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遗传的基本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312.50 KB
- 文档页数:11
遗传学三个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
遗传规律有三大规律,分别是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连锁、交换定律。
第一规律,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它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活动的,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因此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
第二规律,是自由组合定律,就是当具有两对或者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此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
第三个定律,就是连锁与互换定律,连锁与互换定律是指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成为连锁遗传。
连锁遗传定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状遗传基因的载体,通过交换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的顺序,呈直线排列。
第一部分命题区域3 第二讲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课时跟踪一、选择题1.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
若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
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体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解析:选D 由F2中红花∶白花=272∶212≈9∶7,F1测交子代中红花∶白花≈1∶3,可以推测出红花与白花这对相对性状受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假设为A、a和B、b),C项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基因型A_B_表现为红花,其他基因型表现为白花。
亲本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基因型为AaBb,F2中红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B项错误;F2中白花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项错误,D项正确。
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会导致子二代不符合3∶1性状分离比的情况是( )A.显性基因相对于隐性基因为完全显性B.子一代产生的雌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数目相等,雄配子中也相等C.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雌配子无差异D.统计时子二代3种基因型个体的存活率相等解析:选C 子一代产生的雄配子中2种类型配子活力有差异,则子二代不符合3∶1的性状分离比。
3.(2019·新疆二模)家鼠的灰毛和黑毛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灰毛对黑毛为显性。
现有一只灰毛雌鼠(M),为了确定M是否为纯合子(就毛色而言),让M与一只黑毛雄鼠交配。
得到一窝共4个子代。
不考虑变异,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若子代出现黑毛鼠,则M一定是杂合子B.若子代全为灰毛鼠,则M一定是纯合子C.若子代中灰毛雄鼠∶黑毛雌鼠=3∶1,则M一定是杂合子D.若子代中灰毛雄鼠∶黑毛雌鼠=1∶1,则M一定是杂合子解析:选B 灰毛对黑毛为显性,灰毛雌鼠M与一只黑毛雄鼠交配,得到一窝共4个子代,若子代出现黑毛鼠,则M一定是杂合子,A正确;因子代的数量非常少,即使子代全为灰毛鼠,也不能确定M一定是纯合子,B 错误;子代中出现了黑毛雌鼠,说明M必然含有控制黑毛性状的基因,因此,无论子代中灰毛雄鼠与黑毛雌鼠的比例是3∶1,还是1∶1,M都是杂合子,C、D正确。
遗传的基本规律复习笔记一、遗传的第一定律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观察并分类记录杂交第一代(F1)和杂交第二代(F2)中具有各种性状的植株或种子数,进行统计与数学归纳。
2.一对性状的遗传分析(1)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是指让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全部个体都表现显性性状,F1自交,F2个体大部分表现显性性状,小部分表现隐性性状的现象。
(2)测交测交是指将F1杂种与隐性的亲本进行杂交,而证明F1杂种产生两种不同但数目相等配子的杂交方法,实质上是用隐性亲本来测验F1杂种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3)孟德尔对其实验结果提出了诠释的假设:①生物体的遗传特征是由基因决定的。
②每棵植株的每一对相对性状都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③每一个生殖细胞或配子中只含有每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
④每一对基因中,一个来自父本的雄性生殖细胞,一个来自母本的雌性生殖细胞。
在形成下一代新的植株或合子时,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⑤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基因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去。
(4)分离定律的内容在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在一般情况下,配子分离比是1:1,F2基因型分离比是1:2:1,F2表型分离比是3:1。
二、遗传的第二定律1.两对性状的遗传分析独立分配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F1配子形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在一般情况下,F1配子分离比为1:1:1:1;F2基因型比为(1:2:1)2;F2表型比为(3:1)2即9:3:3:1。
2.人类筒单的孟德尔式遗传遗传学家采用分析系谱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简单的孟德尔式遗传,即系谱分析法。
3.颗粒遗传理论颗粒遗传的理论是指每一个基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在有性生殖的二倍体生物中,控制成对性状的基因是成对的,形成配子时,只有成对的等位基因才会相互分离。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导学提纲(7)必修二:遗传的基本规律(2)班级______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1.遗传方式的分析。
2.基因型的判断及概率计算。
自主预习:1.喷瓜有雄株、雌株和两性植株。
G基因决定雄株,g基因决定两性植株。
g-基因决定雌株。
G 对g、g-是显性,g对g-是显性,如:Gg是雄株,g g-是两性植株,g-g-是雌株。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10江苏)[]A.Gg和G g-能杂交并产生雄株 B.一株两性植株的喷瓜最多可产生三种配子C.两性植株自交不可能产生雌株D.两性植株群体内随机传粉,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比例高于杂合子典型例题:2. (10江苏)(7分)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回答(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⑴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乙病的遗传方式不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II-4、II-6不携带致病基因,按照甲、乙两种遗传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请计算:①双胞胎(IV-1与IV-2)同时患有甲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
②双胞胎中男孩(IV-I)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女孩(IV-2)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慨率是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3. (09江苏) (8分)在自然人群中,有一种单基因(用A、a表示)遗传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1/10000,该遗传病在中老年阶段显现。
1个调查小组对某一家族的这种遗传病所作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遗传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该种遗传病最可能是__________遗传病。
年高考生物专题辅导与训练四第2讲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 豌豆的高茎对矮茎是显性,现进行高茎豌豆间的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 若后代中的全部高茎豌豆进行自交,则所有自交后代中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的比为 ()2. 苏格兰牛的耳尖V 形与非V 形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以下是苏格兰牛耳尖性状遗传的家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V 形耳尖公牛 □非V 形耳尖公牛 OV形耳尖母牛O 非V 形耳尖母牛A. V 形耳尖由X 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B. 由川2的表现型可推断1山为杂合子C. 1113中控制非V 形耳尖的基因可来自「D. 1112与川5生出V 形耳尖子代的可能性为1/33. 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3 : 1B. 5 : 1C.9 : 6D. 1 : 1■rr912345A. 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 11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 Ils 和Ils 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D. III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4•南瓜果实的颜色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 和a )控制的,用一株黄色果实南瓜和一株白色果 实南瓜杂交,子代(FJ 既有黄色果实南瓜也有白色果实南瓜,让R 自交产生的F2的表现型如 图甲所示。
为研究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和花的顶生与腋生性状的遗传规律,设计了两组纯种 豌豆杂交实验,如图乙所示。
根据图示分析,说法错误的是 ( )A. 由图甲③可知黄果是隐性性状,白果是显性性状O 正常女□正常男■I 患病男B. 图甲P 中黄果的基因型是aa,F 2中黄果与白果的理论比例是5 : 3C. 由图乙可知花的着生位置和茎的高度各由一个基因控制,都遵循基因分离泄律D. 图乙中F,所有个体的基因型相同,该实验中亲代的腋生花都需进行去雄处理5. (xx •南京模拟)下图为某家系中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 病。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教学目的】掌握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重点难点】1、重点:(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2、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言1、已学生物的遗传物质——核酸(主要是DNA)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结构、功能遗传物质控制性状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2、回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二、讲解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P21文字及表)1、性状:生物个体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征或特性的总称2、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课本P21表课练P13:4三、讲解性状和相对性状与控制基因不同性状受不同基因控制。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都成对存在;在生物的有性生殖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一般都成单存在。
同一性状的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如:D—d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
如P25图四、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课本P25第二段)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这一定律是由遗传学之父——奥国科学家孟德尔发现的,被孟德尔称为基因的分离定律。
五、孟德尔是如何通过科学实验发现这一定律的?——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实验方法、过程、现象及结果(课本P21图)P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 P ——亲代×——杂交 F1 全部高茎——自交F1 ——子一代F2 ——子二代F2 高茎矮茎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数量比 3 1 (课本P22表)性状分离(实际与理论比的关系)2、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基因分析)课本P25图解P 高茎×矮茎显性基因——D 隐性基因——d等位基因——D—d (概念见课本P22)Gm 配子中只含有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F1 恢复成对的基因,且显性基因对隐性基因有显性作用Gm 等位基因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类型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的性状类型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小结:(1)F1中:只有一种表现型、一种基因型、全部是杂合子(2)F2中:二种表现型:高茎:矮茎 = 3 : 1三种基因型:DD : Dd : dd = 1 : 2 : 11/2是杂合子、1/2是纯合子、显性性状中纯合子占有1/3(3)纯合子自交:稳定遗传、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自交:不稳定遗传、后代发生性状分离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1)方法:让F1(杂合子)与隐性纯合类型相交(2)作用:测定F1配子的种类及比例测定F1基因型判定F1在形成配子时基因的行为(3)理论现象及结果:与预期的设想相符,证实了F1产生D和d两种类型比值相等的配子;后代中:表现型2种,比例:高茎:矮茎 = 1 :1基因型2种,比例:Dd : dd = 1 : 1(4) 结果:理论结果与此同时实验结果相一致。
第二讲 遗传的基本规律考点1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适应范围和验证例1.水稻中非糯性(W)对糯性(w)为显性,非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蓝黑色,糯性品系所含淀粉遇碘呈红褐色。
下面是对纯种的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杂交后代进行观察的结果,其中能直接证明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定律的一项是( )A .杂交后亲本植株上结出的种子(F 1)遇碘全部呈蓝黑色B .F 1自交后结出的种子(F 2)遇碘后,3/4呈蓝黑色,1/4呈红褐色C .F 1产生的花粉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D .F 1测交所结出的种子遇碘后,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考点2 显隐性状和纯杂合子的判断例2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 与a 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牛群中,两基因频率相等,每头母牛一次只生产1头小牛。
以下关于性状遗传的研究方法及推断不正确的是( )A .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无角牛杂交,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有角为显性;反之,则无角为显性B .自由放养的牛群自由交配,若后代有角牛明显多于无角牛,则说明有角为显性C .选择多对有角牛和有角牛杂交,若后代全部是有角牛,则说明有角为隐性D .随机选出1头有角公牛和3头无角母牛分别交配,若所产3头牛全部是无角,则无角为显性考点3自交和自由交配问题例3.现有一豌豆种群(个体足够多),所有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 ,已知隐性纯合子产生的配子均没有活性,该种群在自然状态下繁殖n 代后,子n 代中能产生可育配子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A.2n +12n +1B.2n +1-12n +1 C.2n +12n +2 D.2n -1+22n +1 例4、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 和Aa 个体全部存活,aa 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
现有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 、Aa 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
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
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 和Aa 的比例是( )A.1∶1 B.1∶2 C.2∶1 D.3∶1考点4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例5.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花色分为白色、红色和紫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
现有3个纯合品种:紫色(紫)、红色(红)、白色(白)。
用这3个品种做杂交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上述杂交亲本中,第Ⅰ组F基因型为____________,品种1、2的1表现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
中某紫花植株的基因型,取该植株自交,若后代全为紫花的植株,则其基(2)为鉴别第Ⅱ组F2因型为______________;若后代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其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3)现有纯合品种4,其基因型与上述品种均不同,它与第Ⅲ组的F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1是______________。
变式训练:(1)组别Ⅰ F2中出现新性状的原因是_______ _________。
(2)若上题中另有一对等位基因(C、c)控制茎的高度,那么杂合子高茎植株(Cc)连续自交3代,在产生的后代中,①纯合子与杂合子之比是_____________。
②若子代中基因型为cc的个体因不符合育种要求而被逐代淘汰,那么在F3代所形成的种群中,cc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_。
(3)请画出组别Ⅰ中F1测交的遗传图解。
题型1从性遗传类例6、食指长于无名指为长食指,反之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T S表示短食指基因,T L表示长食指基因)。
此等位基因表达受性激素影响,T S在男性中为显性,T L在女性中为显性。
若一对夫妇均为短食指,所生孩子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是长食指的概率为()A.1/4 B.1/3 C.1/2 D.3/4题型2 复等位基因遗传类例7、某哺乳动物背部的皮毛颜色由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各基因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背部皮毛颜色的控制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性状B.该动物种群中关于体色共有6种基因型、纯合子有3种C.分析图可知,该动物体色为白色的个体一定为纯合子D.若一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异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有三种毛色,则其基因型为A2A 3题型3 胚胎致死遗传类例8、果蝇的灰身和黑身(A、a),刚毛和截毛(D、d)为两对相对性状。
科研小组用一对表现型都是灰身刚毛的雌雄果蝇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其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随后又用这对果蝇进行多次实验,结果如表所示:(1)体色遗传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刚毛和截毛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_,其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亲代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不吻合的原因是基因型为________或________的个体不能正常发育成活。
题型4 基因互作遗传类例9、某二倍体植物的花瓣有白色、紫色、红色、粉红色四种,花瓣颜色的形成原理如图所示。
研究人员将白花植株的花粉授给紫花植株,得到的F1全部表现为红花,然后让F1进行自交得到F2。
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A指导合成的酶发挥作用的场所最可能是________。
该植物花瓣颜色遗传说明基因与性状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授粉前需要去掉紫花植株的雄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掉雄蕊的时间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
(3)F1红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白花∶紫花∶红花∶粉红花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F2中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________。
考点5 关于多对基因及连锁现象的遗传例10、某二倍体高等植物有三对较为明显的相对性状,基因控制情况见表。
现有一种群,其中基因型为AaBbCc 的植株M 若干株,基因型为aabbcc 的植株N 若干株以及其他基因型的植株若干株。
不考虑基因突变、交叉互换和染色体变异,回答以下问题:(1)____种表现型,其中红花窄叶细茎有____种基因型。
(2)若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则M×N,F 1中红花植株占________,红花窄叶植株占______,红花窄叶中粗茎植株占________。
(3)若植株M 体细胞内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如图1所示,则M×N,F 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M×N,F 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1∶1,请在图2中绘出植株M 体细胞内该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例11、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A —a 、B —b 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情况。
假设在通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图所示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9种基因型B .乙图和丙图所示个体分别自交,它们的后代均出现3种基因型C .甲图与乙图所示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8种基因型D .只有甲图所示个体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例12、一位瑞典遗传学家对小麦和燕麦的籽粒颜色的遗传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在若干个红色籽粒与白色籽粒的纯合亲本杂交组合中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况:结合上述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控制红粒性状的基因为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该性状由________对能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
(2)第Ⅰ、Ⅱ组中F 1可能的基因组成有________种,第Ⅲ组中F 1的基因组成有________种。
(3)第Ⅰ、Ⅱ、Ⅲ组F 1测交后代的红粒和白粒的比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例13、小鼠的皮毛颜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其中A/a 控制灰色物质合成,B/b 控制黑色物质合成。
两对基因控制有色物质合成的关系如图:②实验一的F 2中,白鼠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灰鼠中杂合子占的比例为________。
③图中有色物质1代表________色物质,实验二的F 2中黑鼠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在纯合灰鼠群体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黄色雄鼠(丁),让丁与纯合黑鼠杂交,结果如下:突变。
②为验证上述推测,可用实验三F1的黄鼠与灰鼠杂交。
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上述推测正确。
③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分别标记小鼠丁精原细胞的基因A、B及突变产生的新基因,观察其分裂过程,发现某个次级精母细胞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6 伴性遗传及遗传系谱图的概率计算例14、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
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
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和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③如果Ⅱ7和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变式训练1](1)若Ⅱ1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性染色体的异常发生在Ⅰ2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期);写出与异常卵细胞来自同一个初级卵母细胞的3个极体的性染色体的基因组成:__________。
(2)已知Ⅲ1含乙病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上有若干隐性基因,假设这些隐性基因都在他的女儿中表达,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考虑突变和环境因素)。
(3)果蝇的翅形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