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8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瑞金市英才学校语文备课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课时计划第周星期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
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
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
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
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
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1是扣准话题拟新题。
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
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2是下笔扣题开一枪。
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
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
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
中考作文教案【篇一:中考作文复习教案】中考作文复习教案一:切题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
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
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
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XX、XX、XX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
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
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
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
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
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
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
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
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
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
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切题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作文切题的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作文的得分能力,让学生在考试中能够更好地发挥。
3. 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文切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作文切题的方法和技巧。
3. 作文切题的实战训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作文切题的含义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
2. 讲解:讲解作文切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训练: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切题训练,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文切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战训练中的表现和进步。
3. 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作文切题的方法和技巧讲解,以及实战训练题目。
2. 作文评分标准:用于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3. 作文素材库:提供学生作文写作所需的素材和参考。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作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切题的重要性。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作文切题的方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切题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
2.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作文切题的训练。
3. 反馈法: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改进。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讲解或讨论,引入作文切题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作文切题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给出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切题练习。
4. 点评: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出切题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总结本次课程的要点和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作文练习,尝试运用所学切题方法。
3. 收集作文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
八年级作文训练教案切题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误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训练重点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训练难点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误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训练过程一、导入新课。
切合题意,就是要揣摩题目中所蕴含的对写作中心的暗示、选材的暗示、基本内容的暗示、重点的暗示。
二、失误分析。
1.学生根据“失误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误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 教师总结:在切题方面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
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
二是因随意而脱轨。
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
三是因忽视而偏向。
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
三、切题示例分析1.想一想,这些小标题有什么特点?(1)《脸,生命的诠释》小标题一:忧郁之脸,生命的无常小标题二:淡泊之脸,生命的静谧小标题三:沧桑之脸,生命的沉重(2)《“亚洲飞人”的奇迹》小标题一:奇迹的诞生小标题二:奇迹的背后小标题三:奇迹的思考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好处?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
《想念地坛》1。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切题的教案设计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详细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
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二课时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展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根底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构造、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根底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根底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开展等级一层)。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愿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展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
它的详细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
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
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根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
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
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
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
比方,有一总分值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
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存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 。
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1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一—切题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一、课程目标:1. 理解“切题”的概念意义,以及其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2. 掌握切题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二、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一道作文题目:“我的暑假生活”,请学生思考如何展开写作。
2. 引入请学生读出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案,然后和“我的暑假生活”这个题目对比一下,看看自己的思路是否与题目相关。
教师指出:作文首要的任务就是回答题目,而不是“胡说八道”。
所以,在写作之前,我们要进行“切题”。
3. 讲解(1)何为“切题”?“切题”是指在写作之前,认真审题,确定题意,理解要求,以此来找到适合的写作思路和内容,并使整篇文章紧扣主题。
(2)为什么要“切题”?切题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作文的第一步,因为对题目的切实理解和准确解读,直接影响作文的质量和评价。
只有真正抓住题目的要点,把握其含义、范围和要求,才能更好地展开思路,完成文思。
(3)如何“切题”?① 认真读题。
应该阅读题目的几个方面:指导性词语,比如“谈谈……”“评价……”“说明……”等等,这些词语通常表明了文章的写作目标和方向;关键词,如“暑假生活”等等,这些词语通常精确定义了文章的话题和内容;其次注意题目背景,这里主要是指文章的受众和写作目的。
② 确定题目中的关键词。
根据阅读题目时发现了哪些关键词,选定其中审视的关键词,确定文章写作方向和主要内容。
③ 确定文章体裁。
题目中可能隐含着某个体裁,例如“叙述类”题目“我的小学生活”,“议论类”题目“读书的意义”。
此时应根据题目判断应该写哪种文章。
④ 确定文章主旨。
完成以上几个步骤后,整合所拥有的点滴信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
4. 实例演示请老师出示一篇写作题目:“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班的那栋楼有多少节教室?不幸的是,我为此而知道,而且我还不止一次地念叨过这个问题。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切题的教案设计第一章:作文切题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作文切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准确抓住作文题目要点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技巧进行作文切题。
二、教学内容:1. 作文切题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3. 作文切题的实践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作文切题的实例,引起学生对作文切题的兴趣和重视。
2. 讲解:讲解作文切题的含义和重要性,介绍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学生进行作文切题的实践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文切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作文切题技巧的能力。
第二章:如何准确抓住作文题目要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如何准确抓住作文题目的要点。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题目关键词来确定作文立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进行作文题目的分析和练习。
1. 作文题目的分析和理解方法。
2. 作文题目关键词的识别和分析技巧。
3. 作文立意的确定和实践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分析一些作文题目实例,引起学生对如何准确抓住作文题目要点的关注。
2. 讲解:讲解作文题目的分析和理解方法,介绍作文题目关键词的识别和分析技巧。
3. 练习:学生进行作文题目的分析和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如何准确抓住作文题目要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通过分析题目关键词来确定作文立意的能力。
第三章:如何运用各种技巧进行作文切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各种技巧进行作文切题。
2.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技巧进行作文创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练习,提高作文切题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1. 作文切题的常用技巧和方法。
2. 不同技巧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作文切题的实例练习。
1. 导入:通过讲解作文切题的实例,引起学生对如何运用技巧进行作文切题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作文切题的常用技巧和方法,介绍不同技巧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2.能针对写作实际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3.能运用切题提升要诀提升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1.掌握切题得分点的策略和提升要诀。
2.能运用所学知识写作。
教学难点:分析自己作文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及在写作中能运用切题的方法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经过一系列的分类训练后,我们掌握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法,以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类型作文的写法。
从今天开始,我们对中考作文进行专题训练,拟从切题、中心、内容、选材、感情(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一“内容”的范围),结构、条理、语言、表达方式、文体(这五个点属于基础等级三大项之二“表达”的范围),文面(基础等级的又一个评分项),特征、创新(属发展等级一层)。
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专题训练,给你一个成功的支点,愿你的立意更新,构思更美,作文更上一层楼。
今天我们进行第一个专题训练——切题。
它的具体要求是:审准题目,切合题意。
二、学生自主学习“得分点概述”和“得分点策略”,掌握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得分的方法。
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切题”点的得分方法。
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绝大多数把“切题”、“扣题”摆在了首位。
在作文评分的表述中,有许多省市,如北京、四川等地分别将“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列为一类文、二类文的首要标准;也有许多省市,如天津、上海、安徽等地,,将“切题”作为一、二类文的首要标准。
中考作文评卷,依照扣题的程度将文章分为四等:切合题意,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
得分点策略:一是扣准话题拟新题。
话题作文需要我们自己拟题,如果将独词句式的话题扩展成短语以此来作为题目,就能将题目限定在命题者设定的范围内。
如以“感恩”为话题,可拟题为“提醒感恩”、“感恩的心”、“相互感恩,始得和谐”等,突出了话题的重要地位,让后面的构思选材等工作自然围绕题目开展。
二是下笔扣题开一枪。
起笔开门见山,直击题目,引得下文围绕这个方向展开。
比如,有一满分作文《清晰的面孔》就是这样开头的:“人海茫茫,许多人在你的生命中成为匆匆过客,如天空中划过的流星——只留下美丽的一瞬。
然而在我的脑海中却保留着一张张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
开头强调“清晰的面孔”“久久不能飘散”,很自然地就此展开了话题,引出了下文合乎题意的表述。
三是穿插文中巧切题。
可围绕题目拟一组小标题,穿插在文章之中;可根据题目拟中心句子,穿插在文章之中。
如满分作文《和谐画展》,分别以“婴儿哺乳图”、“泪眼朦胧图”、“夕阳搀扶图”为小标题,围绕“和谐”的主题,着力描写了各图的内容。
这样,保证文章运行在题目的轨道里。
四是锁定题目作结尾。
文章的题目一定要回扣题目,这一点至关重要的。
如满分作文《充满活力的岁月》,在展示了自己沉醉在乐曲境界中与音乐为伴的生活之后,结尾写道:“我就和音乐一起同喜同悲着,她让我的心不曾单调,把我年少的心填满了缤纷的旋律。
有音乐在,我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是充满活力的岁月。
”这样一来,很自然地点明了题意,也留给读者很大的品味空间。
”三、针对学生的习作,分析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
1.学生根据“失分会诊”,对照自己过去的作文,分析失分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总结本小组在切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3.小组选代表发言。
4.教师选病例文分析。
5.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切题方面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因误解而离题。
或者对题目的含义理解不准;或者对题目的感情色彩把握不准;或者将题目中的局部当作整体,只扣住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做法都是偏题离题的。
二是因随意而脱轨。
作者没有紧扣题目和中心的写作意识,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
三是因忽视而偏向。
只重视狭义的“题目”或“话题”,而没有认真地读导语或写作提示的限制。
希望同学们今后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
四、结合例文分析、掌握“提升要诀”。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例文,掌握提升要诀。
2.教师重点引导分析满分作文的秘诀。
考题回放(2005年浙江衢州市中考试题):面对纷繁的生活,我们常常有许多感悟:当我们看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旺盛的生命力,当我们看见叶子从树上落下时,我们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短暂,而应该珍惜时光发奋进取……朋友,你对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请以“感悟-------”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感悟”后面的空白处填一个词或短语。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工整,600字左右。
满分作文:感悟感恩不知不觉之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已跨越了地域与民族的界线,逐渐融于我们的生活。
面对着这些因新奇而充满诱惑力的节日,我惟独钟爱感恩节。
它不如情人节浪漫,也不似圣诞节热情,却以一种平和的温暖的方式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失去那颗感恩的心。
的确,感恩需要提醒,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
因为生活中的感恩似乎已在慢慢趋于隐匿,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无止的抱怨。
过上了平淡安稳的日子,我们却抱怨它不够富裕;拥有了关爱我们的亲人,我们却抱怨他们太过唠叨;交到了真心以待的朋友,我们却抱怨他们还不够体贴……我们似乎忘却了,忘却了曾经贫穷时,能过上平淡的日子,哪怕只有一天,我们会感恩;忘却了曾经失意时,能有人鼓励,哪怕只有一句,我们也会感恩;忘却了曾经无助,能有人关心,哪怕只有一点,我们同样也会感恩……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忘却了感恩,无暇去感恩,于是日子便一下子浮躁起来,变得喧嚣不安。
我们需要提醒,感恩需要提醒。
提醒感恩是提醒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也许生活真的有很多不如意之处,但换个角度去审视它,以一颗感恩的心去迎接它,我们会发现心情明朗了许多。
提醒感恩是为了让我们学会感恩,重拾感恩。
感恩于生命,感谢它给了我们体验生活的入场券;感恩于爱,感谢它给了我们感受温暖的热源;感恩于机遇,感谢它给了我们升华自我的阶梯;感恩于苦难,感谢它给了我们继续拼搏的筹码……常言道:感恩图报。
提醒感恩,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要让我们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感恩的对象。
对生命最好的回报莫过于珍惜,对爱的回报莫过于传递,对机遇的回报莫过于把握,对苦难的回报莫过于升华……提醒感恩,要把握好感恩的界限与内涵。
那不是一味地肯定或依赖于外界的给予,而忽视了自身努力的价值,磨灭了继续进取的斗志。
毕竟自己才是生活的主角,进取才是生活的法则。
感恩可以是一种慰藉,却不可以成为一种麻醉。
感恩如一场及时的春雨,冲刷掉浮躁的尘埃与腐朽的气息,让一切在尘埃落定的平静之中孕育更加精彩的新生。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提醒感恩,在每一个感恩节,也在每一天。
满分解秘:文章行文大胆,收放自如,笔法娴熟,是一篇颇具思想深度的大气文章。
满分点:“感悟感恩”,一个语意明确、简洁扣题的作文题目。
文章开头由独爱感恩节引出“要提醒感恩”的话题,结尾强调要“提醒感恩”时,仍不忘提及感恩节。
可谓前后呼应,首尾圆合,结构紧凑。
这是文章的一大优点。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围绕“为什么要提醒感恩”,“提醒感恩的原则是什么”等问题,作者提出了“提醒感恩是提醒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醒感恩,要把握好感恩的界限与内涵”等全新的观点,显示了考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与一定的思考深度。
3.小结:切题的提升要诀是:第一,认真审题。
一是要特别注意认真解读题目“导语”和“要求”两部分,决不轻易放过其中的若干限制。
二是要读懂题目或者话题的真正含义。
三是要读懂题目包含的感情色彩。
第二,提前规划。
在动笔之前,要考虑好文章的立意、结构、材料、顺序等,写好提纲。
第三,及时补救。
每写一段话后,要审视其是否与主题和提纲相符。
如果发现离题,要迅速截住上面的话,并转移到中心话题上来。
五.指导学生写作。
文题:有人说岁月宛如一首歌,有人说生活宛如一首歌,有人说亲情宛如一首歌,有人说快乐宛如一首歌,还有人说苦难宛如一首歌…….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写出你的感受和认识。
请你以“宛如一首歌”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说明: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要有真情实感。
六、学生自改。
七、教师抽学生作文评讲。
八.教师总结:主要总结这次作文训练的得与失。
初中语文作文专题训练教案之二—中心教学目的1.了解中考作文在“中心”方面的具体要求。
2.掌握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3.引导学生分析作文“中心”失分的原因。
4.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之中。
2.能运用“提升要诀”提升作文水平。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中心”失分的原因。
2.能把使中心“明确”、“新颖”、“深刻”的方法和技巧运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训练了中考作文的第一个专题——切题。
从同学们的作文来看,绝大多数同学掌握了在切题方面的得分要诀“审准题目,切合题意”及具体的方法。
但大家在写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开头很冗长,拟题未扣话题,还有的同学结尾未扣话题点题,这些方面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写作中注意克服,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今天我们进行第二个专题训练——中心。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把“立意明确,中心突出”作为其重要的评判标准,立意鲜明、新颖、深刻,乃是考场作文成功的关键。
二、引导学生掌握得分点的方法和技巧。
1.明题依体凸中心。
首先要正确理解题意:其次依据文体明了中心。
以写记叙文为例,可抓住记叙的线索,诸如景、物、人、事、思想感情等,这是做到立意明确的先决条件:二要精心选择能表达文章中心的材料,如果材料与文章的中心联系不紧,就影响中心的明确;三是在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两句话进行议论或抒情,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整篇文章宛如画龙点睛般活脱起来。
2.化大为小炼主旨。
仅以话题作文为例,我们可在析题的基础上,化大为小,把思维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口拟题立意。
如对话题“处处留心皆学问”,有一位考生从茶壶泡茶久了,里面长了“垢”,可泡出的茶却一天比一天香的现象入手,进行深度思考,最后明白了“只有积年累月长出茶垢的壶,才能泡出清香爽口的好茶来”的道理。
在具体而生动的记叙中,突出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话题要旨。
经过这样的“炼旨”,立意就自然高人一等了。
3.平中见奇出新意。
常见的方法有:⑴“旧瓶装新酒”。
针对人们习惯了的事物、思想、理念,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看法和见解。
⑵“反弹琵琶”。
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提出自己与传统和世俗相悖的观点,以新眼光、新观念来分析事物,评价事物。
⑶聚焦时代。
针对社会现实,关注时代热点,比如对救助弱势群体的看法,对环境污染的看法等,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见解、评价等纳入文中。
4.三思而行求深透。
立意求深要求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在表面上,要努力发掘出事物内在的思想内容,要把有关材料放在一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挖掘它的社会意义,要善于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提炼出深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