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285.96 KB
- 文档页数:2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血液学检查方法,也是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和功能等多个方面。
通过血涂片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许多疾病,对于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形态。
血涂片是将新鲜的患者全血涂在载玻片上,经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后,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观察这些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贫血、白细胞异常增多或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疾病。
贫血时红细胞呈现出大小不一、形态异常等特征;白细胞增多时,可见到大量的白细胞在血涂片上;血小板减少时,可在血涂片上观察到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减少。
血涂片分析能够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形态特征,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帮助。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功能情况。
红细胞的功能是携氧,白细胞的功能是免疫防御,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
通过血涂片分析可以观察到这些血细胞的功能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功能是否正常。
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弱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地中海贫血;白细胞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是由于患者患有出血性疾病。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功能情况,对于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血涂片分析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涂片,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患者的血细胞形态、数量和功能等情况的变化,从而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
治疗贫血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观察到红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善;治疗白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观察到白细胞数量的下降;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以观察到血小板数量的增加。
血涂片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外周血涂片检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检查手段。
通过观察血涂片,医生能够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和诊断。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首先,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红细胞系统。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贫血的原因。
如果红细胞呈现出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和贫乏的情况,那可能是由于营养不良、缺铁或者其他疾病导致的贫血。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红细胞内部是否存在异常,比如红细胞形态异常综合征。
其次,外周血涂片检查还可以提供关于白细胞系统的信息。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抵御外来病菌和抗原,保护我们的健康。
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医生可以观察到不同类型的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以及炎症的严重程度。
如果白细胞数量明显升高,且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则很有可能存在细菌感染。
而如果淋巴细胞比例增加,则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
另外,外周血涂片检查还可以评估血小板系统。
血小板能够帮助形成血栓,控制出血。
通过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问题。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那可能导致易出血或过度出血。
而如果血小板数量过高,那可能会导致血液过度凝固,形成血栓。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一些罕见的出血性疾病,比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此外,外周血涂片还可以提供其他有关细胞和细胞器的信息。
例如,通过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红细胞内部,医生可以检测铁粒在细胞内的沉积,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过多的铁负荷。
此外,通过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白细胞形态,医生可以提供关于骨髓的信息,例如成熟度和增生情况。
而通过观察巨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骨髓功能和血小板生成情况。
综上所述,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血液,是人体的一面镜子,动态反映了机体造血、营养、免疫等多方面的状态。
要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外周血涂片镜检无疑是最经济、最快速的手段。
但在今天,即使是血液科,亲自动手镜检的临床医生也已少之又少。
鉴于血细胞形态学的专业性,方便临床医生判读检验结果,促进沟通,在此简要介绍外周血涂片镜检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外周血涂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就是外周血细胞形态与性质分析。
近年来,随着临床检验血球分析仪的广泛应用,外周血涂片医学检查越来越重要,该检查在感染分类、血液寄生虫、白血病、血小板疾病以及贫血等试验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外周血细胞学观察,可以将某些病症的发生与发展精准反映出来,在临床诊疗中的用途非常重要。
2.外周血涂片细胞学检查的适用范围对于有发热待查、贫血、出血、肝脾及外周淋巴结肿大等患者,及其他需要在血常规机检项目外检查血细胞数量与形态的患者均适用。
3.外周血涂片的标本通常临床制备外周血涂片的血液是静脉采集毛细血管,而毛细血管采集的血标本一般用于直接涂片;静脉血一般经EDTA抗凝,物理抗凝后制备血涂片,对血细胞形态有影响,且无法观察到成堆血小板,无法判断血小板无力症等。
因此对血细胞形态的最佳观察标本就是毛细血管采集标本。
·毛细血管采集血液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多选择无名指采血,将皮肤刺破,拭去第一滴血液,及时采一滴血液,制作血涂片,该方法所制备血液涂片几乎不会受到人为因素干扰。
·EDTA抗凝血EDTA抗凝剂内放入所采集静脉血,并充分混匀,采集标本后4h内完成推片;如果需用陈旧血的血常规抗凝血进行涂片,也尽量不要超过24小时。
因为采血数小时后细胞形态就开始发生变化,改变程度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加大,例如出现红细胞皱缩,细胞出现溶解和空泡,胞质中颗粒浓缩呈中毒颗粒样,核扭曲,核固缩,核破碎等;高脂血症更易改变粒细胞形态。
·物理抗凝血通常是在浓缩血中探寻红斑狼疮等异常细胞,有助于异常细胞检出率的提升。
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发热患者采用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接诊的发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对象皆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对比分析两组对象检查结果。
结果对照组对象镜检结果基本与仪器分析结果一致,而发热患者镜检结果显示异常率高达55.00%(44/80),而仪器分析结果显示异常率则为22.50%(18/80),镜检所得异常率明显高于仪器分析所得,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周血涂片检查能进一步明确发热患者是否感染及感染类型,结合临床、细菌培养等检查,可以提高临床确诊率,对于发热患者的临床诊治有着很高的意义,值得借鉴。
【关键词】发热外周血涂片检查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95-02发热属于临床常见症状,但是对于其具体的病因判断却十分复杂[1],对于如何鉴别感染或非感染,真菌性、病毒性还是寄生虫感染等,单纯依靠临床、生化免疫学及细菌培养等检测,还无法完全准确评定[2],因此需要依靠血细胞计数与细胞形态观察才能更好的鉴别。
近几年,我院针对接诊的发热患者采取外周血涂片检查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6月~2013年13月接诊的发热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对象,同时将同期接待的健康体检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对象,两组对象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对照组: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15~50岁,均值35.3±5.4岁。
研究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12~54岁,均值35.9±5.6岁。
两组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本次研究两组对象皆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所用仪器与材料包括显微镜(日本Olympus)、细胞分析仪(迈瑞BC-5500五分类)及其相关的配套试剂,以及瑞氏染液等,相关的操作应严格按照规程与说明书执行。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分析血涂片分析是血常规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血涂片分析的目的、方法、指标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彰显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
血涂片分析是通过将患者的新鲜全血涂布在载玻片上,进行染色和显微观察,来观察和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
它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患者的血细胞形态学特征,发现异常细胞、观察变形率、血细胞比例和分布情况,从而对某些疾病进行疾病预测和诊断。
血涂片分析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取适量的新鲜全血,用干燥无尘载玻片将血涂布均匀;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有Wright-Giemsa染色和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使用显微镜对染色后的血涂片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分布情况。
在血涂片分析中,常见的指标有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血涂片分析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涂片中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辅助判断和诊断各种疾病。
在贫血的诊断中,血涂片分析可以观察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评估红细胞的质量和分布情况,帮助确定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血涂片分析可以观察白细胞数量和形态,评估白细胞对感染的应激反应,并预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血涂片分析可以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评估血小板功能和凝血状态,从而辅助判断和诊断血小板相关疾病。
血涂片分析还可以发现异常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红细胞变性和血小板反应异常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和疾病。
外周血涂片报告怎么看
引言:
外周血涂片是临床诊断中一项重要的检查。
医生根据外周血涂片的报告内容,可以了解到一个人的血液系统状况以及一些潜在的疾病风险。
那么,在收到外周血涂片报告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分析它呢?
一、外周血涂片是什么
外周血涂片是一种血库学检查方法,也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诊断手段。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外周血涂片,可以了解血液中不同种类的细胞数量及比例,进而诊断出某些血液系统疾病。
二、1.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报告中的细胞种类、数量和比例。
常见的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报告中,一定要注意各种血细胞数量和比例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内,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2. 白细胞的种类和比例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等。
通过白细胞种类和比例,我们可以判断是否存在炎症、感染、过敏等症状。
3. 另外,外周血涂片报告中还包括了血小板数量、形态等信息。
如果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等问题。
4.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报告中的参考值。
不同的实验室所检测
的参考值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和实验室提供的参考值进行对照,
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正常。
三、结尾
通过一份外周血涂片报告,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血液状况,
判断是否存在某些疾病。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血液检查的结果只
能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完全代表疾病的存在或不存在。
如果我
们怀疑自己存在疾病,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和诊断。
外周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许蕾主要内容:一.概况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大小,形态,结构,染色,其他)三.白系正常及异常形态(5种WBC及其他)四.巨核系正常及异常形态(血小板等)五.血液中寄生虫形态六.血液中其他异常形态一、概况外周血涂片(血象)镜检:血象中的血细胞主要来自骨髓及其他,所以血象检查对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非常重要。
血涂片镜检涉及到患者状态,采血、涂片、染色、经验等。
一、概况血涂片染色方法:1.瑞氏染色法;2.姬(吉)氏染色法:3.混合染色法:4.Romanowsky染色法*5.快速染色法:一、概况镜检法先10* 40* 100*(油)城垛式从体尾交界处向尾部进行镜检。
一、概况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246-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2005-12-01实施)包括样本采集,血涂片制备,染色,有核细胞检查步骤和方法,对检验人员要求和考核等内容。
一、概况血象可反映下列情况:1.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大致数量,正常人血涂片1-3WBC/10-15PLT/200RBC,非抗凝血血小板应有聚集现象。
2.红系:观察有无有核红细胞,成熟红细胞有无大小,形态,结构(e.g. H-J body等),染色等异常。
3.粒系:观察各种粒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细胞出现,有无病理形态出现(e.g. 中毒颗粒,空泡等)。
4.其他白细胞系统:观察各系所占比例,有无幼稚和异常形态结构的细胞(e.g. 异淋,浆细胞等)。
5.血小板:有无数量,大小,形态,染色,聚集性等的异常,有无巨核细胞。
6.有无寄生虫和其他特殊异常细胞(e.g. 疟原虫,癌细胞,破碎细胞等)。
二、红系正常及异常形态正常RBC :园盘形,φ6.7-7.7 (6-9)um ,淡红色,有中央淡染区,无核。
异常RBC 形态及相关疾病:一、大小异常1.RBC 生成加速。
2.MA,HA,急失血贫。
外周血涂片观察对漏检血液病诊断的意义摘要:目的:外周血涂片观察对漏检血液病诊断的意义。
方法:试验组:收集血液分析仪检测中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淋巴细胞百分率(l%),单核细胞百分率(m%,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e%),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b%)、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800例和200例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同时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并对比分析。
结果:试验组细胞异常检出率高,无论白细胞总数是否有改变,当伴有n%、l%、m%、b%增高或m%与b%同时增高时,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核座椅、中毒颗粒、空泡及由何鸿、异淋、幼稚细胞、rbc、hb、mcv、rdw指标异常,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中心浅染区扩大或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心浅染区消失。
对照组细胞异常检出率低。
结论:临床上有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无论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如何必须进行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细胞形态;血液病【中图分类号】r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134-02白细胞分类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检验者对仪器的计数原理,异常报警提示掌握不够,往往忽视血涂片检查,造成误诊和漏诊。
我们通过对800例血液分析仪检测中wbc,n%、l%、m%、e%、b%、rbc、hb、mcv、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进行血细胞形态涂片观察,探讨血涂片检查对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意义。
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来源: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我院住院患者的edta —n抗凝血标本(真空采血管)800例为血常规检测中wbc、l%、m%、n%、e%、b%、rbc、hb、mcv、rdw指标异常的血标本,200例为血常规检测中上述指标正常的血标本,进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它通过观察和分析外周血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为医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诊断和疾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了解细胞比例和数量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不同种类血细胞的比例和数量,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判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或者其他红细胞相关疾病。
同时,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也可以提供诊断信息,如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或炎症,白细胞减少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2. 检测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外周血涂片检查是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某些血液病如再障、白血病等,在外周血涂片中可以观察到异常的细胞形态和数量,进而提供诊断依据。
此外,外周血涂片中还可观察到恶性肿瘤细胞的存在,对于早期肿瘤的筛查和定性有一定的帮助。
3. 评估感染和炎症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于感染和炎症的评估也具有重要价值。
在感染和炎症过程中,白细胞通常会增多,并且分类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淋巴细胞增多提示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是细菌感染的表现。
此外,外周血涂片中还可以观察到中性粒细胞的捕食行为、嗜酸性粒细胞的排列和嗜碱性粒细胞的颗粒排列,此等信息能够帮助医生进一步分析感染和炎症的性质。
4. 监测治疗效果外周血涂片检查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外周血涂片中的血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例如,对于患有再障的患者,通过连续观察外周血涂片中的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可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预测患者的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信息,用于诊断和治疗监测。
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这一检查方法,结合其他技术手段,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影像检验 中外健康文摘影像检验 2008年6月第5卷第6期 W orld Health Dige stM edica l Pe ri odica l 超高倍显微镜检测阴道加德纳菌的评价■包文芳(青海红十字医院检验科 810000)【摘要】阴道加德纳菌已被确定为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菌[1],目前对加德纳菌的实验诊断方法较多。
我科用超高倍显微镜观察阴道分泌物查线索细胞,方法简单,不需染色,分辨率高,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高倍显微镜;阴道加德纳菌【中图分类号】R574.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8)-06-0188-01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来源:226例被检者均为我院2007年5月至2007年8月妇科门诊非特异性阴道炎患者,以常规消毒法用无菌棉签取阴道分泌物,置于0.5m l生理盐水管中送检。
1.2 试剂与方法1.2.1 超高倍显微镜检测法:用拭子将标本均匀涂抹在生理盐水中,加盖玻片镜检。
使用M I D型超高倍显微镜(由上海复星实业公司研制生产),在放大倍率为15000倍,相差视野(2)下观察全片,找到被短小杆菌侵袭的上皮细胞(即线索细胞)为阳性。
1.2.2 革兰染色法:标本直接在洁净玻片上涂片,待干后用革兰染色镜检,找到线索细胞为阳性。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 结果226例标本应用超高倍显微镜法、革兰染色法分别检出线索细胞38例、33例,阳性率分别为16.8%、14.6%,两种方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x2=0.42,P>0.05)。
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6.5%。
3 讨论从阴道分泌物中查找线索细胞诊断细菌性阴道炎是门诊较为常用的检查方法。
本文应用M I D型超高倍显微镜直接取样涂片镜检,利用相差显微镜能使细胞中不同折光的部分变成明暗相差显著的立体图像的特点,可直接观察到上皮细胞被短小杆菌侵袭的现象。
该法对线索细胞的检出率与革兰染色法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且操作简便,标本无须染色,不用油镜。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
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
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外周血血涂片检验诊断【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6-02近年来,检验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血细胞检查方面,全自动血细胞仪已经非常普及,不少检验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年前工作者已对这一技术手段非常陌生。
我国学者王少玉报道,4年来近12万左右的病例,近7%进行了血涂片检查,且绝大部分是由实验室技师发现血细胞异常主动提出进行涂片检查的[1]。
其实,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内在缺陷,并非十全十美。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恶液质、不易控制症状的疾病,常需要进行末梢血涂片或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可以较快速提出对临床有诊断价值的检验结果。
为此,我们汇总总结了我中心近5年来血涂片检查的资料,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分析1.1 感染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感染可出现核左移,甚至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
患者252例,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进行血涂片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主要以升高为主)、形态异常有209例,占82.94%。
其中形态异常主要有:①核左移,即杆状细胞增多;②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即胞浆内内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③空泡变形: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空泡,常见于较严重感染,与细胞发生脂肪变形有关。
④核变形:出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根据血涂片检查,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有121例,占48.02%(121/252);考虑为病毒感染的有88例,占34.92%(88/252)。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外周血涂片检查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方法选取3年来血常规符合我院复检规则的880例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进行检查。
结果发现有575例外周血有形态异常。
结论应重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制定复检规则,避免漏诊、误诊。
标签:外周血细胞;形态;重要意义随着血液分析仪越来越普及,从以往的三分类到如今的五分类,极大地提高了检验的效率及质量,把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参数。
但由于仪器检验原理的局限性,不能正确地识别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变化[1-3],如果单纯地依靠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常会有错误报告的发出,给临床造成误诊,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以下对近3年来符合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的复片规则的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检查,以了解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4年5月我院就诊患者880例,男340例,女440例,年龄4个月~80岁,血常规检查均符合我院制定的镜检复检标准。
大多有发热、贫血、黄疸等症状。
1.2仪器与试剂ADVIA-212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使用原装配套试剂,每天均做质控以保证仪器处于在控状态,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自配瑞吉染液。
1.3我院制定的镜检复检标准单核细胞高于16%;成人淋巴细胞高于60%;嗜酸性粒细胞高于15%;嗜碱性粒细胞高于5%;白细胞总数超过30×109/L;机器未分类,白细胞散点图异常:白细胞高于20×109/L,并且伴随血红蛋白降低者;贫血,并且伴随血小板降低者:儿童,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淋巴高于75%者。
1.4方法用EDTA抗凝管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充分混匀,2h内进行血常规分析,同时制作良好的血涂片2张,经瑞吉染色后由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复片,在染色良好的区域观察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態。
2 结果880例外周血形态中有575例形态异常:其中,中性粒细胞左移243例,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碎裂)194例,异淋70例,出现幼稚细胞9例,有核红细胞2例,大红细胞贫血14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40例,冷凝集2例,大血小板1例。
外周血涂片检查(二)血涂片检查同义词:手工白细胞分类(DIFF)通常由血液实验室人员进行的外周血涂片分类,即分类100个白细胞,同时评估血细胞形态。
此外对仪器报警信息进行验证和血小板估测。
DIFF条件:临床医生申请白细胞分类;仪器报警提示结果不可信或不能报告临床;结果触及实验室的复检规则。
各实验室应按照自身情况制定复检标准,可参考国际共识提出的复检原则。
临床上血涂片检查有3个目的:首先作为一个质量控制手段用于自动化血液分析仪结果复核;第二进一步辨识异常/未成熟/非典型细胞;第三可以发现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异常细胞/形态(仪器无法识别)。
目前自动血液分析仪无法提供细胞形态方面信息(如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棘形红细胞、锯齿状红细胞、血红蛋白SC晶体、口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缗钱状排列、H-J 小体、帕彭海姆氏小体、嗜碱性点彩红细胞与红细胞内微生物),白细胞异常(Auer小体、中毒颗粒、空泡变性、Dohle小体、少颗粒/无颗粒粒、胞浆内微生物等)和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卫星现象、少颗粒与无颗粒血小板)。
目前仪器对于血小板聚集与红细胞凝集报警提示相对可信。
然而尚不能提供白细胞聚集信息。
由于这些不足,理想情况对于1)初诊患者,无论白细胞计数或分类结果是否正常;2)1个或多个血常规参数或分类异常的患者须进行血涂片检查。
完整的血涂片检查内容包括肉眼观察涂片染色质量,及涂片划痕和染料沉渣等情况。
制备一张良好涂片,首先进行×100倍观察(1)白细胞和红细胞、血小板聚集,(2)细胞外生物(微丝蚴),(3)冷沉淀,(4)红细胞缗钱状排列,(5)纤维蛋白丝。
低倍镜下观察涂片所有区域(涂片边缘、两侧、薄/厚区域等),如有异常进行高倍镜或油镜下核实。
所有这些发现都具有一定临床意义(下述)。
血小板聚集意义内容见上期血涂片浏览。
白细胞聚集现象较少,通常与感染相关(尤其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或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淋巴细胞聚集),往往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及分类结果错误。
外周血涂片复检工作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张颜粉【摘要】目的:外周血涂片复检工作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
方法按照规定制作血涂片,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液分析,对符合要求的血涂片进行复检工作,在进行复检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观察和分析,要注意保证图片的染色效果和完整性。
结果对3798份血细胞标本进行了分析,对630份血液标本进行了血涂片复检,在这630份标本中,检出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症状的有9例,出现缺铁性贫血症状的有27例,出现急性白血病症状的有9例,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状的有12例,出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症状的有6例,出现巨幼细胞性贫血症状的有21例,出现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有30例,其余516份血涂片的复检结果和血细胞分析仪的检验结果相吻合。
结论血涂片的复检工作在血常规的检验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并且正确反映出患者的健康程度。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6(014)019【总页数】2页(P85-85,86)【关键词】外周血涂片;复检工作;血常规检验;重要性【作者】张颜粉【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河南济源454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医疗卫生事业在不断地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健康的要求也有所增加,人们意识到了进行体检和化验的重要性[1]。
本研究选择了我院用EDTA-K2抗凝的门诊和住院的患者中符合血涂片复检标准的血液标本有630份。
对这630份血液标本进行复检工作,旨在研究外周血涂片复检工作在血常规检验中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中的标本来源选自2014年上半年,我院用EDTA-K2抗凝的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共3798份血液标本,其中符合血涂片复检标准的血液标本有630份。
1.2 仪器和试剂:采用希森美康XT4000i血细胞分析仪和原装的配套试剂,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和双目光学显微镜。
外周血涂片检查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7-23T11:15:35.5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林双平
[导读] 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林双平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疾控中心湖北黄冈 438000)
【摘要】目的分析外周血涂片检查对临床常见疾病如感染、贫血,及临床疑难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异常疾病诊疗的意义。
方法收集近5年来363名感染、贫血疾病患者和128名血小板异常、初诊白血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其临床价值。
结果通过外周血涂片检查可以有效地协助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并对临床较少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也有一定的提示价值。
结论尽快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普通应用,但不能取代外周血涂片检查。
【关键词】外周血血涂片检验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076-02
近年来,检验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血细胞检查方面,全自动血细胞仪已经非常普及,不少检验科工作人员特别是年前工作者已对这一技术手段非常陌生。
我国学者王少玉报道,4年来近12万左右的病例,近7%进行了血涂片检查,且绝大部分是由实验室技师发现血细胞异常主动提出进行涂片检查的[1]。
其实,血细胞分析仪也有其内在缺陷,并非十全十美。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恶液质、不易控制症状的疾病,常需要进行末梢血涂片或骨髓细胞形态学观察,可以较快速提出对临床有诊断价值的检验结果。
为此,我们汇总总结了我中心近5年来血涂片检查的资料,先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分析
1.1 感染
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严重感染可出现核左移,甚至可引起类白血病反应。
患者252例,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进行血涂片检查,发现白细胞数量异常(主要以升高为主)、形态异常有209例,占82.94%。
其中形态异常主要有:①核左移,即杆状细胞增多;②胞浆内出现中毒颗粒,即胞浆内内出现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蓝黑色颗粒;③空泡变形: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空泡,常见于较严重感染,与细胞发生脂肪变形有关。
④核变形:出现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
根据血涂片检查,可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的有121例,占48.02%(121/252);考虑为病毒感染的有88例,占34.92%(88/252)。
根据以上结果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即考虑细菌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考虑病毒感染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有效率达81.34%(170/209)。
1.2 贫血
贫血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它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更多见的是属于某种疾病的一个症状,这时如果单纯对症治疗贫血而不去寻找和去除病因,则可能会导致暂时贫血被纠正.但实际延误病情的后果。
通过血涂片寻找、分析贫血的原因是一种既简单又准确可靠的方法。
我们资料汇总显示,近5年来诊断为贫血(成年男子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妊娠妇女低于100g/L)且进行血涂片分析的成年患者111例,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发生有红细胞异常的有72例,占64.86%。
正常的红细胞形态为圆盘状,双面微凹,染色呈淡红色。
常见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有: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钱串状红细胞等。
染色异常有:①红细胞染色过浅:红细胞中心染色过浅提示血红蛋白不足,见于缺铁性贫血;②嗜多色性红细胞:有学者认为这类细胞实际上就是网织红细胞,为未成熟的细胞,若这类细胞明显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③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红细胞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深蓝色颗粒,这类细胞的出现多见于铅中毒。
通过红细胞涂片可将贫血进行分类,这对于临床寻找贫血的病因有重要指导意义。
分类有:①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多数病因为缺铁性。
常见的缺铁原因有慢性失血,如女性常见月经过多,不规则阴道出血,慢性消化道出血等。
临床医师根据血涂片结果可仔细询问病史,查清贫血的原因进行对因和对症同时治疗;②大细胞性贫血,主要是巨幼细胞贫血,涂片见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同时中性粒细胞出血分叶过多,巨型粒细胞出现。
巨幼细胞贫血主要的病因为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应予以补充。
③溶血性贫血:常见原因为先天性的,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可通过外周血涂片中特殊的红细胞形态提高重要的临床诊断依据;④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贫血,如疟疾,在红细胞中可找到疟原虫,对临床可提供确诊依据,对后续的治疗和疗效的监测也起着重要作用。
1.3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异常是临床较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常为某些疾病的特殊表现。
血小板异常主要包括数量异常、形态异常、分布异常。
近5年在我疾控中心就诊的患者,进行血涂片发现的血小板异常有98例,其中数量异常是最常见的,占90.82%(89/98)。
数量异常主要是数量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人工血涂片检查血小板与自动化分析仪相比有明显优势,因为部分红细胞碎片和血小板的体积相似,仪器常常不能完全区分。
而且自动化分析仪对血小板形态异常,如体积过大或过小的血小板也漏计。
另外,血液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短,可因血小板离体后一过性的可逆聚集而血细胞分析仪误分析为血小板数量过少。
因此对于仪器分析血小板异常的血标本应常规进行血涂片检查,排除假性血小板增多和减少。
血小板分布异常,主要是指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是凝血的重要过程。
一些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可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下降,进而导致出血。
1.4 异常细胞
通过血涂片可发现血液中的异形细胞,对早期发现、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异常细胞有:①幼稚细胞:常见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刘杰[2]研究发现周血涂片栓出幼稚红细胞对血液肿瘤性疾病与血液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血液中出现不明原因的幼红、幼粒细胞应引起重视,严密随访;②异形淋巴细胞,血涂片出现大量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水痘、流感、放射病、免疫损伤及应激状态多种疾病[3]。
周茜[4]研究报道感染类疾病,免疫肿瘤类疾病,先心病和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外周血涂片异性淋巴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可见于嗜酸性细胞白血病;④狼疮细胞:狼疮细胞是在狼疮因子作用下形成的,涂片发现狼疮细胞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疗效评估都有重要意义。
2 讨论
外周血涂片检查是一种传统、简单、易掌握、易普及的血液检查方法。
但其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工作经验,而且费时,费力。
全自动
血细胞仪普及后,可以快速的对血细胞进行分类和数量检查,给临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临床的工作效率。
但是目前仍未有一台血细胞分析仪能取代显微镜下的人工血细胞涂片检查。
如果过分依赖仪器检查,而忽略血细胞涂片的临床价值,就有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
作为临床医师也应意识到血涂片检查的重要性,如患者有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伴贫血时,外周血常可出现幼稚细胞,应同时申请外周血异常细胞检查或骨髓穿刺检查;临床无紫癜、出血症状而血小板明显减少者,应除外PTCP,同时最好进行手工计数血小板;黄疸伴脾肿大,除外肝、胆疾病;见于溶血性贫血,可申请血涂片查红细胞形态……
综上所述,即使有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即使现代诊断学已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外周血涂片检查仍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临床价值。
作为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这门技术手段,作为临床医师应熟知外周血涂片可提供的临床信息。
参考文献
[1] 王少玉,杨秋华. 外周血涂片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383-384.
[2] 刘杰,杨晓春,郝维敏. 外周血涂片检出幼稚红细胞临床意义探讨[J]. 淮海医药,2008,26(4):302-304.
[3] 谭齐贤,张树平,王鸿利.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2.
[4] 周茜,朱红强. 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761例统计与分析[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4);47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