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 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 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预读课文
• 一、作者知多少 • 二、字词我掌握 • 三、断句我能行
作者知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 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王临川集》、 《王文公集》等。
(代词,指代书具)
) ) 自
于
环谒于邑人( 到 于舅家见之( 在
泯然众人矣( … …样子) 然 父利其然也( 这样 )
为
自为其名
(作,题写)
其实以养父母 (作为) 收族为意
特殊句式:
⒈“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 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⒉“还自扬州”
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 州还”:从扬州回家。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 (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 的名字。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 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 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