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音乐欣赏 爱斯基摩
- 格式:ppt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24
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的创作思想浅论作者:高静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内容提要]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涵盖了声乐、器乐等多个领域。
本文从他的创作思想的形成以及主要内容出发,论证其相对于作曲家所属时代的超前性以及这种特征对作曲家创作风格、内容、内涵的影响,进而分别从音乐本体、音乐与语言的契合观、文学材料的选择与创作衍射出的穆索尔斯基的美学观与价值观等个角度切入,结合作曲家的生活、思想进行阐述与梳理,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举例佐证论点,形成对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创作思想的分析结论。
[关键词]穆索尔斯基/艺术歌曲/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声/语言与旋律/文学材料中图分类号:J61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4-0178-4作为“强力集团” [2]的成员,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
相对于所处的年代而言,他的思想是超前的。
现实主义、民主主义深刻的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从而赋予这些作品深远的历史影响,使其中的美学意义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生命力。
一、穆索尔斯基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创作思想的形成(一)关于民族主义思想方面穆索尔斯基出生于沙皇时期的俄国农村[3],十岁之前一直在这里生活。
这段儿时经历使其对于俄国农村生活与民间艺术有了深刻印象。
五岁开始学习钢琴的穆索尔斯基幼年时期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他在音乐上的天赋,“7岁就可以弹奏李斯特的小品,9岁就公开演奏了菲尔德的协奏曲,并进行即兴演奏和创作”[4] 。
这十年农村生活经历对穆索尔斯基创作观的影响,他本人曾在其自传中如此描述“……在我熟习钢琴弹奏的最初步法则以前,对于民间生活的体会就是我即兴作曲的主要动机” [5]。
1849年,十岁的穆索尔斯基移居彼得堡,并在阿·盖尔凯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音乐。
盖尔凯是引领穆索尔斯基进入音乐创作领域的人,他对这个学生的才华十分欣赏,并鼓励其尝试作曲。
《爱的罗曼斯》《云雀》教材分析:一、爱的罗曼斯《爱的罗曼斯》主旋律取材于西班牙传统民谣。
1952年,法国影片《被禁止的游戏》将其选为主题音乐。
著名吉他演奏家叶佩斯依据这个音调将其改编成吉他独奏曲,并亲自演奏,用于电影的配音。
此后,便广为流传,也成为吉他演奏家经常演奏的保留曲目。
乐曲优美纯朴的旋律与清澈的分解和弦完全融为一体,充满温柔和浪漫的气息,是吉他曲中的一首不朽名作。
《爱的罗曼斯》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中板,爱拍,A+B+A结构。
A段是。
小调,由一个主和弦开始,下行音阶式的旋律缓缓进行,第4小节以主和弦的构成音上升一个八度,形成一个高潮,接着旋律继续在下行音阶上来回移动,和声由主和弦经过下属和弦与属和弦,最终以一个主和弦结束。
B段转E大调,主旋律开始前3小节重复A段的主旋律。
但这之后它进行了发展。
由于伴奏、和声的细致安排和设计,使它在色彩对比上引人人胜。
旋律在三度和声的伴奏下优美动听,扣人心弦。
最后,再现A段的主题,情绪也趋于平静,恍如被轻风吹动的湖水,泛起阵阵涟漪,缓缓地移向远方。
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二、云雀《云雀》为罗马尼亚排箫独奏曲,A大调,24拍,急板速度。
有一种民间吹奏乐器,被人们称作“奈伊”;在我国,人们将其称之为“罗马尼亚排箫”,俗称“排箫”。
《云雀》就是一首用排箫演奏的罗马尼亚民间乐曲。
这首乐曲,除了排箫独奏的版本之外,还有小提琴、手风琴及器乐合奏的改编版本。
课时目标:一、结合欣赏《爱的罗曼斯》、《云雀》初步了解吉他、排箫的形制,感受其独特的音色及表现力,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其民族风格。
二、结合欣赏《爱的罗曼斯》、《云雀》,能够辨听乐曲的主题及吉他和排箫的音色,学习单三部曲式及大、小调式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课后思考:本课运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学习成果来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形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搜集、整理知识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
1 我是加拿大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不是加拿大的枫叶,大家先看地图2 加拿大是一个高纬度的国家。
这片地区北极冻土带岛屿。
该地区地处北极圈内,。
岛上人口稀少,但这里生活着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爱斯基摩人5爱斯基摩人(Eskimo)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Inuit),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总人口约13万(2000),分别居住在格陵兰(5.3万)、美国的阿拉斯加(4.1万)、加拿大北部(3.4万)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约2千)。
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
在西方人的眼光中,他们是典型的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爱斯基摩人。
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
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Inuit)”或“因纽皮特(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
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
因此,应该说,在-6 给大家看几张图片老照片爱斯基摩人穿着华贵,衣着装饰都是动物皮毛或牙齿所制作一个海豹猎人在冰上滑行9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爱斯基摩人具有典型的亚洲人特征117 爱斯基摩人的冰屋是怎样起到保暖防寒作用的呢?首先,由于冰屋结实不透风,能够把寒风拒之屋外,所以住在冰屋里的人,可以免受寒风的袭击。
音乐鉴赏浅析柴柯夫斯基的音乐风格特征姓名:杨丹班级:会计1103学号:110430326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
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
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
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强力集团”,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
通过自己对于时代悲剧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对光明理想的追求、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柴科夫斯基交响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十分丰富,复杂,深刻,感人。
正是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不断涌动的情感使他经常打破传统交响曲的模式,将自己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柴科夫斯基的交响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柴可夫斯基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交响乐、歌剧、芭蕾舞音乐以及多种器乐作品,与这些相比,其艺术歌曲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19世纪俄罗斯声乐艺术作品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
柴可夫斯基艺术歌曲既不像德奥、法国艺术歌曲那样严谨细腻,也区别于意大利艺术歌曲宽广、明朗的性格,在他一生中共创作130首艺术歌曲,作品饱含作曲家对祖国大自然、对俄罗斯人民的热爱。
他的艺术歌曲是忧郁、纯朴、痛苦的心灵倾诉,犹如一首首抒情浪漫诗一般,抓住一个基本思想进行发展,表达主人翁内心复杂、细腻的变化。
从他早期作品中(1869年),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受到德国浪漫艺术歌曲(特别是舒曼歌曲)的影响;但自1870年后便逐渐吸收了19世纪初期以来俄罗斯艺术歌曲的传统,完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感伤风格,以其特有的(悲怆)乐风,将斯拉夫民族音乐风格推向国际舞台。
《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在俄罗斯音乐史上的重要塞位。
2. 掌握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3. 通过欣赏和演奏,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聆听和演奏,深入理解两首作品的音乐特点和风格。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情感表达和旋律线条,培养学生的音乐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音乐素材。
2. 制作教学PPT,包括作品介绍、曲式分析等。
3. 安排合适的时间和环境,确保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地聆听和演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片段,让学生猜猜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
2. 简要介绍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新课学习1. 聆听《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片段,请学生描述感受。
2. 引导学生分析音乐结构,包括主题、调性、和声等元素。
3. 讲解音乐风格,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
4. 播放《展览会上的图画》片段,请学生谈谈对这首歌曲的印象。
5. 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结构,包括主题、配器、织体等方面。
6. 讲解音乐风格,包括节奏、和声、调性等方面。
7. 比照两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认识。
(三)教室互动1.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格林卡和穆索尔斯基有哪些新的认识?2. 讨论:你认为这两位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是如何体现民族音乐元素的?3. 分组讨论:尝试创作一首具有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的短曲,并进行展示。
(四)小结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2. 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资料,为下一节课的讨论做好准备。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格林卡与穆索尔斯基两位音乐大师的主要音乐风格和特点。
2. 掌握乐曲中不同音乐元素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斯拉夫舞曲作品46第一首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一首古典音乐作品,这首舞曲作品具有浓厚的斯拉夫民族风情,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是德沃夏克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这首音乐作品的欣赏。
一、作品背景1. 德沃夏克简介德沃夏克(1841-1904)是19世纪著名的捷克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斯拉夫民族风情,具有深厚的民族特色,被誉为捷克民族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
2. 作品创作背景斯拉夫舞曲作品46第一首是德沃夏克作于1878年的一首舞曲,在这一时期,德沃夏克深受民族音乐的启发,创作了许多具有斯拉夫风情的作品,其中就包括这首斯拉夫舞曲作品46第一首。
二、乐曲分析1. 音乐形式这首斯拉夫舞曲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快速活泼的舞曲节奏贯穿始终,充满了斯拉夫的豪放和激情。
2. 曲调特点这首舞曲的曲调简单明快,旋律优美动人,充满了斯拉夫独特的韵味,通过清晰的旋律展现了斯拉夫舞曲的优美和活力。
3. 编曲风格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以其独特的编曲风格而著称,他善于使用管弦乐队的各种乐器来塑造丰富的音乐层次,通过巧妙的编曲技巧,将斯拉夫的独特音乐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欣赏体会1. 民族风情这首斯拉夫舞曲作品46第一首充分展现了斯拉夫民族音乐的丰富魅力,从旋律到编曲都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于斯拉夫的大地上,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民族情感和精神。
2. 活力与激情这首舞曲以其快速活泼的节奏和充沛的激情,展现出斯拉夫音乐独有的豪放和激情,让人不禁跟随着音乐的节奏挥舞起舞蹈,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活力和愉悦。
3. 引发思考这首斯拉夫舞曲作品46第一首虽然节奏欢快,但在旋律中也透露出一丝深沉和沉思,引人深思,让人不禁思考起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四、总结斯拉夫舞曲作品46第一首是德沃夏克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其浓厚的民族风情、快速活泼的节奏和独特的编曲风格,展现了斯拉夫音乐的丰富魅力,值得人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在今后的音乐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加欣赏和学习,从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音乐修养,感受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爱斯基摩人爱斯基摩人(印第安语),3000多年前到北极地区,传说是蒙古族的后代。
“爱斯基摩(Eskimos)”一词出自印第安语,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含有贬意。
因此,爱斯基摩人自称为“因纽特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多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丹麦)、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州。
爱斯基摩人都是矮个子、黄皮肤、黑头发,这样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种相当一致。
近年来的基因研究发现,他们更接近西藏人。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
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传统的爱斯基摩人过着近乎原始的生活,他们四处打猎,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非常低,每天为食物而奔波。
与之相适应的是,爱斯基摩人有共享自然资源的传统,只有武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衣服归个人所有。
虽然他们的社会生活简单,但是家庭生活却很复杂。
爱斯基摩人的婚姻通常是一夫一妻制,但有的地区是一夫多妻制(2~3个妻子)。
家庭是爱斯基摩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基本单元,也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靠家庭规模一般固定在20几人到30几人的范围。
提起爱斯基摩人就联想到他们住在雪屋中,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
实际上有3/4的爱斯基摩人都没见过这种雪屋,常年住在雪屋的只是极地爱斯基摩人。
由于没有木材、草泥,他们只能就地取材,用雪块建造房屋。
建造圆顶雪屋需要一定的技术,要求力学上的稳定,外形要求也颇为严格。
有经验的爱斯基摩人建成的雪屋堪称建筑上的杰作。
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他们的生活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
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也面临了很多社会问题。
5.3.1叙利亚民歌《你呀你呀》这是一首流传广泛的叙利亚民歌。
全曲为自然小调,歌谣体形式,以欢快活泼的节奏、风趣乐观的情绪、委婉动听的旋律、生动诙谐的歌词,反映出青年男子对姑娘的热烈追求。
5.3.2巴勒斯坦双管笛雅尔古利演奏雅尔古利(yarghul)是由长短不一的两根芦苇管绑在一起的单簧类双管乐器。
短管吹奏旋律,正面有6个指孔,背面1个指孔。
长管没有指孔,吹奏固定低音。
用循环呼吸法,中途不停地连续吹奏。
其旋律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是带哀愁情绪的小调多利亚旋法,音域较窄,歌唱与双管笛之间形成若即若离的关系,双管笛常有精致细腻的装饰音。
开头部分的歌词大意:我的眼睑泪汪汪,沿着面颊往下淌。
啊,鸽子呀,你的歌唱和着雅尔古里笛的旋律鸣响。
春天无限辉煌,我们习惯于行进在宽广威严的路上,客人来到此地,发现这里充满慈祥。
阿拉伯人之间,我可爱的人,有的良好的朝气和才干。
5.3.3以色列布哈拉系犹太人的鼓乐队演奏《六个得拉姆鼓》布哈拉系犹太人指的是旧布哈拉国(现乌兹别克斯坦)的犹太人。
并且还包括撒马尔罕、塔什干、浩罕等中亚的犹太人。
《六个得拉姆鼓》是以各种节奏组成的集曲。
这些节奏与玛卡姆(magam)的特别旋法相关连。
玛卡姆作为中东音乐的旋法概念,是按一定的音阶、小动机、音域、核心音组成的典型性旋律和节奏模式,并且与一定的音乐性格相适应。
本曲作曲者既精通中亚特有的古典玛木姆,也精通地方的民俗传统,因此,善于将二者作有机的融合。
5.3.4突尼斯传统音乐马路夫《酒、杯与恋》这是流传于突尼斯首都安达鲁斯音乐团体表演的古典音乐。
由领唱与齐唱交相应和,用传统的阿拉伯乐队伴奏。
使用乐器有:素有阿拉伯乐器之王称号的乌得琴、纳依笛、单面鼓达拉布卡、坦布玲型的达尔鼓、锅型对鼓纳卡拉,以及小提琴、大提琴。
5.3.5摩洛哥民族器乐合奏《黄昏》摩洛哥音乐大致可以分为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
世俗音乐称为阿拉(ala),其中也包含古典音乐。
马格里布地区一般称古典音乐为安达鲁斯或马路夫,摩洛哥则称作纳乌巴(nawba)。
爱斯基摩人 - 简介爱斯基摩人图册爱斯基摩人(Eskimo)是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Inuit),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
属蒙古人种北极类型,先后创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文字。
多信万物有灵和萨满教,部分信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
住房有石屋、木屋和雪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门道极低。
一般养狗,用以拉雪橇。
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
以猎物为主要生活来源:以肉为食,毛皮做衣物,油脂用于照明和烹饪,骨牙作工具和武器。
爱斯基摩人 - 历史这双漂亮的靴子是由海豹皮,驯鹿皮,狗毛等和彩色的线缝制而成图册“爱斯基摩(Eskimos)” 一词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来的,即“吃生肉的人”。
因为历史上印第安人与爱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这一名字显然含有贬意。
因此,爱斯基摩人并不喜欢这名字,而将自己称为“因纽特( Inuit)”或“因纽皮特( Inupiat)”人,在爱斯基摩语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爱斯基摩人是由从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的。
经历了4000多年的历史。
由于气候恶劣,环境严酷,他们基本上是在死亡线上挣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一大奇迹。
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奔忙于汹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挣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仅凭一叶轻舟和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拼搏,用一根梭标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陆地上最凶猛的动物之一北极熊较量,一旦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子,乃至整个部落就会饿死。
因此,应该说,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最勇敢和最为坚韧不拔的民族。
[1]爱斯基摩人 - 分布于北极地区各种因努伊特语使用者的分布图册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
总人口约13万(2000年),分别居住在格陵兰(5.3万)、美国的阿拉斯加(4.1万)、加拿大北部(3.4万)和俄罗斯白令海峡一侧(约2千)。
从《两个犹太人》看穆索尔斯基的创作特点作者:毛亚男学校:叶蔼小学摘要: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Modest Petrovitch)是19世纪末俄国著名音乐家。
他是“强力集团”中思想最为激进、勇于创新、创作最为大胆的作曲家,以独特的技法创作出大量融入了现实主义精神、形象生动、层次丰富、色彩明朗的佳作。
本文选取《两个犹太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再着重的浅析穆索尔斯基创作特点,从结构、和声、织体、配器四大类研究穆索尔斯基的创作特点。
一、伟大的音乐家——穆索尔斯基(一)、穆索尔斯基的生平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人,他自幼从母亲学习钢琴。
7岁的时候穆索尔斯基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
1852年进入彼得堡近卫军学校学习,由于他对音乐的热爱,在彼得堡近卫军学校就开始创作。
十八岁时,他接受了一些年轻音乐家的影响,他们梦想着建立一个俄罗斯民族乐派。
穆索尔斯基就与巴拉基列夫,鲍罗丁,里姆斯基-柯萨柯夫和居伊这五个人组织了“强力集团”。
强力集团的创作强调的是“民族性”、“人民性”和“现实性”。
(二)、《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背景穆索尔斯基写下钢琴组曲展览会之画,灵感来自于穆索尔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维克托·阿里山大罗维奇·哈特曼所画,由此有了图画展览会里的十首作品。
交往四年之久的密友的故去,似乎给穆索尔斯基很大的打击。
而哈尔德曼图画展览会中的十幅作品,给穆索尔斯基带来了创作的动机,所以穆索尔斯基为了思念故友也为了批判现实主义而创作了图画展览会的作品,这些作品对后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三)、音乐与美术音乐是没有颜色的,绘画是没有声音的,但是音乐家要写出具有色彩的音乐,画家要绘制出具有音响的图画,欣赏者则要从音乐中“看”到色彩,从绘画色彩中“听”出音乐。
音乐通过声音表现感情,不同的节奏、音调、旋律组成的乐章,反映着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韵律,传递着人的内心世界,有着巨大的变现力和渗透融合。
爱斯基摩人:北极圈的原住民作者:肖瑶来源:《党员生活·中》2020年第02期愛斯基摩人曾一度被称为“最孤独的民族”。
1.4万年前,爱斯基摩人由亚洲经两次大迁徙进入北极地区,成为极地地区的神秘族群。
而实际上,说爱斯基摩人是一个“民族”,某种程度上有些牵强。
今天的爱斯基摩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美国、丹麦、冰岛、挪威、瑞典和芬兰这8个国家,常住人口加起来有400万。
如果今天偶然遇到一个爱斯基摩人,你未必能认出他们。
科学家推测,爱斯基摩人的祖先来自中国北方。
黄皮肤和黑头发让他们看上去很像蒙古人种,较短小的手足也比美洲印第安人更像亚洲人,性格中也有着中华民族的爽朗热情、好客朴实。
这是一个常年挣扎在严酷环境中的族群,他们过去往往以冰为屋,以兽皮为衣,以生肉为食,要面对长达数月的黑夜,极夜期间的最低气温可达-70℃。
在近代以前,他们没有货币,没有商品,文字简单。
爱斯基摩人能生存繁衍至今,实在是人类史上的一大奇迹。
遥远的“偏见”今天我们知道的爱斯基摩人,最重要的印象是“茹毛饮血”。
“爱斯基摩”这个词本身就有“吃生肉的人”的含义。
肉类食品占据他们饮食的90%,海豹、鲸和鱼类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这些动物身上有大量脂肪,可以提供充足的热量。
此外,驯鹿、鸭子、野鹅、鹌鹑也是餐桌常客。
狩猎是他们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
格陵兰北部的爱斯基摩人,在冬夏之交猎取海豹,6到8月以打鸟和捕鱼为主,9月猎捕驯鹿;生活在阿拉斯加北端的爱斯基摩人,则全年以狩猎海豹为主,并在冬夏之交猎取驯鹿,4到5月捕鲸。
由于技术匮乏、文明落后,他们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基本没有“烹饪”一说。
对于捕到的猎物,他们会趁着它们还有体温,生食它们。
北极地区的燃料十分宝贵,将燃料用于烹饪,的确是对生存资源的浪费。
他们也会将猎捕到的动物加工成肉块后,腌在鲸鱼油里,可以保存好几年。
日常摄入大量脂肪的爱斯基摩人,与现代人的养生观念无疑是背道相驰。
曾有人认为,他们很少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癌症等病,血脂几乎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大地对天空的咏歌作者:***而我终于接近无人到过的那里只有一种旧感觉的白银——当自由的温暖在额与肩上哦这明亮的田野——似闪向天空的光芒是一如羞怯火花的寂寞灵魂拥抱四周闪烁了,自由之白色在附近而纯洁完成——简单地:被纯洁自己田野敞开总是像天空前的田野发光——为自己根纳季·艾基Gennady Aygi 1934—俄罗斯当代诗人1877年柴科夫斯基在梅克夫人的经济资助下,辞去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职,专心投入作曲。
1878年柴科夫斯基来到瑞士日内瓦做短期的休养。
此前他经历了逃婚、跳莫斯科河自杀未遂、结束为时9个星期的不幸婚姻等一系列事件。
三月冰雪尚未消融,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此协奏曲最先献给当时的小提琴家奥尔(Leopold Auer),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是海飞兹、米尔斯坦和埃尔曼等小提琴大师的老师。
奥尔对这部作品给予好评之余,仍觉得难以演奏而拒绝。
但奥尔在其相关著作中没有提及此事,而是对这部作品赞赏有加(见奥尔著《小提琴经典作品的演奏解释》)。
两年过去了,终于,由俄罗斯小提琴大师阿道夫·勃罗茨基于1881年12月4日在维也纳首演。
尽管舆论对它的评价不一,但勃罗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将它带到欧洲各地,为柴科夫斯基争取到了更多的知音。
柴科夫斯基因此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了自己的这位患难之交。
这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开始并不受欢迎,被“乐评界的拿破仑”汉斯力克恶评为:“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散发臭味,玷污人的耳朵”。
在19世纪若有现在流行的娱乐精神,一笑置之多好啊。
遗憾的是柴科夫斯基是如此敏感之人,据说他将汉斯力克刻毒的评论随身携带了好几个月,并引憾终身,再也不碰小提琴协奏曲这劳什子了。
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鼎盛时期,为小提琴这件浪漫的乐器写协奏曲的确不易。
但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优美的旋律(特别是第二乐章)、强烈动感的节奏(如第三乐章的小提琴断奏)、完美均匀的乐队交响乐音响,更具有浅显易懂的音乐语汇以及丰富的俄罗斯民族元素,堪称惊世杰作。
声乐作品中的审美通感r——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声乐套曲《春天》(Op43.No.2)的分析于晓燕【摘要】声乐艺术是通过声音的媒介,将作曲家塑造的作品内容、情感思想和艺术形象重现于受众体面前,使之与作曲家在精神和心灵上追求一种极致的共鸣和契合.如何娴熟的运用人声的音色去演绎声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和艺术形象,是摆在演唱者和教师案头的一个不可回避和逾越的思考.基于此,本文拟以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声乐作品Op43.No2为例,以通感思维的审美定势,将作品中以乐谱形式呈现出来的许多特定的标记和符号给予较为透彻的分析,力求透过这些独特的记号,去恰切地诠释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思维意图,明晰基本美学原则规律的机理、表现方法和独特的艺术手段,探求出并蓄其中的审美感受、艺术修养和作品的风格色彩等诸要素.【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8)005【总页数】6页(P135-140)【关键词】声乐艺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艺术通感;俄罗斯音乐;音乐分析【作者】于晓燕【作者单位】辽东学院师范学院, 辽宁丹东 118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52(512)声乐艺术是通过声音的媒介,将作曲家塑造的作品内容、情感思想和艺术形象重现于受众体面前,使之与作曲家在精神和心灵上追求一种极致的共鸣和契合。
如何娴熟的运用人声的音色去演绎声乐作品的情感、内容和艺术形象,是摆在演唱者和教师案头的一个不可回避和逾越的思考。
基于此,本文以俄罗斯“五人团”中最年轻的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声乐作品《不是高空吹来的风》(Op43.No2)为例,以通感思维的审美定势,将作品中以乐谱形式呈现出来的许多特定的标记和符号给予较为透彻的分析,力求透过这些独特的记号,去恰切地诠释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思维意图,明晰基本美学原则规律的机理、表现方法和独特的艺术手段,探求出并蓄其中的审美感受、艺术修养和作品的风格色彩等诸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