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20 清玉器
- 格式:ppt
- 大小:10.67 MB
- 文档页数:52
中国古代玉器第一章、中国古代玉和玉器一、中国古代玉: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根据传到欧洲的清代乾隆朝玉器,进行物理化学实验,结果表明,玉材有两种,即角闪石和辉石类。
1、角闪石亦称软玉,包括透闪石和阳起石,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55-2.65,其主要成分是硅酸钙的纤维矿物,属于角闪石的一种。
其中以新疆和阗所产的一种透闪石之类的玉石最为有名。
角闪石的色泽较近于油脂的凝脂美,纯者色白,俗称羊脂玉,细腻温润,非常名贵,经济价值极高。
又因角闪石含有少量氧化金属离子而呈现青、绿、黑、黄等色或杂色。
2、辉石类亦称硬玉,因翠绿者质地最佳,在中国又有翡翠之雅称。
缅甸是翡翠的主要出产国,清代乾隆时期流入中国,其中含有铬镍元素的呈现绿色,称之为“翠”;含有铁元素的呈现黄、红色,称之为“翡”,如果在同一块玉石由红、绿、紫三色组成,则称为“福禄寿三星”或“桃园三结义”。
其硬度为6.75-7度,比重3.2-3.3。
辉石类则以硅酸钠和硅酸铝为主,有隐约的水晶状结构,质地坚硬,密度较高,具有玻璃的光泽,清澈晶莹。
翠绿色、苹果绿、雪花白、娇嫩的淡紫色,都是辉石类的典型色泽。
3、在中国古籍上所指的玉并不是确切的矿物学的名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阐释“玉”为:“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五德”之说是儒家对玉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把玉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
二、中国古代玉器:西汉扬雄在《法言》中阐述说:“玉不雕,屿璠不作器。
明清玉器鉴赏与收藏(手把手传授,高清图解)!2011-09-18 13:22来源:股票博客作者:K功夫K分类:操盘技巧玉器历经唐宋的发展演变后,至明清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高峰,从规模到数量、品种,均达历史最高。
明清玉雕的材质主要以新疆和田白玉为主,又有被视为“杂玉”的玛瑙、水晶、翡翠、琥珀、绿松石等,其中清早期在宫廷始见的翡翠应用更为历代之冠。
明代冶玉工艺在新疆大量玉材运往关内的有利条件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工艺最兴盛的地区为北京、扬州、苏州等地。
明代中晚期,苏州的琢玉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技法不断提高,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了很多著名艺人。
见于记载的有:陆子刚、刘沧、贺四、李文甫、王小溪等,他们都是善于雕琢精巧小品的能手。
明代玉器的类型和宋元时期没有很大的差异,大体可以分为装饰品、实用品、艺术品和仿古器四大类。
清代玉器制造的全盛时期是乾隆时期,乾隆皇帝非常喜爱玉器,对夏、商、周三代的古玉进行广泛收集,并进行认真的分类鉴别,对于制作较粗糙的玉器,交由清宫造办处加工改制,因此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玉器中常见旧玉后刻花、旧玉新做工。
此外,北京造办处、扬州和苏州云集了众多的能工巧匠,雕琢精益求精。
从加工技术、装饰纹样各方面看,均达到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下面就明清玉器品种加以详细介绍。
玉带钩与玉带扣玉带钩在明清之时已成为装饰把玩的仿古玉器。
明代玉带钩保存下来的数量很大,例如苏州虎丘王锡爵墓中出土有玉带钩,上海明墓中也有出土。
明代玉带钩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条形、圆棒形,也有的雕作龙、蠄、鸟、兽等形。
还有一种一半为钩,一半为环,分别镶嵌在玉带钩两端的称为玉带扣。
清代玉带钩做工比明代精巧,抛光度也很高。
钩头多样,别具匠心,艺术水平较高。
有些雕龙、凤、蠄的大钩,可称是玉带钩中的重器。
玉带扣形如两个方板,一板为钩,一板为扣,两板可扣接,其上镶嵌宝石碧玺,带扣可接较宽的腰带。
虽然清代玉带钩花样繁缛,但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艺术水平,都缺乏汉代严谨、流畅的风格,难以与汉代玉带钩比肩。
中国历代玉器造型特点(唐宋-明清篇)分享者:般般知玉关键字:历代玉器造型特点时期:原始社会-夏时期唐宋玉器造型隋朝著名的镶金边白玉杯隋朝历史很短,不足40年,但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她为大唐帝国的创建铺平了根基。
在玉器史上,隋代陶玉器工艺也不曾有什么独特的建树,可她却为一个新的玉器时代拉开了序幕。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高4.1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2.9厘米此杯为直口平唇,深腹,下有假圈足,平底实足。
口部内外镶金一周,金沿宽0.6厘米。
杯用白玉制成,保存完整,造型、制作均很精美。
从这件镶金边白玉杯看,隋代已有了很精湛的玉器制作技术。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风格迥然不同。
唐代在玉器雕琢上,最重要的特点是花、鸟、兽等纹饰及器物边缘有细密而较长的阴刻直线,给人一种雕琢如生的感觉,另外,玉人、玉兽、玉鸟的造型也有自身特点。
在唐代玉器上,三岐骨朵云大使用,这种云尾细而长,云头分为三部分,两侧似往外卷,中间部分小而团、微前凸。
制作琢工较精,刀法不乱,布局均匀,细而厚重,为唐代玉琢的又一特点。
唐龙纹璧宋元时代,玉器细腻灵巧,小件多,大件少(除北京团城元朝大玉瓮外)。
虽然花鸟一类没有唐代淳厚朴实,但因受当时国画风格的影响较深,所以非常重视神态。
琢工无粗制滥造之处,是宋元时代突出的特点。
传世宋代玉兽中,虽有异兽,但雕琢风格属写实者为多,注重肌肉处理,躯干部位有如布袋装西瓜,浑圆凸起,结构感较强。
宋代玉鸟或鸟纹玉器除少量立体型外,多为片状、衔花,玉雕的平面感较强,注重大的结构轮廓,边缘弧线少且简练,鸟身饰有长而有力的阴刻线条。
这类玉佩表面保留着较大的平面,平面边缘呈光滑的缓坡,镂雕剔去的部分准确而不琐碎,古玩家谓这“肉头”,即风格浑厚。
宋代玉鱼种类较多,一般头较小,鱼身扁平或微微隆起,分为光素无鳞和有鳞两种。
鱼鳞是用直线或弧度极小的弧线交织出的网状纹,线条较有力。
一些鱼尾饰有匀称有力的弧线。
许多玉鱼衔有荷叶、茨菰,荷叶为平面圆形,边缘四处向内微凹。
古⽟种类⼤全收藏门公众账号:sc-men。
点击上⽅蓝⾊字“收藏门”关注本平台!回复:瓷器|青花瓷|景德镇瓷|书画|佛像|古⽟|⽟器|清代⽟器|⽟雕|古珠|⽟⽯|翡翠|和⽥⽟|绿松⽯|南红|天珠|琥珀|蜜蜡|⼿串|海南黄花梨|⼩叶紫檀|菩提|⾦刚菩提|凤眼菩提,可了解更多相关收藏知识! 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产⽟器,随着社会⽣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的专业,多集中于畿、都⾢。
⾃宋⾄清,苏州成为全国性的制⽟中⼼。
历代王室朝廷皆设有⽟器作坊,进⾏⽣产。
因⽟硬度较⾼,加⼯时需要特殊的⼯具和⽅法,故加⼯过程⼤体有选料、画样、锯料、做坯、打钻、做细、光压、刻款等若⼲⼯序。
仿古⽟还要增加“致残”和“烧古”等⼯序。
奴⾪社会治⽟以青铜⼯具为主。
封建社会由青铜⼯具逐步变为钢铁⼯具。
⽯英砂硬度⾼于⽟,因此⾃古⽤于磨⽟,⼜名“解⽟砂”。
当⽆齿锯前后推拉或鉈、钻旋转接触⽟材时,放进⽤⽔调匀的⽯英砂,随⼯具运动⽽琢磨成器。
⽟器的造型、花纹都是靠这种⽅法制成。
⽟圭: 古⽟器名。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的⽟制礼器。
为瑞信之物。
长条形,上尖下⽅,也作“珪”。
形制⼤⼩,因爵位及⽤途不同⽽异。
《周礼·春官·典瑞》有⼤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别。
周代墓中常有发现。
⽟笏: 上朝时所执的⽟制⼿板。
即“珽”。
《礼记·⽟藻》:“笏:天⼦以球⽟,诸侯以象,⼤夫以鱼须⽂⽵。
”注:“球,美⽟也。
” 镇圭: 古代朝聘所⽤的信物,王执镇圭,为六端之⼀。
也作“镇圭”。
《周礼·春官·⼤宗伯》:“王执镇圭。
”注:“镇,安也,所以安四⽅。
镇圭者,盖以四镇之⼭为瑑饰,圭长尺有⼆⼨。
” 命圭: 帝王授给⼤⾂的⽟圭。
《左传》僖公⼗⼀年“赐晋侯命”注:“诸侯即位,天⼦赐之命圭为端。
”《周礼·考⼯记·⽟⼈》:“命圭九⼨,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谓之躬圭,伯守之。
古代玉器基本特征一般来说,按照古玉去仿古玉比较难,其一是很少能碰到相同的古玉,即难仿其玉质;其二是古玉有沁色,即玉在地下埋久了,受地下介质影响,产生侵蚀变质和变色,而人工难仿其质和色;其三是随着各代玉器业的兴衰,从业者技术优劣不等,工艺风格变迁,其工艺造型技术特点难于再现。
因此,在讨论仿制古玉器的工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根据对前人资料的学习以及笔者对古玉器的认识与实践,古玉器的基本特征大致为以下四点:(1)形制与做工符合古代制玉的古朴风格;(2)琢工明显地繁缛和费劲;(3)磨制痕迹或残缺痕迹表现得古老陈旧;(4)表面沁色及其分布符合受自然侵蚀的特点。
1.1 形制与风格无论是在鉴定古玉器或者是仿古玉制作中,正确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玉器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都是致关重要的。
大致可以从形制、饰纹、琢工、玉质等方面着眼,以各时代的时间线索来分析考察。
以下就新石器时代玉器、夏与商前期的玉器、春秋战国等历史时期玉器进行简要分述。
1.1.1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此类玉器主要为简单的礼器、象征性武器、工具及装饰品等。
多为片状,形制简单,薄厚不匀,造型不很规则,以素面居多。
有些有较繁缛的阴线刻纹。
动物造型或纹饰多侧重于头部,尤为突出眼目的表现。
由于制玉工具比较落后,常在器表留下明显的制作残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则由于工具的不断磨损,造成愈至深处孔径愈小的现象。
1.1.2夏与商代前期玉器此类玉器主要是象征武器、工具和少数简单装饰品。
制艺较粗糙。
有些器物两侧已出现锯齿状扉棱,并在刻纹上开创双线勾勒之先河。
1.1.3商代后期玉器此时期玉器数量繁多,种类丰富,主要有礼器、礼杖、工具、器皿、装饰品、简单艺术品等多类。
人物、动物形玉器大量出现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
片状玉雕绝大部分呈弧扇状,并出现了一定数量造型各异的立体圆雕作品。
商代后期常见的纹饰有重环纹、菱形纹、同心圆弦纹、兽面纹等。
双线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侧或两侧,起扉棱的现象极为常见。
中国古代玉器资料玉花斑弧刃斧玉器-----新石器时代玉花斑弧刃斧,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长23.7cm,宽8.7cm。
此玉斧玉料呈青灰色并有较多的自然纹理而形成暗花。
斧为长条形,略扁,刃部呈前凸的弧状,斧顶略窄,近顶部有一圆孔。
此玉斧于1987年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墓地的M4号墓葬出土。
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包含许多精品,如玉勺、玉龟甲、玉刻图板等,并有大量玉斧。
由此推测,墓主人是地位显赫的人物,所葬玉斧既象征权力,又标志着财产的丰厚。
此件玉斧是随葬玉斧中制作最精致的一件,斧的刃部锋利,有一定的厚度和重量,具有实用性。
其玉材虽因埋葬时间久远而发生了颜色的变化,但仍不失华美的本色。
斧的外表光滑,磨制精细,顶部略糙,可知顶部原嵌于木柄中因而未将其磨光。
此件作品显示出玉斧由实用工具向礼仪用器的转化。
琢:治玉的一种方法。
在玉的外表加沙与水,用工具带动砣头旋转,用砣头琢玉。
玉刻图长方形板玉器-----新石器时代玉立人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玉立人,高9.6cm,肩宽2.3cm,厚0.8cm。
新石器时代含山文化。
玉料因受沁呈鸡骨白色。
玉人作立状,方头,以阴线方格纹刻划出冠,大眼,三角形鼻,大嘴,唇上有须,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
双臂贴胸而抱,十指分开,腕部有阴刻衣纹。
束腰上雕出斜纹带饰。
双腿间有缝隙,雕出脚趾。
此玉人比例匀称,雕刻刀法简练,展示出古人局部服饰的简貌,也反映了江淮地区史前时期匠人们的雕刻技能,为迄今所见新石器时代最完整的直立玉人。
有人称此时期为含山文化时期。
含山文化,1987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它晚于同一地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而应早于良渚文化,与同一地区的薛家岗文化相当,是中国早期玉文化开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鸡骨白:玉器常年埋于地下,受外界有害物质沁蚀后仍带少许光泽,色如水煮之鸡骨,故俗称鸡骨白。
又因似石灰之色,也称石灰古。
玉双虎首璜,长11.9cm,厚0.4cm。
中国最有名的十大古玉,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收藏国际1 渎山大玉海现陈列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玉瓮亭内“渎山大玉海”是元代的一件巨型贮酒器,又名玉瓮、玉钵。
器体呈椭圆形,口径1.35-1.82、高0.7米,重达3500公斤。
用整块黑质白章的墨玉雕成,玉质斑驳变幻,墨色中夹杂白纹,制作采用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琢玉工艺上“量材取料”和“因材施艺”的传统技巧,玉瓮内部掏空,空膛深55厘米,利用玉色的黑白变化来勾勒波浪的起伏、表现动物的眉目花斑,下部以浮雕加阴线勾刻的手法表现旋卷的波浪,上部以阴刻曲线勾画漩涡作底纹。
周身壁上随玉自然形状肌理雕饰有海浪以及腾跃出没其中的鱼龙、海马、海猪、海羊等神奇海兽,底座是一大一小两件叠置的八角石床,既粗犷豪放,又细致典雅,兼具写实气质和浪漫色彩。
这尊大酒瓮可贮酒三十余石,大约相当于三千六百瓶一斤装的白酒。
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大玉海成器于至元二年(1265年),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赏三军而制,忽必烈经常用它盛酒,大宴群臣及军中武士。
2 玉“C”神龙现藏于内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馆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棒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
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
体蜷曲,呈C字形。
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
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
鬣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
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
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平。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
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中国高古玉古玉系列收藏目录中国收藏高古玉高古玉高古古玉名录高古玉中国高古玉古玉系列收藏目录序号分类玉器名称及规格玉种数量备注高古方形高领玉璧外径16.5? 装1 高古青玉 1 内6?装2 高古红山高古玉璧外径19?内4? 地玉 1红山高古玉璧外径15? 装2 高古地玉 1 内3.5?良诸玉琮兽面纹长5.5宽5.5 装3 高古地玉 1 高4?良诸玉琮兽面纹长5.7宽5.7 装3 高古地玉 1 高3.3?商周玉琮长10.5宽10.5 装3 高古青玉 1 素面高4.5?装3 高古商周玉琮长7宽7高3? 白玉 1 弦纹边装3 高古春战蒲纹琮内孔6?高4? 青玉 1良诸高古锥形器一组12件长最短的4.5装4 高古地玉 12 24.5? ?(船形两头尖兽面纹锥形器)长青玉 1 少见品 12.5装5 高古龙山古玉圭5件最长23.5? 青玉 5 三弦纹高10? 装6 高古良诸高古兽面纹玉璜长29? 地玉 1 (大型) 装7 高古红山勾云形器长22?高8? 地玉 1 装8 高古春战素面青玉剑具一付剑首5? 青玉 4 四件装8 高古春战素面墨玉剑具一付剑首4? 墨玉 4 四件装8 高古春战兽首方体玉带钩长9? 白玉 3商周动物装9 高古白玉鸟长5.5? 1 饰玉佩装9 高古白玉鱼长6? 1 玉片式装9 高古白玉飞鸟长4? 1 玉片式装9 高古白玉鸭长6.5? 1 玉片式高古玉:汉以前玉器(含汉)。
古玉:唐、宋、元、明清、玉器。
1中国高古玉古玉系列收藏目录序号分类玉器名称及规格玉种数量备注装9 高古白玉鸟长6? 1 装9高古白玉螭龙高4.5? 1 片式装9 高古白玉猪长6.5? 1 园雕装9 高古白玉凤鸟长5.5? 1 园雕装9 高古白玉龙片长10? 1 挂件装9 高古白玉虎片长9? 1 挂件装9 高古白玉龙片长7.8? 1 挂件装9 高古白玉鹅片长6.5?1 挂件装9 高古汉手握猪长5.5? 地玉 1 装10 高古玉跪人一组高1.5? 白玉 35 小人装11 高古汉玉塞一付 10件地玉 10 装12 古玉白玉牌玉春水长5.8?宽4.3? 白玉 1 金装12 古玉白玉牌玉春水长7?宽3.5? 白玉 1 金元装12 古玉白玉牌秋山鹿长5?宽4.5? 白玉 1 金元白玉秋山双鹿牌玉春水长7? 装12 古玉白玉 1 金元宽4?装12 古玉白玉龙凤如意配长5.5?宽4.6? 白玉 1 明清装12 古玉白玉牌玉春水长5.4?宽4.2? 白玉 1 辽金装12 古玉白玉双凤如意结长5? 白玉 1 明清装12 古玉白玉双童执荷挂件长5? 白玉 1 明清装12 古玉白玉人物风景牌长5.3? 白玉 1 明清高古玉:汉以前玉器(含汉)。
故宫博物院馆藏玉器大全!(高清图)据统计,故宫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约三万件,主要源于清宫遗存。
故宫博物院所藏玉器按时代可划分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
明代玉器多数为明宫遗存及清代宫廷的收藏,是研究明玉最重要的材料。
大量的清代玉器主要为清代宫廷用玉及各级官吏进贡的玉器珍玩,囊括了清代玉器的方方面面,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玉器的制造、使用和文化内涵。
明青玉带皮异兽长8.2cm,高4.1cm明白玉微浸单耳荔枝匜口径11.5cmX6.5cm,底径6.5cmX4.5cm,高6cm明青玉镂雕枝叶葵花杯口径13.9cm,高8.8cm明玉卧鹿寿星山子长8.5cm,宽5cm,高11.5cm明玉九螭璧直径20.4cm,孔径5.8m,厚2cm明玉双管式笔插高21.9cm,大口径5.5-6cm,小口径4.5-4.7cm明早期白玉蟠龙环佩宽6.8cm,高6.7cm,最厚4.5cm虽然明代的玉质普遍不是很好,但做工非常好。
明代晚期的时候,中国文人特别注重内心的修养,要求大量的生活用具,尤其是文玩都非常有趣。
所以明晚期的玉器,带有明显的生活情趣、强调和谐的内容就比较多。
入清以后,当乾隆打开了新疆玉的通道之后,玉质马上就提高了。
清青玉涉水戏童渔翁高10.9cm,宽9.1cm,厚5.7cm清青玉甪端高12.5cm,长19cm,宽8cm清青玉王羲之爱鹅图意山子高12cm,宽28.5cm,厚9.4cm清白玉合符直径6.3cm,厚(合)1cm清白玉十二月令组佩璧径11.3cm,钟形长6.4cm,宽5.5cm,厚0.6cm清白玉夔龙纹佩最长7.9cm,最宽5.9cm,厚0.8cm清乾隆白玉镂雕龙螭斧式佩长13.2cm,宽5.7cm,0.7cm清黄玉荷叶式花插高14.5cm,宽9cm,厚5.5cm清青玉莲藕鹭鸶高15.5cm,长31.4cm,厚3cm清白玉羊首耳瓶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清乾隆白玉乾隆御临兰亭册长7.6cm,宽5.5cm,厚1.6cm清乾隆青玉召夫鼎通高25,口径13.8×20.9cm,足径17.4×11cm清乾隆青玉卧马长13.3cm,宽7.8cm,高7.5cm清嘉庆玉羊首提梁壶通梁高16.8cm,通盖高10.1cm,口径8.9cm,足径6.8cm在元代以前玉器中,有当代考古发掘的精品及传世古玉中的珍品,包括了新石器时代至元代各历史时期的典型作品,其中一些精品原为清代宫廷珍藏,世所罕见。
中国古代玉器图集一.玉圭玉圭《说文》中称的“剡上为圭”指的是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
圭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工具石铲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学界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许多玉铲及方首长条形玉器都定名为圭。
真正标准的尖首形圭始见于商代而盛行于春秋战国。
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礼器,被广泛用作“朝觐礼见”标明等级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
《周礼》记载圭有多种形制、多种用途,现在考古实证材料还不能予以证实,不少问题有待研究。
战国以后圭在社会上就不再流行,各代帝王在遵循古制、点缀朝廷的威仪时曾制造过,但绝大多数没有流传下来。
今日所见玉圭基本上是商周至战国的作品。
清代伪古玉中有少量圭形作品。
圭的形制特点因时代不同、种类相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别,新石器时代的“玉圭”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真正的圭。
这种长条形、平首带穿的玉器多见于龙山文化,以素面为多,少数在下端饰有阴线弦纹,精美者刻有兽面纹。
纹饰系用利石刻成,有明显的刻划痕迹。
真正的玉圭见于商代,有两种形式,一种平首,圭身饰双钩弦纹,另一种尖首平端,近似后代的圭。
周代玉圭,以尖首长条形为多,圭身素面,尺寸一般长1 5至20厘米。
战国时期出土的圭数量较多,其中不少是石制的。
圭身宽窄大小不一,现今所见的均为光素。
山西侯马盟誓遗址所出的盟书均书写于不规则的石圭上。
汉代玉圭己从社会日常生活中消失,只有王公贵族为了显示其地位,才特别雕造了少量的玉圭。
宋以后,历代都有不少仿制品。
明代玉圭呈尖首平底状,有的器表满布浮雕的谷纹或蒲纹,有的阴刻出四山纹,寓安定四方。
战国玉圭附:玉圭的用法周天子为便于统治,命令诸侯定期朝觐,以便禀承周王室的旨意。
为表示他们身份等级的高低,周王子赐给每人一件玉器,在朝觐时持于手中,作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比如,通过不同尺寸的圭,显示了上至天子、下到侯位的不同等级;同时不同尺寸的圭加以不同的名称(如镇圭、桓圭、信圭、躬圭)等,也显示了周室安邦理国的信念。
不同名称的圭是赋予持有不同权力的依据,如:珍圭——召守臣回朝,派出传达这个使命的人必须手持珍圭作为凭证;遇自然灾害,周天子派去抚恤百姓的大臣所持的信物,也为珍圭;谷圭——持有者行使和解或婚娶的职能;琬圭——持有者行使嘉奖的职能;琰圭——持有者行使处罚的职能。
古玉年代划分咱们聊聊古玉,那可是件有意思的事儿。
古玉,顾名思义,就是古时候人们玩的玉,年头儿久了,就成了咱们今天说的古董。
这玉啊,跟时间赛跑,越跑越有味道,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香。
说起古玉的年代划分,那可真是个大学问,得有点耐心和细心才能整明白。
咱们不整那些高深莫测的词儿,就用大白话聊聊。
最早的时候,大概在新石器时代,那时候的人们还没那么多规矩,玉就是块石头,但得是好石头,得能打动人心。
他们磨啊磨,刻啊刻,把玉变成自己心中的图腾和信仰。
那时候的玉,简单、质朴,却充满了原始的力量和美感。
咱们现在看到的红山文化的玉龙、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是那个时代的宝贝,看着就让人心生敬畏。
到了商周时期,玉的地位可就高了,成了王权、神权的象征。
那时候的玉,做得那叫一个精致,纹饰复杂,线条流畅,看着就让人眼花缭乱。
尤其是那些玉璧、玉璜、玉戈,还有那些个玉人、玉兽,简直就是艺术品中的艺术品。
这时期的玉,不仅美,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
再往后,就到了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这玉啊,就跟咱们的历史一样,一直在变化,一直在发展。
每个朝代的玉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比如春秋战国的玉器,造型生动,线条活泼;秦汉的玉器,大气磅礴,充满了力量感;唐宋的玉器,则更加追求意境和美感,讲究“以形写神”;元明清的玉器,那就更不用说了,工艺精湛,巧夺天工,简直就是人间瑰宝。
这些古玉啊,就像是一个个时间的信使,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却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每当我们拿起一块古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那玉上的每一道痕迹,都像是古人的低语,告诉我们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所以啊,咱们在欣赏古玉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它的美,更要感受到它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这古玉啊,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咱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咱们得好好珍惜这些宝贝,让它们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玉器的鉴定--历代玉器特征文章来源:玉器网『良渚文化玉器』公元前5000年-2300年,这几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玉器均以小型的饰物、玦、环、璜、坠、管等为主。
玉器的装饰和使用情况与巫术礼仪有关,由初始的装饰物,向神异灵物演变的轨迹。
玉器作为灵物崇拜的表征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良渚文化玉器以玉镯、佩、珠、管、装饰品数量最多。
并有玉璧、玉琮、璜、环、瑗、钺等礼器及梯形,半圆形,三叉形冠等。
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昌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泛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色浆壳)与人工上蜡或机器打磨的光泽有别。
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鉴别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手法是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
一般的目测,可以从良渚玉器质地入手;真正的优质良渚古玉,质地细密坚韧,器表泛宝石光泽,晶莹光泽。
触之手感平滑,与人工上蜡或机器找磨的光泽不同。
玉色以黄绿为基调,少量为淡赭红色。
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绿色的筋状条斑、颜色驳杂、质地并不纯净。
在工艺上有粗放和精致两种。
制作精致的,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旋钻的痕迹;粗放型则有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
鉴定良渚玉器最重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艺。
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气,极为精密严整。
此外,抛光工艺考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点。
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
用现代机器快速切割、抛光,器面和轮廓转折则显得生硬,而且在细微处往往加工不到位。
琢磨纹饰也粗重生硬,图案结构松散,笨拙。
『红山文化玉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另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目前发现的玉器,不但类型很多,反映了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巫灵崇拜的联系。
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为岫岩玉(蛇纹石)硬度4-6,呈油脂光泽,有黄绿或淡黄色。
明清古玉的“砣工”(1)谈谈问题之一:“砣工”是指古代至建国后七十年代前制玉的工具。
在未有现代电开工具如电钻、电砂轮、电磨具呈现以前,用皮带、木架、铁架支撑人制砂轮或磨具、及解玉砂组合而成运用的一种人工制造的半机械“砣具”,采用手把、脚踩并用。
用此类工具制造的工艺就叫“砣工”。
研讨古玉的专家通常会以察看能否“砣工”制造为审定一个规范。
目前仿古玉器,能够模拟外型、纹饰、图案,以至伪造人工沁色(其实沁色是无法仿制的,因认真研讨很容易发现漏洞),说到砣工制造工艺,更是无法仿制。
由于砣工制造需求破费时间、精神等本钱,急巧近利的仿古玉者是不可能破费那如此多精神、时间去制造低价的所谓古玉。
顺便谈谈如何区分“砣工”?砣工制造的玉器,会在玉器外表留下“痕迹”,研讨专家通常采用高倍放(最好四十倍)大镜察看,有以下特征:第一点:“线条柔顺”,因砣工制造是用脚工带动皮轮,工具转动速度慢;手工把玉用解玉砂在砣轮下碾琢,线条是一点点构成,所以线条十分柔顺。
第二点:“线条外形两头尖、中间宽”,因砣具扁轮(砂轮)碾磨而成,就会呈现此特征。
第三点:“线条边缘无毛碴崩裂”,因砣工制造速度迟缓,而现代电开工具以每秒约万转快速打磨使产生高热和强力震动,线条就会呈现“崩裂、毛碴”现象。
不过,目前不少专业仿制师曾经制造一种可调慢速的电开工具,替代砣具制造琢玉,造出的工艺特征仿如砣工琢玉般,线条十分柔顺,玉器也十分精巧,当然也一样值得珍藏。
第四点:砣具随不同时期而有所改良,所制造出来的玉器砣工线条在每个时期也有所不同:如“商西时期”的线条特征为“宽扁型”,认真研讨在其线条沟底还可发现“细密的线痕”,这是其它时期所没有的;如“汉代时期”的线条就有“游丝雕,即若隐若现’跳刀法”的线条;如“明代时期”的线条,通常可发现“出毛头”、“宽窄不一”的现象,号称“粗大明”。
(2)谈谈问题之二“解玉砂打磨痕迹”前述“砣工”引见过,因砣工制造是采用砣具与解玉砂碾琢,或采用解玉砂碾磨玉器,其作用是碾琢线条和刨光玉器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