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 唐宋散文 与微之书教案 粤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85.50 KB
- 文档页数:3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六一居士传教案粤教版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理解古代文人士子的生命追求和精神寄托,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2、掌握常用“谪”“更”“置”“疾”“走”“胜”等常用实词的用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了解赋的文体特点,情感表达的方式以及文章结构安排方面的纵深和开阔。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以《醉翁亭记》导入课文。
二、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试译: 1、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谪:贬官 2、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古:辞退官职今:职工因年老或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问:谁为欧阳修命名为“六一居士”?在此之前他有别的名号吗?明确:其本人。
初谪滁山时之时他自号为“醉翁”,后退休于颖水之上时又自更号为六一居士。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1、结合注释通读第二自然段试译:1、是为五尔尔:通“耳”,罢了。
2、以吾一翁以:把,介词3、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诮:责备讥讽畏:害怕走古:跑今:指人的脚交互向前移动4、聊以志吾之乐尔聊:姑且以:用,用来志:记,记述尔:通“耳”,罢了。
5、吾之乐可胜道哉乐:乐趣胜:尽6、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方:正当其:指作者自己7、阅大战于涿鹿之原阅:观看8、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足:能够喻:形容其:自己的适:舒适9、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为吾累者众也患:忧虑不得:不能极:尽情累:形容词用作动词,拖累10、其大者有二焉大者:大的方面1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身体外:外面12、使吾形不病而已悴病:名词作动词,生病已:已经悴:憔悴13、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乞:请求一日:某一天恻然:恻隐之心哀:哀怜14、庶几偿其夙愿焉庶几:表可能、期望夙愿:平素的愿望15、此吾之所以志也古:……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6、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子:您累:使……劳累其:自己的17、累于彼者已劳矣累:形容词作动词,被拖累彼者:官场其:指代上文所说的两方面19、置之,区区不足较也置:停止足:值得较:比较本段特殊句式:①、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应“六一,谓何也?”)②、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也,表判断)③、方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于五物”应在“得意”前)2、提问:欧阳修为何自命为六一居士?明确: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一老翁。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教学方法: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
《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
《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一、重点、难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
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
【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
【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与微之书》说课稿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第11课《与微之书》。
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一、说教材教学目标二、说教法与学法说教法教学重难点说学法课时安排三、说教学过程四、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与微之书》是粤教版选修二第三单元第11课,是一篇扩展阅读。
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书信,《与微之书》出自于唐代名诗人白居易之手,是典型的书信体,信中既感谢友人元微之对自己的关心,又抒发了作者珍惜友情的思想感情。
读完文章,被他们之间的友谊深深地感动。
(二)教学目标作为选修课,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鉴赏能力之外,我还根据本单元的教材与本课教材的特点,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掌握书信散文的知识和、积累文言文有关字词知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①借助工具书,先正字音;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把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③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利用早读课,让学生提前反复诵读,熟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谊是这篇书信最打动人的地方,抓住一个“情”字,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珍惜身边这种纯洁美好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白居易与元稹之间的友谊难点: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四)课时安排:两个课时二、说学法与教法:(一)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8)班学生。
经过第九课与第十课的学生,学生基本掌握了书信的文体特征。
虽是一篇扩展阅读,但学生对本文一些句子的理解还是有些难度。
(二)说教法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对课文的阅读是学生感知课文的途径,学生正是通过教师讲解和对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的思考,获得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渐进的、有步骤的,它不是消极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与微之书教案粤教版教学目的:1。
了解古代文人书信格式,理解书信内容。
2.体会作者心情,培养对友谊的珍视。
3。
通过课文研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以理解书信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通过自学和讨论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以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运用为教学难点,可以通过查字典,教师解释,字词训练突破。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重在学习过程;教师注意布置学习要求、指导方法,倡导学生独立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其中第一课时,指导学习方法,布置自学任务,学生理解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理解其余部分,练习。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报任安书》导入古代书信的阅读鉴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认识书信在人与人沟通中的作用,面谈、电话、电子邮件、传真、视频聊天等等与书面文字的区别,鼓励学生常写书信,给远方的亲人、老师、朋友。
二。
介绍关于古代书信的知识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代书信的别称:尺牍、简、笺、函、扎、尺素、鸿雁、双鲤。
2.复习古代书信格式,开头称谓、常用词语,结尾。
注意以下词语:启、缄、收悉、白、顿首、再拜、不具。
三。
学法指导,布置自学任务。
1。
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古文。
先注出生字词的读音,后阅读一遍,理解大意,再具体解释。
提出疑难问题,讨论并请教老师。
2。
布置自学任务: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大致意思。
翻译第一、二段,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四。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五.学生质疑,教师引导讨论,解疑。
1.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2.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掌握情况,不当之处,其他学生争论。
3.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解决。
注意以下词句:足下欲牵挛乖隔天实为之,谓之奈何!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
暇他帙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左降置六.作业翻译“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高中语文第3单元11与微之书学案(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读准字音牵挛.(luán)危惙.(chuò)提挈.(qiè)蛇虺.(huǐ) 蚊蚋.(ruì) 瘴疠..(zhànɡ lì)数帙.(zhì) 湓.江(pén) 槛.猿(jiàn)二、一词多义(1)去⎩⎪⎨⎪⎧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名词,去年)平生故人,去.我万里(动词,离,距离)(2)书⎩⎪⎨⎪⎧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名词,书信)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动词,写)(3)殚⎩⎪⎨⎪⎧大抵若是,不能殚.记(副词,尽,全,都)殚.其地之出(动词,竭尽,用尽)(4)置⎩⎪⎨⎪⎧且置.是事(动词,放下)今悉置.在目前(动词,放)因置.草堂(动词,设置,修建)(5)怀⎩⎪⎨⎪⎧略叙近怀.(名词,心情)感君区区怀.(名词,情意)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动词,思念,怀念)怀.其璧,从径道亡(动词,怀藏,怀揣)(6)信⎩⎪⎨⎪⎧信.手把笔(副词,随意)烟涛微茫信.难求(副词,确实)信.而见疑(形容词,诚实)(7)且⎩⎪⎨⎪⎧且.云:危惙之际,不暇及他(连词,并且)形骸且.健(副词,尚且,还)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副词,暂且)(8)于⎩⎪⎨⎪⎧微之于.我也(介词,对,对于)流水周于.舍下(介词,在)飞泉落于.檐间(介词,在) 三、词类活用(1)不觉欲曙.(名词作动词,天亮) (2)条.写如后云云(名词作状语,逐条地) (3)地少.瘴疠(形容词作动词,少有) (4)身.衣口食.,且免求人(均为名词作动词,衣,穿;食,吃) 四、古今异义(1)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古义:心绪,心态。
今义:一寸见方。
(2)人生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
(3)上报..疾状,次叙病心 古义:首先告诉。
今义:向上级汇报。
(4)金銮殿后欲明天..古义:天亮。
今义:今天的后一天。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小石城山记教案粤教版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古人遣词造句之美,想象作家笔下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课型:讲读课课时 2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回忆所学过的柳宗元的文章2、复习有关柳宗元的文学常识柳宗元,字子厚(773——819年),河东(今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改革家。
著有《河东先生集》。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
3、齐读课文,要学生注意正音和句子的停顿及语气。
4、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齐读课文,力争不读破句子,并体会作者的情怀。
5、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第一段。
(1)点出需要注意的字词读音垠(yín)睥睨(pì nì)梁?(lì)疏数(shuò)偃(yăn)仰(2)指名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注意:实词:径:一直。
逾:越过。
睥睨:城墙上的小墙,亦称女墙。
梁?:栋梁。
益奇而坚格外地显得奇特而坚实;其疏数偃仰:它们或疏或密,或俯或仰,虚词:“以”的用法“投以小石”(4)提问:①此文与《小石潭记》都属于“永州八记”,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答案: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
(大意正确即可。
)②.文中所写的洞穴很深,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见。
(这是对课文中重点描写的理解,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描写特点,并能进行分析。
)③.此段文字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答案:第一条路写得简略,第二条路写得详细。
④.举例说明这段文章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陆文学自传教案粤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
教学难点: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教学课型:扩展阅读。
教学方法:自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1、2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
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二、整体感知。
(见鉴赏提示。
)三、教学第1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2.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
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
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
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
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
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
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又与人为信”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兴贤教案粤教版教学目的:1、学习文言知识,了解姓氏异读现象。
2、掌握本文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3、明确“兴贤”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
教学难点:古人姓氏异读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王安石是我们熟识的,谁来说说王安石?(学生介绍王安石)我们在《语文必修5》中学习过王安石的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充分论证了凡事应深思慎取的道理,和要想成功,要想达到目的,就要有志、有力、有外物的帮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为后来的改革制造声势的文章:《兴贤》2、生朗读全文为下面加点字注音:仲虺祭公召公伍员翟景南宫适郦食其万俟卨尉迟恭覃氏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而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博询众庶,则才能者用之不迩小人,则谄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4、分析文章:同学们见到的课文分两段,但很多版本却将本文分成三段,你们看,做三段应该怎么分?明确:从开头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第一段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证“为什么(重要)”的道理。
鉴赏提示上也有说明。
5、文章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六国论》B、论点————论证————结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肯定或否定什么——为什么要肯定或否定——结论(怎么办)本文属哪种?本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的?兴贤则昌:正(例证)反之则亡:反(例证)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明确:五个假设句。
《与微之书》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与微之书》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设想:作为私人间的书信,往往能够自由地抒写情性、深入地表达内心情感。
白居易的《与微之书》一信在平实的语言文字里将自己饱满的情感诉诸笔端,让我们清晰地触摸到了他丰富而细腻的内心感情世界。
该文表达了白居易一贯的文风,它言淡而意丰,语简而情浓,意蕴丰富。
它不只是抒情文体中的感人篇章,也是贬谪文学中的心灵小品。
鉴于本课文言浅近的特点,拟着重引导学生品读对话文本,课堂教学以品“情”为主线,挖掘理解其丰富的意蕴,领悟其情感意蕴之美。
教学目标:1、文言诵读目标: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文学鉴赏目标:品读文本,感受抒情艺术,领悟本文丰富的情感意蕴。
3文化探究目标:了解贬官文化,探究贬官文学折射的情怀及抒情方式。
重点难点:品读文本,感受抒情艺术及其浅近语言蕴含的丰富情感意蕴。
方法策略:对话探究教学,诵读品味法,梳理归纳法。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文本,对照注释或查找工具书,理解疑难字词句,扫清字词障碍,读懂文本,并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疑问。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元白友情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白居易和元稹却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千古佳话。
二人志同道合,感情深厚,交往密切,诗文唱和:得意时,以诗相诫;失意时,以诗相勉;同处时,以诗相娱;索居时,以诗相慰。
在人生最困难的日子里,两人的友谊愈发迸溅出绚丽的火花,他们相互关心、相互慰藉,终于走出了于他们人生的沼泽之地。
二人在宦海沉浮、患难与共中让世人看到了友情的高贵、圣洁和伟大!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全班齐读全文,思考问题:① 信尾说“此夕我心,君知之乎?”白居易在信中向元稹主要倾诉了什么?② 请用简洁的话语概括书信中每段的大致内容。
本文主旨:抒写对远方故人久别的殷切思念之情。
大致内容:久别思念--读信感怀--奉报三泰(江州生活)--题书感慨三、品读鉴赏:发现意蕴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与微之书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品读文本,领悟本文丰富的情感意蕴。
3、理解贬谪文学折射的可贵情怀。
重点难点:品读文本,感受抒情艺术及其浅近语言蕴含的丰富情感意蕴。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热爱思考,对文学具有浓厚的兴趣与积淀,所以在教学环节设计里加入了类似文章的对比思考,有待于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教学内容分析:《与微之书》是粤教版选修二第三单元第11课,是一篇扩展阅读。
本单元的选文都属于书信,多为作者与好友或良师的观点/情感交流,而元白友谊是古代文人佳话之一,《与微之书》是这段佳话的典型代表,能够让学生体会贬谪文学里文人相宜的至情至性。
这篇课文分两个课时推进,课堂实录为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文本,对照注释或查找工具书,理解疑难字词句,扫清字词障碍,读懂文本,并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疑问。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的基本资料及元白“通江唱和”的编年实情。
2、明确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积累重点词句的大意。
一、导入俗话说“文人相轻”,但在唐代文坛上,白居易和元稹却给后人留下了“文人相亲”的千古佳话。
二人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得意时,以诗相诫;失意时,以诗相勉。
交往三十载,唱和九百章,今天我们来看其中一篇代表作——《与微之书》。
二、文题背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强调诗歌讽喻社会现实的作用。
元和十年,上书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的第二年写下著名的《琵琶行》,第三年给好友元稹写下了这封信。
元稹,字微之,河南洛阳人。
支持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诗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
元和十年,因与宦官不和被贬为通州司马,到任不久即得瘴病,几乎丧命,且于病危中得知好友白居易也被贬,即产生强烈的政治共鸣。
三、疏通大意分组完成各段大意梳理,掌握重点字词第一段足下:对对方的尊称。
译为“您”胶漆: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均安中学高中语文唐宋散文与微之书教案粤
教版
教学目的:1。
了解古代文人书信格式,理解书信内容。
2.体会作者心情,培养对友谊的珍视。
3。
通过课文研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4.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以理解书信的内容为教学重点,通过自学和讨论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以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运用为教学难点,可以通过查字典,教师解释,字词训练突破。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重在学习过程;
教师注意布置学习要求、指导方法,倡导学生独立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两课时
其中第一课时,指导学习方法,布置自学任务,学生理解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理解其余部分,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报任安书》导入古代书信的阅读鉴赏,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认识书信在人与人沟通中的作用,面谈、电话、电子邮件、传真、视频聊天等等与书面文字的区别,鼓励学生常写书信,给远方的亲人、老师、朋友。
二。
介绍关于古代书信的知识
1.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古代书信的别称:
尺牍、简、笺、函、扎、尺素、鸿雁、双鲤。
2.复习古代书信格式,开头称谓、常用词语,结尾。
注意以下词语:启、缄、收悉、白、顿首、再拜、不具。
三。
学法指导,布置自学任务。
1。
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古文。
先注出生字词的读音,后阅读一遍,理解大意,再具体解释。
提出疑难问题,讨论并请教老师。
2。
布置自学任务: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大致意思。
翻译第一、二段,提出难以理解的词句。
四。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
五.学生质疑,教师引导讨论,解疑。
1.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认识。
2.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掌握情况,不当之处,其他学生争论。
3.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解决。
注意以下词句:
足下欲牵挛乖隔天实为之,谓之奈何!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
平生交分。
暇他帙微之于我也,其若是乎!左降置
六.作业
翻译“仆自到九江,已涉三载,形骸且健,方寸甚安。
下至家人,幸皆无恙。
长兄去夏自徐州至,又有诸院孤小弟妹六、七人,提挈同来。
倾所牵念者,今悉置在目前,得同寒暖饥饱。
此一泰也。
”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提请学生读出自己翻译的内容,师生指正。
注意以下字词:形骸无恙悉
二.布置阅读其余内容。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其余内容,提出难解字词句。
学生自学,讨论。
三.解答疑难,解释字词。
学生提出难解字词,师生解疑。
注意以下字词:类门内之口置周殚弥
四.师生共同翻译以下内容:
微之,微之,作此书夜,正在草堂中,山窗下,信手把笔,随意乱书,封题之时,
不觉欲曙。
举头但见山僧一、两人,或坐或睡;又闻山猿谷鸟,哀鸣啾啾。
平生故人,去我万里。
瞥然尘念,此际暂生。
余习所牵,便成三韵云: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五.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