.缺氧时肺通气的变化E.运动时心功能的变化3.关于稳态的描述,那些是正确的A.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B.稳态是机体的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C.负反馈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D.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E.维持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固定不变4.关于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C.没有大脑则不能发生反射D.没有脊髓不能发生反射E.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发生的适应性反应5.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速度慢B.参与维持机体的稳态C.作用范围广D.持续时间短E.反应迅速而准确6.反射弧组成包括A.效应器B.感受器C.传出神经D.神经中枢E.传入神经7.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有A.雏鸡出壳就能啄食B.沙粒入眼就眨眼流泪C.新生儿嘴唇触及乳头便会吸吮D.学生听见上课铃声就立即进教室E.看见酸梅唾液立即分泌8.下列哪些是正反馈调节的特点A.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B.能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C.是一个开环系统D.在病理情况下,出现较多E.一旦发动起来就逐步加强,最后达到极端,或结束这一过程9.下列哪些是负反馈的特点A.反应可逆B.有波动性C.有预见性D.有滞后性E.维持机体的稳态(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哪些:各有何特点:三、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兴奋性: 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该组织或细胞的兴奋性。
2.阈值:将刺激作用的时间和刺激强度对时间变化率固定,把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3.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4.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5.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的作用。
6.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称为负反馈。
(二)填空题1.新陈代谢2.兴奋抑制3.强度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4.神经肌肉腺体5.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6.神经调节反射弧7.负反馈(三)选择题A型题1.A2.B3.A4.C5.E6.A7.BB型题1.E2.C3.D4.A5.B6.E7.D8.DX型题1.AC2.ABC3.ABCD4.ABE5.BDE6.ABCDE7.ABC8.ABDE9.ABDE(四)简答题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水平,即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以及整体水平的研究。
以上三个水平的研究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对于阐明生物体功能活动的规律都是不可缺少的。
2.机体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方式。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短暂、范围精确、灵敏性高;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广泛、调节精度较差;自身调节的特点是局限性较大、灵敏性和稳定性较差。
(李家瑜)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学习要求与重点难点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学习要求】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主动转运机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的概念和特点。
2.熟悉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原理及其特点。
【重点难点】主动转运的特点及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学习要求】了解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和特点。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学习要求】1.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阈电位的概念。
2.掌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熟悉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
【重点难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学习要求】1.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和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熟悉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特点。
3.熟悉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4.了解肌管系统、肌原纤维和肌小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
【重点难点】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和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二、习题精选(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继发性主动转运5.静息电位6.动作电位7.阈电位8.局部兴奋9.终板电位10.强直收缩(二)填空题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基本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 _____。
2.经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引起通道开或闭的原因不同,可将通道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 ___通道。
4.动作电位的特点有 ______和______、_______。
5.局部兴奋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6._______能阻断Na+通道,_______能阻断K+通道。
7.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结构和兴奋传递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8.组成细肌丝的三种蛋白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0.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_______。
11.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_______。
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_______明带长度_______H 带_______。
12.横桥与_______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
(三)选择题A型题1.关于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细胞膜是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半透膜B.细胞膜是细胞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门户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D.水溶性物质一般能自由通过细胞膜而脂溶性物质则不能E.细胞膜具有流动性2.物质在特殊细胞膜蛋白质帮助下顺电化学递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属于A.单纯扩散B.继发性主动转运C.主动转运D.出胞作用E.易化扩散3.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产生饱和现象的机理是A.跨膜梯度降低B.载体数量减少C.能量不够D.载体数量所致的转运极限E.疲劳4.在一般生理情况下钠泵每活动一个周期可使A.2 个Na+移出膜外同时2 个K+移入膜内B.2 个Na+移出膜外同时3 个K+移入膜内C.3 个Na+移出膜外同时2 个K+移入膜内D.3 个K+移出膜外同时2个 Na+移入膜内E.2 个K+移出膜外同时3 个Na+移入膜内5.关于易化扩散的叙述错误的是A.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B.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C.作为载体的膜蛋白质与被转运物质之间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D.通道蛋白质对被转运的物质没有特异性E.通道易化扩散的转运效率高于载体易化扩散6.白细胞吞噬细菌是属于A.主动转运B.易化扩散C.被动转运D.入胞作用E.出胞作用7.细胞内外正常的Na+和K+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Na+的通透性增大C.膜上ATP 的作用D.膜的生电作用E.膜上钠泵的作用8.大多数细胞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A.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B.细胞内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C.细胞外高K+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D.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Na+有通透性E.细胞内高Na+浓度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9.细胞膜在静息情况时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最大A.K+B.Na+C.Ca2+D.Cl-E.Mg2+10.静息电位大小接近于A.Na+平衡电位B.K+平衡电位C.Na+平衡电位与K+平衡电位之和D.锋电位与超射之差E.阈电位11.在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去极相通透性最大的离子是A.K+B.Na+C.Ca2+D.Cl-E.Mg2+12.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内电位负值减少称作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射E.超极化13.安静时膜电位处于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超极化E.反极化14.动作电位的特点之一是A.阈下刺激出现低幅度的动作电位B.阈上刺激出现较低刺激幅度更大的动作电位C.动作电位的传导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变小D.各种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可以各不相同E.不同可兴奋细胞的动作电位的幅度大小相同15.刺激引起兴奋的基本条件是使跨膜电位达到A.局部电位B.静息电位C.锋电位D.后电位E.阈电位16.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最常用的简便指标是A.阈电位B.阈值C.锋电位D.强度-时间变化率E.后电位17.大多数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共有表现是产生A.神经冲动B.收缩C.分泌D.动作电位E.静息电位18.电紧张性扩布的特点是A.跳跃传导B.通过局部电流传递C.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减弱D.不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衰减E.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强19.钠泵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A.维持细胞内高钾B.防止细胞肿胀C.建立势能储备D.消耗多余的ATPE.维持细胞外高钙20.单个细胞的动作电位波形不能完全融合的原因是A.刺激强度不够B.刺激频率不够C.不应期D.细胞兴奋性过高E.离子分布恢复不完全21.组织处于绝对不应期,其兴奋性A.为零B.高于正常C.低于正常D.无限大E.正常22.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值取决于A.刺激强度B.刺激持续时间C.K+和Na+的平衡电位D.阈电位水平E.兴奋性高低23.与静息电位值的大小无关的A.膜内外离子浓度差B.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C.膜的表面积D.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E.膜对蛋白质等负离子的通透性24.骨骼肌细胞外液中钠离子浓度降低使A.静息电位增大B.动作电位幅度变小C.去极化加速D.膜电位降低E.复极化加速25.动作电位的超射值接近于A.钠离子平衡电位B.钾离子平衡电位C.钠离子平衡电位与钾离子平衡电位的代数和D.钠离子平衡电位与钾离子平衡电位的绝对值之差E.锋电位减去后电位26.在局部兴奋中,不应期不明显的原因是A.钾离子通道开放B.与动作电位中的钠离子通道性质不同C.阈下刺激的后作用时间短D.没有钠离子通道的再生性开放机制E.激活的钠离子通道数量少,失活也少27.运动终板膜上的受体是A.M受体B.N1受体C.N2受体D.β受体E.α受体28.终板膜上与终板电位产生有关的离子通道是A.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B.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C.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D.化学门控非特异性镁通道E.化学门控钠离子和钾离子通道29.肌细胞中的三联管结构指的是A.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肌小节B.每个纵管及其两侧的横管C.每个横管及其两侧的终末池D.横管、纵管和肌浆网E.细肌丝、粗肌丝和横管30.骨骼肌中横管的作用是A.Ca2+的贮存库B.将兴奋传向肌细胞深部C.Ca2+进出肌纤维的通道D.营养物质进出肌细胞的通道E.将Ca2+泵入终池31.肌肉的初长度取决于A.前负荷B.后负荷C.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和D.前负荷与后负荷之差E.肌细胞的状态32.在强直收缩中肌肉的动作电位A.逐渐增强B.发生叠加C.幅值变大D.幅值变小E.不发生叠加33.在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能与细肌丝结合的是A.Na+B.K+C.Ca2+D.Mg2+E.Cl-34.静息电位的数值变大称为A.极化B.去极化C.复极化D.反极化E.超极化35.就单根神经纤维而言,与阈强度相比刺激强度增加一倍时动作电位的幅度A.增加一倍B.增加二倍C.减小一倍D.保持不变E.减小二倍36.K+通道和Na+通道阻断剂分别是A.箭毒和阿托B.阿托品和河豚毒素C.四乙胺和河豚毒素D.四乙胺和箭毒E.阿托品和箭毒37.当低温、缺氧或代谢障碍等因素影响Na+—K+ 泵活动时,可使细胞的A.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均不变38.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浓度差的形成与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细胞膜上ATP的作用E.细胞膜上Na+—K+泵的作用39 关于细胞静息电位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B.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内流形成的C.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通透性增高D.细胞在静息状态时处于外正内负的状态E.静息电位与膜两侧Na+—K+泵的活动有关40.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A.钾平衡电位B.钠平衡电位C.静息电位绝对值与局部电位之和D.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差E.静息电位绝对值与钠平衡电位之和41 形成Na+、K+在细胞内外不均衡分布的原因是A.安静时K+比Na+更易透过细胞膜B.兴奋时Na+比K+更易透过细胞膜C.K+的不断外流和Na+的不断内流D.膜上载体和通道蛋白的共同作用E.膜上Na+—K+ 依赖式ATP 酶的活动42 影响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度的主要因素是A.刺激强度B.刺激时间C.阈电位水平D.细胞内、外的Na+浓度E.神经纤维的直径43.根据Nernst 公式,K+平衡电位与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