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高血压[1]
- 格式:ppt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68
高血压病中医药防治保健及干预措施一、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国际上统一标准≥19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需重复测定和进一步观察。
二、临床表现与并发症〔1〕一般表现:原发性高血压通常起病缓慢,早期常无病症,甚至多年自觉良好而在某次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
少数患者那么在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后才被发现。
高血压患者可有头痛眩晕、气急、心悸、耳鸣等病症,但不一定与血压水平相关,且常在患者得知患有高血压后才注意到。
体检时可闻及主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主动脉瓣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起咔嚓音。
高血压病初期只是在精神紧张,情绪变动后血压暂升高,随后可恢复正常,以后血压升高逐渐趋于而持久,但一天之内,白昼与夜间血压水平仍可有明显的差异。
高血压的后期临床表现常与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并发症有关〔2〕并发症:血压持久升高,可有心、脑、肾功能不全或气管损害。
①心:左心室长期在高血压下工作,可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可促使冠状动脉样硬化的形成及开展,并是心机耗氧量增加,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
②脑:长期高血压可形成小动脉的微血管瘤,血压骤然升高可引起破裂而致脑出血。
高血压也促使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动脉血栓形成。
血压极度升高可发生高血压脑病,表现为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血压降低即可逆转。
③肾: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进行性肾硬化,并加速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但肾衰竭并不常见。
④血管:除心脑肾病变外,严重高血压可促使形成主动脉夹层并破裂,常可致命。
三.预防和行为干预1、合理膳食〔1〕限制过多纳盐摄入,首先减少烹调用盐,每人每天食盐量〈6克为宜。
〔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
多食蔬菜和水果,摄入足量钾、镁、钙。
〔3〕限制饮酒,乙醇〔酒精〕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呈现相关,高血压患者应戒酒或严格限制饮酒。
中医防治高血压健康育讲座总结中医防治高血压健康育讲座总结一、引言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在现代社会引发了广泛关注。
虽然西医药对高血压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医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医防治高血压的方法和原则,我参加了一场中医防治高血压的健康育讲座。
以下是我对该讲座的总结与回顾,以及我对中医防治高血压的理解和观点。
二、总结与回顾1. 中医防治高血压的基本原则在讲座中,讲师强调了中医防治高血压的思维方式与西医略有不同,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治疗应该以调整阴阳平衡、调理气血为核心。
2. 中医防治高血压的方法中医防治高血压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达到降压的效果,但是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针灸和推拿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运行,达到降压的效果。
穴位按摩则是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调理体内的气血,帮助降压。
3. 中医防治高血压的养生方法除了治疗方法外,中医强调了生活方式的调整,特别是饮食和运动。
中医认为高血压患者应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适当增加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适当的运动也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高血压的症状。
4. 个人观点与理解通过参加这场讲座,我对中医防治高血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医注重整体观念,认为高血压是身体失衡的结果,治疗应该从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调整气血运行入手。
与西医药不同的是,中医的治疗方法更加细致,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穴位按摩等,通过多个途径进行调理,达到降压的效果。
中医还强调了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饮食调整和适当的运动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通过饮食上的调整,如避免辛辣食物、增加富含钾元素的食物,可以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适当的运动则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缓解高血压的问题。
中医防治高血压是一种综合调理的过程,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应该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
中医课堂:高血压的中医预防和治疗一、引言高血压是现代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在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的中医预防和治疗方法。
二、高血压的中医认识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人体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主要涉及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湿内生,瘀血阻络,最终形成高血压。
三、高血压的中医预防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提倡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结构、锻炼身体等方法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中医预防高血压的建议:1.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2. 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低盐、低脂、低糖,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适当摄入富含钾、钙、镁等矿物质的食物,如豆类、鱼类、绿叶蔬菜等,有助于降低血压。
3.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饮食和锻炼,保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有助于降低血压。
4.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导致血压升高。
戒烟限酒对预防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
5. 心理调适: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养花种草等方式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
四、高血压的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高血压注重整体调理,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一些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症状。
常用的降压中药有丹参、川芎、菊花、钩藤、葛根等。
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对降低血压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进展安徽怀宁县中医院黄韶芳高血压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常见疾病,目前我国城乡地区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我国现有高血压病患者1.5亿人[1]。
高血压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病程长,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治疗方面,西医强调治疗的益处,主要来源于血压降低的本身[2]。
2003年美国JNC7、欧洲高血压防治指南及我国发布的新指南,是当代最新成果的结晶与标志。
中医工作者在预防治疗高血压病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中医多采用“高血压病”这一现代医学的病名,按中医理论辩证分型论治,或专病专方、中成药、单味药,或采用非药物疗法等多种形式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现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情况做一简要概述。
一、理论方面1、病因研究高血压病是由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傅仁杰[3]认为,高血压病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素体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禀赋不足、脏腑耗损等均为发病的内因,过度精神紧张或强烈精神刺激是发病的常见因素。
张笑丽等[4]也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情志有关,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郁怒,肝气郁滞、郁久化火、火盛伤阴、肝失濡养,或劳伤过度、年老肾亏、肾水不足、水不涵木,均可导致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化火生风,或阴损及阳。
王笑梅等[5]认为,系肝肾(气血)亏虚、肝阳上亢或痰浊上扰清空所致,血瘀存在于高血压病的全过程并影响其发生发展。
祝之明等[6]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研究结果显示:ET、Ang Ⅱ和ANP与血压呈正相关,提示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血浆ET、AngII、ANP有关。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尚可启动凝血机制,产生高凝及粥样斑块。
吾相铭[7]认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增强。
蓝肇熙[8]认为现代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属中医“痰”的范畴,高血压肥胖患者多伴高血脂,高血压脑卒中者多伴痰浊壅盛,都说明脾与痰,痰与高血压病病变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中医科培训资料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方案一、高血压病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可以防治的疾病,本病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高血压并发症可以造成许多脏器的功能损伤,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或残疾,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及早预防。
本病的病历是多种因素导致动脉血管硬化,弹性减退,外周阻力增加。
防治措施:1、平时可服一些活血降脂方面的药物,如复方丹参片,每日三次,每次三片,坚持较长时间服。
2、中药验方:丹参200克、三七200克、山楂250克,此三味药研细为末,每次10克,每日早晚各一次,软化血管和降压作用明显。
3、荷叶降脂茶:每日用荷叶3克、绿茶3克,泡开水服用,具有明显的降脂和软化动脉血管的作用。
二、冠心病冠心病是心脏冠状动脉硬化所引起的血管腔阻塞并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主要症状为心绞痛,往往因突然情绪激动、劳累等原因而发作。
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急性发作时可用速效救心丸8-10粒口服。
2、缓解期坚持服用活血降脂药,如复方丹参片,每日三次,每次三片。
3、少饮酒,饮食宜清淡,限制盐类摄入。
4、避免过度紧张、劳累、情绪激动等。
5、保持大便畅通,避免用力排便。
三、慢支炎、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是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由于长期的烟雾、粉尘刺激,不同病原体感染,加上内在因素等引起,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或伴喘息等,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易于冬季发作,常见于老年人。
病情进一步发展则成为肺气肿。
本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急则治其标,急性期应配合西药抗炎治疗,以及缓解气管痉挛药,中药以化痰止咳为主。
2、缓则治其本,待病情缓解后,应采用补肺健脾补肾相结合的依法,中医认为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正常的呼吸要依靠肺的呼吸和肾主纳气共同完成,慢支炎是长期形成的,中医认为“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久病之伤,穷必及肾”。
所以缓解期应肺肾双补,增强体质,可服用中成药补肾防喘片,平时可用百合、银耳熬粥长期服用,还可用山药、薏仁打细调服,有肺脾肾同补之效。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中的特色与优势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而且高血压发病也逐渐趋于年轻化。
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病残率与死亡率一直都非常高,因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也非常多,同时大家对于该病的认知率、治疗率与控制率等都非常差。
近些年,中医药结合思维模式对于高血压治疗有着非常好的疗效,从整体调节、辨症施治以及治未病特色出发,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进行防治,达到了平稳降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护重要器官的目的。
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1.中医药防治高血压有哪些特色?1.辨症施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在中医学里并没有“高血压”病名的相关记载,但该病的主要表现症状是头痛、眩晕、失眠以及头重等症,中医重视辨病与辨证,辨病为先,再通过各方面辨证,判断高血压疾病是因何而起,疾病的发展以及预后情况等。
辨证为主,要从整体调整患者阴阳平衡,改善病症,提高生活质量。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重要特点,通过辨证用药,针对性治疗,在我国数千年中医实践经验与理论积累下,根据时节、地域以及个体情况进行治疗,可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2.从整体上进行调节:中医药被称为“整体医学体系”,而且中医药也是有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与对抗疗法相同都是独立又平行发展的。
因此说,整体观念在中医学理论中非常重要,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不仅仅只关注血压变化这一项指标,还会更多关注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患者身体素质强弱、患高血压病的时间以及感邪之轻重等多方指标,重视从各个功能上整体调节身体健康,进而达到激发患者自身的抗病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从整体上分析,权衡主次,确保达到最理想最佳的效果。
3.积极进行“治未病”的早期干预: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也知道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治未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重视。
在高血压病的防治问题上,中医药采取未病防止发病、既病重视防病变、预后要避免再复发各方面体现出中药“治未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