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_总复习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96 MB
- 文档页数:52
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整理本书的知识框架。
目的是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贯通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第二部分是整理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体会。
第三部分是巩固练习,目的是使复习的知识在具体练习中得到应用、巩固和深化,有利于学生查漏补缺和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学期分散学习的各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总复习,对本学期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深化,进而牢固掌握;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2.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发展初步的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好习惯,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了解数学的价值,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掌握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2.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四边形的意义。
4.理解“倍”的两种不同意义。
5.掌握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6.能够解决集合问题。
(1)时、分、秒测量(1课时)(2)万以内的加减法(1课时)(3)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1课时)(4)长方形和正方形(1课时)(5)分数的初步认识集合(1课时)第1课时时、分、秒测量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量的认识。
教学难点: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第2课时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十单元总复习的第2课时,主要复习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我们将回顾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并通过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基本概念及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小明的一天:早晨7时起床,吃早餐,8时上学,下午3时放学,回家后写作业,晚上9时睡觉。
提问:小明一天中用了多少时间?他上学离家有多远?他体重多少千克?2. 复习时间单位:介绍时间单位:时、分、秒。
演示换算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练习:小明上学离家15分钟,他下午3时放学,回家后写作业用了30分钟,请问小明一共用了多少时间?3. 复习长度单位:介绍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演示换算关系: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练习: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是150米,他每分钟走5米,请问小明上学需要多少时间?4. 复习质量单位:介绍质量单位:千克、克。
演示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练习:小明体重30千克,他妈妈体重60千克,请问小明和他妈妈一共体重多少千克?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如何计算价格,制作食品时如何计量食材等。
六、板书设计时间单位:时、分、秒,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克。
七、作业设计(1)1小时等于多少分钟?(2)1米等于多少厘米?(3)1千克等于多少克?2. 情景应用:小明每天早晨7时起床,晚上9时睡觉,他每天睡眠多少小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复习时间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总复习(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册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质量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
2. 时间的认识:时、分、秒的认识,时间单位换算。
3. 几何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4.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1000以内数的加减法,质量和人民币的单位换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册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教师带领学生系统复习本册所学知识,巩固基本概念、公式和计算方法。
3. 实践: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家长协助监督,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加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1.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公式。
2.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的重要提示和总结。
九、课后评价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十单元总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总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
2. 数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分数的简单计算、小数的初步计算。
3. 量的计量: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等。
4.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拼组。
5.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巩固和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挂图、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2. 新课:讲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强化学生的记忆。
5.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初步认识。
2. 数的运算: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分数的简单计算、小数的初步计算。
3. 量的计量:长度、质量、面积、体积、时间等。
4. 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拼组。
5. 解决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课堂练习:完成课堂练习题。
2.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作业题。
3. 拓展练习:完成拓展练习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标题:第十单元总复习——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对三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对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内容进行复习,包括以下几部分:1. 数的认识:包括整数的认识、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等。
2. 数的运算:包括整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分数的加减法,小数的加减法等。
3. 量的计量:包括长度的计量、质量的计量、时间的计量等。
4. 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等。
5. 数据的初步认识: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复习数学知识。
2. 练习法:学生通过完成各种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复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系统地复习所学知识。
3. 巩固: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解题方法和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复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继续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等,给予评价。
2. 练习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教师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十单元【第三课时】单位的复习》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十单元第三课时主要是对单位知识的复习。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和人民币单位。
这些单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量化观念和货币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巩固和灵活运用单位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和人民币单位,对于这些单位的概念和换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运用单位知识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存在混淆和错误。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巩固单位知识,提高他们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和人民币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量化观念和货币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和人民币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单位知识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回顾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和人民币单位。
2.新课导入:分别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质量单位和人民币单位进行复习,并通过例题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测量长度、计算面积、称量质量等,巩固单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