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筛查流程图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有关新生儿听力筛查知识一.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性: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
正常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约0.1‰—0.3‰。
在经过重症监护病房抢救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生率高达22.6%。
3岁前是儿童听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筛查,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对听力障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能最大限度减少因听力问题造成的残疾,使聋儿聋而不哑。
二.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对象:(一)筛查对象:1、出生72-120小时(3-5天内)进行初次筛查。
2、出生时在医院未接受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初次筛查未通过的。
3、3岁以下婴幼儿有下列高危因素之一者。
①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监护时间超过24小时。
②有听力障碍家族史③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梅毒或弓形体引起宫内感染。
④颅面形态畸形,包括耳廓和耳道畸形等。
⑤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⑥患高胆红素血症。
⑦使用过耳毒性药物。
⑧患细菌性脑膜炎⑨出生时Apgar评分低于4分。
⑩使用人工呼吸机超过5天。
⑾临床怀疑存在与听力障碍或感觉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的综合症。
(二)诊断对象筛查或复查未通过者应于出生3个月、6个月进行二次诊断。
三.筛查、诊断方法1、筛查:采用耳声发射法(TEOAE)2、诊断:筛查或复查未通过者,经耳声发射(TEOAE、OPOAE)、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力学及相关检查进行确诊和提出处理意见。
四.筛查结果1、“通过”――表示在您孩子的外耳道记录到正常的耳声发射反应,说明您孩子的外周听觉器官功能正常,但在孩子发育过程中,听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急性传染病、耳毒性药物、中耳炎和噪音等,因此要继续关注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情况。
2、“未通过”――表示在您孩子的外耳道未记录到耳声发射反应,可能是孩子的听力有问题,也可能是测试时环境噪音过大(噪音大于30dB),或婴儿耳道内分泌物堵塞,或存在中耳病变,因此需要复查。
同时患儿父母要留心观察患儿的听性行为(对声音的反应)。
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流程图(漳州市医院耳鼻喉咽科宣2005-12)。
纯音听力测试操作流程1、概述:职业性噪声聋系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害.根据《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GBZ 49—2007)》中的相关规定,可用气导和骨导测定法测定听阈,分别测定双耳在语频(500Hz,1000Hz,2000Hz)和高频(3000Hz、4000Hz、6000Hz)上的听阈值,并比对GB/T 7582将听力测试结果进行年龄性别修正。
气导测听法是用耳机将测试信号发送给受试者.骨导测听法是用位于受试者乳突或额部的骨振器给信号。
宜先做气导听阈级测定而后作骨导听阈级测定.可用几个固定频率的测试音(固定频率测听法),或用按预定速率随时改变频率的测试信号(扫频测听法)测听听阈级.在气导和骨导的测试中,两耳的听阈级应分别测定。
在规定条件下,非测试耳(对侧耳)应加掩蔽噪声。
经压耳式,罩耳式或插入式耳机给屏蔽噪声。
目前尚无罩耳式耳机的校准标准。
2、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校准气导听力计的基准等校阈声压级(RETSPL)载于GB/T 4854。
3—1998(本标准取代GB/T 11669—89。
),基准等校阈力级(RETFL)载于GB/T 4854。
3—1998中。
骨振器在不同位置(即乳突或额部)有不同的基准等校阈力级。
GB/T 11669-89中列出骨振器在乳突位置的值,并在该标准的附录A中列出在前额和乳突两部位间的差值。
3、对测听设备的要求:听力计应按照GB/T 7341的要求制造并按GB/T 4854 和GB/T 11669的要求校准.4、合格的测试人员:合格的测试人员应理解为曾受过有关测听检查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教学课程培训的人员.由国家主管机构认定这一资格。
在本标准中,检查都是由合格测试人员亲自进行的,或在其指导监督下进行的。
检查人员应对本标准中未详细规定的测听检查的以下方面作出抉择:(1)先检查哪一耳(通常是先查较灵敏耳);(2)需否加掩蔽;(3)受试者的反应是否与检查信号相应;(4)有无任何外部噪声、事件或受试者的任何行为或反应会影响检查结果;(5)对全部或部分检查需否中断、终止或重复。
新生儿听力筛查操作指南小儿听力筛选这一概念为Down及Sterrit(1964)提出,应用唤醒(arousal)反应对所有新生儿进行听行为筛选。
1972年美国言语听力学会(ASHA)等联合会议推荐对听力高危儿进行筛选,并于1982年认定7项听力高危因素,建议这些高危儿应在生后3-6月进行筛选,对不能通过筛选者进一步作听力测试,并继续追踪观察。
1993年美国NIH召开“婴幼儿听力减退早期确定”会议,一致认为只对听力高危儿筛选可能有50%~60%先天性耳聋被遗漏或误导,因而推荐对全部新生儿进行筛选。
第一节国内外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的概述一、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及早期发现、干预的意义。
听力障碍是常见的出生缺陷。
国外的研究表明,正常的新生儿中,双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在0.1%~0.3%,其中,重度至极重度听力障碍的发病率约为0.1%。
国内尚缺乏完整的流行病学资料,但现有研究结果与次相仿。
根据调查,每1000名出生的新生儿中,约有1名~3名听力障碍。
我国现有0岁~7岁聋儿80万人,每年还以3万名的速率递增。
世界各国的情况也大致相仿,为此,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发表声明,倡导新生儿听力筛查,要求至少在出生3个月内对所有新生儿或婴儿进行听力筛查。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防聋机构,发起世界范围内的防聋运动。
听力筛查的意义是对一个特定群体通过简单快捷测定方法,并根据特定指标来区分或发现其中有高度可疑病态的个体或亚群,并需要进一步行确定诊断或追踪观察。
其目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有听力障碍的个体,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就能得到适当的干预, 以使语言发育不受到损害。
那么,听力障碍发现的早与晚,与患儿最终的语言发育状况有什么关联呢? 研究结果发现:①听力障碍在6月龄前被发现者语言理解商(receptivelanguage quotient)和语言表达商(expressive language quotient)明显高于6个月后被发现者,得分差值达20分,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儿童耳及听力保健技术规范一、目的早期发现听力损失,及时进行听觉言语干预及康复,保护和促进儿童的听觉和言语发育,减少儿童听力和言语残疾,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
三、内容与方法新生儿期听力筛查后,进入0~6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耳及听力保健,其中6、12、24和36月龄为听力筛查的重点年龄。
(一)检查内容。
1.耳外观检查。
检查有无外耳畸形、外耳道异常分泌物、外耳湿疹等。
2.听力筛查。
运用听觉行为观察法(表1)或便携式听觉评估仪(表2)进行听力筛查。
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可采用筛查型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筛查。
表1 0~3岁儿童听觉观察法听力筛查阳性指标表2 0~6岁儿童听觉评估仪听力筛查阳性指标(室内本底噪声≤45dB(A))(二)耳及听力保健知识指导。
1.正确的哺乳及喂奶,防止呛奶。
婴儿溢奶时应当及时、轻柔清理。
2.不要自行清洁外耳道,避免损伤。
3.洗澡或游泳时防止呛水和耳进水。
4.远离强声或持续的噪声环境,避免使用耳机。
5.有耳毒性药物致聋家族史者,应当主动告知医生。
6.避免头部外伤和外耳道异物。
7.患腮腺炎、脑膜炎等疾病,应当注意其听力变化。
8.如有以下异常,应当及时就诊:儿童耳部及耳周皮肤的异常;外耳道有分泌物或异常气味;有拍打或抓耳部的动作;有耳痒、耳痛、耳胀等症状;对声音反应迟钝;有语言发育迟缓的表现。
(三)转诊。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当予以及时转诊至儿童听力检测机构做进一步诊断。
1.听觉行为观察法筛查任一项结果阳性。
2.听觉评估仪筛查任一项结果阳性。
3.耳声发射筛查未通过。
四、流程图五、工作要求(一)为儿童提供定期耳外观检查和听力筛查,同时进行儿童耳及听力保健宣传教育工作。
听力筛查未通过者应当及时转诊到听力检测机构。
(二)从事儿童耳及听力保健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当接受儿童相关专业技术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从事听力筛查和检测的技术人员必须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批准,经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普遍出现,老年人听力问题逐渐受到重视。
年龄是造成听力丧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老年人听力筛查及管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般的老年人听力筛查及管理流程。
第一步:初步自我筛查老年人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初步筛查自己的听力情况。
例如,他们可以在安静的场所里听一些低或高频率的声音,并注意是否能够清晰地听到声音。
如果发现有听力问题的迹象,他们应及时进行正式的听力筛查。
第二步:专业听力评估1.非纯音听觉筛查:通过播放不同频率和音量的声音来评估老年人的听力水平。
2.语音测试:听力专业人员播放一些单词或句子,要求老年人重复。
这可以评估老年人在真实沟通中的听力能力。
3.中耳功能检查:通过检查耳朵的耳膜及听骨连锁反应来评估老年人的中耳功能。
通过以上各项测试,专业听力医生可以对老年人的听力水平进行细致的评估,从而确定是否存在听力问题。
第三步:确诊听力问题如果老年人的测试结果显示出明显的听力问题,专业听力医生会进一步进行检查以确诊。
例如,他们可能会进行纯音听力测定,通过头戴耳机播放不同频率的声音来确定听力丧失的程度。
此外还可以进行听觉脑干反应(ABR)测试,通过观察大脑对声音的反应来确诊听力问题。
第四步:听力问题管理一旦老年人被确诊为听力问题,医生会对其进行适当的听力问题管理,以提升其日常生活质量。
1.助听器使用:对于老年人而言,助听器是最常见的听力改善设备。
医生会根据老年人的听力需要为他们推荐最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适应训练。
2.耳聋康复训练:对于一些老年人,仅通过助听器不能完全解决听力问题。
这时候,医生可能会安排他们进行耳聋康复训练,包括听辨练习、听力记忆训练等,以提升其听觉能力。
3.定期复查:老年人的听力状况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因此,医生会建议定期复查,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心理支持:听力问题对老年人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和社交障碍。
在听力问题管理过程中,提供心理支持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