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专题一:文字型材料解析题
- 格式:ppt
- 大小:389.50 KB
- 文档页数:33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郑州外国语·调研考)阅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节选,完成各题。
为了反复地说明这个意思,我想将两种互相对立的态度对照地讲一下。
第一种:主观主义的态度。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对周围环境不作系统的周密的研究,单凭主观热情去工作,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在这种态度下,就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
不是为了要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策略问题而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而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
不是有的放失,而是无的放失。
……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
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不去这样做。
……许多人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也不注意客观情况的研究,往往单凭热情,把感想当政策。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
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大敌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
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
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
2024年高考生物复习专题题型归纳解析—情境信息类情境信息类题是生物学考试中的热门题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到,考生应当能够客观全面地获取可相关信息,能够从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
获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1)从提供的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转换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
情境信息类题目主要包括:文字信息类、曲线图信息类、柱形图信息类、表格信息类和过程模式图信息类。
这些题目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做这类题时重点是提取新信息,将其与教材的知识进行结合、转化、分析。
其特点可概括为“新情境、旧知识”。
所以这种题型往往是高起点、低落点。
【题型1】文字信息类【典例分析1】(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拟南芥发育早期的叶肉细胞中,未成熟叶绿体发育所需ATP须借助其膜上的转运蛋白H由细胞质基质进入。
发育到一定阶段,叶肉细胞H基因表达量下降,细胞质基质ATP向成熟叶绿体转运受阻。
回答下列问题:(1)未成熟叶绿体发育所需ATP主要在合成,经细胞质基质进入叶绿体。
(2)光照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的色素捕获光能,将其转化为ATP和中的化学能,这些化学能经阶段释放并转化为糖类中的化学能。
(3)研究者通过转基因技术在叶绿体成熟的叶肉细胞中实现H基因过量表达,对转H基因和非转基因叶肉细胞进行黑暗处理,之后检测二者细胞质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ATP相对浓度,结果如图。
相对于非转基因细胞,转基因细胞的细胞质基质ATP浓度明显。
据此推测,H基因的过量表达造成细胞质基质ATP被(填“叶绿体”或“线粒体”)大量消耗,细胞有氧呼吸强度。
(4)综合上述分析,叶肉细胞通过下调阻止细胞质基质ATP进入成熟的叶绿体,从而防止线粒体,以保证光合产物可转运到其他细胞供能。
【答案】(1)线粒体(或“线粒体内膜”)(2) NADPH(或“还原型辅酶Ⅱ”)暗反应(或“卡尔文循环”)(3) 降低叶绿体升高(4) H基因表达(或“H蛋白数量”)过多消耗光合产物(或“有氧呼吸增强”)【分析】由题干可知,拟南芥发育早期的叶肉细胞中,未成熟叶绿体发育需要来自细胞质基质的ATP,ATP是细胞中的直接能源物质,主要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其中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以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因此未成熟的叶绿体发育所需的ATP来自细胞呼吸,细胞有氧呼吸产生大量ATP,有氧呼吸的场所主要在线粒体,因此细胞线粒体产生大量ATP通过叶绿体膜上的H蛋白转运至叶绿体促进其发育。
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训练基础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
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
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
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尸位素餐:尸位,空占职位不做事;素餐,白吃饭。
谦称自己未尽职责。
②不足挂齿:足,值得;挂齿,放在嘴上说。
事情轻微,不值得一提。
③雕虫小技: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
④绠短汲深:绠,打水用的绳子;汲,从下往上打水。
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从深井里打水。
比喻能力微薄,任务重大。
⑤东涂西抹:本指妇女涂脂抹粉。
后常用作提笔作画、写字或作文的谦辞。
名句:①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②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③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⑤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也许正是囿于非裔总统的身份,奥巴马无法对美国种族、司法等问题________。
②在《闯关东》剧本研讨座谈会上,与会的各方人士针对剧本内容,________,交谈甚欢,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③镇雄县城南部新区建设指挥部干部同50多位新村小组的户代表,围绕建设城市综合体、收回原种场土地的两个问题,________进行交谈。
A. 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B.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推心置腹C.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推心置腹D. 畅所欲言推心置腹各抒己见解析:三个成语都表示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畅所欲言:尽情地说出想说的话,重在说话尽情。
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
重在待人真诚。
各抒己见:各自坚持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重在发表自己的看法。
①中,奥巴马受限于总统身份,无法尽情言说,用“畅所欲言”合适。
②中,推心置腹、各抒己见皆可。
③重在双方的理解沟通,“推心置腹”合适。
年公务员行测真题及解析文字理解的技巧与方法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文字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考生需要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准确理解,分析和推理,解答相关的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年公务员行测真题及解析文字理解的技巧与方法。
一、年公务员行测真题分析下面是一道年公务员行测真题:材料一:我国部分地区常年雾霾严重,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根据专家的调查,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这两个因素对环境污染的贡献度高达70%以上。
因此,要解决雾霾问题,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
材料二:根据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多数市民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解决雾霾问题。
49%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加强环保监管,对污染企业进行处罚;41%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1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引导市民共同参与环保活动。
题目: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雾霾问题是由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引起的。
B.政府是解决雾霾问题的唯一责任方。
C.大多数市民认为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解决雾霾问题。
D.材料二中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有51%是对的。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一,可以得知雾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材料二提到了市民对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的看法,其中49%的市民认为政府应该加强环保监管,对污染企业进行处罚,而41%的市民认为政府应该推广清洁能源。
题目询问材料二中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通过计算,可以得出1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引导市民共同参与环保活动,所以D选项是错误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A和C。
二、文字理解的技巧与方法1.认真阅读文字理解首先要求考生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文字的主旨,理解材料的内容。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使用标记、划线等方法,帮助理清思路。
2.分析推理在文字理解过程中,考生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推理,理清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握整体的逻辑结构。
年公务员行测真题及解析文字理解的考察在年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文字理解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通过文字理解的题目,考察考生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在本文中,将对年公务员行测中文字理解的考察进行详细解析。
一、文字理解题的类型文字理解题主要包括推理判断、细节理解、逻辑关系等几种类型。
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考生需要细致入微地阅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进行推理和分析。
1. 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是文字理解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和推理,判断陈述是否正确、是否与材料意思相反或无法判断。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并在选项中选择最符合逻辑的答案。
例如,下面是一道推理判断题的例子: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出以下哪项是正确的?材料:根据气象局发布的数据,近日本市气温明显上升,华氏温度接近100度,且预计将持续数天。
A. 活动户外需注意防暑降温B. 明天会下雨C. 面对高温,市政府将实施紧急救助措施D. 明天气温将达到摄氏40度答案:A. 活动户外需注意防暑降温2. 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找到特定的信息或细节。
考生需要仔细阅读材料,从中抓住关键信息,然后将其与选项进行对比。
例如,下面是一道细节理解题的例子: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下列关于中国的哪项说法是正确的?材料: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A.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岛屿国家B. 中国的首都是上海C.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D. 中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答案:C.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城墙3. 逻辑关系题逻辑关系题主要考察考生对材料中逻辑关系的理解。
考生需要通过理解材料中各个观点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推断出最符合逻辑的答案。
例如,下面是一道逻辑关系题的例子:根据材料,可以推断出下列哪项说法是正确的?材料: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该手机品牌的满意度高于其他品牌,并表示会继续购买该品牌的产品。
专题: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学案一、试题特点●1.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 2 . 要求运用学科内常识及能力来阐发和解决问题。
●3.分值高,但答案文字要求简明扼要。
●4、设问角度灵活,能力层次清楚。
二、材料解析的能力要求: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
2、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
3、充实操纵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常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三、教学过程〔一〕材料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1、粗读〔读题型、明主题、联教材〕2、审题〔审关键词,明确考查意图〕3、精读〔带设问、获有效信息,联教材,列提纲〕4、作答〔答出层次、完整、尺度、面广点细〕A、材料题的几种题型:①表达型:表达题是问答题中最底子的题型,此类题型的要求是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开展或消灭的过程,以及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作系统的归纳表达。
其提示语有“简述〞、“概述〞、“试叙〞、“如何〞、“怎样〞、“是什么〞、“有哪些〞之类。
②阐发型。
要求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底子不雅点,深入阐发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现象,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
标题问题的提示语通常有“阐发〞、“试析〞、“简析〞“为什么〞,“有什么启示〞等。
③论证型。
论证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论〞。
即要求运用已有的历史常识和历史学科的底子理论,通过对史实的透彻阐发,说明道理,得出结论,来论证某一不雅点或结论的正确或错误。
其提示语有“说明〞、“论证〞、“证明〞、“试论〞、“谈论〞、“为什么〞之类。
[典型题例]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那么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那么团结亡〞。
试用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例:一位19世纪中后期到英国的法国史学家曾经这样描述当时所见所闻:英国有钱人以坐轮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
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喷发出呛人的浓烟。
岸边工厂一间接着一间,巨大的烟囱冒着浓烟。
排放的污水,已经使河水变得浑浊不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设,如今泛指人的社会形象。
人设要有辨识度,就要有特点、够突出。
可以侧重性格特点,诸如情绪稳定、真性情等;可以侧重人生经历,比如励志逆袭草根等。
可见,人设就如同一个个标签,A。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其人设构建的闭环在他者手中。
但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如喜欢发什么类型的朋友圈、倾向于为什么样的内容点赞,等等,无论有意无意,都客观上成为其人设建构的一部分。
“我看人看我”,对外界评价的重视,也会成为印象管理、人设打造的内驱力。
就此而言,人设,指向他人和社会评价,也常常承载自我期许、内含自我塑造。
因此很难说,所谓人设,到底几分是被动赋予,(甲)。
实际上,在传播学中,人设建构并不新鲜。
一个有效的人设,如同一张简明扼要的名片,能帮人快速完成形象描述、认知、建构等过程,在提升传播效率上发挥积极作用。
比如,提到林黛玉,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闲静时似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才貌世稀的形象。
回溯文学艺术长廊,这样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或者说人设打造B。
在当下的互联网语境中,人设打造经常与人设红利绑定,一个丰满讨喜的人设能为个人提升话题度、吸金力。
立住了精致人设,自然会吸引一群推崇相同生活态度的受众追随,提升垂直赛道的影响力;打造育婴专家人设,赢得家长们信任,也不难受到母婴品牌的青睐。
如今,常有类似“造明星,就需造人设”的说法,虽有C之嫌,却并非全无道理。
简单粗暴地用人设“贴标签”,固然可以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乙)。
一者,饱和度过高、易于模板化的人设,难免令大众审美疲劳。
二者,人设越完美,往往失真程度越高,且承载的期待也越高。
回看“高学历”演员不知“知网”为何物此类人设崩塌的案例,要么就是形象演绎不到位,要么就是人设、真人相去甚远。
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其中甘苦唯有自知,值与不值各有判断。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分析第五段“贴标签”中引号的作用。
3.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请分析材料中画横线的俗语“甘蔗没有两头甜”的表达效果。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解析+练习)全国甲卷语用题回顾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
做事一定要坚决。
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
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
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
‘破’和‘沉’都是动词。
‘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
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
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
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
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
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
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干打雷不下雨 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 D.首尾不能兼顾1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高三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语言文字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汇编(附答案解析)成语:①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②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③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④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⑤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名句:①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陶渊明《桃花源记》)一、语言文字运用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面对中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困境,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表示,应对老龄化,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________。
②索尼和三星电子的热卖机型和价格差优势,导致日本国内市场的“羹”越分越小,手机市场的再规划也________。
③现任中国足协主席蔡振华抵达仁川次日就________地赶到中国女足与中华台北队小组赛的比赛现场。
A.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迫不及待B.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迫不及待C.迫不及待迫在眉睫刻不容缓D.刻不容缓迫不及待迫在眉睫解析:题目中涉及“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和“迫不及待”三个词语。
刻不容缓:片刻也不允许拖延,形容形势紧迫。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答案:B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假如城市化过程中不注意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考虑污染物稀释扩散结构的话,这种雾霾天气在中国至少还会持续10~20年。
B.杨敬敏本赛季加盟新疆队后,他的场均得分已经飙升到了每场14.4分。
这样的数据已经让他晋升到了CBA一流锋卫摇摆人的行列。
C.不仅谷俊山收受贿赂,查抄的各种财物装了整整四卡车,而且染指二环黄金地段周边军队地产,拥有数十套房,每套面积都在170平方米左右。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一、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
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
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它时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艺上去。
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
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
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
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
亚理士多德在《诗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从前一般叫做“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等到十八、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
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检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
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雅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
新课标卷地区选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
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
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
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
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
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
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
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
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
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
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
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
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
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
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
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
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
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
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
年公务员行测真题及解析文字理解的高效技巧文字理解是公务员行测中常见的题型之一,也是考察考生语言理解和分析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掌握一些高效的技巧,可以在考试中更好地解答文字理解题。
本文将介绍年公务员行测真题及解析,并提供一些高效的文字理解技巧。
【第一部分:年公务员行测真题及解析】案例一: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黄麟祥调研后指出:“‘开山斧’育种在乳牛血统上基本没有先进品种数量上的垄断性,并形成了由泡桐-斑-梅系为主的多方利益保护机制,所以没有输血的压力。
”问题:根据黄麟祥的调研结果,下列哪项陈述最符合实际情况?A.“开山斧”是乳牛血统中的先进品种B.“开山斧”在乳牛血统中占据主导地位C.“开山斧”的数量在乳牛血统中是垄断性的D.“开山斧”没有输血的压力解析:根据黄麟祥的调研结果可知,“开山斧”在乳牛血统上基本没有先进品种数量上的垄断性,并形成了由泡桐-斑-梅系为主的多方利益保护机制,因此选项A和B不符合实际情况。
选择C也不合适,因为文中明确指出“没有垄断性”。
选项D则最符合黄麟祥的调研结果,因此正确答案为D。
案例二:一项调查显示,陆地上有许多生物都是面临食物匮乏的困境。
例如,由于食草动物吃出了大量的植物,降低了植物的数量,而食肉动物则因为缺乏食物而面临生存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困境,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生物至上论。
生物至上论认为,没有生物存在,地球将会是一个可怕的孤独之地。
问题:下列哪项陈述最能支持生物至上论?A.陆地上的生物都面临食物匮乏的困境B.科学家将生物至上论视作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C.地球上没有生物的存在将是可怕的D.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相互依存,消失一个将导致另一个的灭绝解析:生物至上论的观点认为,没有生物存在,地球将会是一个可怕的孤独之地。
因此,选项C最能支持这个观点,其他选项未直接提到生物至上论。
因此,答案为C。
【第二部分:文字理解的高效技巧】1.注意关键词:在解答文字理解题时,需要留意文章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