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材料成形热过程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91
第一章习题1 . 液体与固体及气体比较各有哪些异同点?哪些现象说明金属的熔化并不是原子间结合力的全部破坏?(2)金属的熔化不是并不是原子间结合力的全部破坏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说明:①物质熔化时体积变化、熵变及焓变一般都不大。
金属熔化时典型的体积变化∆V m/V为3%~5%左右,表明液体的原子间距接近于固体,在熔点附近其系统混乱度只是稍大于固体而远小于气体的混乱度。
②金属熔化潜热∆H m约为气化潜热∆H b的1/15~1/30,表明熔化时其内部原子结合键只有部分被破坏。
由此可见,金属的熔化并不是原子间结合键的全部破坏,液体金属内原子的局域分布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 如何理解偶分布函数g(r) 的物理意义?液体的配位数N1、平均原子间距r1各表示什么?答:分布函数g(r) 的物理意义:距某一参考粒子r处找到另一个粒子的几率,换言之,表示离开参考原子(处于坐标原子r=0)距离为r的位置的数密度ρ(r)对于平均数密度ρo(=N/V)的相对偏差。
N1 表示参考原子周围最近邻(即第一壳层)原子数。
r1 表示参考原子与其周围第一配位层各原子的平均原子间距,也表示某液体的平均原子间距。
3.如何认识液态金属结构的“长程无序”和“近程有序”?试举几个实验例证说明液态金属或合金结构的近程有序(包括拓扑短程序和化学短程序)。
答:(1)长程无序是指液体的原子分布相对于周期有序的晶态固体是不规则的,液体结构宏观上不具备平移、对称性。
近程有序是指相对于完全无序的气体,液体中存在着许多不停“游荡”着的局域有序的原子集团(2)说明液态金属或合金结构的近程有序的实验例证①偶分布函数的特征对于气体,由于其粒子(分子或原子)的统计分布的均匀性,其偶分布函数g(r)在任何位置均相等,呈一条直线g(r)=1。
晶态固体因原子以特定方式周期排列,其g(r)以相应的规律呈分立的若干尖锐峰。
而液体的g(r)出现若干渐衰的钝化峰直至几个原子间距后趋于直线g(r)=1,表明液体存在短程有序的局域范围,其半径只有几个原子间距大小。
参考答案第1章机械工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思考题与习题P201.3、机械零件在工作条件下可能承受哪些负荷?这些负荷对零件产生什么作用?p4工程构件与机械零件(以下简称零件或构件)在工作条件下可能受到力学负荷、热负荷或环境介质的作用。
有时只受到一种负荷作用,更多的时候将受到两种或三种负荷的同时作用。
在力学负荷作用条件下,零件将产生变形,甚至出现断裂;在热负荷作用下,将产生尺寸和体积的改变,并产生热应力,同时随温度的升高,零件的承载能力下降;环境介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对零件表面造成的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及摩擦磨损等作用。
1.4 整机性能、机械零件的性能和制造该零件所用材料的力学性能间是什么关系?p7机器的整机性能除与机器构造、加工与制造等因素有关外,主要取决于零部件的结构与性能,尤其是关键件的性能。
在合理而优质的设计与制造的基础上,机器的性能主要由其零部件的强度及其它相关性能来决定。
机械零件的强度是由结构因素、加工工艺因素、材料因素和使用因素等确定的。
在结构因素和加工工艺因素正确合理的条件下,大多数零件的体积、重量、性能和寿命主要由材料因素,即主要由材料的强度及其它力学性能所决定。
在设计机械产品时,主要是根据零件失效的方式正确选择的材料的强度等力学性能判据指标来进行定量计算,以确定产品的结构和零件的尺寸。
1.5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按化学组成分为几个大类?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17机械工程中使用的材料常按化学组成分为四大类: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
1.7、常用哪几种硬度试验?如何选用P18?硬度试验的优点何在P11?硬度试验有以下优点:●试验设备简单,操作迅速方便;●试验时一般不破坏成品零件,因而无需加工专门的试样,试验对象可以是各类工程材料和各种尺寸的零件;●硬度作为一种综合的性能参量,与其它力学性能如强度、塑性、耐磨性之间的关系密切,由此可按硬度估算强度而免做复杂的拉伸实验(强韧性要求高时则例外);●材料的硬度还与工艺性能之间有联系,如塑性加工性能、切削加工性能和焊接性能等,因而可作为评定材料工艺性能的参考;●硬度能较敏感地反映材料的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变化,故可用来检验原材料和控制冷、热加工质量。
第一章金属液态成形1.①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是指熔融合金充满型腔,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完整的优质铸件的能力。
②流动性好,熔融合金充填铸型的能力强,易于获得尺寸准确、外形完整的铸件。
流动性不好,则充型能力差,铸件容易产生冷隔、气孔等缺陷。
③成分不同的合金具有不同的结晶特性,共晶成分合金的流动性最好,纯金属次之,最后是固溶体合金。
④相比于铸钢,铸铁更接近更接近共晶成分,结晶温度区间较小,因而流动性较好。
2.浇铸温度过高会使合金的收缩量增加,吸气增多,氧化严重,反而是铸件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粘砂、夹杂等缺陷。
3.缩孔和缩松的存在会减小铸件的有效承载面积,并会引起应力集中,导致铸件的力学性能下降。
缩孔大而集中,更容易被发现,可以通过一定的工艺将其移出铸件体外,缩松小而分散,在铸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对于一般铸件来说,往往不把它作为一种缺陷来看,只有要求铸件的气密性高的时候才会防止。
4 液态合金充满型腔后,在冷却凝固过程中,若液态收缩和凝固收缩缩减的体积得不到补足,便会在铸件的最后凝固部位形成一些空洞,大而集中的空洞成为缩孔,小而分散的空洞称为缩松。
浇不足是沙型没有全部充满。
冷隔是铸造后的工件稍受一定力后就出现裂纹或断裂,在断口出现氧化夹杂物,或者没有融合到一起。
出气口目的是在浇铸的过程中使型腔内的气体排出,防止铸件产生气孔,也便于观察浇铸情况。
而冒口是为避免铸件出现缺陷而附加在铸件上方或侧面的补充部分。
逐层凝固过程中其断面上固相和液相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
定向凝固中熔融合金沿着与热流相反的方向按照要求的结晶取向进行凝固。
5.定向凝固原则是在铸件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安放冒口,并同时采用其他工艺措施,使铸件上远离冒口的部位到冒口之间建立一个逐渐递增的温度梯度,从而实现由远离冒口的部位像冒口方向顺序地凝固。
铸件相邻各部位或铸件各处凝固开始及结束的时间相同或相近,甚至是同时完成凝固过程,无先后的差异及明显的方向性,称作同时凝固。
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形热过程) 资料习题1、与热处理相比,焊接热过程有哪些特点?答:(1)焊接过程热源集中,局部加热温度高(2)焊接热过程的瞬时性,加热速度快,高温停留时间短(3) 热源的运动性,加热区域不断变化,传热过程不稳定。
2、影响焊接温度场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分别加以说明。
•热源的性质•焊接工艺参数•被焊金属的热物理性质•焊件的板厚和形状3、何谓焊接热循环?答:焊接热循环:在焊接热源的作用下,焊件上某点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即焊接过程中热源沿焊件移动时,焊件上某点温度由低而高,达到最高值后,又由高而低随时间的变化。
焊接热循环具有加热速度快、峰值温度高、冷却速度大和相变温度以上停留时间不易控制的特点3、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有哪些?它们对焊接有何影响?•加热速度•峰值温度•高温停留时间•冷却速度 或 冷却时间决定焊接热循环特征的主要参数有以下四个:(1)加热速度ωH 焊接热源的集中程度较高,引起焊接时的加热速度增加,较快的加热速度将使相变过程进行的程度不充分,从而影响接头的组织和力学性能。
(2)峰值温度Tmax 。
距焊缝远近不同的点,加热的最高温度不同。
焊接过程中的高温使焊缝附近的金属发生晶粒长大和重结晶,从而改变母材的组织与性能。
(3)相变温度以上的停留时间t H 在相变温度T H 以上停留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奥氏体的均匀化过程,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但同时易使晶粒长大,引起接头脆化现象,从而降低接头的质量。
(4)冷却速度ωC (或冷却时间t 8 / 5) 冷却速度是决定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对低合金钢来说,熔合线附近冷却到540℃左右的瞬时冷却速度是最重要的参数。
也可采用某一温度范围内的冷却时间来表征冷却的快慢,如800~500℃的冷却时间t 8 / 5,800~300℃的冷却时间t 8/3,以及从峰值温度冷至100℃的冷却时间t 100。
5、焊接热循环中冷却时间5/8t 、3/8t 、100t 的含义是什么?焊接热循环中的冷却时间5/8t 表示从800︒C 冷却到500︒C 的冷却时间。
第三章材料的力学行为习题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1、加工硬化2、回复3、再结晶4、热加工5、冷加工答:1、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迅速增加;塑性、韧性迅速下降的现象。
2、回复:加热温度较低时,变形金属中的一些点缺陷和位错,在某些晶内发生迁移变化的过程。
3、再结晶:被加热到较高的温度时,原子也具有较大的活动能力,使晶粒的外形开始变化。
从破碎拉长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
和变形前的晶粒形状相似,晶格类型相同,把这一阶段称为“再结晶”。
4、热加工:将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一定温度进行压力加工。
5、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压力加工。
二、填空题1、塑性变形的方式主要有滑移和孪生,而大多数情况下是滑移。
2、滑移常沿晶体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及晶向发生。
3、在体心立方晶格中,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110},有 6 个,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是<111>,有2个;在面心立方晶格中, 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是{111},有 4 个,原子密度最大的晶向是<111>,有3个。
两者比较,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塑性较好,其原因是滑移系和滑移方向多。
4、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由于受到晶界和晶粒位向的影响,与单晶体金属相比,塑性变形抗力增大。
5、金属在塑性变形时,随变形量的增加,变形抗力迅速增大,即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下降,产生所谓加工硬化现象。
这种现象可通过再结晶加以消除。
6、变形金属在加热时,会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三个阶段的变化。
7、冷绕成形的钢质弹簧,成形后应进行回复退火,温度约为250~300℃。
8、回复退火也称去应力退火。
9、冷拉拔钢丝, 如变形量大, 拉拔工序间应穿插再结晶退火,目的是消除加工硬化。
10、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划分应以再结晶温度为界线。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加工;在再结晶温度以上的塑性变形称为热加工。
三、简答题1、产生加工硬化的原因是什么?加工硬化在金属加工中有什么利弊?答:⑴随着变形的增加,晶粒逐渐被拉长,直至破碎,这样使各晶粒都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变形愈大,晶粒破碎的程度愈大,这样使位错密度显著增加;同时细碎的亚晶粒也随着晶粒的拉长而被拉长。
第三章焊接成型技术☆定义:用加热或加压等手段,借助金属原子的结合与扩散作用,使分离的金属材料牢固地连接起来的方法。
☆分类:☆特点:1.接头牢固密封性好2。
可化大为小,以小拼大 3.可实现异种金属的连接4.重量轻加工装配简单 5.焊接结构不可拆卸6.焊接应力变形的,接头易产生裂纹、夹渣、气孔等缺陷一、焊接成形的理论基础1.电弧焊过程加热→融化→冶金反应→结晶→固态相变→形成接头2焊接电弧1)形成焊接电弧:焊接电源供给的,是具有一定电压的两极间或电极与焊件间,在气体介质中产生的强烈而持久的放电现象.电弧实质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
a)当焊条与焊件间有足够电压时,接触时,相当于电弧焊电源短路,接触点及短路电流很大,产生大量的电阻热,使金属熔化,汽化,引起强烈的电子发射和气体电离。
b)焊条与焊件拉开一点距离,由于电源电压的作用,在这段距离内会形成很强的电场,促使产生的电子发射,同时加速气体的电离,使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定向运动.c)电弧焊电源不断共给电能,新的带电粒子不断得到补充,形成连续燃烧的电弧。
2)电弧的组成及热量分布阴极区:发射大量电子消耗一定能量,36% ,2400k阳极区:高速电子的撞击,传入较多能量,42%,2600k弧柱区:21% ,5000—8000k3)电弧的极性直流电源:①正接极:焊接较厚材料,将焊件接正极;②反接极:焊接较薄材料,将焊件接负极。
交流电源:极性交替变化,阴阳极区的温度和热量分布基本相等。
3.焊接电弧热过程特点及影响1)特点①焊接时的加热不是焊件的整体受热,而是加热局部区域,因此,对于整个焊件来说,受热极不均匀。
②焊接热过程是一个瞬时进行的过程,由于在高度集中的热源作用下,加热速度极快。
③焊接热过程中的热源是相对运动着的,由于焊接时焊件受热的区域不断变化,使得其传热过程不稳定。
2)焊接热过程对焊接质量和焊接生产率的影响①焊接时,熔池金属会与气体发生反应,从而改变金属的化学成分,而在冷却凝固时得到不同的组织,使焊缝金属产生缺陷进而使其性能发生很大变化。
教案(理论课)2010~2011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教学系机械工程系授课班级焊接091主讲教师晏丽琴职称讲师培黎工程技术学院二○一一年二月课程基本情况系主任:年月日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材料加工概述一、材料加工概述二、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第二节材料成形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一、凝固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二、塑性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三、焊接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四、表面成形的基本问题和发展概况第三节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绪论学习思考问题·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是什么?·材料成形存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本课程的性质和基本任务是什么?一、材料加工概述任何机器或设备,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零件装配而成的。
这些零件所用材料有金属材料,也有非金属材料。
零件或材料的加工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以下4类:(1)成形加工:用来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或兼有改变材料的性能。
主要有凝固成形、塑性成形、焊接成形、粉末压制和塑料成形等。
(2)切除加工:用于改变材料的形状尺寸,主要有车、铣、刨、钻、磨等传统的切削加工,以及直接利用电能、化学能、声能、光能进行的特殊加工,如电火花加:[、电解加工、超声加工和激光加工等。
(3)表面成形加工:用来改变零件的表面状态和(或)性能,如表面形变及淬火强化、化学热处理、表面涂(镀)层和气相沉积镀膜等。
(4)热处理加工:用来改变材料或零件的性能,如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特征、工作条件及使用要求、生产批量和制造成本等多种因素,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以达到技术上可行、质量可靠和经济上合理。
零件制成后再经过检验、装配、调试,最终得到整机产品。
二、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材料加工方法的种类虽然繁多,但通过对每种材料加工方法的过程分析表明,它们都可以用建立在少数几个基本参数基础上的统一模式来描述。
该模式便于对各种加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横向比较。
• 液态成型基础 • 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 晶体的结构和性能主要决定于:组成晶体的原子结构和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热运动。
液态金属的主要特征:进程有序,远程无序。
原子排列的几个原子间距的小范围内,与其固态原子的排列方式基本一致,呈现出一定的有规律排列;而距离远的原子排列就不同于固态了,表现为无序状态。
理论模型:钢球模型,晶体缺陷模型(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
能量起伏: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随时间不停变化,时高时低。
表现为各个原子间能量的不同和各个原子集团间尺寸的不同。
结构起伏:液态金属中存在由大量不停游动着得原子集团组成,集团内为某种有序结构,处于集团外的原子则处于散乱的无序状态,并且这些原子集团不断的分化组合,时而长大时而减小,时而产生,时而消失,此起彼伏。
浓度起伏:游动集团之间存在着成分不均匀性。
表现为各个原子集团之间成分的不同。
实际金属和合金的液体在微观上是由成分和结构不同的游动原子集团、空穴和许多固态、气态或液态杂质或化合物组成,而且还表现出能量起伏、结构起伏及浓度起伏等三种起伏特征。
粘滞性(黏度)的本质:质点间结合力的大小。
影响黏度的因素:温度,熔点,杂质。
黏度对液态形成过程的影响:a 对液态金属留态的影响b 对液态金属净化的影响 表面张力是表面上存在的一个平行于表面且各向大小相等的张力。
本质:表面张力是由于物质在表面上的质点受力不均匀而产生的。
影响界面张力的因素:熔点↑,温度↓,溶质(降低的称为表面活性物质,增加的称为非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张力引起的附加压力:液面凸起(不润湿)为正,液面下凹为负。
•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充型能力: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
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首先取决于金属本身的流动能力(流动性)同时又受外界条件,如铸型性质,浇注条件,铸件结构等的影响。
流动性:铸造性能之一,与金属的成分、温度、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质有关。
教案(理论课)2010~2011学年第2学期课程名称工程材料与成形技术基础教学系机械工程系授课班级焊接091主讲教师晏丽琴职称讲师培黎工程技术学院二○一一年二月课程基本情况(4)热处理加工:用来改变材料或零件的性能,如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等。
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特征、工作条件及使用要求、生产批量和制造成本等多种因素,选择零件的加工方法,以达到技术上可行、质量可靠和经济上合理。
零件制成后再经过检验、装配、调试,最终得到整机产品。
二、材料加工的基本要素和流程材料加工方法的种类虽然繁多,但通过对每种材料加工方法的过程分析表明,它们都可以用建立在少数几个基本参数基础上的统一模式来描述。
该模式便于对各种加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横向比较。
任何一种材料的加工过程,都是为了达到材料的形状尺寸或性能的变化。
而为了产生这种变化,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材料、能量和信息(图1.2)。
因而材料的加工过程,可以用相关材料流程、能量流程和信息流程来描述。
三大流程:1.材料流程表征加工过程特点的类型;要改变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材料状态;能够用来实现这种形状尺寸和性能变化的基本过程;2.能量流程包括机械过程的能量流程,热过程能量:电能、化学能、机械能3.信息流程形状信息、性能信息三、自发过程四、界面张力第三节形核一、凝固的热力学条件二、自发形核三、非自发形核四、形核剂第四节生长一、固液界面的结构二、生长方式三、生长速度第五节溶质再分配一、溶质再分配与平衡分配系数二、非平衡凝固时的溶质再分配三、成分过冷判据四、成分过冷与晶体生长形态五、微观偏析六、宏观偏析第六节共晶合金的凝固第七节金属及合金的凝固方式一、凝固区特性与凝固质量的关系二、凝固动态曲线与凝固方式三、凝固方式的影响因素第八节凝固成形的应用一、铸造生产过程中的凝固控制二、焊接生产中的凝固过程控制三、陶瓷与粉末合金制备过程中的凝固现象思考与练习第三章材料成形热过程第一节焊接成形过程一、焊接热过程特点二、焊接过程热效率第二节焊接温度场一、焊接传热形式及传导基本方程二、焊接湿度场的数学表述法数学解析的假定条件三、瞬时热源的热传导过程四、影响焊接温度场的因素第三节焊接热循环一、焊接热循环的主要参数二、多层焊热循环三、影响焊接热循环的因素第四节凝固成形热过程一、凝固成形热过程特点及热效率二、凝固成形热温度场第五节塑性成形热过程特点及温度场一、塑性成形热过程的基本特点二、塑性成形加热过程的热效率三、塑性成形的温度场思考与练习第四章塑性成形理论基础第一节金属冷态下的塑性变形一、冷塑性变形机理二、冷塑性变形特点三、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铸造成形2.1概述铸造是液态金属成形的方法铸造过程是熔炼金属,制造铸型,并将熔融金属在重力、压力、离心力、电磁力等处力场的作用下充满铸型,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与性能铸件的生产过程,是生产金属零件和毛坯的主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