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中痧的种类以与含义(包括中医辨证以与发生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刮痧出黑痧的科学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刮痧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以使用刮痧板或硬物在皮肤上刮擦的方式,能够刺激皮肤、激活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
而近年来,刮痧不仅在传统医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同时在美容、养生等领域也备受关注。
通过刮痧的方式,人们经常能看到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或黑色的痧痕。
其中,黑痧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给人一种深层清除毒素的印象。
然而,刮痧出黑痧的原理却常常令人困惑。
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解释,揭示刮痧出黑痧的原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阐述刮痧对皮肤的影响、科学解释刮痧出黑痧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刮痧的作用机制以及对黑痧的效果。
同时,这也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刮痧的疑惑和误解,提高对刮痧疗法的认识和接受度。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刮痧的定义和历史,为读者提供对刮痧疗法的基本认识。
随后,我们将探讨刮痧对皮肤的影响,包括如何刺激皮肤、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排毒。
最后,我们将通过科学解释,解开刮痧出黑痧的原理,并对刮痧对黑痧的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刮痧出黑痧的科学解释,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刮痧疗法的作用机制。
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刮痧对黑痧的效果,为人们提供科学合理的刮痧指导,有效地应用刮痧疗法来改善自身的健康和美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2.1 刮痧的定义和历史:首先介绍刮痧的定义以及其在历史上的渊源。
在这一部分中,会探讨刮痧在古代中医中的应用以及其演变和发展过程。
2.2 刮痧对皮肤的影响:接着,分析刮痧对皮肤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中,将探讨刮痧对皮肤的刺激作用以及可能引起的生理反应和皮肤变化。
同时,还会对刮痧对皮肤的影响进行科学解释和讨论。
3.结论:3.1 科学解释刮痧出黑痧的原理:在这一部分中,将探讨刮痧到底是如何让黑痧出现的。
通过科学解释,解构刮痧与黑痧之间的关系,揭示刮痧出黑痧的原理和科学依据。
痧的颜色辨证与治疗方法
痧的颜色辨证与治疗方法与传统中医理论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痧是由于气血不畅所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和肿胀。
根据痧的颜色,可以辨证施治。
1. 红色痧:红色痧多见于阳明经络,常伴有热痛、肿胀、发热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大黄、黄连等。
2. 黄色痧:黄色痧多见于太阳经络,常伴有寒痛、肿胀、压痛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3. 白色痧:白色痧多见于少阴经络,常伴有寒痛、肿胀、冷感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桂枝、红花等。
4. 青色痧:青色痧多见于厥阴经络,常伴有寒痛、肿胀、紫绀等症状。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总的来说,中医治疗痧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拔罐、推拿等。
根据痧的颜色辨证施治可以帮助调理气血,促进经络畅通,达到治疗的效果。
但是,针对具体病情,还需要医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具体的辨证施治。
因此,建议患者在治疗痧的过程中,应该咨询专业中医医生的意见,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刮痧是现在很流行的中医养生疗法之一,刮痧后会出现不同颜色的痧,比如紫色、深红色的痧,那么你知道这些不同颜色的痧各代表什么意思嘛?一起来了解下刮痧颜色症状对照表图片~刮痧颜色症状对照表图片1红色的痧:阴虚火旺,代表血热,血燥,身体容易引发炎症,易发脾气;2紫色的痧:身体患有湿疹,有寒气进入体内,伤害内脏只在表层3紫红色:湿热、肝热4黑色的痧:寒证5紫黑色:邪气、阴虚,寒入脾心,准备生病;6颗粒状:宫寒、体寒痧的形状也可以反映毒素入骨程度小点状的痧: 小点状的痧表明毒素堆积在表皮,还没有入骨;中点状的痧: 中点状的痧表明毒素已经入骨较深,但是还没有入骨大点状的痧: 大点状的痧表明毒素堆积较多而且已经深入骨髓。
观区域1:后头颈项区是反应头部颈部问题若此区出现异型及压痛点:表示可能头痛,颈椎骨刺和增生,高血压或咽炎等疾病发生2:脊椎区---代表睡眠,睡眠质量不好3:双侧肩背区---反应肩部问题⑴若此区出现压点痛,如果有异状,则有可能有头痛,肩膀酸痛,落枕,手脚酸痛,易发酸涩,眼痛等诸症;⑵如果出现紫色痧症,看是否有风湿或已经风湿了;⑶如果大肠经的巡经肌肉过紧过硬,有红色带点,一是可能患有肩周炎,分开来说右肩出痧较重,二是说明伏案工作程度,职业病,左肩出痧说明用脑过度 。
⑴若此区出现压痛,僵硬和红点则有可能有感冒,胸闷,心肺功能不足等问题⑵心肺燥热时:晚上易口渴,易干咳;额头易长斑痘,且额头皮肤偏干;人易烦躁,公众号:理疗师大全。
严重时易出鼻血;舌头较尖,舌体偏红,亮颧骨易潮红,手心潮热,唇色偏红,易自汗(即静坐时都易出汗)⑶心肺功能偏虚时额头易有抬头纹,偏干,唇色偏淡,宗气不足,讲话虽然用尽了力气,仍然很小声,容易气喘,易得鼻炎,脸色苍白,易盗汗(即晚上睡觉时偷偷出汗) 5:脾胃区(8,9—11,12节)---反应消化问题⑴若此区出现异状,紫黑色或面压点痛和痛肿处,腰背酸痛,会因为肝功能不健全而引发的疾病。
刮痧疗法介绍刮痧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操作简便、易学易懂、适应证广,疗效显著的特点,刮痧始于石器时代,在砭石的基础上演变、改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物理刺激疗法,长期广泛流传和应用于民间,在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刮痧又称“刮治”,古称“萎法”,发展至清代始命名为“刮痧法”,通过不断医疗实践.使其适应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而越来越受到当今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刮痧疗法和“痧”的含义刮痧疗法民间用于治疗痧症,故称“刮痧”。
其实,刮痧非只治痧证,而可治疗内外各科诸多疾病。
“痧”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身体内在的病理性(阳性反应)反应的“痧”,谓之“痧象”;二是指刮痧刺激后表观在体表的“痧”,谓之“痧痕”。
二者“痧”的形、色有所区别。
因此,有必要先加以说明,而不致引起认识上的模糊。
先讲病理性反应的痧象。
“痧”是民间的习惯叫法。
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循扪皮肤,稍有阻碍的疹点,或病理性阳性反应物(具体在检查方法中论述)。
清代邵新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痧者,疹之俗称,有头粒如粟。
”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皮肤上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是指痧证,又称“痧胀”、“痧气”。
《重订广温热病》云:“夏秋空气最浊,水土郁蒸之气触人,人感受了而发病,发于夏季的,叫霉雨蒸;发于秋季的叫桂花蒸。
这些病都是水土秽气杂合而成”。
这类病临床上就会出现“痧证”的症状,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病,而是一种毒性反应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痧象,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
民间常常用刮痧法来治疗痧证,是因为古人认为痧证多由人体感受风、寒、湿、火或时疫之气侵袭,使腠理(皮肤汗腺)固而致密,外邪郁积体内,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致。
痧证的主要特征有二: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
痧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无定论。
痧证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到内、外、妇、儿等科各种疾病。
刮痧法名词解释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也被称为刮痧疗法。
刮痧是将刮痧板或其他工具沿着特定的经络或穴位进行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散瘀、调节阴阳、祛除病邪等疗效的一种手法。
下面将对刮痧法的一些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在人体内部,构筑了一个整个体内外的通道系统。
经络共有12个正经,分布于身体的不同部位,包括手足、头面、胸腹、背部等。
在经络中,有气血运行的循环,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保持作用。
2. 穴位: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位,也是刮痧法的施治对象。
穴位具有一定的特殊结构和生理功能,包括气血运行和营养物质的代谢等。
通过刮痧的刺激,可以疏通穴位,调节气血和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刮痧板:刮痧板是刮痧法的主要工具之一。
刮痧板通常由玉、翡翠、牛角等材料制成,形状类似于一个方形或矩形,边缘光滑。
刮痧时,通常将刮痧板按照一定的角度、力度和频率在皮肤上进行刮拭,通过刮拭的过程,起到刺激穴位、疏通经络、去除病邪的效果。
4. 病邪:病邪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引起疾病的外界或内因的病因。
病邪可以分为外感邪气和内伤邪气,外感邪气主要是指人体受到外界的寒、热、风、湿等环境因素的侵袭,进入人体内部引起疾病,而内伤邪气是由于人体内部的不良情绪、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的疾病。
5. 活血散瘀:活血散瘀是刮痧法的主要疗效之一。
中医认为,血液循环不畅,会导致病邪积聚在经络上,形成瘀血,从而引发疾病。
通过刮痧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加速瘀血的吸收和代谢,恢复经络的通畅,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6. 疏通经络:疏通经络是刮痧法的主要目的之一。
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疏通经络可以促进气血的流动,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调整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养健康的效果。
7. 调节阴阳:调节阴阳是中医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刮痧法的一个重要作用。
刮痧者好书——《痧症指微》刮痧者好书——《痧症指微》转载自:程氏按摩分类:经络疗法痧症指微全集(之一)痧症指南:盖人得天地之正气以生成,故人身一小天地也,正气流行,邪气无由而入,故清升浊降,六气和平,如天之清,地之灵,阴阳寒署各得其正,若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重则五脏六腑受伤,轻者四肢皮毛为患,如天地不清,地之不宁,夏雪冬雷,山崩水泄之失其症,此医理之常,人人得而知之者也。
独怪迩年来,有所谓痧症者,夫医家起自务农,未闻有患痧者,如今之人感冒痧症往往治痧者,不诊脉不服药,只以手擦针挑,则应手可救,重则数日可愈,佘甚异焉,治症者曰:此邪气也。
如疾风暴雨骤寒骤热,久阴久旱,浓霜重雾,夏电春雷,或吞噎山岚嶂气,或渴饮毒浆臭水,又台猝嗅山妖水怪、禽、兽、蛇、虫、吐毒等,以及灰粪恶臭,并误食腥膻死畜,不热不时之物总谓之邪气。
邪气者,正气之贼也。
正气与邪气不同,正气与血贯通,在人头面手足周流旋绕,邪气本无隙可乘,倘坐卧当风,天冷更遭风雪,或远行饥渴,醉饱伤人,或涉水受湿受寒,房事损骨,则邪气乘之而入,与身之血气两相击搏,不能通行,瘀住凝结,既成痧症。
受痧固易,而治痧亦不难,若误用辛热汤药,痧胀亦在顷刻,而性命不可保矣。
须审其秉气厚薄,受邪轻重,地土燥湿,医药后先,及入於皮毛腠理,头面手足胸腹之不同,切勿乘危计利,迟延误人。
此既所谓之毫厘,廖以千里,可不慎欤,盖沙有七十二种,随发随治,随治随愈,外有十六种大痧症,有险有逆,治法开载於后,吾师既曰:江浙本下湿之地,又因正气薄而邪气更盛,误药杀人者,更不知如何矣。
可胜悼哉,佘未之信,适亥秋仲男某,初染伤风,随用汤药,久而不效,后以似乎伤寒,竟成漏底,一月后饮食不沾,六脉将绝,甚至唇舌焦悴,牙关紧闭,四肢不举,眼定不转,访遍医士,皆云不治,偶有相知,金兆行探问后告已无救。
金云:莫非痧症何不请奚医生来一看如何,佘曰:伤寒泻利,舌强脉绝,恐乍亦无益矣。
况病月佘,未闻有肚痛之说,痧自何来。
21种中医刮痧手法(图文),一看就明了!
一、头部刮法
2.适应证
刮拭头部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作用。
可以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症。
2.适应证
刮拭面部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
主治颜面五官的病症,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痤疮等。
三、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
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
背部正中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
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背部两侧可视受术者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1.循行路线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
督脉位于后正中线;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见图8。
2.适应证
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脏腑的病症,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
背部刮痧还有助于诊断
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现压痛或明显出痧斑时,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脏即将出现问题,其他穴位类推。
2.适应证
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女性乳腺炎、乳腺癌等。
2.适应证
腹部有肝胆、脾胃、膀胱、肾、大肠、小肠等脏腑,故刮拭腹部
可治疗以上脏腑病变,如胆囊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呕吐、胃痛、慢性肾炎、前列腺炎、便秘、泄泻、月经不调等。
一、刮痧疗法的种类:中医刮痧的方法1.刮痧法在中医刮痧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刮痧法,因为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最多,而且作用也最为明显。
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侧等处。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
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直接刮痧法指的就是用热毛巾擦洗已经被刮过的部位的肌肤,然后在均匀的涂抹上一些刮痧的介质,并且用刮痧的工具直接接触肌肤,这样就可以在特定的部位反复进行刮拭,一直等到皮肤下面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
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
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
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
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不但手法灵活,而且还能够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施治部位,例如头痛、身体乏力以及发热等症状,都是可以通过自行施治来解决,是一种非常实用且实用广泛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
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
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
本法适用于皮肤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二、刮痧的作用机制刮痧对人体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排毒1.利尿排毒:通过痧试肾经、膀胱经等部位,并在治疗前后各饮一杯温开水,可产生良好的利尿排毒作用。
2.发汗排毒:应用具有发汗解表作用的挥发性刮痧油进行刮痧按摩,能促使毛孔开、汗液排泄,加快新代,以利用体毒素与废物的排出。
3.清除毒素:刮痧疗法的出痧过程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刺激,血管扩,血液及淋巴液循环增快,吞噬作用及转运能力加强,从而加速体废物、毒素的清理。
散瘀1.舒筋通络:刮痧是消毒疼痛和肌肉紧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制为(1)刮痧能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温度升高。
(2)刮痧的直接刺激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3)紧过痉挛的肌肉通过刮痧的作用得以舒展,从而解除紧痉挛,消除疼痛。
2.活血化瘀:刮痧能促使被刮试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的血流量。
祛邪1、清热解毒:提高刮试,可使体邪气通达于体表,排出体外,达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温经散寒:刮试作用产生的温热刺激,可加速血运,使机体的毛孔开,寒邪透出。
3、消炎止痛:刮痧后出现的出痧反应形成一种自体溶血现象,称:“溶血反应”。
这是一种新的刺激可以刺激机体使免疫功能提高,有消炎止痛的作用。
三、背部刮痧的痧斑辨证法背部刮痧就一定会刮出痧斑,常见的痧斑辨证有以下几种:顺次观察痧印变化:肺、心、肝、脾、胃、肠、肾。
辨证治疗。
实热症辨证特点1.痧印鲜红而艳,属上火。
西医称为炎症2.虚症的辨证特点:痧印呈白色:气血虚,功能底下3.健康的特点;痧印为粉红色,又无斑点,立即恢复皮肤本色说明健康,或哪一个反射区健康。
淤症的辨证特点痧印紫色并伴有斑点,表明血脉循环不好,有旧病,气滞血淤。
痧印紫黑而颜色黑暗:病程已久。
如果痧印是青色既是寒症。
点状为病刚起,片状为局部有亚健康状况,疹子为局部炎症或慢性病,出现云雾为气滞血淤,血脉受阻。
手感温度:冷:寒、湿。
热:燥、上火、炎症。
脏腑器官病症反映的颜色特征1.粉红色无痧点:正常、健康色。
2.紫色:为淤症、淤血、病程以久。
3.红色:热症、实症。
4.青色:寒症。
5.白色:虚症。
四、其他分类及定义1.刮痧板分类(1)牛角类①特点与功效牛角类刮痧板临床上尤以使用水牛角为多。
水牛角味辛、咸、寒,辛可发散行气、活血消肿;咸能软坚润下;寒能清热解毒、凉血定惊。
且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原料丰富、加工简便;②注意事项忌热水长时间浸泡、火烤或电烤;刮痧后需立即把刮板擦干,涂上橄榄油,并存放于刮板套。
(2)玉石类①特点与功效玉石具有润肤生肌、清热解毒、镇静安神、辟邪散浊等作用。
其质地温润光滑,便于持握,因其触感舒适,适宜面部刮痧;②注意事项用完后要注意清洁;避免碰撞;避免与化学试剂接触。
(3)砭石类①特点与功效砭石采用的材质是泗滨浮石,这种石材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红外辐射频带极宽,可以疏通经络、清热排毒、软坚散结,并能使人体局部皮肤增温,用于刮痧的贬石刮痧板边厚小于3mm;②注意事项因砭石可能含有有害物质,购买时需认真辨别真伪,购买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不含有害物质的砭石。
刮痧工具的材质不固定,形式多样,许多日常用具均可以作为刮痧工具使用:如铜钱、银元、瓷汤勺、嫩竹板、棉纱线、蚌壳等,现在还有了树脂、硅胶等现代材料所制成的刮痧工具。
2.刮痧油分类(1)液体类①特点与功效主要有凉开水、植物油(如芝麻油、茶籽油、菜籽油、豆油、花生油、橄榄油)、药油(如红花油、跌打损伤油、风湿油)等,不仅可防止刮痧板划伤皮肤,还可起到滋润皮肤、开泄毛孔,活血行气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作用的中草药,煎成药液,根据病情选用;②注意事项刮痧油宜避火使用和保存;皮肤过敏者禁用,外伤、溃疡、瘢痕、恶性肿瘤局部禁用。
(2)乳膏类①特点与功效选用质地细腻的膏状物质,如凡士林、润肤霜、蛇油、扶他林乳膏等。
亦可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芳香开窍等作用的中药提取物制备成乳膏剂使用;②注意事项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宜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刮痧介质,如扶他林乳膏有镇痛、抗炎作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疾病疗效较好。
3.痧的分类①身体健康者,经过系统的保健刮痧,一般不会出现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局部发热、身体轻松。
②通过出痧部位判断健康状况。
凡经络循环线路和穴位区域容易出现痧,提示相应经络所联系的脏功能病变。
比如在背部膀胱经均匀刮拭,心俞穴区出现痧斑或紫痧,则说明心脏功能有异常变化,应提早保健。
③痧象可判断康复程度。
若出散痧,颜色浅淡,说明病情较轻,容易康复;若出痧较多而且点大成块,紫色血包等,说明病情较重,多次保健才能康复。
④痧症与出痧不同。
痧症是指多发于夏秋之间,因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气或疫疠秽浊毒气所出现的一些病症。
如头痛、发热、咳嗽、烦闷、眩晕胸闷、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手足、头面、身体肿痛、指甲青黑等,称之为痧症、痧气或痧胀。
⑤刮痧过程中,局部出现痧迹后改为轻刮法刮,使痧慢慢透发出来,以减轻疼痛,称透痧。
另外一些神经肌肉瘫痪之人,刮痧后不易出痧,不可硬刮、重刮,强求出痧,宜多刮几次,痧象自然浮现,说明病情好转,这亦称透痧。
⑥若刮下肢部位出现血包或血管浮起成串,说明静脉循环功能较差,应立即采用轻刮法逆向刮拭,并保护好皮肤,促进血液回流。
五.根据我们临床上的经验,把不出痧的原因归结为四点:一:气血不足的虚症气血不足的人因为体质较虚,身体血流缓慢,即使身体某个部位有淤滞,堵塞,刮痧也往往不容易出痧,这时候我们不要强求刮痧,刮拭的时候力度要轻,只要刮到毛孔开泄,局部发热就有治疗的效果。
二:服药过多的人不容易出痧:是药三分毒,长期的服药患者,会造成身体的免疫系统混乱,即使刮拭的部位不舒服,疼痛,也不会出痧三:脂肪较厚者:常见与重体力劳动者四:最好的一种情况:完全没有亚健康状态,全身健康的人,也是不会出痧的本疗法临床应用围较广。
以往主要用于痧症,现扩展用于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疾病。
一、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微热形寒,头昏、恶心、呕吐,胸腹或胀或痛,甚则上吐下泻,多起病突然):取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刮治,如见神昏可加用眉心、太阳穴。
二、中暑: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轻轻顺刮,逐渐加重。
三、伤暑表证:取患者颈部痧筋(颈项双侧)刮治。
四、伤暑里证:取背部刮治,并配用胸部、颈部等处刮治。
五、湿温初起(见感冒、厌食、倦怠、低热等证):取背部自上而下顺刮,并配用苎麻蘸油在腘窝、后颈、肘窝部擦刮。
六、感冒:取生、葱白各10克,切碎和匀布包,蘸热酒先刮擦前额、太阳穴,然后刮背部脊拄两侧,也可配刮肘窝、腘窝。
如有呕恶者加刮胸部。
七、发热咳嗽:取颈部向下至第四腰椎处顺刮,同时刮治肘部、曲池穴。
如咳嗽明显,再刮治胸部。
八、风热喉痛:取第七颈椎至第七胸椎两旁(蘸盐水)刮治,并配用拧提颈部前两侧肌肉(胸锁乳突肌)约50次。
九、呕吐:取脊柱两旁自上而下至腰部顺刮。
十、腹痛:取背部脊柱旁两侧刮治。
也可同时刮治胸腹部。
十一、疳积:取长强穴至大椎穴处刮治。
十二、伤食所致呕吐腹泻:取脊椎两侧顺刮。
如胸闷、腹胀剧痛,可在胸腹部刮治。
十三、头昏脑胀:取颈背部顺刮。
配合刮治或按揉太阳穴等。
十四、小腿痉挛疼痛:取脊椎两旁(第五胸椎至第七腰椎)刮治,同时配用刮治腘窝。
十五、汗出不畅:取背部、胸部顺刮。
如手脚出汗不畅者,可在肘部、腘窝处刮治。
十六、风湿痹痛:取露蜂房100克,用酒浸3日后,蘸酒顺刮颈、脊柱两旁,同时取腘窝、肘部或痛处刮治,每日2次。
六.禁忌症1.凡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应即送医院治疗,禁用本疗法。
2.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均不能用本疗法,如初愈也不宜采用。
3.饱食后或饥饿时,以及对刮痧有恐惧者忌用本疗法。
七.注意事项1.治疗时,室要保持空气流通,如天气转凉或天冷时应用本疗法要注意避免感受风寒。
2.不能干刮,工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3.初刮时试3~5下即见皮肤青紫而患者并不觉痛者,为本疗法适应证。
如见皮肤发红患者呼痛,则非本方法适应证,应送医院诊治。
4.要掌握手法轻重,由上而下顺刮,并时时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5.刮痧疗法的体位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有仰卧、俯卧、仰靠、俯靠等,以患者舒适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