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墨鱼种苗培育与饵生物培养第一节前言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30
《生物饵料培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目标《生物饵料培养》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课程系统介绍了水产养殖中比较重要的生物饵料(包括微藻、轮虫、卤虫、枝角类、桡足类、糠虾、沙蚕、光合细菌等)生物学、培养技术及营养价值评价等内容,吸收了近年来具有应用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使学生在了解各种动植物饵料的形态、生态条件、培养、分离、保藏等的方法,掌握生产操作技能以及营养成分的测定分析方法的同时,结合国家建设和服务三农的新时代背景,增强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
通过理论教学,达到以下课程目标: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四、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五、实验环节及要求详细说明每个实验环节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两方面。
实验要求及类型如表4所示:填表说明:(1)“实验类别”项请填写:①基础;②专业;③专业基础;(2)“实验类型”项请填写:①验证性;②综合性;③设计研究;④其他;(3)“要求”项请填写:①必做;②选做;每个实验的教学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教学方法如表5所示:六、学时分配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6所示。
七、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课程最终成绩使用(百分制);课程最终成绩构成比率:平时占25 %,实验占25 %,期末占50 %;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至少包含46项考核项目,总占比25%;实验成绩总占比25%,平时成绩考核项目包括:课程思政实践(占5%)(必须含有)、课后作业、出勤(占5%)、课堂练习(占10%)、课堂互动、课堂讨论、小组展示(占5%)、文献阅读报告(占5%)。
的目的不清晰者。
的指导下完成,实验结果测试正确。
没有预习。
未能按要求完成实验;或在在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实验内容。
报告内容不完整。
(60-75分)/次总得分:将每次的实验分求和,除以实验次数。
鱼苗鱼种培育基本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鱼苗鱼种培育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养殖过程中的成败。
第三講 墨魚種苗培育與餌料生物培養第一節 前 言虎斑烏賊 (Sepia pharaonis) 的分類地位屬於頭足綱 (Cephalopoda) 烏賊目 (Sepioidea) 烏賊科(Sepiidae)烏賊屬(Sepia);主要生活在大陸棚、大陸斜坡上緣及海洋性島嶼 的周圍;頭部、眼、內殼及墨囊發達,在演化過程中,足特化成腕及漏斗。
腕位於頭部 前方,共五對,各腕內側面有數行吸盤,在攝食時可牢牢吸住獵物,其中,觸腕(第四 對腕)的肌肉內具有很大的伸縮彈性,平時均縮藏魚觸腕囊內,魚捕食時能在極短的時 間內快速的伸向獵物,並以觸腕末端的強力吸盤將獵物吸住後縮回(如圖31~32)。
烏賊幼期多捕食小型甲殼動物,隨著成長逐漸改以魚類及其他軟體動物為食。
世界 上已知的烏賊種類約有90~110種,台灣早期記錄有16種,但最近調查顯示,台灣沿岸 烏賊計有13種。
墨魚俗稱「目賊仔」、「花枝」因肉質鮮美,軟硬適中、口感特優,深 受老饕喜愛,另外烏賊可食用的部分占身體的 75%,包含了烏賊肉、內殼、墨囊等,包 含多量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除此之外養鳥人士常喜歡將烏賊內殼吊掛在鳥籠內供鳥啄 食,不僅可以補充鈣質,還可用來琢磨喙或當作玩具,但烏賊資源近年來遭遇大量捕撈 產量嚴重衰退,本研究主要針對烏賊全人工育苗及養殖,以開發台灣墨魚養殖產業,並 作為未來澎湖花枝丸、墨魚麵與墨魚香腸之深加工原料,由原料之掌握及深加工,開創 烏賊產業之發展。
圖31~2觸腕末端的強力吸盤將獵物吸住後縮回第二節 認識墨魚墨魚看起來很像圓圓胖胖的魷魚,它的套膜(身體)左右圈各有長形的鯺。
在移動 時,墨魚會用到這個鯺和整個漏斗腔推進,不像有些物種則是用它們的手行走。
而且因 物種的不同,有的墨魚會在珊瑚礁上漫游,有些則是坐在海底,有的甚至會把它們的身 體埋在沙裡。
墨魚利用它體內像骨骼一樣的碳酸鈣結構物來控制浮力,它們用控制腔殼 內進水多寡來控制浮力。
生物饵料培育教案教案标题:生物饵料培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饵料的概念和种类。
2. 学习生物饵料培育的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生物饵料的兴趣和实践能力。
教案步骤:1. 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生物饵料有初步了解。
-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2. 探究生物饵料的种类(15分钟)- 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种生物饵料(例如酵母、乳酸菌等)。
- 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图书馆查询等方式,了解所分配饵料的特点和用途。
-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并进行讨论。
3. 生物饵料培育实验(25分钟)- 向学生介绍培育生物饵料的常见实验方法。
- 指导学生准备培养基和饵料。
- 学生根据实验方法培育自己的生物饵料,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5分钟)- 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展开讨论。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饵料的培育效果,并探讨影响饵料生长的因素。
- 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对生物饵料培育的深入思考。
5. 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生物饵料的种类和培育方法。
- 引发学生对生物工程和农业领域的思考和兴趣。
6. 作业扩展:- 鼓励学生在家里尝试培育其他生物饵料,如牛奶酸奶菌。
- 学生可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撰写一份实验报告。
教案评估方法:1. 实验记录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和对结果的分析能力。
2. 讨论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问题的回答质量。
教案延伸活动建议:1. 生物饵料的应用探究:让学生了解生物饵料在食品加工、酿酒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并展开讨论。
2. 挑战性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设计自己的生物饵料培育实验,并尝试改进已有的方法。
教案注意事项:1. 提前准备好实验材料和设备,并确保实验过程安全无误。
2.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互动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注意实验室或实施场所的卫生和清洁,避免生物饵料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周次授课章节及主要内容摘要(含课程实验、实习)时数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绪论2 生物饵料研究内容与发展1 第一章光合细菌的培养----第一节光合细菌的生物学2 光合细菌的生物学2 第一章光合细菌的培养----第二节光合细菌在水产上的应用2 光合细菌在水产上的应用2 第一章光合细菌的培养----第三节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保种2 光合细菌的分离,培养,保种3 复习课 2 思考与总结3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第一节单细胞藻培养生态,方式,设施2 单细胞藻培养生态,方式,设施4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第二节单细胞藻类繁殖习性与因子2 单细胞藻类繁殖习性与因子4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第三节单细胞藻类培养及敌害防治2 单细胞藻类培养及敌害防治5 第二章单细胞藻类的培养---第四节单细胞藻类的分离,保种2 单细胞藻类的分离,保种5 复习课 2 思考与总结6 第三章轮虫的培养----第一节轮虫的生物学2 轮虫的生物学6 第三章轮虫的培养----第二节轮虫的培养 2 轮虫的培养条件方法7 第三章轮虫的培养----第三节轮虫的营养营养强化2 轮虫的营养营养强化7 第三章轮虫的培养----第四节轮虫的保种 2 轮虫的保种与休眠卵的保存8 复习课 2 思考与总结8 第四章卤虫的培养----第一节卤虫的生物学2 卤虫的生物学特性9 第四章卤虫的培养----第二节卤虫在水产上的应用2 卤虫在水产上的应用9 第四章卤虫的培养----第三节卤虫的采收与加工2 卤虫的采收与加工10 第四章卤虫的培养----第四节卤虫卵的孵化2 卤虫卵的孵化方法过程10 第四章卤虫的培养----第五节卤虫的增养殖2 卤虫的增养殖方式方法11 复习课 2 思考与总结11 第五章枝角类的培养 2 枝角类的生物学及培养方法12 第六章桡足类的培养 2 桡足类的生物学及培养方法12 第八章糠虾的培养 2 糠虾的生物学及培养方法13 第九章水生环节动物的培养---沙蚕的培养2 沙蚕的生物学及培养方法条件13 第九章水生环节动物的培养------丝蚯蚓的培养2 丝蚯蚓的生物学及培养方法14 复习课 2 思考与总结14 第十章生物饵料营养价值评估与强化---第一节微藻的营养作用2 微藻的营养作用15 第十章生物饵料营养价值评估与强化---第二节轮虫营养作用作用与强化2 轮虫营养作用作用与强化15 第十章生物饵料营养价值评估与强化---第三节卤虫的营养作用作用与强化2 卤虫的营养作用作用与强化16 第十章生物饵料营养价值评估与强化---第四节桡足类的营养作用作用与强化2 桡足类的营养作用作用与强化17 第十章生物饵料营养价值评估与强化---第五节其它生物饵料的营养作用与强化2 其它生物饵料的营养作用与强化17 实验一:光合细菌培养 2 光合细菌培养18 实验二:微藻的分离培养 2 微藻的分离培养18 实验三:卤虫的孵化 2 卤虫的孵化72《饵料生物培养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海水养殖专业课。
《生物饵料培养》课程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生物饵料培养是水产养殖专业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一门以水生生物学、微生物学、水化学、生理学和生态学等课程为理论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
其任务是向学生介绍水产养殖尤其是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各种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实验研究操作等。
使学生掌握各种生物饵料的培养和应用。
二、教学要求和方法本课程在教学中要求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1)介绍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主要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2)重点讲授生物饵料主要培养种类(单胞藻、光合细菌、轮虫和卤虫)的室内外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能:3)讲授生物饵料纯种的分离和保存技术;4)引导学生根据苗种生产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开展生物饵料的规模化培养。
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能够了解水产苗种生产过程中常用生物饵料的生物学特性,掌握生物饵料人工培养的基础理论和一般方法技能,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
四、考核方式及办法本课程的考核通过闭卷笔试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完成。
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中,实验技能考核采用写实验报告,占80%, 作业和考勤占20% o五、实验项目序号实验内容学时实验类型实验类别实验要求每组人数1 单细胞藻类主要培养种类形态观察2 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 32 生物饵料个体大小测量 2 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 33 单细胞藻类藻种的分离和培养 2 综合型专业基础必选 34 卤虫卵孵化率的测定及卤虫幼体发育观察2 研究型专业基础必选3实验一常用单细胞藻类的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观察并识别作为饵料生物的代表性单细胞藻类的种类,为后继单细胞藻类的分离和培养做准备。
二、实验器材:1、藻种:小球藻,盐藻,亚心形扁藻,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牟氏角毛藻,钝顶螺旋藻2、实验器材光学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胶头滴管,鲁哥氏碘液,甲醛溶液,滴瓶,无菌水,擦镜纸,吸水纸三、操作步骤及要求: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培养的各种藻类样品,滴到载玻片上,用显微镜(低倍和高倍)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色素分布,运动方式,然后用碘液或甲醛固定样品,观察细胞的鞭毛着生情况(长度、数量),细胞的内部结构。
无公害黑鱼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
黑鱼鱼苗培育到6厘米左右的小规格鱼种后,需进一步培育成10~12厘米的大规格鱼种,然后进行成鱼养殖。
1、鱼种培育池:鱼种培育池一般选用面积0.5~1亩,池深1~1.5米,可灌水0.8~1.2米的池塘。
鱼苗放养前,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全池泼洒,进行清塘消毒。
2、鱼种放养:一般投放规格为6厘米的鱼种2万~4万尾/亩,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求大小一致,鱼种移动要带水操作。
放苗时要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3、饲料与投饲:鱼种培育的饲料有野杂鱼、小虾、螺、蚌、禽畜内脏和人工配合饲料等。
日投喂动物性饲料时,一般按鱼种重量的7%~8%投喂。
可将动物性饲料绞成糜,加入少量食盐和面粉,充分搅拌,使饲料能成形较长的时间。
饲料投喂在食台上,分上、下午两次投喂,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
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培育时,在鱼苗长达2厘米时开始驯化,驯化方法是在投喂的鱼肉糜中添加人工饲料原粉,以后逐步提高人工配合饲料的比例,直至全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在食台上抛投。
4、分养:随着鱼种培育时间的推移,乌鳢苗种会出现规格大小分化,会发生相互食残现象,降低了成活率。
因此,要定期进行分规格培育,以提高成活率。
晨辉饲料。
鱼苗种培育方案1. 引言鱼苗种培育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培育方案,可以提高鱼苗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一种鱼苗种培育方案,包括选种、饲养、环境控制和疾病防治等方面。
2. 选种2.1 选择适宜品种在进行鱼苗种培育之前,首先要选择适宜的鱼种。
不同鱼种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应考虑到养殖水质、温度和养殖地的情况。
常见的鱼苗种类包括鲤鱼、鳜鱼和鲈鱼等,在选择品种时可以咨询专业养殖技术人员或养殖指导手册。
2.2 确保种苗质量选种不仅包括选择适宜的品种,还要确保种苗的质量。
优质的种苗有着较高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可以减少养殖风险和投资成本。
在购买种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正规的鱼苗供应商,确保种苗的来源可靠。
•观察种苗的外观,选取体形完整、鳞片齐全、活动力强的种苗。
•检查种苗的健康状况,包括鳃部是否有红肿、溃烂的情况,有无异常分泌物等。
3. 饲养管理3.1 鱼苗饲料饲养管理是鱼苗种培育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鱼苗的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效率。
饲料在鱼苗生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饲养方式:•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包括粉状饲料和颗粒状饲料。
根据鱼苗的口径大小,选择合适的饲料粒径。
•定时定量喂养,避免过度喂食和浪费。
鱼苗的食欲和消化能力相对较弱,在喂食时要控制好饲料的用量。
•关注鱼苗的饮食情况,及时调整饲料的种类和配比。
观察鱼苗的食欲和排便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及时调整饲料配方。
3.2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鱼苗饲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优质的养殖水质对于鱼苗的生长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水质管理的注意事项:•水质监测:定期对养殖水质进行监测,包括水温、溶解氧、氨氮和pH值等指标。
如发现异常的水质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调整。
•水质调整: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水质调整措施。
比如,通过增氧设备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通过添加硝化细菌等方式降低氨氮含量。
黑鱼苗种培育技术群众普遍认为“黑鱼孵化容易培苗难”,鱼苗成活率高的70-80%,低的20%左右甚至全军覆没。
培育方法有两种:一是将鱼苗种一次育成;二是分鱼苗、鱼种两个阶段培育。
(一)仔鱼驯养刚孵化出的鱼苗3.8-4.3毫米,以自身的卵黄囊为营养浮于水面。
比家鱼苗身体要娇嫩的多,管理较难。
因此应先在塑料盆中、小水泥池中、塑料薄膜的“土池”或原孵化器内驯养几天,待能成群游泳和跑食浮游动物时,再移入鱼苗培育池。
驯养时,一般池深60厘米左右的水泥池,每平方米放仔鱼1.3万尾。
3-5天后,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饵料,应立即投食。
起初投蛋黄液(蛋黄重量加水1倍搅匀)3毫升,每天三次。
也可投喂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幼体(用每平方厘米32-40目筛绢过滤)以小型者投喂。
经驯养4-5天(即孵出后第9-10天)苗体呈黄色,能自由游泳(能下沉并能游到水面)和集群摄食时,应将鱼苗陆续移入较大的培育池或网箱中进行鱼苗培育。
(二)鱼苗培育(体长3-4厘米)1、水泥池:(1)长、方、圆型均可,一般长方型为好。
以4-8平方米为宜,水深0.6米。
(2)消毒注水。
(3)放养密度,每平方米400-800尾。
(4)饵料:仍以浮游动物为食,需投喂轮虫、水蚤,使其饱食,天然饵料不足时,应加投人工饵料,经2周后饲养苗稍长大、食量加倍,此时可投喂大型甲壳类和切碎的丝蚯蚓,每天早晚各一次,第20天后可用剁碎的低质杂鱼肉投喂。
(5)饲养管理:a、调节水质,正常溶氧量3.2毫升以上/立方米,低于2.4毫升/立方米时,鱼苗出现死亡;b、及时分养。
饲养3个星期后一般达到3-4厘米,及时过筛分养。
但最迟不能超过5-6厘米之前。
5-6厘米开始捕食小鱼虾,缺饵时大吃小。
2、池塘培育(1)池塘消毒施基肥。
面积100-300平方米,一般100平方米左右为宜。
(2)放养密度,6-8万/亩,水深0.6-1米。
(3)施肥投饵。
(4)日常管理。
巡塘,适时注水,拉网分养。
3、网箱培育(1)材料:尼成、塑料筛绢,面积1-10平方米,高0.5-0.8米,水深0.3-0.6米。
第三講 墨魚種苗培育與餌料生物培養第一節 前 言虎斑烏賊 (Sepia pharaonis) 的分類地位屬於頭足綱 (Cephalopoda) 烏賊目 (Sepioidea) 烏賊科(Sepiidae)烏賊屬(Sepia);主要生活在大陸棚、大陸斜坡上緣及海洋性島嶼 的周圍;頭部、眼、內殼及墨囊發達,在演化過程中,足特化成腕及漏斗。
腕位於頭部 前方,共五對,各腕內側面有數行吸盤,在攝食時可牢牢吸住獵物,其中,觸腕(第四 對腕)的肌肉內具有很大的伸縮彈性,平時均縮藏魚觸腕囊內,魚捕食時能在極短的時 間內快速的伸向獵物,並以觸腕末端的強力吸盤將獵物吸住後縮回(如圖31~32)。
烏賊幼期多捕食小型甲殼動物,隨著成長逐漸改以魚類及其他軟體動物為食。
世界 上已知的烏賊種類約有90~110種,台灣早期記錄有16種,但最近調查顯示,台灣沿岸 烏賊計有13種。
墨魚俗稱「目賊仔」、「花枝」因肉質鮮美、軟硬適中、口感特優,深 受老饕喜愛,另外烏賊可食用的部分占身體的 75%,包含了烏賊肉、內殼、墨囊等,包 含多量的維生素及礦物質,除此之外養鳥人士常喜歡將烏賊內殼吊掛在鳥籠內供鳥啄 食,不僅可以補充鈣質,還可用來琢磨喙或當作玩具,但烏賊資源近年來遭遇大量捕撈 產量嚴重衰退,本研究主要針對烏賊全人工育苗及養殖,以開發台灣墨魚養殖產業,並 作為未來澎湖花枝丸、墨魚麵與墨魚香腸之深度加工原料,由原料之掌握及深加工,開 創烏賊產業之發展。
圖31~2觸腕末端的強力吸盤將獵物吸住後縮回第二節 認識墨魚墨魚看起來很像圓圓胖胖的魷魚,它的套膜(身體)左右圈各有長形的鯺。
在移動 時,墨魚會用到這個鯺和整個漏斗腔推進,不像有些物種則是用它們的手行走。
而且因 物種的不同,有的墨魚會在珊瑚礁上漫游,有些則是坐在海底,有的甚至會把它們的身 體埋在沙裡。
墨魚利用它體內像骨骼一樣的碳酸鈣結構物來控制浮力,它們用控制腔殼 內進水多寡來控制浮力。
不過每種墨魚的這個骨結構物,在形狀上、大小上和骨質上都 不一樣。
墨魚有八隻附肢,和一對藏在第三和第四隻手底間收納袋裡進食用的觸鬚。
這 對形狀像棍子、位在頂端和吸盤並排的觸鬚,在獵食時能以一眨眼的高速彈射出去。
肉食性動物的墨魚,通常吃魚、甲殼類動物,甚至其他的頭足類動物,它們有一個 鸚鵡樣的尖嘴(喙)和長有牙齒的舌頭(齒舌),可用來撕開食物。
墨魚眼睛裡的虹膜 一般都呈 W字型,在動物世界裡屬高度進化者。
當墨魚閉上眼睛時,這個虹膜會形成兩 個分開的瞳孔。
同樣地,墨魚的視網膜上也有兩個焦點集中的感應細胞。
意思就是說, 這種動物在用其中一個瞳孔向前向上看的同時,還能用另一個向後向下看。
不過墨魚雖 然能這樣,它們卻是色盲。
只是它們仍可察覺光與光之間對比的極性,因而能認出光的 反差和色調不同的光。
就像其他的頭足類動物一樣,墨魚的血也是藍色的。
它們的血藍蛋白中含有銅元素, 不像哺乳動物用含鐵的血紅素輸送氧氣,它們是用含銅的血藍蛋白輸送氧氣,墨魚有三 個心臟,兩個用來把血液打進它們的兩個鰓內(一個心臟負責一個),第三個心臟負責 把血液打進其他的器官。
墨魚的墨汁是通過漏斗腔射出,能干擾敵人以趁機逃脫,同時, 墨魚大概擁有頭足綱動物當中最會變形的行為能力,它們能在電光火石之間改變身體的 顏色和形狀,把邊鯺和身體上的針狀皮膚豎起,模擬成珊瑚、礁岩或一堆海藻。
它們在捕食時,會舉起觸鬚,身上的顏色閃閃發亮,同時有節奏地旋轉。
那彩虹般的閃光,可 以讓敵人眼花撩亂。
而墨魚能在瞬間變換顏色,都是因為它們能控制皮膚下面的色素 體、白色素體(白色細胞)和閃光細胞(也叫虹細胞、反光細胞),它們的光舞表演, 除了可用來使獵物和捕食者暈頭轉向外,並可用來與同物種的動物溝通。
墨魚交配時會像摔角選手鎖住頭部那樣,用手把彼此抱住,公墨魚會展開它有強力 水壓的漏斗,把已經放在母墨魚體內存放囊裏的其他公魚精子包給沖掉,然後用它的附 肢把自己的精子包送進母魚體內,這些存放的精子,有些會被馬上用掉,但有的要等上 幾天或幾個月,才被用去讓卵子受精,這得視物種和情況而定,所以為了確定自己是孩 子的爹,公墨魚會守在母魚身邊,直到她把卵都放進珊瑚和岩石裂縫裡。
墨魚幼魚會在 它們皮質蛋殼內跳動,慢慢吸收蛋黃,當它們準備好面對世界時,會分泌出一種酸性物 質把蛋殼溶穿,接著它們會本能地躲進珊瑚裏、岩石裂縫間和暗礁下,直到時機成熟, 它們才開始出來獵食。
然而儘管墨魚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偽裝和模擬能力,它們還是經常 難逃鯊魚、海豚、鰭足類動物(如海豹),以及人類的捕食,每年全球有上萬噸的墨魚 被捕食,使它們成為人類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同時也是許多人的重要收入來源。
圖33 圖34圖35 圖36圖33~36墨魚生長圖第三節 墨魚頭足類性徵判別與比較判定頭足類雌雄的方式有多種,一般係以生殖腕或解剖內臟腔的生殖器官來辨別 (或 稱為第一性徵),某些特定的種類也可由體表斑紋、瘤突、吸盤的大小、次生殼的出現 或軟甲形質等第二性徵來判定,例如:雄體的管魷類可由變形的生殖腕化、雌體交配後 於周口膜會有精虫囊的出現來辨別;部分的烏賊類則可由外套膜背部的花紋,或生殖腕 的變化來判定。
第一性徵(Mainlysexual character)頭足類為雌雄異體的生物,內外部的生殖器官很複雜,且生殖過程中也相當特殊, 其生殖器官概述如下:(一)內臟生殖器官魷類的雌雄外套腔構造,可由腹中線沿外套膜切割,在漏斗的開口處即可看見漏斗及外套軟骨器,為精巢(Testis)和精莢的綜合體,包括成熟魷類,充滿許多精莢的精莢囊、輸精管、捲曲的精莢器官及左方似陰莖等構造, 則可判定為雄性 ( 圖1左)。
雌體外套腔前端有一對白色長型的纏卵腺、成對的輸卵管腺(Oviductgland)、輸卵管(Oviducts)及卵巢(Ovary),但閉眼類(鎖管)則只有左方單一的輸卵管腺及輸卵管,與一對位於纏卵腺前端的附屬纏卵腺(Accessorynidamental gland)。
烏賊類的內臟解剖,須由腹面中間線切入。
切開後,雄體有較大的墨囊,由墨囊的左上往下依序出現生殖孔(Genital opening)、陰莖、精莢囊、精莢管、貯精囊、輸精管及精巢。
成熟的雌體可由一對葉片狀黃色的纏卵腺,與雄體區別,卵巢內可看見卵粒,位於外套膜最下方;未成熟的雌體,纏卵腺很小,只看見一個短的縫隙,雌雄的生殖孔(genital opening)也稍有差異。
章魚內臟腔切開後,雄體在中間隔膜的左側有一似陰莖的構造(或稱終端器,terminal organ),往下依序出現精莢管、精莢腺、副精莢腺、精莢囊等精莢器及精巢,而雌體除卵巢外,在隔膜的兩邊有成對的輸卵管。
圖37墨魚解剖圖(二)外部生殖特徵1. 管魷類管魷類的雌體,在與雄體交配後,雌體周口膜邊緣有數十個受精囊 (se mina lreceptacle) 小囊,為精虫活化處。
而雄體的某一腕或某一對腕會變形為生殖腕(hectocotylus), 此可由外部器官亦可分辨性別,雄體十腕類(烏賊類、管魷類)與八腕類(章魚類) 生殖腕的形態與其他腕不同,或成單一或成對的特化腕,以利與雌體交配時傳遞精莢。
變形的生殖腕也呈多種形式,管魷類的生殖腕會有部分吸盤退化,變形成肉質突起, 烏賊類的生殖腕則有部分吸盤變小或消失,形成空區,章魚類的生殖腕頂部會形成端 器(lingula),水孔蛸的生殖腕變形成「虫形」,而船蛸的生殖腕則特化形成「長鞭 狀」。
已知管魷類的雄體生殖腕大略說明如下:(1)閉眼類(Myopsina, 鎖管):雄體左第Ⅳ腕變形成生殖腕,由腕頂端向後2/3~1/4的 吸盤特化形成2列的尖形突起。
(2)開眼類(Oegopsina, 魷類):腕吸盤2列,雄體生殖腕化的腕也因科別而不同,計 有左側第Ⅳ腕,或右側第Ⅳ腕,或第Ⅳ對類腕生殖腕化三類型。
目前已知科別的生 殖腕變形簡述如下:大王魷科(Architeuthidae):雄體第Ⅳ腕生殖腕化,頂部吸盤特化成兩行肉突。
帆烏賊科(Histioteuthidae):雄體第Ⅰ對腕生殖腕化,頂部吸盤增多,側膜變寬。
武裝魷科(Enoploteuthidae):雄體右側第Ⅳ腕生殖腕化,基部有兩行交錯的小鉤,腕頂部兩邊向腹面卷縮成一縱溝。
酸漿魷科(Cranchiidae):右第Ⅳ腕生殖腕化。
但孔雀烏賊(Taonius pavo)雄體的第Ⅱ、Ⅲ、Ⅳ對腕具生殖腕化。
赤魷科(Ommastrephidae):雄體生殖腕化類形可歸納有四類,a.左側第Ⅳ腕生殖腕化(包括南魷屬Stehenoteuthis 之南魷S. oualaniensis),b.右側第Ⅳ腕生殖腕 化(包括北魷屬Todarodes,七星魷屬M a r t i a l i a,鳥魷屬Ornithoteuthis)c. 左 側第Ⅳ腕或右側第Ⅳ腕生殖腕化(包括大西洋魷屬Illex,赤魷屬Ommastrephes, 美洲大赤魷屬Dosidicus,光條魷屬Eucleoteuthis,南魷屬Sthenoteuthis的蝙蝠魷S.pteropus,玻璃魷屬Hyaloteuthis),d. 第Ⅳ對腕生殖腕化(包括太平洋魷屬Nototodarus,歐洲魷屬Todaropsis)。
飛魷科(Thysanoteuthidae):雄體左側第Ⅳ腕生殖腕化,該腕末端12~16個吸盤退化成2列肉質突起。
圖38墨魚部位解剖圖2. 烏賊類(Sepiida)烏賊科 (Sepiidae):雄體左側第Ⅳ腕生殖腕化,全腕中部或基部吸盤驟然變小且稀疏。
耳烏賊科(Sepiolidae):雄體左側第Ⅰ腕、第Ⅳ腕、或第Ⅰ對腕生殖腕化,a. 左側第Ⅰ腕生殖腕化,腕較粗短,基部吸盤稀疏或末端變形成肉突(包括耳烏賊屬Sepiola, 暗耳烏賊屬Inioteuthis,四盤耳烏賊屬Euprymna),b. 左側第Ⅳ腕生殖腕化(包括擬 耳烏賊屬Sepiadarium),c. 雄體第Ⅰ對腕生殖腕化,吸盤縮小,腕側膜發達形成縱溝 (僧頭烏賊屬Rossia)。
微鰭烏賊科(Idiosepiidae):雄體第Ⅳ腕生殖腕化,左右腕長度不等長。
第二性徵(Secondarysexual character)(一)體表的斑紋萊氏擬烏賊(Sepioteuthislessoniana)雌體體表僅有大小相間的圓形色素斑,並無條紋斑呈現。
雄體外套背部生有明顯斷斷 續續的條紋斑,外套膜兩側長有910個近圓形的粗斑。
金烏賊(Sepia esculenta)雌體外套背面僅有較密的細點斑,或橫條斑偏向兩側,或不明顯。
雄體外套背部黃色 素較明顯,且有較粗的橫條斑,其間有細點斑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