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应考能力提升人民版
- 格式:docx
- 大小:295.28 KB
- 文档页数: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重大改革高考考查的内容,那么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1(2014·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
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
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
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
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
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
解析第(1)问,把两段材料前后对比,逐句解析第二段魏晋重大改革的后三句材料内容。
与第一段体现的魏晋前法律繁杂界限模糊相比,魏晋后则删繁就简,“行政法”和“刑法”分离等,最后一句则表明新律突出了等级伦理的内容。
第(2)问,结合材料关键语句即可。
如汉武帝时“《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表明儒家思想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反映儒家伦理观念明显法制化的特征。
答案(1)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
专题综合训练(七)一、选择题1.(2018·广州一模,29)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
这种现象反映了()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答案B解析材料所述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纺织分离,反映的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自觉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仅仅是出于价格低的吸引而用西方的洋纱,故D项错误。
2.1877~1889年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与两家英资轮船公司三次签订“齐价合同”,议定统一价格和货源分配方案,共同垄断中国水运。
此个案反映出洋务运动()A.利用西方技术维护统治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D.奠定了制度变革的基础答案A解析轮船招商局(洋务企业)与外商企业签订“齐价合同”,共同垄断中国水运,反映了洋务企业(民用工业)刚刚起步,在与外商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的情况下,利用西方技术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
3.(2017·湖南长沙高三期末,12)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金融市场发生金贵银贱变动,西方各国都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货币,而中国仍采用银本位制货币。
由此产生的影响是()A.中国逐渐脱离世界金融市场B.西方各国开始对华资本输出C.中国出口贸易数量增长D.导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19世纪70年代”这一时空概念,可知中国已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错误;西方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是在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材料说世界金融金贵银贱,而中国的银本位相当于中国的货币贬值,故对外贸易可能会增长,故C项正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国际金融的变化关系不密切,故D项错误。
4.(2018·泉州一模,28)下表所示为中国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数量。
专题检测(九)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育才中学月考)哥伦布晚年曾经写道:“神将我变成新天堂和新人间的使者,并明示我如何找到它。
”这说明哥伦布( )A.借助近代科技发现了新大陆B.因新教的建立而发现了新大陆C.实为古希腊、罗马文化复兴的先锋D.因某某热情的驱使而发现了新大陆解析:选D 由材料内容可知哥伦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故A项错误;16世纪某某改革过程中新教产生,而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主X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哥伦布认为是神指示其发现了新大陆,说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有着某某动力,故D 项正确。
2.“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X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的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从这一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联系日益紧密C.促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原始积累加速,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解析:选C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领域的一种变化,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故选C项。
3.《大国崛起》中呈现了一X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运货单上显示船上装载了热那亚的平绒、佛罗伦萨的绯布、伦敦的棉布和荷兰的亚麻布。
材料反映了当时( )A.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B.商业革命促进贸易扩展C.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D.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解析:选B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而非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发生“商业革命”,与材料中“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相符,故B 项正确;材料中“16世纪末”工业革命尚未开始,故C项错误;由于黄金、某某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发生“价格革命”,与材料中“16世纪末开往东方的葡萄牙商船的运货单”不符,故D项错误。
高考选修真题分类汇总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上海历史卷,16)“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文中错误的表述是A.领导人 B .时间C .参加者 D .地点答案:C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联络的是各省的“会试举人”。
2.(上海历史卷,17)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
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答案:C传统服饰“和服”与西服、酒吧与茶室、西洋歌剧与传统歌舞伎都能见到,说明当时的日本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并存。
3.(江苏历史卷,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后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 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各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一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专题1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押题专练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答案】(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户籍逐渐成为控制人口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任答两点即可)原因: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
(任答三点)【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可知其功能为征发民力;“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可知其功能为控制人民;“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可知其功能为征收赋税。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户籍制度从商朝一直演变到清朝可知其特点为历史悠久。
南康二中 上学期高三历史训练(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唐书》),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程朱理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2、马克思说:“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
”能证明马克恩此话正确的是: ( )①焚书坑儒 ②秦兵马俑 ③隋大运河 ④清文字狱A.①②B.②③ C .③④ D.②③④3、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4、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蚡骄横,汉武帝责问他:“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这里“除吏”的含义是( )A.拜官授职,任用官吏B.罢免官吏,精简机构C.整顿吏治,打击贪官 D .改革政治,调整署衙5、甘肃舟曲泥石流洪灾牵动了了全国人民的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调动一切力量抗震救灾。
若回到唐朝,为搞好灾后重建,唐朝政府从工程决策到实施的过程应该是( )A.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B.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6、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 .秦、唐、元B .汉、宋、明C .秦、元、清D .秦、唐、明8、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选考专题高分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90分钟满分:60分)1.(2019·扬、泰、南、淮、徐、宿、连三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次变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第一度变法,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令民为什伍”,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内容.商鞅变法不仅法度严明,而且推行有力。
起初,很多秦国之民感觉不便施行,甚至太子也犯法,商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为法令的彻底推行铺平了道路。
秦迁都咸阳后,商鞅继续展开第二度变法。
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此项经济改革是变法的重中之重,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在对外的战争中不断获胜。
因此,汉代王充大赞“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1)据材料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6分)(2)据材料归纳商鞅变法值得后世改革者借鉴的成功经验。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令民为什伍”“变法打破原有井田制的土地分配模式”可以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主要结合材料中“促使秦国迅速富强起来……为秦开帝业’”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的影响,即可以得出答案。
第(2)问,主要根据材料中“这是秦献公时所行‘为户籍相伍'制的进一步完善”,处罚犯法太子的师傅,两度推行变法,建立户籍制度和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等内容可以归纳出答案。
答案:(1)措施:实行户籍什伍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
影响: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国家强化统治创造条件;从根本上变革了旧有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为秦国实现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成功经验:继承和发展前人改革成果;执法严明公平;分阶段协调推进变法;注重制度变革.2.(2019·南京盐城一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例题1.(2018•海南卷单科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710 年,唐睿宗李旦登基,改年号为“景云”。
其时,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征的办法,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
景云二年,唐朝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自此始有节度之号”。
同年,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风俗一变”。
712年,唐玄宗正式即位,随后十余年间,节度使制度在边境地区广泛推行,十三道增为十五道。
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
【解析】(1)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目的,据材料“吐蕃、突厥、契丹等与唐关系紧张”“已难以应对边境危机”,可得出应对边防危机;据材料“代表朝廷纠举、处理所在道的州、县官员违法乱纪行为”,可得出整顿地方吏治。
(2)唐代景云年间改革的影响,据材料“派出河西节度使,募集军队,驻守河西走廊”,改变“以前采取的临时任命将领率兵出片的办法”,可得出形成新的边防体制;据材料“改变以前朝廷临时遣使分‘道’巡察地方的办法,设置十三道按察使,驻地相对固定,大多由所在地行政长官兼任”,可得出促时监察体制完善;据材料“这些制度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保证”,可得出促成“开元盛世”;据材料“也给唐玄宗晚年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可得出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答案】(1)目的:应对边防危机;整顿地方吏治。
(2)影响:形成新的边防体制;监察体制完善;促成“开元盛世”,节度使掌握兵权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
选考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考查的主题不拘泥于国家《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和教科书内容,其选取的标准主要源自《课程标准》——不是具体的模块学习内容要点,而是整个模块的学习指向——“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只要能承载这一目标的素材均可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之中。
2.突出对“科学思维和学科方法”的考查。
由于试题材料选取的依据不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特定知识,而是随机选取的、学生普遍感觉陌生的、教材之外的不确定知识,因此题目重点考查的并非对特定陈述性知识的简单再认、再现能力,而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积累总结提升而来的程序性知识——分析同类问题的方法、能力及规律性认识,也就是对历史学科本身所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学科素养的运用能力。
3.从时段看,中国古代史是考查的重中之重,除2013年卷Ⅰ、2016年卷Ⅱ和2017年卷Ⅰ、卷Ⅱ涉及中国近代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现代中国改革及清末街道管理改革,其他9题均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改革相关;从涉及的内容看,既有王莽改制、两税法、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又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泽管理制度改革、法律改革、庙号改革,唐朝的币制改革、谱牒改革,清朝的盟旗制度和养廉银制度等相对冷门、专业性较强的历朝历代具体政治、经济制度和政策的调整。
4.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5.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2017·高考全国卷Ⅲ)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
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
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
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
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
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
——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
解析 (1)根据材料“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新律……废除……‘苛惨之法’”“删繁就简”可总结出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
(2)可从法制发展史、对隋朝发展的作用等方面说明。
答案 (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
(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2017·高考全国卷Ⅱ)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
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
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
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解析 (1)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2)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根据材料信息“除旧”“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启示。
答案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2017·高考全国卷Ⅰ)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革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解析 (1)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概括。
(2)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一步:依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料的层次。
第二步:依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
第四步:根据设问结合草列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注意总结“改革内容”时找出能体现改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然后概括;而分析“影响”或“作用”时要联系背景,一般由“背景”带来“影响”或“意义”。
1.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
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
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国为善,奸必多。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
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君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动力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在变法中是如何贯彻这一理念的。
解析 (1)据材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历以名”得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据材料一“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得出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据材料一“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得出秦孝公的强烈愿望。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得出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中有关“弱民”措施加以说明即可。
答案 (1)动力: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
(2)理念:弱民,即将国家与人民对立。
贯彻:实行文化专制,焚毁诗书,禁止民众阅读、传播;实行连坐法,加重对民众违法的处罚力度;重农抑商,对商业征收重税,并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2.(2018·珠海高三质检)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
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
义熙九年(413),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
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
如京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
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驰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
——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
解析 (1)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可知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等问题。
(2)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等信息,从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等方面概括归纳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
(任答三点即可)(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