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53.50 KB
- 文档页数:8
相对原子质量教案篇一: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教学设计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知识与技能⑴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能根据概念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⑵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⑶通过对单质与化合物和对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⑷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利用有关原子质量的测定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⑵简单了解我国微观领域的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⑶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⑷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教学方法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系统,元素扑克●板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活动]了解分组情况,划分小组,选出组长,确定竞争机制,进而调动上课的积极性,我给大家准备了几套元素扑克,看哪个小组表现得最优秀,我就把扑克送给他。
我相信每一个小组都是最棒的,大家有没有信心?[板书]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教师](展示图片)清清的河水,晶莹的露珠,勾画出清晨的美丽,小小的露珠滑落,溅起一层层涟漪,这就是水的柔情。
从化学的角度我们知道,水是由什么构成的?水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小小的露珠中却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通过这个数据,你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小结]水分子的质量很小,那么构成它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就更小了。
相对原子质量初中阶段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含义。
2. 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3. 能够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表进行查找和应用。
教学重点:1.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含义。
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含义的理解。
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相对原子质量表。
2.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原子的基本概念,如原子核和电子。
2. 提问:原子的质量非常小,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二、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10分钟)1. 解释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是一个比值。
2. 强调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
三、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10分钟)1.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12。
2.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相对原子质量:以氧原子为例,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8,相对原子质量 = (8 + 8)/ 12 = 16/12 = 1.33。
四、相对原子质量表的应用(10分钟)1. 介绍相对原子质量表的作用:提供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信息。
2. 演示如何查找相对原子质量:以钠元素为例,查找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
五、练习题(15分钟)1. 给出一些元素的质子数和中子数,让学生计算它们的相对原子质量。
2. 让学生查找相对原子质量表,找出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实验和应用中有什么重要性?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原子质量单位的原子质量,如原子质量单位(amu)。
2. 学习其他相关的化学概念,如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熟悉计算方法。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范文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1一、备课首先认真研读课本、教参,完成伴你学、配套练习册、化学报纸和随堂练习卷上的习题,查阅网上相关资料,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然后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想办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写出纸质版教案。
最后仔细挑选随堂习题,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组内说课(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基准和计算公式。
(四)说教学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过程、基准的选择和会应用公式进行常见的计算。
我说课时,将难点设为了相对原子质量定义、基准的理解,和教研组的相比,出现了偏差。
我当时没有意识到,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对初三学生是非常抽象非常难理解的,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类比,让学生一步步接受,从而突破难点。
(五)学情分析见教学过程(六)说教学过程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的生成(1)我的版本:先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让学生体会原子的实际质量非常小,计算和使用都非常不方便,因此,要想办法将其转化为常规范围内的数值。
通过“采用米作为单位来计量星球间的距离,非常不方便”来引入“基准”。
为了计算和使用方便,必须想办法将大数值转化为小数值,即选择恰当的基准,从而引出计量原子质量的基准为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并解释什么是碳12原子。
最后根据基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2)在此基础上,教研组做了进一步修改:给出一组常见原子的质量,并给一分钟时间让学生记忆原子质量,学生会发现记忆起来非常困难,从而产生将其转化为常规范围内数值的迫切需求。
虽然只是增加了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通过让学生亲自体会原子实际质量记忆的不方便,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必要性。
分别设计两个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引入计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
第一个事例为“古希腊人用一种植物的种子克拉来计量钻石的质量,从而将小数值转化为常规数值”,第二个事例采用了我前面的设计。
相对原子质量教案初中化学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掌握如何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化学式中的原子数目。
3. 能够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元素的质量百分比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元素周期表。
3. 相关实验设备:天平、试剂。
四、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 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相对于碳-12的质量比。
- 讲解如何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找到相对原子质量。
- 示范计算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2. 计算实践- 给出一些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化学式,让学生计算其中的原子数目。
- 给出一些化合物的化学式,让学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其中各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3. 实验操作-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元素在天平上的质量,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4. 讲解案例- 分析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计算化合物中原子的数目或者质量比。
五、课堂练习1. 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化学式中的原子数目。
2. 根据给定的化学式计算元素的质量百分比。
六、教学反馈1.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决学生的疑惑。
2. 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练习的未完成部分。
2. 良好完成实验报告。
3. 阅读相关化学书籍,进一步加强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相对原子质量教案相对原子质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以及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的关系。
(2)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会进行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
(2)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有关计算,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相对原子质量的诞生源于科学研究或解决问题的需要,体验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感受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二、重点和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流程引入提出问题1 →形成概念2→图示讲解3→对比分析4→深入概念5 →应用计算6四、流程说明1、引入提出问题引入问题:原子真实存在,但实际质量太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通过数据使学生感知原子之小,进而产生想要替代的想法。
2、形成概念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所得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图示讲解讲述:用一个圆圈表示一个碳原子的质量,取其1/12图为标准,再用一个圆圈表示氧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所得数值,就是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4、对比分析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单位:克或千克。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比值”,没有单位为。
5、深入概念对相对原子质量深入理解,引出其相关应用,得出有关计算公式。
6、应用计算学生练习:应用相对原子质量,对化学式进行有关计算。
五、教学过程[直接引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也是真实存在的, 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
[讲解]现代科学测定: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 ;1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 。
[设问]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等于什么?mCO 2 = mC + 2mO= 1.993×10-26 + 2×2.657×10-26 ㎏= 7.307×10-26 ㎏[讲解]原子的实际质量数值实在太小,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教学设计《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规则。
2. 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应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计算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相对原子质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意义。
- 引导学生运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发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思考,提问: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为什么要研究相对原子质量?- 简要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质量与1/12C-12质量的比值。
2. 理论讲解- 通过展示不同元素的原子质量,引导学生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原子质量单位,一般用“u”表示。
-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并给出示例: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乘以其出现的相对百分比,再将所有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加和。
- 引导学生根据给定的元素原子质量和相对百分比计算得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并举例说明。
3. 练习与巩固-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
练习题可以包括计算给定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计算。
-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 教师抽查学生解答,并进行讲解和指导。
4. 拓展应用- 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相对原子质量进行计算,如: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含有多少个某个元素的原子,或者计算化学反应的摩尔比等。
-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他们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延伸- 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其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性。
-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什么关系?四、教学资源准备- 教材:化学教材或参考书。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做出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教学过程【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说出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是什么?相对原子质量的优点是什么?【学生活动】各组讨论并总结。
【提出问题】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作用是什么?【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可以体现一个原子实际质量的大小。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提出问题】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相对原子质量三者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各组讨论并总结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学生读书】查找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各组讨论并总结。
【观看录像】张青莲教授的事迹。
【学生活动】各组讨论并总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问题一:你是怎样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的?答:采取课前与学生交谈的方式调研的。
问题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障碍点是什么?答:原子有质量是学生的起点,相对原子质量的形成成为学生的障碍点。
问题三:基于学生的认知脉络设计的问题是什么?答:1.通过观察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是什么?相对原子质量的优点是什么?2.引入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作用是什么?3.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相对原子质量三者有什么关系?4.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齐齐哈尔市第二十八中学潘庆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
(2)知道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相对原子质量计算。
2.难点:相对原子质量定义。
三、教学过程
1.温故导新
环节1.师友互查:(1)原子的基本性质(2)原子的构成。
环节2.展示学习目标
2.互助释疑
环节1.师友自学(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2)相对原子质量符号(3)根据定义写出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4)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对比有哪些不同?
环节2. 教师点拨
3.互助巩固
环节 1.师友巩固计算:(1)已知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 1.993×10-26Kg,1个氧原子的质量是 2.657×10-26Kg, 求出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已知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MKg,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NKg, 求出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已知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aKg,镁的相对原子的质量是b, 求出镁原子的质量。
环节2.师生评析
4.拓展提高
环节1.师友拓展(1)有没有其他求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呢?
(2)不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与它们原子质量之比有什么关系?环节2.教师提升
5.总结归纳。
《相对原子质量》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通过对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人教2011课标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中第三课时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是原子结构的一部分,它使原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本课时是从量的角度,继续构建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继续形成微粒观。
同时,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深刻理解也是后续的定量研究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基础。
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在水分子的引领下进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已经建立了分子、原子的微观概念,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并且知道原子质量很小,这是本课时的知识基础。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形成了“原子质量到底有多小”、“怎么表示这么小的质量”、“用常见的方法行不行”等潜在疑问,这是本课时的生发点。
学生之前并没有接触微观粒子的计量,而相对原子质量又比较抽象,对一般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设计思想】
1.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从学生已有的原子结构的知识入手,引领学生根据原子结构分析、猜测原子质量的大小,再根据原子的实际质量比较原子质量的大小,最后通过相对原子质量比较原子质量的大小。
通过几次有针对性的比较,让学生建立起原子、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联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重视科学观念的形成。
通过学习相对原子质量,让学生把原子与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体会衡量原子质量的大小,要用特定的标准,从而简化用宏观的单位进行计量带来的复杂,进而感悟科学计量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计量观念和计量意识。
【教学目标】
1.能应用概念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能说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3.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学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
【教学难点】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实际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详细任务请登录“优教-同步学习网”,浏览“名师预习”)。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2、符号:Ar 单位:“1”省略不写
3、表达式:
4、原子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