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25
动物生理学笔记主讲:Hong Yu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2013年1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第四章血液第五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第七章消化与吸收第八章尿的生成与调节第九章内分泌第一章序论一、课程内容1、生理学概念(机能及其机制)。
2、动物生理学研究层次(整体与环境、器官与系统、细胞与分子)。
3、生理学研究方法(急性、慢性)。
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5、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稳态的维持)。
6、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反射),体液(内分泌,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7、调节模式:非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前馈、反馈:负反馈和正反馈)。
8、生理学发展概述(略)。
二、思考题1、重要概念:急性实验、慢性实验、新陈代谢、兴奋性、刺激、生殖、正反馈、负反馈。
2、为什么说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生命特征?(生命特征、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一切生命活动都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
3、生理学机能调节方式有几种?【神经调节(反射与反射弧),体液(内分泌,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局部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结构与物质转运一、课程内容1、细胞膜成分与结构(细胞膜成分;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蛋白质,还有糖类等)。
2、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功能【表面蛋白、内在蛋白;具有结构、物质转运、信号转导、催化(酶)、免疫识别等功能】;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载体介导、通道介导)、转运主要物质(脂溶性物质;氨基酸和蛋白质等;离子)、机制【扩散、结合与解离、化学门控和电压门控,后两者有特异性、竞争性抑制、饱和性(通道饱和性较差)】。
主动转运(泵):耗能,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转运物质(主动转运重要离子,被动转运营养物质)、特点(特异性、饱和性、竞争抑制、方向性);生理意义(维持渗透压、维持细胞兴奋性、物质转运和重吸收)。
绪论一、名词解释动物解剖学(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P1 动物生理学P1二、填空题1.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研究正常家畜和家禽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大体解剖学主要借助刀、剪等解剖器械,采用切割的方法,通过肉眼观察,研究动物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及相互关系。
3.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有机体的生命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项目一、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任务一、细胞的认知一、细胞的概念1.概念:细胞是构成有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生长发育 (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2.成分: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和酶等。
二、细胞的形态和大小 (略)三、细胞的构造1.细胞的形态虽不同,但其基本结构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2.细胞膜(质膜)⑴构造:在电子显微镜下分为暗-明-暗三层结构⑵生理功能:①维持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完整性;②保护内含物,控制和调节细胞与周围环境间的物质交换,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③参与细胞识别、细胞粘连、细胞运动和免疫反应。
④具有运输功能(见表格)3.细胞质⑴概念;填充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间的物质。
⑵状态:呈均匀的透明胶状。
⑶构成: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内含物构成⑷细胞器①线粒体-供能“能量工厂”②内质网-合成蛋白的场所③高尔基体-“加工车间”④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器官⑤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机器”⑥中心体-参与细胞分裂⑦微丝、微管、和中间丝(细胞骨架)等4.细胞核⑴概念:是遗传信息的贮存场所,控制细胞的遗传和代谢活动⑵在家畜体内除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外,所有细胞都有细胞核。
多数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但也有两个细胞核如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
⑶结构:①核膜②核基质与核内骨架③核仁(RNA和蛋白质)④染色体和染色质⑷染色体:正常家畜体细胞的染色体为(双倍体),而成熟的性细胞是(单倍体),雄性为XY,雌性为XX.四、细胞的生命活动(一)新陈代谢-基本特征1.同化作用(合成作用)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都必须不断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合成本身需要的的物质。
【第一章绪论】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皮肤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3、神经骨骼肌兴奋传导过程:终板前膜→Ca++进入突触轴浆→乙酰胆碱释放→Ach 与终板后膜受体结合后膜Na通道开放内流→终板电位→近终板肌膜去极化→动作电位,胆碱脂酶,Ach 重吸收到突触前膜【电传递(缝隙连接)CNS 、心肌;化学传递:突触神经递质】4、强、弱电的作用:强电:用来攻击敌害和觅食;弱电:只作为电感受器的一部分【第三章血液】2、各血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吞噬与消化;嗜酸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嗜碱性粒细胞——参与变态反应;淋巴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单核细胞——吞噬、免疫红细胞RBC:通过血红蛋白Hb运输O2和CO2,并对机体所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血小板PLAT: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参与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第四章血液循环】2、等容收缩和舒张相的生理意义室内压变化幅度增大,心脏泵抽吸作用增强。
快速射血和快速充盈相的速度和血量有关。
3、心胀泵血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力储备4、心肌细胞的分类工作细胞、自律细胞、非收缩非自律细胞5、组织液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6、影响静脉回流:体循环平均压;心肌收缩力;体位改变(直立性低血压);骨骼肌的挤压作用;胸内负压组织液和淋巴液生成的因素: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而形成;引起血浆胶渗压减小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的因素,能促进淋巴量的增加。
7、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不同时期离子通道开放时间0期—快Na+通道开放1期— K通道开放,快Na+通道关闭2期—慢Ca++通道,K+通道开放3期— K+通道开放,Ca++通道关闭4期—慢Na+通道开放, K+通道开放, Na-K泵,恢复静息膜电位。
【第五章呼吸】2、呼吸膜的结构: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细胞层,肺泡上皮基膜,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层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3、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保持肺的扩张状态;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利于呕吐;利于反刍4、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意义(生理功能)减小吸气阻力;防止肺泡内液体积聚;稳定大小肺泡容积5、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Pco2升高、pH减小、温度升高—使氧离曲线右移,血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气的释放。
《动物生理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 研究对象- 动物生理学关注的是动物机体的生命现象,包括生物化学过程、细胞活动、组织功能、器官系统的工作以及整个生物体的行为和生存策略。
- 研究范围涵盖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哺乳动物,重点关注动物如何通过各个生理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Homeostasis)。
2. 研究任务- 揭示生命现象的物理和化学基础:探究动物体内发生的各种生理过程背后的分子和细胞机制。
- 了解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何协同工作,调节身体的各种功能。
- 探索环境适应的生理机制:分析动物如何通过生理调整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 应用于实践:将动物生理学知识应用于医学、兽医学、农业、生态保护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简史1. 古代阶段- 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对动物生理学有所探讨,但多限于观察和哲学思考,缺乏科学实验。
- 我国古代医学家如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对脉搏、呼吸、消化等生理现象有所记载。
2. 中世纪阶段- 欧洲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如伊本·纳菲斯对血液循环有了初步的认识。
- 解剖学的兴起为生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近代阶段- 17世纪,哈维发表了《动物心血运动论》,奠定了血液循环理论。
- 18世纪至19世纪,贝尔纳、普尔扎等人通过实验方法推动了生理学的发展。
4. 现代阶段- 20世纪,生理学进入分子和细胞水平,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霍奇金、埃克尔斯对神经传导的研究。
- 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技术的应用使动物生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三、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 急性实验:在短时间内对动物进行生理功能的观察和测量,如血压、心率等。
- 慢性实验:长时间跟踪动物生理功能的变化,如植入电极监测神经活动。
- 活体实验:在不影响动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的实验,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活细胞。
- 离体实验:在体外环境中研究组织、细胞或分子的功能,如器官切片培养。
动物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全第一部分:概述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生理过程的学科。
考研动物生理学是考察学生对动物体内生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的学科,是研究生生命科学的必修课。
动物生理学包括细胞生理学、神经生理学、内分泌学、生理学与行为学、循环生理学、呼吸生理学、消化生理学、泌尿生理学、免疫生理学等内容。
第二部分:复习资料概念、知识点整理动物生理学概念:是指对动物机体本身的构造、功能、调节等方面进行研究的学科。
动物细胞生理学:研究的是动物体组织的最小单位——细胞,以及细胞内生理功能的调节和机理,主要是讲述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生命过程与细胞分裂、运输及分化等。
神经生理学:研究的是神经系统,关注神经元、突触、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神经信号传递、神经递质、神经调节等内容。
内分泌学:研究的是内分泌系统,包括内分泌腺的解剖、功能、影响以及激素的合成、分泌、调节等内容。
生理学与行为学:主要研究动物的生理机能与行为间的相互关系,如感觉、学习、记忆、行为的调节和影响等。
循环生理学:主要研究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血管解剖与生理、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呼吸生理学:主要研究呼吸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呼吸的调节、呼吸和血液的关系等。
消化生理学: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胃肠动力学、胃肠分泌、吸收和转运等。
泌尿生理学:主要研究泌尿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尿的生成、排泄和调节等。
免疫生理学:主要研究免疫的机制、各种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免疫体和基因等方面。
重点及难点复习神经生理学神经神经的类型:有突触前和突触后两种。
神经递质:神经元释放出的化学物质,可以影响下一神经元或靶细胞。
神经系统的分化: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与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髓神经。
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可以使机体不由自主地进行某些情况下较大调整,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神经传导:神经信号传到神经末梢,并调节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
《生理学》备课笔记第一章绪论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它以动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
生物机体的功能就是整个生物及其各个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作用,例如呼吸、消化、循环、肌肉运动等等。
生理学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以及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结功能的影响,从而掌握各种生理变化的规律。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和信息传递一、细胞膜的结构Singer Nicholson (1972)提出的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这一假想模型的基本内容是: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а-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一)单纯扩散:两种不同浓度的同种物质的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则高浓度区域中的溶质分子将有向低浓度区域的净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二)易化扩散:有很多物质虽然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较容易地移动。
不同于单纯扩散的是在膜结构中一些特殊蛋白质分子的“协助”下完成的,被称为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三)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三、细胞的信息传递●由具有特异感受结构的通道蛋白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由膜的特异受体蛋白质、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系统跨膜信号传递系统膜受体:细胞膜存在能专一性结合激素、神经递质以及其它化学活性物质并引起特定反应的特殊结构。
第二节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一、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一)兴奋性和兴奋含义及其变迁当这些组织受到一些外加的刺激因素(如机械的、化学的、温热的或适当的电刺激)作用时,可以应答性出现一些特定的反应或暂时性的功能改变。
第二章血液2.1体液与血液[目的与要求]掌握: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熟悉:1.血液的功能2.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了解:1.血细胞生理特性2.血型及输血原则[重点]1.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基本概念2.血液渗透压、pH值、红细胞数相对稳定的机制3.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的生理意义和机制[难点]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课堂组织]讲述、实例与多媒体教具结合[教学内容]2.1体液与血液2.1.1体液与内环境概念动物体内所含液体总称为体液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直接和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多细胞生物的大部分细胞不能直接和外环境的水环境接触,只能通过细胞外液间接地与水(或外)环境进行交换。
所以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以区别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
2.1.2 血液的组成与理化特性(自学)血液是一种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液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
2.1.3血液的机能(1)营养功能血浆中的蛋白质起着营养储备的作用。
(2)运输功能血浆白蛋白、球蛋白是许多激素、离子、脂质、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的载体。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其他功能几乎都与此有关。
(3)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体内水平衡、维持体温的恒定等。
(4) 参与体液调节:运输激素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改变其活动。
(5) 防御和保护功能:白细胞具有吞噬、分解作用;淋巴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免疫物质(免疫球蛋白、补体和溶血素等),都能对抗或消灭毒素或细菌;血浆内的各种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纤溶系统物质参与凝血-纤溶、生理性止血等过程。
2.1.4 内环境稳态及血浆的稳定性2.1.4.1 内环境稳态动物生存的外环境的变化可以是很大的,但其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如渗透压、酸硷度等)以及化学成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而且变化甚小,即内环境要保持相对恒定。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
(捕食行为、逃离行为)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
又称为细胞生理学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
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
(假饲实验)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
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
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一、选择题1、动物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动物有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 D )。
A. 物理、化学变化过程B.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C.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D. 功能及其活动规律2、在生理学研究中,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 A )水平的研究。
A. 细胞、分子水平B. 器官、系统水平C.组织、细胞水平D. 整体水平3、下列几种生理实验中,用于慢性实验的是(B )。
A. 离体肠段运动的观察B. 消化道瘘管的安装C.动物血压的直接测定 D. 蛙心灌流4、内环境稳态(D )。
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B.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C.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D. 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5、下列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D )。
A. 降压反射B. 体温调节C.肺牵张反射D. 排尿反射6、畜禽体内占主导地位的调节机制是(B )。
A. 全身性体液调节B. 神经调节C.局部性体液调节D. 自身调节二、填空题1、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等。
2、细胞外液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恒定。
3、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正反馈调节,它在机体内是较少的调控形式。
5、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机体进行的调节过程一般属于负反馈过程。
6、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其结构基础是神经元。
7、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8、体液约占体重的60%,它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外,分别称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9、动物生命活动具有的共同特点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繁殖活动和应激性。
(没有找到原文)三、判断题1、外环境是细胞外的环境,内环境指细胞内的环境。
错2、整体水平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动物机体各系统之间的功能联系,以及生理功能与环境变化的关系及其调节机理。
执兽必看—生理122招!【全】1.细胞的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K 离子外流】,动作电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钠离子内流】2.细胞产生兴奋时,其兴奋性的变化经历了四个时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依次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3.体液仅指【体内液体的总称】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是存在于细胞内的液体,约占体液的2/3。
4.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5.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血液】6.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持久】7.属于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准确】3.动物机体进行体液调节时起主要作用的是【激素】8.静息时,细胞膜内负外正的电性状态称为【极化】9.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幅度接近于【Na离子平衡】10.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阈值】11.参与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离子是【Ca离子】12.失血是引起血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0%生命活动会受到影响,30%危及生命】13.压紧的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14.血液的粘滞性增高,说明【红细胞的数量增多,血浆蛋白的浓度增高】15.免疫球蛋白,包括IgM、IgG、IgA、IgD和IgE5种,其中以【IgG含量最高,记忆技巧:高(g ao);最早产生IgM,记忆技巧:早(M orning)】16.【晶体渗透压】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5%,临床用药上给动物输液常用的生理盐水是【等渗溶液(0.9%的氯化钠)】17.动物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18.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物质主要是【VB12,叶酸和铜离子】19.合成血红蛋白的激动剂是【铜离子】20.雄性动物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高于雌性动物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雄激素】21.可调节红细胞数量自稳态的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2.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器官主要是【肾脏】23.缓解过敏反应和限制炎症过程的白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24.纤维蛋白溶解的两个阶段是【纤溶蛋白的激活与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降解】;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25.凝血的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的形成】3、【纤维蛋白的形成】最终形成凝血块26.抗凝血方法:【移钙法,如加入柠檬酸钠、草酸钙、乙二胺四乙酸等】、肝素法、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法等。
动物生理学1. 动物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 产生动作电位的关键是去极化能否达到阈电位的水平,而与原刺激的强度无关3. 储备血量是指滞留于肝、脾、皮下的血窦、毛细血管网和静脉内,流动很慢4.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5. 血小板的功能:生理性止血、参与凝血、参与纤维、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6. 红细胞的特性:膜通透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7. 凝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的形成;纤维蛋白的形成8. 白蛋白的作用: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激素和营养物质;保持血浆PH 基本恒定9. 抗凝方法:移钙法(加柠檬酸、草酸钾、EDTA);肝素;脱纤法;低温;血液与光滑面接触;双香豆素。
10. 心肌细胞的基本特点: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11. 第一心音(收缩音)产生的原因:心室肌的收缩;房室瓣的关闭;射血开始引起的主动脉管壁震动12. 心室舒张包括等容舒张、快速充盈、减慢充盈期三个过程1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每博输出量增加,则收缩压上升,脉搏压也随之增加;心率上升,则舒张压上升,脉搏压降低;外周阻力增高,舒张压下降更多,脉搏压降低;主动脉弹性好,脉搏压降低;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比升高,则动脉血压升高14. 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心脏收缩力量;体位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15. 胸内负压的作用:组织肺塌陷;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有利于呕吐、反刍16.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毛细血管压;血浆肢体渗透压;淋巴回流;毛细血管通透性17. 内呼吸是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18. 胸复式呼吸由内间外肌、膈肌的舒缩引起19. 瘤胃微生物主要是厌氧细菌、纤毛虫、厌氧真菌20.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呼吸膜面积与厚度;肺通气与血流量比值21. 氧离曲线右移的原因:PH 低、CO2 浓度变高、温度升高22. 单胃运动形式:容受性舒张、蠕动、紧张性收缩、胃排空23. 唾液的功能:润湿口腔;含有淀粉酶;幼畜含舌脂酶可水解脂肪;清洗口腔;维持口腔碱性;唾液蒸发调节体温,排汞等有毒物;反刍尿素的再循环24. 小肠运动的基本方式: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环形肌舒缩形成);蠕动(环形肌、纵行肌协同完成);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25. 胰液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分解酶26. 胆汁是苦味、粘滞性的碱性液体,主要含有胆汁酸、胆盐、胆色素27. 胆盐的作用: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胆盐与脂肪分解产物脂肪酸和甘油醛结合,促进吸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增强脂肪酶的活性;胆盐可刺激小肠运动28. 网胃第二相收缩十分强烈,易造成创伤性网胃炎和心包炎29. 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条件为清醒、安静、最适宜温度、消化道空虚。
绪论0.1 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目的与要求]1.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机体机能活动机制的内涵2.熟悉《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三个层次,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的建立3.了解《动物生理学》是实验性学科,实验的重要性和研究的方法,学习动物生理学的目的与方法[重点]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研究层次的范畴[难点]对动物生命活动的物质属性和生命活动机制的内涵的理解,建立机体机能整体性概念[课堂组织]讲述、生活实例和多媒体教具结合[教学内容]0.1.1动物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0.1.1.1 生理学(physiology)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
是研究生物体机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可分为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你能列举属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实例吗?)动物生理学不仅要描述一个生命活动的现象,而且还要探讨该生命活动是如何发生、如何进行、如何终结的。
(列举几个有关《动物生理学》研究内容的实例)机制:包括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功能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即对生命现象有一个本质的说明。
0.1.2动物生理学的三个研究水平0.1.2.1整体和环境水平研究: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1.动物机体总是以整体的形式与外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
当外界环境变化时,可以引起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改变,这就是行为的变化(如何理解,举例)。
2.动物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生命活动而进行的。
动物机体总是不断地改变和协调各器官系统活动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如何理解,举例)。
从整体水平上的研究,就是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阐明:当内外环境变化时机体功能活动的变化规律及机体在整体存在状况下的整合机制。
0.1.2.2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观察和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以及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0.1.2.3 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组成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在器官系统活动中的作用,称为细胞生理学(cell physiology)或普通生理学(general physiology)。
动物生理学绪论0.1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1.研究内容和任务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健康动物的各种机能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常用的研究方法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实施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接近正常的生活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或功能紊乱等。
Eg:研究动物的胃液分泌,采用假饲的实验方法在体实验(in vivo):在完整的动物身上进行的观察或实验。
Eg:去大脑僵直急性实验离体实验(in vitro):器官或细胞从体内分离出来,在一定实验条件下进行的研究。
Eg:骨骼肌实验0.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生殖、遗传和变异、应激性0.3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1.体液及其分布体液占体重60%,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细胞外液中血浆5%、组织液14%、淋巴液和脑脊液1%2.内环境和外环境外环境: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体内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3.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状态。
简言之,稳态是一种状态,一种可变的,但又是相对恒定的一种状态。
现代生理学里泛指体内从分子、细胞到器官、系统乃至整体水平上的生理活动在各种调节机制作用下,总能保持相对稳定和协调的状态。
Eg:血液pH值为7.35-7.45; T为36℃-37℃0.4生理功能的调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定义: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刺激的规律性应答,结构基础:反射弧2.体液调节定义: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执业兽医资格证备考笔记一、基础科目。
1.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
- 动物体各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器官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
- 运动系统:骨骼的种类、构造和功能;肌肉的分类、构造和作用机制。
例如,牛的四肢骨骼特点与人的差异,不同类型肌肉(如平滑肌、骨骼肌、心肌)在细胞结构和功能上的区别。
- 消化系统:口腔、咽、食管、胃、肠、肝、胰等器官的结构特点与消化功能的联系。
如反刍动物胃的特殊结构(瘤胃、网胃、瓣胃、皱胃)及其在消化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 呼吸系统: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的结构,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与尿液生成、排泄的关系。
- 生殖系统:公畜和母畜生殖器官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 组织学基本概念和细胞、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其功能。
-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功能。
- 胚胎学的基础知识。
- 动物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卵裂、囊胚、原肠胚等)的特点。
- 胎膜和胎盘的类型及其功能。
2. 动物生理学。
- 细胞的基本功能。
-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等)。
-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 血液。
-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及其功能。
- 血液凝固的过程和机制,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的原理。
- 血液循环。
-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输出量等概念)。
- 血管生理(血压的形成、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和功能)。
-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 呼吸。
-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原理。
- 呼吸运动的调节(化学因素、神经因素的调节)。
- 消化和吸收。
- 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 各种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等)的成分和作用。
- 营养物质(糖、蛋白质、脂肪等)的吸收部位和机制。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一、动物的四种基本组织(形态、结构特点、位置)1、上皮组织排列紧密(紧密连接)、间质少分布:体表和管、腔、囊等内表面具极性:游离面(因功能不同,结构特化不同)和基底面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等分类:被覆上皮:单层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内皮(心脏、脉管的内表面)、间皮(器官外表面)、其他:薄、扁单层立方上皮:如腺体上皮,分泌功能(如肾小管、集合管)单层柱状上皮:如消化道上皮,胃、肠表面)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如呼吸道上皮,形态不同,排列层次不同复层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如皮肤变移上皮:如泌尿器官膀胱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由具分泌功能为主的细胞组成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所组成的器官外分泌腺:有管腺,消化液等内分泌腺:无管腺,激素感觉上皮2、结缔组织(特点、细胞形态):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分布最广,起连接作用)、致密结缔组织(肌腱、韧带)、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3、肌肉组织:平滑肌、骨骼肌、心肌4、神经组织二、能量代谢与消化系统1、人体必需营养素:糖、脂质、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2、机体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TP。
磷酸肌酸(CP)是ATP的贮存库3、A TP中的能量来源:糖:是机体重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机体贮能和供能的重要物质,也是构成细胞不可缺少的部分蛋白质:构成机体组织成分的重要物质,作为能源物质意义不大;机体不能利用糖和脂肪制造蛋白质,因此必须从体外获得蛋白质。
必需氨基酸必须全部存在时,才能合成蛋白质。
完全蛋白质:含全部氨基酸;不完全蛋白质:含部分氨基酸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贮存=输出的热能+所做的功+能量贮存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食物的特殊生热作用(摄入蛋白质,能量代谢增加);肌肉活动;环境温度:20-30度环境中代谢最稳定;精神因素(增加骨骼肌紧张性,引起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增加产热)5、基础代谢率:指基础状态(即人在清醒而极度安静状态下,不受肌肉活动和精神紧张的影响,也不受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和环境温度影响)时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6、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消化道管壁一般结构:四层,粘膜层(口、咽、食管上皮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从胃的喷门上皮开始属于单层柱状上皮;上皮会下陷形成消化腺)、粘膜下层、肌层(从胃开始后,管壁的肌肉属于平滑肌,分为环肌、纵肌、斜方肌,受植物性神经控制)、浆膜消化管的运动形式:蠕动(环肌由前往后顺序作用,从胃开始都有)、分节运动(同时有多点环肌作用,仅小肠具有)、紧张性收缩(从胃开始都有,保持正常的形态和位置)、容受性舒张(仅胃具有,与胃暂时性容纳食物功能相适应)、摆动(草食性动物才有)(2)消化腺:有管腺(外分泌腺)(分泌消化液排到的位置、成分、作用)大:唾液腺、肝、胰脏小:消化道管壁内的腺体①口:唾液腺,唾液,含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中性②胃:胃壁内的腺体,胃液:包括喷门腺、幽门腺分泌的粘液、胃壁内的主细胞(胃蛋白酶)、壁细胞(HCL)组成,0.9-1.5,强酸环境,最适PH值为2;只能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初级分解A、壁细胞分泌的HCL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杀菌、使蛋白质变性易消化、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的分泌、促进小肠铁、钙的吸收B、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VB12):保护VB12不被消化酶水解(肝中VB12的储量大);促进VB12经回肠粘膜吸收C、胃液分泌及其调节:☆促进胃液分泌的调节:内因:迷走神经兴奋(产生乙酰胆碱)、胃泌素(胃壁G细胞分泌,又称促胃液素)、组胺外因:食物中的氨基酸存在☆抑制胃液分泌的调节:内因:生长抑素、促胰液素(由消化道腺体分泌,属消化道激素)外因:HCL、脂肪、高渗溶液③小肠A、小肠液,弱碱性,PH:7.8—8.0,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作用:中和胃酸(十二指肠,分泌碱性粘液),保护小肠粘膜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肠激酶(分泌到肠腔内)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B、胰液,最重要的消化液,无色,碱性,PH为7.8-8.4,成分为水和无机盐,主要消化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促进胰液分泌的调节:促胰液素(属于消化道激素,由十二指肠和空腔的S细胞分泌,HCL为最强刺激物)、促胰酶素(由强至弱的因素:蛋白质分解常务、脂肪酸钠、HCL、脂肪,糖类无作用)、胃泌素、血管活性肠肽、血管活性肠肽、迷走神经兴奋☆抑制胰液分泌的调节:胰多肽、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C、肝:☆肝的结构:分为肝小叶,肝细胞呈放射性排列,呈索状(切面观)或板状(矢面观),肝细胞索,肝细胞索间具有肝血窦(主动脉→腹主动脉→腹腔干→肝动脉→小叶间动脉→肝血窦)☆肠毛细血管→肝门静脉(富含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叶间静脉→肝血窦→肝中央静脉→肝静脉☆肝细胞结构:具微绒毛,富含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溶酶体;肝细胞间具有胆小管(毛细胆管,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胆管)☆肝的功能:消化与吸收功能(分泌胆汁(主要成分胆汁盐)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代谢功能(进行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代谢,并可贮存在肝内)清除功能(枯否氏细胞可净化血液)解毒和排泄功能(将氨转化为尿素,由肾脏排出;将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胆色素进入胆汁管)(3)消化过程示意总汇:历时、部位、化学性消化、PH、食物形状、机械性消化(4)三大营养物质吸收形式:糖:吸收形式:单糖(主动转运)吸收途径:血液蛋白质:吸收形式:氨基酸(主动转运)吸收途径:血液脂肪:吸收形式: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吸收途径:十二碳原子以下的脂肪酸经血液吸收,十二碳原子以上的脂肪酸经中央乳糜管(淋巴管)吸收肠增大消化和吸收面积的三重结构:皱襞、绒毛、微绒毛主要吸收场所:十二指肠、空肠(矿物质、维生素、单糖、双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回肠(维生素B12、胆盐)胃(酒精)大肠:可合成部分维生素三、血液与循环系统1、体液与内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2/3)和细胞外液(1/3,血浆(1/5)、组织液(绝大多数细胞的生活场所)、淋巴、脑脊液等,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水、无机盐、有机物)和理化性质(渗透压、PH、温度等)保持相对恒定内环境稳态的意义:2、血量及相对稳定的调节(1)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机体活动的必要条件(2)失血量小于血量的10%:交感神经兴奋反射性引起心脏活动加强、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储血库的血管收缩,释放一部分储存血液失血量大于血量的20%:血压显著降低失血量大于血量的30%:危及生命3、血液的理化性质(1)颜色:不透明、粘稠的液体,取决于红细胞及其所携带的氧的多少(2)粘滞性: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和血浆大分子的多少(3)血浆渗透压:①渗透压:吸水动力,溶质颗粒不能透过半透膜②影响因素: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③构成: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钠离子、氯离子)、氨基酸、葡萄糖等构成,99.6%,决定血浆渗透压,保持血细胞的内外水平衡胶体渗透压:由大分子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或称清蛋白)等构成,0.4%,保持血管内外水平衡(4)血浆的PH(7.35-7.45),血浆中主要缓冲对:H2CO3/NaHCO3(1:20)4、血细胞(1)红细胞:双凹圆盘形,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鸟类等具核)红细胞发育成熟所需的物质:铁、VB12(2)白细胞:4000-11000个/mm3有粒白细胞:嗜酸性(核分叶为二,防御寄生虫)、嗜碱性(U形和S形核,参与过敏反应,释放肝素和组胺)、嗜中性(核分叶多,数量最多,吞噬功能)无粒白细胞:淋巴细胞(质少,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质多,核大,为U形或肾形,巨嗜作用,发育为吞噬细胞,其脱落下来的部分无核部分为血小板)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1)基本步骤:3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Xa→Ca→PF3→V)、凝血酶原激活、纤维蛋白原激活(2)凝血因子:是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特点:除组织凝血因子III外,其他都是血浆中正常成分;除因子IV(钙离子)都是蛋白质;大多无活性;因子I、VII、IX、X由肝脏合成,需要V K参与(3)影响血液凝固的体外因素①物理因素:粗糙的表面、温度②化学因素:枸橼酸钠、草酸铵、草酸钾,去除钙离子③生物素制剂:肝素(与凝血因子III结合)、V K6、血型(1)概念:红细胞膜上特异的抗原类型凝集原:红细胞膜上存在各种特异的糖蛋白抗原凝集素:血浆中存在的能与红细胞膜上相应凝集原反应的抗体凝集:不同型血混合所发生的红细胞凝集成簇并伴有溶血的现象(2)血型系(根据红细胞表面所具有的凝集原):ABO血型系统(血浆中有天然抗体)和RH血型系统(RH阴性个体血浆无天然抗体)(3)输血时必须血型相符,缓慢、少量7、循环系统(1)完全双循环:体循环、肺循环(2)心脏结构:左心房(4个入口,1个出口)、左心室、右心房(3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右心室(1个入口,右房室口,1个出口,肺动脉口)瓣膜(房室瓣、动脉瓣)(3)心肌:长柱状、分枝;横纹肌(不随意支配);心肌细胞之间通过闰盘连接,属于缝隙连接心房肌细胞与心室肌细胞不相连,各形成独立合胞细胞(4)心的传导系统: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纤维(无肌原纤维,具有自动节律性和传导性)组成,包括窦房结(140次/min)、(节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接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5)心动周期(内:心室,外:心房)(181页)①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的收缩和舒张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心室体积不变快速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启慢速射血期:房室瓣关闭,动脉瓣开启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房室瓣和动脉瓣都关闭,心室体积不变快速充盈期: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启减慢充盈期: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启②心动周期的各种变化(182页)(6)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泵血功能和重要指标)①每博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约60-80mL②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约4500-6000mL③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搏出量、心率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决定于回心血量):回心血量决定于心室充盈时间(与心率有关,心率加快,心动周期变短,舒张期变短为主)、静脉回流速度、心包内压、心室顺应性等后负荷(心室射血时遇到的阻力—主动脉压)心肌收缩能力: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体育锻炼等可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心率:交感活动增强可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等而增加心率;迷走神经的作用相反(7)血管的分类①动脉管壁的组织结构(以中等动脉为例,如器官动脉,肝动脉或肾动脉)内膜:内皮: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内皮下层:内弹性膜:中膜:主要由环形排列的平滑肌组成(相对比例高:微动脉和小动脉),外膜:由疏松结缔组织组②大部分血管受交感神经单一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血管口径变小③小动脉和微动脉会明显影响血压;中等动脉会改变血液的分配情况④大动脉:管壁中含大量弹性纤维;弹性大,有助于缓冲血压;弹性回缩,挤压血液往前运动毛细血管:管壁主要由内皮和基膜组成。
(完整版)动物生理学笔记完整版绪论考纲要求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绪论考纲要求1、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兴奋性和阈。
2、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生理意义和功能。
考纲精要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2、兴奋性: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特定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
而刺激是指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
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条件: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这三个参数必须达到某个最小值。
在其它条件不变情况下,引起组织兴奋所需刺激强度与刺激持续时间呈反变关系。
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较好指标为:阈值。
阈值:刚能引起可兴奋组织、细胞去极化并达到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殖。
生殖功能对种群的繁衍是必需的,因此被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称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外环境与生命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三、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机制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调节特点: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射与反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反射活动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2、体液调节:发挥调节作用的物质主要是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可以进入血液循环发挥长距离调节作用,也可以在局部的组织液内扩散,改变附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这称为旁分泌。
调节特点: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这些特点都是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的。
)神经一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直接感受内环境中某种理化因素的变化,直接作出相应的反应。
3、自身调节: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举例:(1)心室肌的收缩力随前负荷变化而变化,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特点是自身调节,故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2)全身血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肾血流量维持不变的特点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调控: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
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在负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平时处于稳定状态。
正反馈:反馈信息不是制约控制部分的活动,而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在正反馈情况时,反馈控制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生命活动中常见的正反馈有: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等。
五、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各种腔室液等),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直接为细胞提供必要的物理和化学条件、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尾产物。
内环境最基本的特点是稳态。
稳态是内环境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一种状态,是内环境理化因素、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恒定,这种恒定是在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实现。
稳态的维持主要依赖负反馈。
稳态是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而不是绝对稳定。
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纲要求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以及细胞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原理。
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
考纲精要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内容: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并连有一些寡糖和多糖链。
特点:(1)脂质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
(2)细胞膜两侧是不对称的,因为两侧膜蛋白存在差异,同时两侧的脂类分子也不完全相同。
(3)细胞膜上相连的糖链主要发挥细胞间“识别”的作用。
(4)膜蛋白有多种不同的功能,如发挥转动物质作用的载体蛋白、通道蛋白、离子泵等,这些膜蛋白主要以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并且以多种不同形式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中,如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整个脂质双层三种形式均有。
(5)细胞膜糖类多数裸露在膜的外侧,可以作为它们所在细胞或它们所结合的蛋白质的特异性标志。
二、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物质进出细胞必须通过细胞膜,细胞膜的特殊结构决定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的难易。
例如,细胞膜的基架是双层脂质分子,其间不存在大的空隙,因此,仅有能溶于脂类的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膜,而细胞膜对物质团块的吞吐作用则是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决定的。
不溶于脂类的物质,进出细胞必须依赖细胞膜上特殊膜蛋白的帮助。
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有以下几种形式:(一)被动转运: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形式。
1.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跨膜扩散的最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
单纯扩散在物质转运的当时是不耗能的,其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包含的势能。
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二)主动转运,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是:(1)在物质转运过程中,细胞要消耗能量;(2)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3)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4)原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
最常见的离子泵转运为细胞膜上的钠泵(Na+-K+泵),其生理作用和特点如下:(1)钠泵是由一个催化亚单位和一个调节亚单位构成的细胞膜内在蛋白,催化亚单位有与Na+、A TP结合点,具有A TP酶的活性。
(2)其作用是逆浓度差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
(3)与静息电位的维持有关。
(4)建立离子势能贮备:分解的一个A TP将3个Na+移出膜外,同时将2个K+移入膜内,这样建立起离子势能贮备,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和维持细胞电位稳定。
(5)可使神经、肌肉组织具有兴奋性的离子基础。
(三)出胞和入胞作用。
(均为耗能过程)出胞是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泌活动。
入胞则指细胞外的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因特异性分子与细胞膜外的受体结合并在该处引起的入胞作用称为受体介导式入胞。
记忆要点:(1)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2)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体液中的离子物质是通过通道转运的,而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则依赖载体转运。
至于载体与通道转运各有何特点,只需掌握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3)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低向浓度高处转运时需要消耗能量,称为主动转运。
体液中的一些离子,如Na+、K+、Ca2+、H+的主动转运依靠细胞膜上相应的离子泵完成。
离子泵是一类特殊的膜蛋白,它有相应离子的结合位点,又具有A TP酶的活性,可分解A TP释放能量,并利用能量供自身转运离子,所以离子泵完成的转运称为原发性主动转运。
体液中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它依赖离子泵转运相应离子后形成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差,这时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易化扩散的同时将有机小分子从低浓度一侧耦联到高浓度一侧。
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这种继发性主动转运。
(4)出胞和入胞作用是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
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三、细胞膜的受体功能1.膜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多为糖蛋白,也有脂蛋白或糖脂蛋白。
不同受体的结构不完全相同。
2.膜受体结合的特征:①特异性;②饱和性;③可逆性。
四、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生物电的表现形式:静息电位——所有细胞在安静时均存在,不同的细胞其静息电位值不同。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阈或阈上刺激时产生。
局部电位——所有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
1.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表现为膜个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1)形成条件: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也就是说,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上离子通道中主要是K+通道开放,允许K+由细胞内流向细胞外,而不允许Na+、Ca2+由细胞外流入细胞内。
(2)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3)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只要细胞未受刺激、生理条件不变,这种电位差持续存在,而动作电位则是一种变化电位。
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为负,这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而膜内负电位减少或增大,分别称为去极化和超级化。
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安静时的极化状态恢复称为复极化。
2.动作电位:(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
(主要是Na+-K+泵的转运)。
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