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与物性》《固体物理》教学方案表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3
《固体物理学教案》PPT课件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固体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其宏观表现,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晶体结构、电子分布、能带结构等基本内容。
3. 理解固体物理学的宏观性质及其微观解释。
4. 熟悉固体物理学在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固体物理学概述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固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2. 晶体结构晶体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分类与空间群晶体的生长与制备3. 电子分布与能带结构电子分布的基本理论能带结构的类型及特点能带的调控与应用4. 固体物理学的宏观性质导电性、热导性、光学性质磁性、超导性、半导体性质力学性质与缺陷化学5. 固体物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材料科学与固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与固体物理学纳米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PPT课件进行讲解,结合实物图片、动画等直观展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3. 布置适量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习题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固体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表达能力等。
3. PPT课件制作与讲解:评价学生对固体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固体物理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案设计6. 晶体的基本性质晶体粒子的排列与周期性晶体的对称性晶体的力学性质晶体的热性质7. 电子态与能带理论电子在晶体中的分布能带理论的基本概念能带的类型与特性能带结构与材料性质的关系8. 固体能谱学X射线衍射与晶体学电子显微学光学光谱学核磁共振谱学9. 磁性材料磁性的基本类型磁畴与磁化过程磁性材料的性质磁性材料的应用10. 结论与展望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当前固体物理学的研究热点固体物理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固体物理学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七、教学策略6. 通过实物模型和显微镜观察晶体结构,增强学生对晶体对称性和排列规律的理解。
固体物理优秀教案标题:固体物理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建议在数节课中完成。
教案目标:1. 理解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固体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固体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设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约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引起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块冰、一根铁棒、一块木头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步:知识导入(约15分钟)介绍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固体的分子结构、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固体的热胀冷缩等。
通过图示和简单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第三步:实验探究(约30分钟)安排一系列与固体物理相关的实验,例如:1. 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测量不同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长度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探究固体的导热性质:学生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热传导的基本原理。
3. 探究固体的电导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测试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并探讨导电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并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并总结实验结果。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约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为什么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为什么金属是良好的导热体?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步:拓展延伸(约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固体物理的相关知识。
例如,推荐一些相关的实验视频、科普文章或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
高中物理固体的教案目标:了解固体的特性、结构和性质,能够解释固体的各种现象和行为。
重点:固体的结晶、密度和硬度。
难点:固体的晶体结构和固体的性质之间的联系。
教学内容:1. 固体的特性和分类2. 固体的结晶和晶体结构3. 固体的密度和硬度4. 固体的弹性和塑性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呈现一些固体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感受固体的存在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特性。
二、讲解(15分钟)1. 固体的特性和分类:讲解固体的定义、分类和特性,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
2. 固体的结晶和晶体结构:介绍固体的结晶过程和晶体结构的种类,引导学生了解固体内部结构的组成。
三、实验(20分钟)1. 实验一:测量不同固体的密度,让学生了解密度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2. 实验二:使用不同硬度的物体进行碰撞实验,让学生观察物体的硬度对碰撞结果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固体的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梳理并巩固学过的知识点。
五、拓展(10分钟)让学生探究不同固体的弹性和塑性特性,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其他性质和应用。
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针对学过的知识点,对固体的各种性质进行总结,并展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评估方式:1.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质量2. 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3. 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深度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密度计、不同密度的固体样品、硬度测试仪等2. 图片和视频资源:展示固体的结晶形态和晶体结构3. 文字资料:固体的相关知识介绍和拓展阅读教学反思:1.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观察固体的各种性质,加深对固体物理的理解。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高中物理固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固体的分类和特点。
3. 理解固体的结构和性质与固体的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固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难点:固体的结构和性质与物理特性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块体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固体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固体,固体的特点有哪些。
二、讲解固体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固体是什么?固体是一种物质的形态,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并且不易流动。
2. 固体的特点:密度大、形状不易改变等。
三、固体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1. 按照原子排列方式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2. 晶体的特点:有规则的结构和对称性。
3. 非晶体的特点:无规则的结构和无法形成重复图案。
四、固体的结构和性质(15分钟)1. 固体的结构:晶体由周期性排列的晶格结构所构成。
2. 固体的性质:受力学性质、热学性质、电学性质等。
五、实验演示(1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固体的不同性质并做记录。
六、课堂讨论(10分钟)让学生讨论固体的应用、固体的特点如何影响其应用等问题。
七、总结(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固体的概念、分类、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详细讲解,在实验演示和课堂讨论中能够加深学生对固体的认识。
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
固体物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次固体物理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固体物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固体的性质和特点。
学生应该能够:1.掌握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2.了解固体物理的基本性质;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4.加深对物质性质和物态变化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2.1 固体物理的概念1.物质的构成;2.固体的定义;3.固体的分类。
2.2 固体物理的性质1.固体物质的密度;2.固体物质的硬度;3.固体物质的弹性;4.固体物质的导电性;5.固体物质的热传导性。
2.3 固体物理的实际应用1.固体材料的力学性能;2.固体材料的热学性能;3.固体材料的电学性能;4.固体材料的磁学性能。
三、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分为两个部分:3.1 理论讲解首先讲解固体物理的概念和性质,介绍固体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需要举例说明,让学生了解如何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物理学知识。
3.2 实验操作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固体物理的性质。
可以安排以下实验:1.用一块铁板在两字夹板中制成贝壳形;2.用钛合金板弯曲后,恢复到原来的形状;3.用与红外线相同波长的激光穿过水晶管;4.反复将弹簧挤压,测量弹簧周围的磁场强度。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初步认识还很浅显,需要在讲解中加入更多例子。
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了固体物理的性质,但是部分实验需要深入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加强实验记录和分析总结。
下一步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准备课前预习材料,增加对固体物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战性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固体物理的知识,拓宽应用领域。
固体物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固体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1.1 固体物质的结构特点1.2 离子晶体、金属晶体和共价晶体的结构及其特征1.3 各种晶格结构的几何和物理性质2. 固体物理的热学性质2.1 热传导及固体的热导率2.2 固体的热膨胀及其应用2.3 热容与固体热力学性质2.4 固体的热导电和热辐射现象及其应用3. 固体物理的电学性质3.1 电导率与导体的性质3.2 半导体物理学基础3.3 超导体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4 介电材料的特性和应用4. 固体物理的光学性质4.1 固体的吸收、散射和透射4.2 衍射和干涉现象及其应用4.3 光导纤维和光波导的原理和应用5. 固体物理的量子力学性质5.1 电子能带理论和晶体中的能带结构5.2 固体中的声子和声子态密度5.3 固体中的磁性和费米液体理论6. 固体物理的其他专题6.1 固体中的输运现象与能带理论6.2 固体材料的结构调控与性能优化6.3 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物理特性6.4 固体物理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演示、图例和实例解释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 实验教学:设计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实验动手和思维的能力。
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讨论、合作和演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 综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固体物理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探讨。
四、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提交和实验报告等。
2. 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固体物理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3.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固体物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高二物理课《固体》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二物理教材《固体》章节,主要详细内容包括:固体的基本概念、晶体结构和特性、非晶体特性及其与晶体区别、固体的力学性质和热学性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固体的基本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特性及其区别。
2. 学会分析固体的力学性质和热学性质,并能运用相关概念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晶体结构、固体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重点:固体基本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固体性质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固体实例,引发学生对固体性质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习晶体结构。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固体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让学生亲身体验。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固体性质的运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固体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固体的基本概念2. 晶体结构及特性晶体的定义晶体结构晶体特性3. 非晶体特性及与晶体的区别4. 固体的力学性质和热学性质5. 例题解析6.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固体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2)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举例说明。
(3)根据固体性质,解释下列现象:A. 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是如何形成的?B. 为什么金属丝在拉伸过程中容易断裂?2. 答案:(1)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压缩的物质。
分类:晶体、非晶体。
(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A. 晶体:具有有序的、周期性的原子或分子排列。
B. 非晶体:没有有序的、周期性的原子或分子排列。
举例:水晶(晶体)、玻璃(非晶体)。
高二物理课《固体》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二章《固体》,内容包括:2.1固体的基本概念,2.2固体的微观结构,2.3固体的物理性质。
重点讲解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的特点,以及固体的弹性、塑性和脆性等物理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固体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固体的微观结构,固体的物理性质。
难点:晶体、非晶体和准晶体的区别,弹性、塑性和脆性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晶体模型、非晶体样品、弹性球、塑料尺、玻璃棒等。
2. 学具:每组一份晶体模型、非晶体样品,每人一把塑料尺、一块弹性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晶体和非晶体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固体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固体的分类。
3. 新课讲解:(1)晶体:介绍晶体的特点,展示晶体模型,让学生观察晶体的微观结构。
(2)非晶体:介绍非晶体的特点,展示非晶体样品,让学生了解非晶体的微观结构。
(3)准晶体:简要介绍准晶体的概念。
(4)固体的物理性质:讲解弹性、塑性和脆性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固体的物理性质。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固体的相关计算。
5.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固体2. 板书内容:(1)固体的基本概念(2)固体的微观结构1)晶体2)非晶体3)准晶体(3)固体的物理性质1)弹性2)塑性3)脆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简述固体的弹性、塑性和脆性。
(3)教材课后习题2、3、4。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基本概念、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区分晶体和非晶体方面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固体物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固体物理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课程教学目的:(一)课程目标:通过固体物理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晶体内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运动的物理图像及其有关模型,掌握晶体内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及其与晶体宏观性能的物理联系,深刻理解晶体宏观性能的微观物理本质,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固体物理学各种专门问题及相关领域的内容建立初步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第一章晶体结构【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晶格结构的实例、非晶态和准晶态的特征;理解和掌握晶体结构的周期性特征及其描述方法;理解和掌握晶体结构的对称性特征及其描述方法;理解和掌握倒格子的定义及其与正格子的关系;熟悉有关晶体结构的基本分析与计算。
借助于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建立起晶体结构特征的直观图像。
第二章晶体的结合【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晶体结合力的一般性质;掌握晶体的结合类型与特征;理解元素和化合物晶体结合的规律性;掌握离子晶体的结合能、体积弹性模量的计算;掌握范德瓦耳斯晶体的结合能、体积弹性模量的计算。
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吸引与排斥的矛盾的差别和对立统一是认识与理解固体的结合规律与性质的关键,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章晶格振动与晶体的热学性质【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能够使学生理解简谐近似、格波概念、声子概念;理解玻恩-卡曼边界条件;了解三维格波的一般规律、晶格振动的非简谐效应;了解确定晶格振动谱的实验方法;掌握一维单原子、双原子晶格振动的格波解与色散关系;掌握晶格振动模式密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晶格热容量的量子理论、掌握爱因斯坦模型与德拜模型;理解格林爱森近似、掌握晶格状态方程。
结合例题分析和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能带理论【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晶体能带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理解布洛赫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掌握晶体能带的基本特征;熟悉克龙尼克—潘纳模型的求解与结论;熟悉布里渊区、费米面等基本概念;了解平面波方法、赝势方法;掌握近自由电子近似方法及其结论;掌握紧束缚近似方法的运用;掌握能态密度的计算方法。
高二物理课《固体》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二章《固体》,内容包括:2.1固体的基本概念;2.2固体的微观结构;2.3固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特点,掌握固体的微观结构和物理性质,为后续学习固体物理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晶体的微观结构及其对固体性质的影响,理解固体的物理性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固体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的物理性质。
教学重点:固体的基本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固体的物理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晶体模型,非晶体样品。
2. 学具:笔记本,教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固体的基本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固体的微观结构。
3. 知识讲解:a. 固体的基本概念: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b.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有序的微观结构,非晶体无序。
c. 固体的物理性质:晶体具有各向异性,非晶体具有各向同性。
4.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晶体的物理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等,让学生了解固体物理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例题讲解:讲解晶体物理性质的相关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固体的基本概念2.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3. 固体的物理性质4. 晶体物理性质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b. 列举三种固体的物理性质,并说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性质掌握较好,但在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固体物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物质的物理性质、微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理解材料的性质、开发新材料以及推动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固体的结构、晶格振动、电子态、电导、热导等物理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晶体结构、晶格振动、晶体结合、能带理论、电导理论等。
2、培养学生运用固体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固体物理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晶体结构晶格的周期性和对称性晶体的布拉菲晶格和原胞晶体的倒格子和布里渊区常见晶体结构的特点和实例2、晶格振动一维单原子链和双原子链的晶格振动晶格振动的量子化和声子固体的比热理论晶格振动的光学性质3、晶体结合离子晶体、共价晶体、金属晶体和分子晶体的结合类型和特点晶体结合能的计算元素和化合物晶体结合的规律4、能带理论布洛赫定理近自由电子近似和紧束缚近似能态密度和费米面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结构5、电导理论金属电导的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半导体的电导特性霍尔效应和磁阻6、热导理论固体热导的机制热导率的计算和影响因素7、晶体的缺陷点缺陷、线缺陷和面缺陷的类型和特点晶体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影响8、固体的磁性原子磁矩和物质磁性的分类铁磁性、亚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的特点和理论磁畴和技术磁化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固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晶体结构、能带结构等抽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结合实际例子和科研成果,阐述固体物理学在材料科学、电子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讨论针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构和物性教学大纲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一)课程地位结构和物性是应用物理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
通过结构和物性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使学生了解化学和物理学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克服过去物理专业课程安排只重视物理规律,忽视具体物性即所谓“有理无物”的传统作法,有利于改善物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达到应达到以下的目标:1.使学生能深入的了解分子和物质的结构,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可以从物质的结构出发,利用化学原理,对其物理性质进行半定量的描述性的阐述。
学会用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去解决物质材料中的一系列物性问题。
3.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物理和化学间的沟通、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提升其整体科学素质。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学、课堂讨论、课外作业。
课堂教学物质的结构,相应的基本化学原理,分析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课堂讨论物理或化学现象的解释。
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结构与物性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方法、从物质结构的高度理解物质的性质,该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质了解:化合物的周期性质,原子光谱和电子能谱的应用。
理解: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多电子原子结构。
掌握:原子分子的组成,微观粒子运动的描述方法和量子效应,氢原子的结构。
第二章化学键和分子结构了解: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表示法,氢键。
理解:共轭分子中的离域π键、金属键、配位键、离子键,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大小和形状。
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化学键类型,H原子的结构和共价键的本质,分子轨道理论和共价键类型,双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章氢和氧的化学了解:溶液,酸和碱,氧化还原反应。
理解:氢、氧、水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
掌握:氢、氧、水的结构和性质。
第四章碳和氮的化学了解:氮的氧化物,生物有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