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19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简介(一):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用心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人之一,是我国爱国人士之一。
茅以升简介(二):茅以升简介茅以升,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著名桥梁专家。
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
1933年至1937年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茅以升外籍院士称号。
茅以升长期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11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茅以升简介(三):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89)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茅以升的事迹简短茅以升,1946年生于贵州省兴义市。
他是中国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曾被誉为“医学巨子”,被学界誉为“教育家、医学家、社会活动家、国际性人物”。
茅以升自小聪明好学,上小学时便因优异的成绩免费进入当地一所县立中学。
在这所中学中,他三年级时,意外接触到一本青年读物《活着》。
本书让他深受启迪,在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白嘉轩身上,他看到了一个值得尊敬的行业和一个有志之士的责任、目标和使命,于是他决定成为一名医生,为中国的卫生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1972年,茅以升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他只身离家奔赴北京,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并在学习之外助理教授和著名医生刘和温教授开展医学研究,参与了中国抗大流行病的研究和治疗等相关工作。
1982年,茅以升回到了家乡贵州,担任在三穗县卫生局的副局长。
他走村串户,游走在乡间小道,进退旁听,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山乡之病攻刘、以农民之利促医”的思想和实践。
他通过了解当地农民的疾病转移规律和民间医治方式,修订当时编撰的《三穗县农村流行病学调查》的结论,恰当地将现代医学融入到农村医疗中去,力图将三穗农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提高到当时水平之上。
茅以升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在带领三穗县卫生员进行医disease 学知识培训、开展架上实践和传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确立了农村一体化、分类别服务的“二级医疗保健网络体系”,有效地为农民提供了现代医疗和保健服务。
1976年,茅以升在三穗实践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现实与影响出版《农村卫生工作及其影响》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他在三穗县为解决农民群众卫生保健问题,建立农村医疗网络体系和农村卫生院的经验,并推广到了全国各地,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一个缩影。
1996年,茅以升被中国医师协会授予“中国卫生事业先进个人”,1999年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医学人物”。
2002年被选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2004年被选为贵州省政协委员;2007年,茅以升当选为全国人大(第十届)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茅以升的故事100字
茅以升,字子升,号梅花,江苏无锡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茅以升出生于清朝末年,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
茅以升年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他曾经在学校里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一起探讨国家大事,对社会的不公和民众的疾苦深感愤慨。
他立志要为国家和民族谋福利,决心投身革命事业。
辛亥革命爆发后,茅以升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同盟会和中国国民党,成为孙中山先生的亲信和得力助手。
他参与策划和组织了许多革命行动,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茅以升在军事上也有卓越的成就。
他曾经担任过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军事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指挥过多次重要战役,展现出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作战勇气,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解放立
下了赫赫战功。
茅以升在政治上也是一位杰出的领袖。
他曾经担任过多个省市的政府要职,推动了许多重要改革和建设工作,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
他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茅以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他的精神和事迹永远激励着我们,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奋斗,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茅以升的故事,就是一部生动的革命史诗,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茅以升的故事茅以升(1896年-1946年),字静庵,号尹山,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写实主义风格见长,作品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生活、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茅以升的故事,是一部以茅以升为主角的传记文学作品。
茅以升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和创作成就都是传世佳话。
茅以升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酷爱文学。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识分子,对他的文学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茅以升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自幼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年少时的茅以升酷爱游历,他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了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这些丰富的阅历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茅以升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他始终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他的作品多次获得文学奖项,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散文大师”。
茅以升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文学事业的坚定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更蕴含着对人生、对理想的独特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茅以升的故事,是一部展现了一位伟大文学家一生经历和创作成就的传记文学作品。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茅以升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感受他的文学情怀和人生智慧,受益匪浅。
茅以升的一生,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作品不仅留存了他个人的文学风采,更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文学典范。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领着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砥砺前行,不断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我。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
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
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
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
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茅以升的故事100字
茅以升,字子升,号芝山,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诗人、教育家、翻译家。
茅以升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茅以升,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而著称。
他的散文代表作《林海雪原》、《白毛女》、《茅家铺子》等,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他的诗歌作品更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被誉为“民族的良心”。
茅以升,是一位教育家,他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曾担任过多所学校的校长,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主张“教育要以人为本”,提倡“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茅以升,是一位翻译家,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成绩斐然。
他翻译的《安娜·卡列尼娜》、《双城记》等作品,都为中国读者带来了外国文学的精髓,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茅以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人。
他
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
茅以升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茅以升的故事茅以升(1896-1989)江苏镇江人。
早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科学校。
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并获得该校授予的“斐蒂士”研究奖章。
1922年应聘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
1924年任北洋大学教授、工学院院长。
1942年任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
建国后,先后出任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
1955年6月,被聘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并当选为常委、副主任。
还荣获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979年获美国卡尼基——梅隆大学授予的“卓越校友”奖章。
从小得到的启示南京秦淮河上,有座文德桥,这里是夫子庙古代最繁华的地方。
自清末以来,秦淮河上每年端午节都要划龙船,看龙舟竞渡。
有一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几个小朋友来茅家邀约以升次日同到秦淮河去看龙舟竞渡。
不巧的是,第二天以升的胃疼得厉害,不能去了。
只好相约着,请他们看完以后,再把如何赛龙舟的情况告诉他。
这一天,秦淮河上彩旗招展,人声鼎沸,锣鼓喧天。
一百多条龙舟一字儿排开,船头上坐着划船手,按照规矩,在龙舟竞赛的进行中间,划船手必须齐心协力地划,看哪条船最先达到目的地,就算是优胜者。
当天,观看龙舟竞渡的人山人海,河岸边挤得水泄不通,不论大人小孩,都穿戴得整整齐齐,鲜美亮丽,大家都想占据一个能看得清楚的地方,能站到文德桥上,便是最理想的选择。
当龙舟从文德桥下划过时,一时间,数百人拥向文德桥。
忽听哗啦啦一声响,桥塌了,许多人都摔到桥下去了。
文德桥原本是一座比较古老的桥,年久失修,突然遇到挤压,便倒塌了。
有些识水性的人连忙下水救人,赛龙舟的人也放弃了竞赛,参加救援,这是出于人们预料之外的重大事故,经小朋友们的逼真描述,让以升心情非常激动。
小朋友离开后,他平躺在床上,浮想联翩,心中暗暗下定决心:将来我要学习造桥,要造出千万人踩不坏,挤不塌,踏不断的桥,甚至让汽车,火车从上面通过也无妨。
后来,茅以升决定学土木工程,特别是学造桥,这从小立下的志愿,终身为之奋斗,并立下丰功伟绩的,不能不说是文德桥倒塌的启发。
茅以升的故事100字茅以升,字子厚,号青阳,江苏吴县人。
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茅以升是晚清洋务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之一,也是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杰出代表。
他曾多次担任北洋政府要职,是北洋政府的元老之一。
他还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文学上,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茅以升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他曾经在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和上海康乐学堂学习,后来考入了福建船政学堂。
在船政学堂学习期间,茅以升深受洋务运动的影响,开始接触西方科学技术和近代军事知识。
他在学校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能力,曾多次在学校中担任重要职务。
毕业后,茅以升曾在上海江南制造局担任工程师,后来辞职回乡,投身教育事业。
茅以升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曾经创建了苏州康乐学堂、南京金陵大学和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堂等学校,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主张“教育为民族之本,为社会之基”的教育理念,对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政治上,茅以升曾多次担任北洋政府要职,是北洋政府的元老之一。
他积极推动了北洋政府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国近代政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茅以升还是中国近代军事改革的杰出代表,他提倡军事现代化,积极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事业的发展。
在文学上,茅以升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明快,语言简练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总的来说,茅以升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综合性人才,他在政治、军事、教育和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中国近代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茅以升的简介和事迹茅以升的简介和事迹摘要:茅以升是中国水利工程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文从茅以升的生平背景、职业生涯、主要贡献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旨在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茅以升及其作出的卓越贡献。
关键词:茅以升;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创新;突出贡献一、茅以升的生平背景茅以升(1914年-1988年),广西巴马人,祖籍湖南京山县,出生于广东番禺。
从小聪明好学,十三岁高中毕业,十九岁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
大学期间,茅以升接触了史学、哲学、文学等广泛的人文知识,对他的思想和学术领域的拓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1年,茅以升获得美国公派留学奖学金,前往美国进修土木工程,并于1946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科博士学位。
二、茅以升的职业生涯茅以升回国后先后在交通部水利局、交通部公路局等单位任职。
由于当时国内水利行业缺乏发展,他多次提出改革建议,但始终未被采纳。
随后,茅以升与其他几位水利工程专家共同创办了水利学院(现成立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教学工作,深入推进了我国水利工程事业的发展。
1958年,茅以升被授予“水利战线第一代表”称号,开始活跃于党和国家水利工程领导层。
随后,他历任水利部副部长、发电总公司党委书记、水利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茅以升担任水利部长时,提出了“大跃进”中中国水利行业的几个重大战略目标,推进了我国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三、茅以升的主要贡献茅以升以其卓越的才智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在中国的水利工程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在水利工程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并用实践证明新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茅以升主持了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座大坝——甘肃碧口水库,压倒了外国对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质疑。
同时,他还领导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水利学科的本硕博人才培养机构——水利学院,奠定了中国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在政治层面,茅以升通过改革、建设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工程,实现了国家水利事业的现代化,不仅加速了中国水利工程事业的进步,也为公共利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茅以升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人与民族英雄茅以升,是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民族英雄。
他的贡献和英勇精神令人钦佩,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树立了光辉的里程碑。
本文将着重介绍茅以升在中国航天工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展示他作为一位民族英雄的形象。
1. 茅以升的背景与早年经历茅以升于1926年出生在中国四川省,他在清华大学航空动力系学习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才华与热情。
毕业后,他毅然投身于中国陆军航空兵部队,并积极参与了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
在这些战斗经历中,他深刻认识到航天科技对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2. 茅以升在中国航天工程中的贡献茅以升是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持设计并成功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它在1970年4月24日被成功送入太空。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独立发射能力的国家。
3. 茅以升的勇敢精神与个人品质茅以升以其勇敢精神和杰出能力赢得了广泛赞誉。
他在面对巨大的科学技术难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他勇于创新、勇于挑战,并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未退缩。
茅以升的个人品质和为国家航天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民族英雄。
4. 茅以升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茅以升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带领团队打破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技术壁垒,大大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他的成功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鼓舞着他们为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茅以升的精神代代相传,为中国航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茅以升是中国航天工程的奠基人与民族英雄。
他在中国航天工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持设计并成功发射了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茅以升的勇敢精神和卓越能力鼓舞了无数人,对中国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贡献将永远铭记于心,茅以升将作为一个杰出的民族英雄,激励后人不断努力追求航天科技的卓越。
茅以升立志造桥故事茅以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桥梁工程师,他以开创光荣、艰苦卓绝的精神,在中国桥梁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一笔。
这篇文章将会讲述茅以升的故事,介绍他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茅以升,字仲英,1896年生于江苏省昆山县,14岁时来到上海,在留学复旦预备部期间,他学习了数学和物理学等相关课程。
离开复旦预备部后,他成为了一名船舶机械工程师,但他的梦想一直是成为一名桥梁工程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茅以升前往英国留学,他在英国的威爾斯大學学习土木工程,后来在剑桥大学获得了工程学硕士学位。
这些年的学习过程中,他发扬了自学自立、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等优秀的传统美德。
茅以升的学术研究涵盖了许多学科,包括结构设计、斜拉桥设计、拱桥和悬索桥的设计和建造等等。
他的贡献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他曾经参与了长江大桥的建造,当时,他为了保证大桥的施工质量进行了多次的现场检查,最终大桥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之后,茅以升带领他的团队,成功地设计并建造了苏州园林大桥和杭州湾大桥等众多的著名桥梁。
此外,他还是国际桥梁界上著名的学者。
他在国际上的学术贡献中,最为突出的是提出了“流畅度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桥梁工程的设计和建造。
1981年,茅以升在杭州去世,他所建造的许多重要桥梁依然在使用,并且这些桥梁的建造对于中国桥梁工程的发展和孕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业绩和精神也在整个工程行业内激励着后继者,成为了一种开拓进取、自立自强的精神财富。
茅以升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梦想,更要有拼搏去实现梦想。
他能够成为著名的桥梁工程师,不是天生具备这样的才能,而是通过多年的自学和刻苦努力,才最终拥有了这样的成就。
茅以升的精神也成为了中国工程领域一个重要的精神符号,他的事迹和成就激励着后继者,继续努力拼搏,把握发展机遇。
总之,茅以升是中国工程史上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和学者,在桥梁工程领域,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仅是一系列重要桥梁,更包括在他工程经验中孕育的一系列宝贵的精神。
茅以升简介
1989年11月12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
他1920年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校长。
1933年至1937年,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大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他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他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他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7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他担任中外专家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这座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
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他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周恩来总理指定由他审定设计方案并签字,承担保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责任。
1978年,茅以升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作了总结。
他主持铁道技术研究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
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茅以昇的简介
茅以昇(1896年1月9日—1985年10月23日),字唐臣,江苏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铁道科技事业的先驱者。
他曾就读于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茅以昇先生的科研领域主要涉及铁路运输、通信信号、水文水利、地理信息等方面,他是中国现代铁道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并参与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桥梁设计和建设工作。
除了在科研方面的杰出贡献,茅以昇先生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长期致力于铁道交通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还是中国科协的创始人之一,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茅以昇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的科研成果和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也成为了人们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故事从小立志造桥的茅以升第一篇:故事从小立志造桥的茅以升故事从小立志造桥的茅以升茅以升(1896~1989),号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读书人的家庭里。
母亲是一个有学问有见地的妇女,为了孩子的前途,她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为茅以升日后成才铺平了道路。
茅以升在学堂里,年龄小,个子矮,身上穿的也很破旧。
有钱人家的子弟经常讥讽和欺侮他。
茅以升十分气愤,全然不顾周围的冷眼和歧视,发愤读书,一直是全班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小以升学习刻苦勤奋,加上天资聪慧,爷爷十分喜爱他。
有一年暑假,爷爷亲自教他学习古文。
爷爷教古文的方法很特别,他先把文章从头到尾抄录一遍,一面抄写一面讲解,等全篇抄完之后,让他练习背诵讲解,这样,一个暑假过去了,小以升能背诵上百首古诗和十几篇古文。
一天,爷爷用毛笔抄写《东都赋》,茅以升站在旁边默诵着。
赋文写得很长但也很美,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沉入了一片美好的境界之中。
老长时间,爷爷抄完了,他抓住爷爷的衣袖说:“爷爷,让我背诵一遍你听听。
”他果真从头到尾熟练地背了出来。
爷爷惊喜地说:“好啊,熟能生巧,巧能出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
南京秦淮河上要赛龙船,河两岸、小桥上挤满了人。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声鼎沸。
忽然嘈杂声变成了一片呼救声。
原来,因为看龙船的人太多,把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挤塌了。
不少人掉进了河里,有的人不幸被淹死。
小以升惊呆了,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理想的种子-长大以后要为人民造桥,造非常非常结实的大桥。
从此以后茅以升十分留心各种桥梁。
他只要见到桥总是注意观察桥面桥桩,久久不肯离去。
他在读诗文时,读到有关桥的句子或介绍,就立即摘抄在本子上,见到有桥的画面就剪贴起来。
有一天爷爷给茅以升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告诉他得到神笔的秘诀,就是“勤奋”二字。
这两个字深深地铭刻在小以升的心灵里,把它看做是得到架桥“神笔”的秘诀。
岁那年,勤奋好学的茅以升小学没毕业就考进了“唐山路矿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