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合川芎茶调散治疗外感风寒头痛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70.25 KB
- 文档页数:2
头痛专方:川芎茶调散【转载】大多数人都有过头痛的经历,很多人还因为头痛而不能正常地工作、学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头痛病因多端,中西医疗效常不尽如人意。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发现川芎茶调散对于原发功能性头痛,无论外感、内伤均颇有佳效,难怪有“头痛专方”之美誉。
记得半年前在门诊遇到一个小伙子,大概20来岁,走进诊室时双手捂头、面容憔悴。
经过仔细询问了解到,这位年纪轻轻的患者反复头痛居然已长达3年之久,每次发作前或情绪紧张,或劳神费力,疼痛主要以头两侧和后部为主。
这次头痛发作次数较前频繁,疼痛部位也较前扩散,且伴有疲倦、食欲差等不适,检查发现其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辨证分析后,我给他开了一剂川芎茶调散,并加了些许祛风止痛、益气活血之药物,药方为葛根30克,薄荷、川芎、荆芥、白芷、当归各10克,羌活、防风、甘草、白参、红茶各6克,细辛3克,共7剂,嘱其水煎服,每日1剂。
1个星期后,患者前来复诊,这次看起来神清气爽,诉头痛明显缓解。
考虑患者病程已久,故让他继续服用上方2周。
1月后,患者特前来告知:“自服药以来再未发头痛”。
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病例。
患者是一位45岁男性,7年前因头部外伤后出现头痛,后来只要稍劳累,或吹风受凉,或心情不舒时,就会头痛,且以左侧太阳穴处刺痛为主,症状时轻时重,还伴有失眠多梦、记忆力差、头昏脑胀等不适。
曾在多家医院看过,除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脑血管痉挛”外,无其他脑实质异常,中西药物用了很多,但疗效都不好,几乎要放弃了,说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我这的。
说实话,我最初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他开了个川芎茶调散,加了全蝎5克、地龙10克、丹参15克,以加强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
没想到10付中药后,患者的症状就明显改善,自述头脑及全身感觉轻松多了,继续予服原方21剂后头痛未再发作。
川芎茶调散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治乃为风邪外袭、阻遏清阳所致头痛,由薄荷、川芎、荆芥、羌活、白芷、防风、细辛、甘草等药物组成,服用方法为“研末后,清茶调服”,故名为“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治外感风寒头痛)【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头歌诀方歌】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组成】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各12g),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各6g),细辛一两(3g),防风去芦,一两半(4.5g),薄荷叶不见火,八两(24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食后用清茶调下。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每日2次,饭后清茶调服;亦可做汤剂,水煎服。
【功用】疏风止痛。
【主治】外感风邪头痛。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证治机制】头为清空之府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会于头部。
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阻遏清阳之气,故见头痛、目眩,所谓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即是此意。
风邪袭表,卫阳被遏,则见恶寒发热;风邪袭表,肺气不利,故鼻塞;苔薄白、脉浮,乃风邪在表之症。
若风邪留而不去,头痛久而不愈者,其痛或偏或正,作止无时,即为头风。
以上诸症是由风邪上犯头目,阻遏清阳所致,治宜疏风散邪止痛。
【方义分析】汪昂谓: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医方集解·发表之剂》),故方中用川芎辛香走窜,上达头目,善于祛风止头痛,《本经逢原》称其为头痛必用之药。
川芎尤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故为君药。
薄荷叶用量较重,可轻清上行,疏风散邪,清利头目。
《本草正·卷四十八》云其:清六阳会首,散一切毒风……疗头风脑痛。
荆芥辛温,疏风解表,能清头目上行(《本草蒙筌》);与薄荷同用,共疏头风,以助川芎止头痛之力,均为臣药。
佐以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
细辛散寒止痛,并长于治少阴经头痛。
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
甘草调和诸药,用时以清茶调下,取茶叶的苦寒性味,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的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为佐使药。
本方集诸辛散疏风药于一方,并少佐苦寒沉降之品,既使巅顶风邪从上而解,又无过分升散之虞,共奏疏风止痛之效。
手把手教你用桂枝汤治疗头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关节病、外感、出汗……郭大夫,中医内科学硕士,执业中医师。
记录我的中医人生,临床看病、读书心得、所思所感,冷暖人生,不敢自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但也是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坚持半日临证半日读书。
(一)外感疾病桂枝汤对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等而有风寒表虚见证者,疗效额佳,应用亦广,对外感缠绵重症、产后、老年外感,能明显缩短病程。
桂枝汤加黄芪为主方,如属风寒偏重,脉浮,发热、头痛,鼻流清涕者,加荆芥、防风;伴有咳嗽,加冬花、紫菀;咳痰不爽,并见气急者,加麻黄、枳实;挟湿者,恶寒骨楚,苔白腻加苍术、白术、泽泻、苏梗、云苓;如体阴较虚,有转热趋势,苔薄白而质红,脉数,口渴,则白芍宜倍用或适当加重,桂枝酌情减轻,佐以萎皮、桑叶、杏仁轻轻透邪;如舌苔白,见风即肌肤粟起,则倍加桂枝,白芍量酌减。
有人以此治疔流感95例,其中发热者占62%,寒冷感者占52%,流涕者占63% ,头痛者占52%,主要症状为咳嗽,鼻塞,食欲减退;结果服药2剂症状消失者20例,3剂而愈者43例,4剂而愈者27例,5剂而愈者5例。
上海嘉定县人民医院报道用桂枝汤加黄芪治疗190例感冒病人,不论有无桂枝汤证候,均以本方收效。
其收效的理由被认为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而桂枝汤既可解表祛邪,乂可调营扶正。
(二)发热桂枝汤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凡属营卫不和证者,常奏奇效。
发热兼见形寒肢冷,舌淡胖白腻,脉细弱等阳虚证者,加附子,生姜易为煨姜;兼见气短乏力,食少头晕,舌淡苔白,脉细弱等气虚证者,加白芍,并加饴糖;兼见心烦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证者,倍用白芍,加地骨皮、鳖甲,水煎温服,2周为1疗程。
有人用桂枝汤原方煎服,日1剂,治愈4例长期低热并见头昏乏力,精神委靡,形体消瘦,脉细弱的患者。
张氏用本方加人参、青蒿、白薇,水煎服,日3次,治疗高热4例,其中产后髙热2 例,剖腹产高热1例,宫外孕合并高热I例,皆投药2剂,热退病愈。
加减川芎茶调散治疗各类顽固性头痛经验川芎茶调散;各类头痛“川芎茶调散荆芥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头痛风攻上,正偏头痛皆能除。
”临床十多年来,很多汤头都就饭吃了,现在能记住的也不足几十首了。
但川芎茶调散绝对可以说,是笔者背的最为朗朗上口的一首汤头歌了。
因为他让(1997年)刚当大夫的我,得到了第一面对中医充满信心与荣誉的锦旗。
川芎茶调散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方》,为治疗风邪外袭所致头痛有效方。
因为本方疏风解表止痛药为主,也被教科书视为外感风寒头痛要方。
学生临床实践发现川芎茶调散加全蝎、蜈蚣,辩证增减,可以治疗各类顽固性头痛,效如付鼓!方为全蝎5g、蜈蚣2条、川芎15g、荆芥15g、薄荷10g、细辛5-10g、防风10g、白芷10g、羌活10g、茶叶5g、甘草10g。
其功效为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方中全蝎、蜈蚣息风止痉、通络止痛,为治顽痛之要对;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共为君药。
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能清利头目,共为臣药。
其中薄荷用量独重,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又能兼顾风为阳邪,易于化热化燥之特点。
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其中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李东垣谓“头痛须用川芎。
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 ;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上述诸药,协助君、臣药以增强疏风止痛之功,茶叶苦凉轻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头目,又能制诸风药之过于温燥与升散,使升中有降,共为方中佐药。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全方共奏祛风通络,活血止痛之功。
若偏风热头痛,加菊花15g、桑叶15g以疏散风热,热甚痛剧如裂、面红目赤、口渴便干加石膏30g、黄芩15g以清内热;若偏风湿头痛,头困体倦、脉濡苔腻加苍术15g、藁本15g(或苡米、茯苓)以祛风胜湿,葛根20g以解肌祛湿;若偏痰浊头痛,头昏恶心、脉滑苔腻,加半夏15g、陈皮15g、天麻15g、茯苓30g以化痰祛风,眩晕明显加白术15g、泽泻30g;若偏气滞头痛,偏头痛,每因情志诱发,善叹息加柴胡15g、香附15g、当归15g、赤、白芍30g以疏肝理气;;若偏血瘀头痛,痛剧夜甚,舌暗或有瘀斑,脉涩加元胡20g、赤、白芍30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25g以活血止痛;若偏气虚头痛,血压低、头昏、乏力、气短,加黄芪30g、生晒参10g、白术15g以补气升清;若偏血虚头痛,贫血、女性多见,头昏、心悸、失眠,加当归20g、熟地30g、白芍30g、酸枣仁20g以养血止痛;若偏肾虚头痛,平时好紧张者、老年人、久病者多见,头昏神疲、腰俊腿软、耳鸣失眠,加枸杞20g、熟地30g、何首乌30g以补肾益精止痛,性弱肢冷,加鹿茸(或鹿角胶);按语:参考了张炳厚老师应用川芎茶调散治疗头痛经验。
川芎茶调散的临床应用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羌活、细辛、白芷、荆芥、防风、薄荷、茶叶组成,为治风邪上犯清空之寒热头痛,或头风疼痛之方。
笔者认为本方能疏散风寒,轻清上浮,通络止痛,临床随证化裁,还可用治支气管炎、鼻窦炎、荨麻疹、三叉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现报道如下:一、支气管炎证属风寒咳嗽,治宜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用川芎12g,荆芥12g,防风12g,羌活12g,杏仁12g,半夏12g,白前12g,甘草12g.水煎2次,药液混合,多次服下,每日1剂。
二、过敏性鼻炎证属风邪上犯,肺窍不利,治以祛风、通窍为法。
方用川芎12g,荆芥12g,防风6g,细辛(后下)6g,羌活12g,白芷12g,辛夷花(后下)12g,苍耳子(后下)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对副鼻窦炎也有效。
三、荨麻疹证属卫阳虚损,风邪外袭,治以祛风固卫,佐以养血为法。
方用川芎12g,荆芥12g,羌活12g,防风10g,细辛10g,黄芪30g,当归12g,地肤子15g,僵蚕12g,苦参10g。
四、三叉神经痛证属三阳热盛挟肝火上扰之偏头风,治宜清热泻火、疏风通络、平肝止痛。
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味:生石膏20g,钩藤15g,川芎、荆芥、防风、龙胆草、白芷、薄荷、生甘草各10g,羌活6g,细辛、全蝎各3g,茶叶少许。
水煎服。
五、风湿性关节炎证属风邪偏胜之痹证,治宜疏风为主,佐以散寒、通络、止痛。
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味:川芎10g,桂枝10g,川乌10g,白芷10g,独活12g,羌活10g,防风10g,薄荷、甘草、苡仁各10g,生姜各6g。
本方常用于治疗风邪所致头痛,方中以川芎、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共为君药,其中川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两侧头痛或头顶痛),羌活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治阳明经头痛(前额痛);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加强三味主药之疏风止痛能力,并兼解表而为臣药;甘草和药缓中而为佐药;清茶能清上而降下,防诸药过于温燥、升散,使升中有降,而为使药。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对照组以西比灵治疗,两组连续服用28天后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结论川芎茶调散加减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偏头痛川芎茶调散中药治疗偏头痛是内科常见疾病,常反复发作,病因复杂多变,治疗上颇为棘手。
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笔者应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40例,并与应用西药西比灵胶囊治疗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笔者选择80例门诊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6.5±5.12﹚岁;有先兆偏头痛12例,无先兆偏头痛28例,平均病程﹙2.2±1.5﹚年;对照组40例,男11例,女29例,平均年龄﹙38.1±5.81﹚岁;其中有先兆偏头痛13例,无先兆偏头痛27例,平均病程﹙2.0±3.2﹚年,发作频率1~3次∕月不等,平均发作1次∕月。
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发作频率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04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的相关标准[1];中医诊断参照《头风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拟定[2]。
2治疗方法2.1治疗组予以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基本方为川芎10克、白芷15克、蔓荆子15克、荆芥10克、防风6克、细辛3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僵蚕10克、元胡15克、天麻10克。
加减:肝阳上亢者加钩藤,肝气郁结加白芍,血瘀阻络加当归、丹参、全蝎;脾虚痰浊加茯苓、白术、法半夏。
每日一剂。
28天1疗程。
2.2对照组予以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服10mg,每日1次,睡前服用。
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偏头痛临床体会发表时间:2016-08-02T10:50:22.7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4期作者:李连洁孟瑞芳[导读]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发作时患者极度痛苦。
李连洁孟瑞芳(黄河中心医院针灸科河南郑州 450000)【摘要】偏头痛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若久治不愈,则易形成顽固性头痛。
在诊疗上,除辩证、立法正确外,必须善于运用和掌握药物性能配伍。
药物的灵活应用,不仅能起到协同作用,而且会产生桴鼓之效。
偏头痛之因,多与风、火、痰、气、瘀相关,风邪上犯,客于脑,或气郁生痰动火,风火痰上扰,气血逆乱,脉络瘀阻,不通则痛。
现代医学认为,多由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又由于各种刺激引起血管的异常痉挛或持续扩张致使血流障碍或阻滞,从而使缓激肽、组织胺、五羟色胺等致痛物质增多并释放,导致偏头痛发作。
【关键词】偏头痛;川芎茶调散;尼莫地平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091-0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常反复发作,发作时患者极度痛苦,且病因复杂,治疗上颇为棘手,属中医的头痛、头风范畴。
2013年1月~2015年1月,笔者应用川芎茶凋散加减配合尼莫地平片、西比灵胶囊治疗偏头痛30例,并与单纯运用尼莫地平片、西比灵胶囊治疗28例对照观察,所选58例患者均无低血压疾病,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现代神经病学诊疗手册》;(2)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内科学》,属于偏头痛范畴;(3)所有患者均经神经系统检查,无定位体征,排除头痛性癫痫、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眼科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头痛均未列入;(4)均以反复发作性、偏侧性、周期性头痛为特点。
1.2 治疗方法1.2.1治疗组给予川芎茶调加减,基本方:川芎6g,荆芥6g,防风10g,细辛3g,白芷10g,薄荷6g,羌活10g,青茶叶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