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版精神病学配套课件 12 应激相关障碍
- 格式:ppt
- 大小:5.97 MB
- 文档页数:6
精神病学课件Stress –related Disorde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教材第十一章“应激相关障碍”的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应激相关障碍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
重点关注应激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分类和病因。
2. 掌握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法。
3. 提高学生对应激相关障碍患者护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教学重点: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分类、病因和临床表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应激相关障碍对患者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分类和病因。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病例,讲解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例中患者可能采取的治疗方法。
5. 讲解治疗方法:介绍应激相关障碍的治疗原则及常用治疗方法。
6. 护理措施:讲解针对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强调关爱和尊重患者。
六、板书设计1. 应激相关障碍2. 内容: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护理措施七、作业设计病例中患者所患的应激相关障碍类型是什么?根据病例,列出诊断依据。
请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2. 答案: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应激相关障碍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较好,但对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的理解仍有待加强,今后教学中需重点关注这部分内容。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应激相关障碍的最新研究进展,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应激相关障碍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2. 应激相关障碍的临床表现。
3. 针对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
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一、概述——P1601、应激:为个体能力不足以应对环境要求而引起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失衡状态。
2、应激源:是对个体而言涉及实际或威胁性死亡或严重伤害,或者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危险的创伤性事件。
主要包括严重的生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等。
二、急性应激障碍——P160-1621、概念:为创伤事件发生的当时和以后出现的反应,持续至少2天,但不超过4周。
2、病因:包括事件的性质、个体的素质、既往经历、应对方式等。
3、临床表现:持续的重新体验创伤,回避,警觉性增高,分离症状,麻木,与环境的疏远感,对周围环境的觉察能力降低,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分离性遗忘等。
4、诊断:严重的创伤经历,至少有3项急性分离症状,再体验症状,回避,过度警觉,持续2天至4周间,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精神疾病。
5、治疗(1)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2)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紧急事件应激晤谈等。
(3)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考点42)——P162-1651、概念:是对严重的应激事件强烈的、迁延的或者延迟的异常反应,以不自主的再体验应激事件的片段,并伴有警觉性增高、对有关事务的回避为特征。
2、病因:包括应激源、遗传、个体的素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响学等。
3、临床表现(1)警觉性增高: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性水平增高,容易受惊吓,无法安心做事等。
(2)闯入性症状:患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闪回(患者处于意识分离状态,持续时间可从几秒到几天不等),患者有完全身临其境的感受,伴有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3)回避: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包括场景、情景、想法、感受或话题等。
还可表现为“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
4、诊断:有创伤性事件,再体验创伤性事件,回避行为,情感麻木,警觉性增高,持续至少1个月,患者有明显主观痛苦,社会功能受损,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