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病因学说
- 格式:ppt
- 大小:141.50 KB
- 文档页数:44
中医基础: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的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
首先,中医病因的种类有:外因:六淫,疠气内因:七情内伤(情志)饮食失宜(饮食),劳逸失度,病理产物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六淫疠气七情伤,饮食劳倦病理襄,外伤诸虫药邪入,医过先天病因全。
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热)发病条件:1.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邪)2.人体抵抗力下降(正)共同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相兼性风邪:善动不居,轻扬开泄1.风为阳邪,轻阳开泄,易袭阳位。
(头痛汗出恶风)2.风善行而数变(行痹荨麻疹风中头面风水)3.风性主动(风中经络破伤风)4.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致病最多)。
(风阳行变动长)——疯羊行遍东厂寒邪:寒冷,凝结,收引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实寒虚寒)2.寒性凝滞(疼痛痰饮)3.寒性收引(挛急蜷缩)(寒阴凝收)——汗瘾难收湿邪:重浊,黏滞,趋下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遏气机(泄泻水肿尿少胸膈满闷腹胀食少小便胀满,小便淋涩)2.湿性重浊(头身困重四肢酸重着痹分泌物排泄物秽浊)3.湿性黏滞(症状黏滞病程缠绵)4.湿性趋下(下部水肿湿疹)(湿阴重黏下)——食饮中念虾燥邪:干涩,收敛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涩症状)2.燥易伤肺(干咳大便干)(燥干肺)——燥干肺火(热)邪:炎热升腾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实热证,头面部火热)2.火热易扰心神(心烦失眠神昏谵语)3.火热易伤津耗气(口渴喜冷饮尿短赤大便秘结体倦乏力少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热极生风出血证)5.火热易致疮痈(疮疡红肿热痛)(火阳神津风血疮)——火阳神真疯学船暑邪:炎热,升散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阳热证)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心烦头昏目眩面赤多汗口渴气短尿少昏倒)3.暑多挟湿(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畅)(暑阳升神津气湿)——鼠养生成金器石歌诀六淫首邪号曰风,寒暑湿燥火为蜂。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中医学的病因学说是中医学体系中最基础和重要的学科之一,它是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研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病因很多,除了外界的因素,内部因素也是造成疾病的重要原因。
下面将主要介绍中医学的病因学说。
一、疫病学说
中医学疫病学说是中医学研究疾病传播的一种学说,它主要是研究疾病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的性质、传播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按照中医学的疫病学说,疾病病原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外邪:指来自自然环境中的病毒、细菌等,例如风、寒、暑、湿、燥等。
2、内伤:指内外原因导致人体气血失调,从而影响了免疫机能。
例如药毒、情志、饮食、过劳等。
3、杂病:指其他因素引起的疾病,例如遗传、环境因素等。
二、气血学说
中医学的气血学说是中医学研究疾病基本机理的一种学说,它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两个基本物质,同时也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关键。
如果气血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阴阳学说
四、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研究疾病发生机理的一种学说,它认为自然界由五种元素组成,分别是金、木、水、火、土。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的五脏与五行是相互关联的,每个器官都对应着五行之一,这种关系被称为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原理。
中医学认为,五行相生和相克的关系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根源之一。
中医诊断学中的病因学说有哪些内容中医诊断学中的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理论。
它对于准确诊断疾病、指导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疠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风邪,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
比如感冒时出现的头痛、鼻塞、咽痒、咳嗽等症状,可能就有风邪作祟。
寒邪,其性凝滞、收引,容易损伤阳气。
受寒后出现的关节疼痛、拘挛、冷痛,以及腹泻等,多与寒邪相关。
暑邪,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的特性,容易伤津耗气。
夏天中暑时的高热、口渴、多汗、乏力等,就是暑邪侵犯的表现。
湿邪,重浊、黏滞、趋下,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常见的肢体沉重、困倦、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往往是湿邪为患。
燥邪,干燥、易伤津液。
秋季出现的口鼻干燥、皮肤干裂、干咳少痰等,多是燥邪所致。
火邪,其性炎上、燔灼、急迫,易扰心神,易伤津耗气,生风动血,易致肿疡。
比如高热、烦躁、口渴、出血、疮疡等症状,可能与火邪有关。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其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一气一病。
在历史上,天花、霍乱等疫病的爆发,就与疠气的传播有关。
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应,一般不会致病。
但如果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引发疾病。
比如,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饮食不节,指饮食没有规律,或过饥过饱。
过饥则气血生化无源,导致正气虚弱;过饱则损伤脾胃,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饮食不洁,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呕吐等。
饮食偏嗜,比如长期偏好油腻、辛辣、甜食等,可能会导致体内痰湿内生、湿热蕴结等问题。
第七章病因与因果推断Causes and causal Inference流行病学的任务是控制和消灭疾病以保障人群健康,研究病因和消除病因则是完成此项任务的根本措施。
对于疾病,最有效的治疗、预防手段应是针对病因的治疗与预防。
因此,研究病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病因的研究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流行病学在病因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讨论如何从流行病学角度探索病因。
【案例】新疆“察布查尔病”流行病学调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多年来发生一种诊断不明的可致死性疾病,发病多在春耕季节,该病只发生在锡伯族。
我国于1958年派遣流行病学专家前往现场进行调查。
调查得知当地人称该病为“察布查尔病”或“脑炎”,只在春天发生,主要临床表现为:复视、头昏、轻度头缩、视物模糊、头和眼皮抬起费力或不能抬起、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等。
据称患者无体温升高或不规则低热,病情轻重悬殊。
有些病例经过或不经过治疗可以痊愈,但其中有的具有轻度视力模糊或抬头费力。
严重病人可以在发病二、三天内死亡,且临死时一直神志清楚。
流行病学专家曾考虑下列几种可能性:肉毒中毒或其他中毒性疾病、森林脑炎、病毒性神经系统疾患及重症肌无力等。
察布查尔县的每个乡就是一个居住相当集中的大村庄。
调查了几个乡,观察了地形地貌,都是大草原或小丘陵地带,距森林至少40公里。
依据该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初步资料,排除了蜱传麻痹、森林脑炎及其他神经系病毒性疾病,重症肌无力也基本上可以否定。
从获得的临床资料来看,提示本病有些符合肉毒中毒。
因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确切查明本病的分布特点、寻找致本病的可疑食物(或其他病因物)。
同时广泛收集流行病学材料,以便分析和判明到底是肉毒中毒,还是类似肉毒中毒的另一种中毒性疾病。
除对锡伯族作调查外,研究者还特地走访了不少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群众的家庭,抱着怀疑的态度仔细进行本病民族发病特点的调查。
第七章病因概说一、病因的概念病因(亦称为“致病因素”、“病原”、“病邪”、“邪气”等),即指破坏人体阴阳正常水平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学所说的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疠气、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外伤、诸虫(即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对病因的分类沿革(一)春秋时期秦国名医医和的“六气病源”说(即疾病由“阴、阳、风、雨、晦、明”六种因素导致)(二)《内经》的病因阴阳及“三部”分类法(三)张仲景的“三分病因”法(也称作“三途径病因”说)(四)晋代葛洪的“三因论”(五)隋代·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六)宋代·陈无择的“三因学说”(七)现代的病因“四分法”四、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辨症求因辨症求因,是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即临床表现)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它既是中医学特有的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又是中医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
从思维方法的角度而言,辨症求因是一种从结果来推求原因的反证法。
第一节六淫一、六气和六淫各自的基本概念及两者的区别(一)六气的基本概念六气(又称为“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季节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健康的人体来说,不是致病因素)。
(二)六淫的概念及其形成六淫(又称为“六邪”),是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六淫的形成,包括两种情况:1.六气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即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当令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急骤),超过个体的适应能力,成为外感致病因素,就称为六淫。
2.个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正常气候变化,六气也能成为致病因素,变成六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