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3
六年级上美术说课稿-画家林风眠-浙美版秋一、教学目标1.了解著名画家林风眠的艺术作品及创作风格;2.掌握以“浙美版秋”为主题的秋季画作的表现技巧;3.提高学生绘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
二、教学重点1.介绍著名画家林风眠及其绘画风格;2.探讨以“浙美版秋”为主题的秋季画作表现;3.引导学生学会绘画基本技能,提高美术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朦胧派画风的理解;2.学生对秋季景象的感知及其表现。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1)学习林风眠林风眠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以“朦胧派“为代表,富有自然气息,且具有欧洲现代艺术的色彩。
本节课首先介绍林风眠的一些重要画作,让学生对他的绘画特点有所了解。
(2)绘画技巧以“浙美版秋”为主题,引导学生探讨秋季景象及其表现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构图、配色和形态表现等基本技巧,同时要打破固有的画面框架,鼓励学生从感性层面创作。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介绍林风眠的重要画作,介绍画家的生平及绘画特点。
(2)示范法教师向学生展示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著名画作,并结合具体的技法和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模拟练习。
(3)评析法教师组织学生互评和集体讨论,评价学生的作品,分享不同的创作过程和体验。
五、教学流程1. 开场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主题,与学生交流自己对秋季的印象和感受。
2. 学习林风眠教师介绍林风眠的生平及绘画特点,并向学生展示其一些重要的画作,反复强调画家注重构图、配色和形态表现等基本技法。
3. 绘画技巧教师向学生展示具有高度鉴赏价值的著名画作,并能引导学生探讨秋季景象及其表现方法。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注意构图、配色和形态表现等基本技巧。
4. 练兵场让学生建立起对秋季的感知和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由发挥,独立完成以“浙美秋景”为主题的画作。
在练习期间,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注意各个细节,并通过小集体讨论和评价激发学生自信和创造力。
《画家林风眠》(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林风眠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深入理解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的特点,能够识别其典型作品。
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通过对林风眠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讨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在探究林风眠艺术风格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林风眠艺术作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艺术大师的尊重和敬仰。
引导学生体会林风眠在融合中西艺术过程中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林风眠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色彩上常运用强烈、鲜明的色彩对比,构图上打破传统,造型简洁而富有韵味。
例如,他善于将方形构图运用到国画中,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感;在人物和静物造型上,既保留了一定的写实基础,又进行了大胆的变形和简化。
了解林风眠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其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深深眷恋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体验促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寻求中西融合之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林风眠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传达了他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
例如,在一些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中,通过独特的画面表现,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表达,这需要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体会。
启发学生在欣赏林风眠作品的基础上,将其创新精神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不同的艺术元素,但又要保持作品的内在逻辑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林风眠的生平资料、图片、视频,制作PPT。
六年级上美术教学设计-画家林风眠-浙美版秋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林风眠的艺术风格和作品;2.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运笔顿挫”、“皴法”、“点染法”等;3.能够运用所学技法,画出具有中国画特色的作品;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 介绍画家林风眠林风眠(1900年-1991年),字如一,号两山,是著名的中国画家、篆刻家、文学家和教育家。
林风眠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1920年代末期,他开始投身于绘画和篆刻的艺术创作,其作品充满着古典韵味和现代意味。
林风眠的作品风格独特,运用笔墨浓淡的变化,勾勒出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形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画作在国内外展出并赢得了多次奖项,被誉为“国画巨匠”。
2. 学习中国画基本技法在介绍完林风眠后,教师将为学生详细介绍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运笔顿挫”、“皴法”、“点染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法,为今后的绘画打下基础。
3. 创作具有中国画特色的作品在学习了基本技法后,学生将运用所学技法,创作一幅具有中国画特色的作品。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创作水平,给出不同的绘画题材和要求,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 介绍画家林风眠•通过幻灯片展示林风眠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其中的艺术特点。
2. 学习中国画基本技法•教师现场展示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如“运笔顿挫”、“皴法”、“点染法”等;•学生逐步跟随教师的示范,练习基本技法;•通过多次练习,逐步提高绘画技巧。
3. 创作具有中国画特色的作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创作题材和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创作,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进行创作;•完成作品后,多做交流和分享,让学生相互欣赏、评价、探讨。
四、教学评价1.能够准确描述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理解中国画传统文化的精髓;2.掌握绘画常用的技法,如“运笔顿挫”、“皴法”、“点染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创作中;3.作品能够体现出中国画的特色,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4.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作习惯。
画家林风眠-浙人美2011版六年级美术上册(2014年6月第1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画家林风眠的艺术成就和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艺术对生活的影响和美的价值。
3.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技能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讲解画家林风眠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
2.动手组织学生绘制中国画的基本构图和颜色。
3.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绘画技巧绘制陶渊明的图画。
难点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笔法和水墨技法。
2.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发挥他们的想象和想象力,绘制出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中国画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美感。
2. 学习画家林风眠1.分享画家林风眠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展示其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林风眠的画艺。
2.向学生介绍林风眠的画风和特点,为学生后续的绘画学习做准备。
3.组织学生观察林风眠的作品,让学生感受他的画作中的气息和风格。
3. 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构图和颜色1.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基本构图和色彩搭配知识。
2.教授学生中国画的构图原则,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中重视空间布局的特点。
3.分析构图和色彩搭配,让学生从中了解到画面的美感和形式化。
4. 动手绘制中国画1.组织学生进行中国画绘画实践,让他们自由发挥创意,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绘制自己喜欢的中国画作品。
2.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绘画技巧绘制陶渊明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并熟悉所学技能。
3.为学生展示绘画作品的魅力,并让学生自己尝试。
5. 课堂总结1.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和体会到美术的魅力和价值。
2.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鼓励他们创造更多的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和审美水平。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画家林风眠生平事迹和作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感,同时通过分析中国画的基本构图和颜色搭配知识,掌握中国画的基本技巧,鼓励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4画家林风眠|浙美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2.了解中国画的纸、笔、墨、色的基本素材及其运用;3.掌握林风眠的寒枝秀色、千里江山等绘画技法;4.学会辨识林风眠的画作特点和艺术风格;5.鼓励学生勇敢尝试绘画创作。
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手法,通过观察和模仿,让学生掌握基本画法和创作技巧。
2.1 林风眠简介林风眠(1900年—1991年),原名林宝瓶,字光子,号眠菴。
福建泉州人。
中国现代画家、篆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戏曲家。
林风眠是中国画坛的巨匠之一,是中国画花鸟画的提倡者,被誉为“中国鸟画第一人”。
林风眠的画作,画风古朴、自然,情趣纯洁、娴雅,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书、画、印等多重意象,独具神韵,尤以花鸟、山水见长,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感受力。
2.2 纸、笔、墨、色中国画纸的种类有很多,如毛笔纸、宣纸、绢纸等。
而对于绘画时使用的毛笔,要求松软且有弹性,以便能够掌握用笔的力度,而不至于书写生硬。
墨是传统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画材,使用墨的深浅、湿度和温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另外,颜色也是中国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可以使用水墨、颜料等表现。
2.3 林风眠的寒枝秀色《寒枝秀色》是林风眠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冬季的寒冷气息和草木在冬季对生命的执着。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观察其画作,学习林风眠的绘画技法。
•画枝用混合水墨画出枝干的形态,注意笔触轻重、用笔数量,以及笔信的堆叠方式。
在枝干的部分,用不同浓淡的墨渲染,最后用淡墨渲染枝干处的花苞。
•画花在花的部分,要注重表现清晰的纹饰,花朵的颜色则可以选择橙黄、朱色等颜色样式。
使用不同浓淡的墨渲染,多次交替画成花瓣,使花瓣自然而生动。
2.4 林风眠的千里江山《千里江山》是林风眠的山水画作品,画作中由塑造具象山水意象呈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卧蚕填虚、旁出之趣,展示了林风眠的画艺成就。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画家林风眠 |浙美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2.进一步理解“线条”的概念并运用到绘画中。
3.利用铅笔、大黑笔等练习不同线条的绘制。
4.学会使用淡彩概念和技巧,运用水彩绘制兰花。
5.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欣赏和评价林风眠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介绍林风眠林风眠 (1900年-1991年),原名林寿康,字少卿。
祖籍福建石狮,出生于浙江海宁。
早年在上海学习绘画,后留学日本。
他的画风独特,力求表现抒情意境,强调笔墨和情感的相互融合。
林风眠2. 学习“线条”概念“线条”是绘画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单元,具有造型、分隔、指向、运动等功能。
学习线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掌握整体结构并表达画面的情感。
3. 学习不同线条的绘制利用铅笔、大黑笔等,让学生体验不同线条带来的不同感觉以及线条的纹理变化,为后续的绘画打下基础。
4. 淡彩的概念和技巧淡彩是指使用水彩颜料时,将淡色的颜料涂在白纸上,形成了自然渐变的色彩过渡,运用淡彩技巧绘制兰花,从而表现自然的光影变化和色彩的温暖。
5. 学习林风眠的作品学习林风眠的兰花画作品,了解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上课前,给学生准备好铅笔、大黑笔、水彩纸等绘画工具。
2.介绍林风眠,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和艺术风格,并展示他的代表作品。
3.学习“线条”的概念,并让学生练习不同线条的绘制,例如直线、曲线、虚线、实线、斜线等等。
4.介绍淡彩的概念和技巧,并展示林风眠的兰花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色彩过渡和光影变化,并引导他们练习淡彩技巧。
5.让学生尝试绘制兰花,运用刚才学到的线条和淡彩技巧,表现兰花的模样和情感。
6.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林风眠的作品,促进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估1.考察学生对“线条”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观察学生绘画时的线条和淡彩技巧运用情况。
3.学生交作业,并进行作业点评。
4-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画家林风眠的生平、艺术成就,发现其对中国画的贡献。
2.认识“写意山水”这一艺术流派,了解写意山水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3.通过学习林风眠作品,学生能够感知工笔画和写意画的不同,了解它们传达出的情绪和气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意能力。
二、教学内容1.林风眠简介和生平。
2.林风眠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3.学习林风眠代表作品《高山流水》、《折枝禅院》、《秋山行旅》等,了解写意山水的特点。
4.模仿和创作山水画,体验写意山水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林风眠生平介绍1.讲述: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的著名画家。
2.呈现:林风眠的代表作品和家族藏品,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和特点。
3.引导:带领学生感受林风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探讨影响林风眠艺术风格的因素。
第二课:林风眠的写意山水1.讲述:写意山水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中国近现代画家钟南山、黄宾虹、吴湖帆等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2.呈现:林风眠代表作品《高山流水》、《折枝禅院》、《秋山行旅》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艺术语言和意境。
3.引导:带领学生了解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区别,体验写意山水的艺术魅力。
第三课:模仿和创作山水画1.指导:教师现场模拟山水画的绘制过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2.实践:让学生模仿林风眠的代表作品或课堂教师的示范作品,进行山水画的绘制。
3.创作:以写意山水为主题,让学生自主创作一幅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审美意识。
第四课:作品展示和点评1.展示: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
2.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调、线条、气韵等方面进行点评,着重强调批评的积极意义和方法。
3.总结: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展望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评价1.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包括书面作业、实际操作、作品评选等。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画家林风眠》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4课画家林风眠》是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著名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通过学习林风眠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林风眠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欣赏、绘画技巧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林风眠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过其他画家的作品,对绘画风格和技巧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林风眠的作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认识他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引导学生学习林风眠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4.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欣赏他的绘画作品,学习他的绘画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林风眠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林风眠的生平、作品特点和绘画技巧。
2.欣赏法:学生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实践法:学生动手绘画,模仿林风眠的绘画风格。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林风眠的作品图片、生平介绍、绘画技巧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林风眠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他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有什么独特之处?请大家猜一猜这位画家是谁?”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林风眠的生平介绍,呈现他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林风眠
林风眠是20世纪的杰出艺术家。
他成熟早,艺术探索期长,对艺术专心的程度高。
在致力于中西融合的画家中,他付出的劳动最大,成就最突出。
由于种种原因,林风眠及其艺术被长期冷落,但真正的艺术家和他的艺术的价值,总会被认同。
近年来,关心、喜爱、研究林风眠艺术的人愈来愈多。
杭州、上海相继成立了摿址缑哐芯炕钉,大陆、香港和台湾陆续刊出林风眠研究论文。
对研究者来说,林风眠的绘画艺术有个最重要的课题,一是它的精神内涵,二是它的形式创造和语言运用。
由于林风眠对东西方艺术都有深入了解,并作了持久的融会探索,使我们的研究复杂而困难,涉及面广而有趣。
本文只谈一个课题—它的精神内涵。
《渔村暴风雨之后》是以德国见闻和生活感受为主题的。
前者描绘柏林一咖啡馆近景,画面人影浮晃,诸饮者在招呼、对谈、嬉笑。
林风眠于1923年在柏林创作的油画作品《平静》(又名《渔村暴风雨之后》),描绘的是一些德国女子在傍晚漫步海滨的情景,作者期望表现超越悲喜之上的心灵安逸之情。
1923年在柏林创作巨幅油画《柏林咖啡屋》、《渔村暴风雨之后》、《平静》、《古舞》、《克里阿巴之春思》、《罗朗》、《金字塔》、《唐又汉决斗》等作品。
与德国柏林大学化学系学生方•罗拉邂逅。
《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
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
特色。
此画曾挂在杭州艺专的校长室内。
50多年后,林风眠的学生李霖灿还清楚记着它的“沉重而凝实的黯然色调”和画中女子“在海边翘首天际”的情态及整个作品的“笔触、气魄、神采”!。
林风眠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
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