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高血压病患中医养生保健方案
引言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养生保健方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调整身体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养生保健方案,帮助高血压病患者管理自己的健康。
方案一:饮食调理
高血压病患者应注意饮食惯的调理,以促进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
- 控制盐的摄入:减少对食盐的使用,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
-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对降低血压有很好的效果。
- 限制咖啡因摄入:咖啡因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应减少咖啡因的摄入量。
方案二:生活惯调整
改变生活惯也是管理高血压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一些生活惯的调整建议:
-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工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适量的运动:进行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等。
方案三:中医保健方法
中医保健方法是中医传统的疗法,可以帮助高血压患者缓解症状。
以下是一些中医保健方法的建议:
- 中药调理: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中药进行调理,有助于降低血压。
-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可以刺激身体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从而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可以舒缓身体的不适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
结论
通过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整和中医保健方法的综合应用,高血压病患可以有效管理自己的健康。
然而,本方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来定。
请高血压患者在尝试中医养生保健方案之前,先咨询医生意见。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一、高血压平时保健治疗1、减体重:减少热量,饮食平衡,增加运动,保持体重BMI 指数 20~24kg/m22、增加体育锻炼:合适保持锻炼。
每周运动3-5 次。
,每次 20-60 分钟。
3、少吃钠盐:每日应低于 6 克〔 WHO建议量〕。
注意补充钾和钙。
人群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增加2g,那么缩短压和舒张压分别高升及。
4、改变做菜方式: 做菜少放油 , 尽量以蒸 , 煮, 凉泮为主。
少吃煎炸食品。
5、少吃脂肪糖类甜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奶类6、保持乐观心态。
提高应激能力。
7、戒烟,限酒。
烟能促进身体释放儿茶酚胺,心率加速,以致血压高升。
对酒的建议是:酒,越少越好。
8、考虑茶疗方法,如:蕃楸草茶、禾箐草茶等。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见效很好,对多数患者适用。
9、介绍长效制剂的中药利压肽药性平和,药效长远,无副作用与依赖性,对因高血压惹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病症有较好的缓解见效,还可以够消融血管,去除血液垃圾,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范血管破裂,缓解西药的副作用,防范高血压并发症,并能起到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作用。
能够配合买点蕃楸草泡茶喝;取蕃楸草以开水冲泡做茶饮,有消炎抗菌、清热解毒、调理血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加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等见效.10、[ 辨证要点 ] 风眩之病位虽在心脉,影响脑神,常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上扰清窍;或素来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或长远烦闷愤慨,气郁日久化火,肝昏暗耗,风阳升动,皆可致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风眩。
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证,肝肾阴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故临床主要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有头无尾,常伴失眠,健忘,烦躁易怒等病症为辨证要点。
二、中医辨证治疗1、肝阳上亢证证候:眩晕,头痛头胀,有头无尾,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石决明 15 克,钩藤 10 克,杜仲12 克,天麻 10 克,黄芩 10 克,川牛膝 12 克,栀子 10 克,益母草 12 克,夜交藤 10 克,殊茯神 10 克。
中医药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中医药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目前慢病发展趋势,慢病将发生在未老先病的工作人群。
构建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发挥中医中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治疗方面的优势,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防控控势在必行。
中医药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为深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中的优势,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我社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我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全面发展,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以上具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和已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二、服务内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对辖区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规定的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和服务方法进行社区健康管理1.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
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与中医药保健预防指导。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分级分层进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
高血压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一、高血压病概述高血压病(hypertensive disease)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病变并出现相应的后果。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凡正常成人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 。
亦即收缩压在 141-159mmHg (18。
9—21。
2kPa)之间,舒张压在 91—94mmHg(12.1-12。
5kPa)之间,为临界高血压。
诊断高血压时,必须多次测量血压,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压的平均值在 90mmHg(12。
0kPa)或以上才能确诊为高血压。
仅一次血压升高者尚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高血压分类类别理想血压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 1 级高血压(“轻度“) 2 级高血压(“中度”) 3 级高血压(“重度”) 单纯收缩期收缩压(mmHg) 〈120 120~129 130~139 ≥140 140 ~159 160 ~179 ≥180 ≥160 舒张压(mmHg ) <80 80~84 85~89 ≥90 90~99 100 ~109 ≥110 〈90二、中医药防治大致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药 1、肝阳上亢型表现:头痛、头晕、头胀,目赤口苦,烦躁易怒,有时失眠,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弦数或弦滑。
方药:天麻钩藤饮龙胆泄肝汤 2、阴虚阳亢型表现:眩晕,头痛,头重脚轻,耳鸣健忘,五心燥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白,脉象弦细而数。
方药: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汤加减。
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第二期代偿阶段。
3、阴阳两虚型表现:头昏眼花,耳鸣心悸,腰酸腿软,步态不稳,口干咽燥,畏寒肢冷,失眠多梦,夜间多尿,阳痿滑精。
舌质淡或红苔薄白,脉象弦细. 方药:金贵肾气丸加减。
此型多见于高血压第二期失代偿阶段。
4、风痰痹阻型表现:手足麻木,拘急,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甚至半身不遂.苔白腻,脉象弦滑。
高血压、糖尿病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试行)第一部分:服务要求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具备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所需的基本设备和条件。
2.从事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高血压中医保健知识与技术培训的中医类别医师或临床类别医师。
3.按照社区有关高血压管理规范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
每年中医健康管理不少于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不少于1次。
4.加强宣传,告知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愿意接受服务。
5.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第二部分: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程序根据各试点地区实际情况,各地区可结合高血压病患者健康管理的时间要求,每年至少1次中医健康指导和1次有中医内容的随访。
主要内容包括:1.运用中医四诊合参方法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证候辨识。
2.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饮食调养、起居活动等指导,传授四季养生、穴位按摩、足浴等适宜居民自行操作的中医技术。
3.对不同证型的高血压患者有针对性地提供中医干预方案或给予转诊建议。
4.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中。
高血压患者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流程:1.进行中医四诊合参辨识高血压证型并个体化指导,2周后随访。
2.对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进行评估、随访、根据辨证分型进行饮食、常用保健方法指导及宣教四季养生概要。
3.对血压控制良好者,继续维持现有管理措施。
4.对血压控制不稳定者,规范治疗配合中医健康指导或中医辨证分型。
5.根据辨证分型进行饮食、常用保健方法指导、四季养生概要,需要转诊情况。
第三部分:高血压日常中医保健方法对高血压病人,食疗、导引及养生功法有助于血压的控制,配合中药内服,能使部分患者血压恢复正常。
对顽固性高血压及合并有较多症状的患者,中医药方法可起到减轻症状,协助降压,减少减缓靶器官损伤的作用,从而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作用。
1.高血压常见辨证分型:阴虚阳亢证:主症为头部胀痛、烦躁易怒、腰膝疲软。
次症为面红目赤、胁痛口苦、便秘溲黄、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失眠梦遗。
高血压中医健康管理方案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传统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虚、痰湿、血瘀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中医健康管理来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中医健康管理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1.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血压与肾气虚有关,因此宜少食盐、泡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
同时,还要注意限制高脂、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黄油等。
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低脂、高纤维食物为主,如杂粮、蔬菜、水果等。
2.药物调理:中医药物治疗可以根据个体情况选用,常用的中药有丹参、龙胆草、黄芪等。
药物的选择要根据个体的虚实寒热等情况,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当使用而导致不良反应。
同时,长期使用西药药物的患者可以结合中药进行辅助治疗。
3.穴位按摩:中医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体内的气血流动,从而调节血压。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穴、合谷穴、太冲穴等。
患者可以通过自我按摩或由专业人员按摩来进行穴位刺激,以达到舒缓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的效果。
4.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降低体内脂肪含量,从而起到控制高血压的作用。
适合高血压患者的运动包括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柔和的运动方式,患者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
5.情绪调理:情绪波动会导致血压上升,因此需要学会正确地面对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音乐欣赏、阅读、散步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6.定期复查:中医健康管理并非一劳永逸,高血压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了解自己的体质变化和血压控制情况。
根据复查结果,及时调整饮食、药物和运动等控制方法,以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保持血压的稳定。
综上所述,中医健康管理方案通过饮食调理、药物调理、穴位按摩、运动锻炼、情绪调理和定期复查等手段,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高血压的目的。
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可以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来有效管理和控制。
以下是一些中医护理建议,旨在帮助患者维持健康的血压水平。
饮食建议
- 避免食用高盐食物,如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
- 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特别是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
- 选择低脂肪和高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鱼类和豆类。
-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
运动建议
- 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和骑自行车,有助于降低血压。
- 规律地进行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 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对血压产生不良影响。
生活方式建议
- 减轻压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冥想、太极和瑜伽。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戒烟和避免二手烟。
- 注意体重管理,保持适当的体重。
中医药建议
- 根据个人情况,可以考虑中医药治疗,如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
- 寻找专业的中医医生,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监护。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如果出现高血压症状,请尽快就医,并遵
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高血压病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
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根据目前慢病发展趋势,慢病将发生在未老先病的工作人群。
构建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发挥中医中药在慢性病预防、保健、治疗方面的优势,对慢性病进行有效防控控势在必行。
中医药技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群众欢迎。
为深入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常见病、慢性病中的优势,切实降低医疗费用,进一步提高我社区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水平,促进我社区中医药工作的全面发展,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35岁以上具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和已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对辖区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规定的服务内容、服务程序和服务方法进行社区健康管理
1.高血压筛查。
(1)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在其第一次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就诊时为其测量血压。
(2)对第一次发现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居民在去除可能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后预约其复查,非同日3次血压高
于正常,可初步诊断为高血压。
如有必要,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确诊,2周内随访转诊结果,对已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对可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及时转诊。
(3)建议高危人群每半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并接受医务人员的生活方式与中医药保健预防指导。
2.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高血压分级分层进行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1)测量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症状,如出现收缩压≥180mmHg
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改变、剧烈头痛或头晕、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眼痛、心悸胸闷、喘憋不能平卧及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同时血压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其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就诊到此次就诊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心率,计算体质指数(BMI)。
(4)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吸烟、饮酒、运动、摄盐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6)根据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和症状体征,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分类干预以及中医药的保健知识讲解。
①对血压控制满意、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及日常生活中中医药保健锻炼。
②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即收缩压≥140和(或)舒张压≥90mmHg,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性,必要时增加现用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压药物,如中医药制剂等,2周时随访。
③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7)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告诉患者出现哪些异常时应立即就诊。
3.高血压患者每年应至少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
内容包括血压、体重、空腹血糖,一般体格检查和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的一般检查。
老年患者建议进行认知功能和情感状态初筛检查。
4.对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轻度高血压患者),应以中医药治疗、干预为主。
三、中医适宜性技术应用
(1)、针灸
(2)、穴位按摩:坚持每晚脚底涌泉穴按摩20分钟,是预防高血压发生发展的辅助方法。
(3)、穴位敷贴
(4)、药枕
(5)、药物浴脚
(6)、磁疗
(7)、气功病情稳定时,可适当进行气功锻炼,以坐式为主,结合卧式或站式进行。
以调心、调息和调神起到降压或辅助药物治疗的作用,能稳定血压,稳定心率及呼吸频率,调节神经系统,提高生活质量。
四、中医康复
(1)、心理康复:不良情绪是高血压发病的基础之一,而环境和性格特征是引起情绪变化的重要因素。
(2)、体疗:介绍一种简便“松弛—默想”锻炼方法,若能持之以恒,便可取得疗效。
五、中医养身保健
(一)生活起居:生活起居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正确的生活方式对轻型高血压患者具有肯定的降压作用,即使严重的高血压患者也会提高药物的疗效。
(二)药补、食补:高血压病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适当进补。
六、家庭护理
(一)室内保持空气流通、新鲜。
清静,光线充足柔和。
(二)合理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
多食能保护血管和降脂的食物,选择富含维生素类食品,限制食盐摄入量,控制体重增长。
(三)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如在体力活动或劳累、饱食后发生气喘、心悸、不能平卧,应立即就医并接受治疗。
(四)定期测量血压,按时服药。
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七、健康教育要点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适当锻炼。
八、建议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测血压、血脂和血糖,并对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进行专业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控制血压并且要达到控制的标准,延缓病程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九、考核指标
(1)辖区内发现并建档的高血压病人数/辖区内服务人口数×100%;高血压发现率≥6%。
(2)规范管理的高血压人数/辖区内发现的高血压人数×100%;高血压规范管理率≥60%。
(3)最近一次随访血压达标的高血压人数/辖区内发现的高血压人数×100%;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