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初期)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34
⽬目录第1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0.1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0.2⽊木构架的特⾊色0.3单体建筑的构成0.4建筑群的组合0.5建筑与环境0.6建筑类型0.7⼯工官制度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1.2奴⾪隶社会建筑1.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第2章城市建设2.1概说2.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2.3地⽅方城市的建设第3章住宅与聚落3.1概说3.2实例例第4章宫殿、坛庙、陵墓4.1宫殿4.2坛庙4.3陵墓第5章宗教建筑5.1概说5.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5.3佛塔经幢5.4⽯石窟摩崖造像第6章园林林与⻛风景建设6.1概说6.2明清皇家苑囿6.3明清江南私家园林林6.4⻛风景建设第7章建筑意匠7.1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7.2选址与布局7.3审美与建筑设计第8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8.1台基、踏道、栏杆、铺地8.2⼤大⽊木作8.3墙壁8.4屋顶8.5装修8.6⾊色彩与装饰第9章清式建筑做法9.1⼤大⽊木作9.2⽯石作与瓦作9.3⼩小⽊木作9.4彩画作第2篇近代中国建筑(1840—1949年年)第10章建筑发展概况10.1近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10.2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第11章城市建设11.1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11.2近代城市的主要类型11.3近代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海11.4旧都北北京的近代演进11.5⾸首都南京的规划、建设第12章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12.1居住建筑12.2公共建筑12.3⼯工业建筑12.4建筑技术第13章建筑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机构13.1近代建筑制度的建⽴立13.2建筑教育13.3建筑设计机构和近代中国建筑师第14章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14.1洋式建筑:折中主义基调14.2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14.3现代建筑:多渠道起步第3篇现代中国建筑第15章现代中国建筑发展概述15.1历史的格局15.2历史分期及各期建筑状况15.3建筑类型及技术的发展变化第16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16.1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概况16.2⾃自律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6.3放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第17章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17.1⾃自律律时期的作品与思潮17.2开放时期的作品与潮流第18章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18.1建筑教育18.2建筑学术活动第19章台湾、⾹香港、澳⻔门的建筑19.1现代台湾的建筑19.2现代⾹香港建筑19.3现代澳⻔门建筑附录附录1古建筑名词解释附录2课程参考书⽬目附录3中国历史简表附录4中国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附录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一、中国古代建筑概况1、我国古代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
3、中国古代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群组织、园林设计、民居、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的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有卓越的创造,形成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
二、中国古建发展阶段1、原始社会阶段(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是建筑形成的初期。
历经原始人群阶段,母系社会—仰韶文化,父系社会—龙山文化。
2、奴隶社会阶段(公元前1世纪—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开始。
我国大规模的建筑活动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
这个时期城市、宫殿建筑从产生到发展。
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春秋。
我国奴隶社会建筑特点:(1)城市、宫殿、陵墓建筑形成并在平面布局上已形成了均衡对称。
(2)形成了木构架外观形式与固有特征。
(3)建筑制度、工官制度建立。
(4)建筑施工方法上的手段。
五法:“矩定方、规定圆、绳定直、水定平、垂定正。
”(5)、建筑材料:瓦、砖3、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前期)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城市、宫殿建筑,并且园林建筑、佛教建筑出现。
(中期)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成熟时期,无论在城市建设、木架建筑、砖石建筑、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巨大发展。
(后期)元、明、清(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较迟缓,各时期建筑发展虽缓慢、但均有所进步。
各朝代概况一、商(公元前475年—公元1911年)特征: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阶段。
三、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此阶段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的限制已失去控制。
城市规模扩⼤是这⼀时期的特点。
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城南北长5公⾥、东西宽约4公⾥,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轴相碰,⼈肩相摩。
⼤城西南⾓有⼩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达16m的夯⼟台。
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号宫殿是⼀座以夯⼟台为核⼼,周围⽤空间较⼩的⽊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
该建筑具有采暖、排⽔、冷藏、洗浴等设施,显⽰了战国时期⾼级建筑已达到的⽔平。
当时的⽊⼯技术,从近年河南、湖南等地出⼟的战国墓的棺椁上,可看到已有形式多样的榫卯,说明⽊⼯已达到很⾼的⽔平。
在河北平⼭县的战国中⼭王的墓中出⼟了⼀块铜板错银的“兆域图”,该图⼤体上是按⼀定⽐例制作的,有名称、尺⼨、地形位置的说明,并有国王诏令。
此图被誉为中国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建筑总平⾯图。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始皇灭六国,统⼀天下。
他每灭⼀国,就在咸阳北坂上仿建那⼀国的宫室,这在建筑技术,建筑风格上起到了交流融会作⽤。
秦代的都城与宫殿均不遵周礼,⽽是在跨渭⽔南北⼴阔地区,弥⼭跨⾕地修建。
脍炙⼈⼝的阿房宫是秦始皇拟建的朝宫的前殿。
《史记》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丈,上可以坐万⼈,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殿下直抵南⼭。
表南⼭之巅以为阙。
络为复道,⾃阿房渡渭、属之咸阳……”。
把数千⽶以外的天然地形,组织到建筑空间中来。
这种超尺度的构图⼿法,⽓魄之⼤,正是秦这个伟⼤帝国⽓势的反映。
秦始皇的陵墓——骊⼭陵,尚未进⾏考古发掘,陵体遗存边长350余⽶,残⾼仍在43m以上。
附近农民耕地时,常有⼀些建筑构件出⼟,近年在墓东侧发掘出的“兵马俑”,轰动世界,“秦俑学”已成为⼀种专门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