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宪政体系
- 格式:ppt
- 大小:202.50 KB
- 文档页数:20
德国行政法学的先驱者——谈德国19世纪行政法学的发展德国与法国并称为现代大陆法系的两大脊粱。
所谓大陆法系的,强调法典编纂的完整与立法过程的严肃在前,法学界的分析以法规范完整体系在后,是后者往往一国法规范的理念维系者与新思潮创新者。
法国在大陆法系中固以民法的为大-此…德国与法国并称为现代大陆法系的两大脊粱。
所谓大陆法系的,强调法典编纂的完整与立法过程的严肃在前,法学界的分析以法规范完整体系在后,是后者往往一国法规范的理念维系者与新思潮创新者。
法国在大陆法系中固以民法的为大-此归因于1804年公布的拿破伦法典,欧州各国效尤的。
但在公法学,是行政法学,后来居上的德国也了现代世界行政法体系一股不可的力量,其对各国行政法发展的更大。
德国近代行政法学的发展,如同德国其它学门的法学一样皆于19世纪中叶奠基,逐渐今日规模。
现代德国行政法的理论,行政法学界的介绍及并不乏见,反而在“草创时期”的19世纪,迄今尚未有系统介绍之文献。
故为弥补此学术空隙,本文的目的即在浅介德国行政法学“奠基期”内发展的轨迹,并介绍最几位学者们的。
上,以1985年奥托。
麦耶(Kttayer)所出版的《德国行政法》一书为界,可以分为奠基期与成熟期两大阶段。
一、德国19世纪的公法思潮德国在19世纪是法学发展极为迅速的时代。
一,中欧兵家力争之地的德国,国际战争的中心,列如,拿破仑势力的扩张首受其冲击即为德国;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解放农奴、打倒腐败诸候贵族统治皆了德国旧政治结构;而法国风起云涌产生的新思潮与新的社会政治运动,例如,法国大革命产生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思想及共和思想等等,无不立刻德国,尤以知识分子为然。
故德国在19世纪的公法理念上和法国所代表的主流思想无太大差异。
德国在19世纪可以说是思想活泼的时代,其公法发展主要有几个的:(一)法治国用语的产生所谓法治国(Rehtsstaat)指“依法而治”,已现代法学界的语言。
法治国用语的产生及发展均始于19世纪的德国,英语中并无同样的用语。
名词解释《德意志帝国宪法》
《德意志帝国宪法》(又称《威廉宪法》)是德意志帝国于1871年颁布的宪法。
该宪法规定了德意志帝国组织形式、权力结构和国家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系,设立了皇帝和联邦议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确立了各州间的宪法分权制度和宪法权益保障。
《德意志帝国宪法》也为日后的德国宪法制定奠定了基础,并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宪政发展。
不过,该宪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限制,例如较大程度上忽视了妇女权益和工人权益。
此外,该宪法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无法适应社会变革,最终在1918年德意志帝国的覆灭后被废除。
德国宪法监督制度(上)作者:甘超英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法学院出处:新疆人大2002 5正文:一、德国宪法监督的历史发展宪法监督,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是指议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和法院对议会法律和政府行政活动的宪法控制。
比起其他西方国家,德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历史发展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宪法监督制度建立得比较晚,基本上在19世纪初叶才开始建立,而且是在纯粹照搬英国和美国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在宪法中的。
第二,监督制度的发展和完成是血的教训的总结,是在对纳粹法西斯统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最终认识到宪法监督的实质及作用并最终确立现代宪法监督制度的。
第三,二战后德国宪法监督的制度和实践相当成功,就某些方面而言,是除美国之外最成功的一种宪法监督体系。
(一)德国监督制度的起源在观念上,宪法监督制度建立在法律公正观的基础上。
就德国法律公正观而言,早在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就有了:“天佑德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在那里,普通人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控告其主人,但为主人尊严计,诉讼将在一个外国的、非其主人自己的法庭上进行。
”然而,在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以前,德国根本就不存在专门的宪法监督。
不过,如果从议会监督的角度看,德国宪法监督制度始于法国大革命。
席卷欧洲大陆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特别是《人权宣言》的公布,使欧洲大陆一切封建统治成为不合理。
尽管封建势力联合起来战胜了法国,但德意志诸邦国的封建主再也不能按照旧有的封建模式进行统治了。
与欧洲大陆多数国家相同,德国宪法监督制度也是经过从法律及社会改革到议会制政府这样的过程建立的。
在德意志地区,普鲁士邦从1793年至1805年,通过立法进行了三项大规模的法律改革:1793年的司法制度改革、1794年的民事法律制度改革和1805年的刑事法律制度改革。
接着,在南德巴伐利亚、北德莱茵兰地区(即包括后来德国经济最发达的鲁尔区在内的莱茵河地区)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
论德国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一)摘要:德国是大陆法系国家的典范,也是近现代世界行政法体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尤其是其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被誉为欧洲行政法之灵感与源泉,对各国行政法发展的影响极大。
而对德国行政法及其基本原则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其法治国理念与议会民主、基本权利等宪法原则。
正是伴随着这些因素的作用,在德国行政法上逐渐形成了依法行政、比例与信赖保护等三大并驾齐驱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德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一、宪政基础-法治国理念的变迁与宪法原则的作用德国不仅是法治国或法治思想与制度的发源地,而且法治国(Rechtssaat)一词也为德国人所创造。
①]但是法治国思想与制度在德国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发端于18世纪末的实质上的自由法治国思想在19世纪专制时代创立并走向了极端形式化,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波恩政权才使之复生和全面开场,即恢复“实质法治国”并走向公正法治国。
②]这就是说,法治国思想在德国经历了一个从早期实质意义法治原则到近代形式意义法治原则再到现代实质意义法治原则的发展变迁过程。
所谓形式意义的法治原则,是指所有国家活动都必须符合法律特别是制定法,只要国家机关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即认为达到了法治国原则的要求。
实质意义的法治原则,则是指国家权力及其行使都必须依据公正、明确、稳定的议会法律,公民的自由与权利受到宪法和公正程序的保障,即所有国家活动不仅要符合法律规定,而且必须符合公平正义的观念。
正如M.P.赛夫所言:“实质上的法治要求实现公正的法律秩序,这一原则要求国家的权力应当服从于各种确定的、不可变更的宪法原则,服从实质性的基本价值;而形式的法治要求,国家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以宪法规定的各种法律为依据。
”③]与法治国原则的发展变迁相应,德国行政法基本原则也在法治主义由机械走向机动,行政权由消极走向积极的历史背景下逐步发展并完善,即由作为形式主义的依法行政原则过渡到实质主义的比例、信赖保护原则。
战后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战后重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战后的时期,各国都面临着建设和发展社会宪政与法治的迫切需求。
本文将探讨战后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各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一、社会宪政与法治的重要性社会宪政与法治是现代国家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的作用。
社会宪政是指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规范和规则,相应的法治是社会宪政的实现。
社会宪政的建立,可以为国家的政治体系提供一种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法治的确立,可以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战后,很多国家在经历了战争的摧毁和混乱后,意识到建立稳定的社会宪政和法治制度的必要性。
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才能使国家重新恢复秩序,实现发展和繁荣。
二、美国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作为战后的胜利国之一,美国在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在战后的时期,美国通过宪法的修订和立法的推进,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的有效运行。
首先,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修正案》,以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
这些修正案包括人权问题、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为美国社会宪政和法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其次,美国通过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确保了法律的公正实施。
美国最高法院成为了法律解释的最高权威,通过一系列的裁决案例,确保了法律的统一性和适用性。
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发展。
通过选举制度的完善和社会参与的鼓励,美国实现了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广泛参与,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的民主性和合法性。
三、日本的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也进行了社会宪政与法治建设的努力。
日本通过宪法的制定和法律的修改,确保了社会宪政和法治机制的运行。
194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日本国宪法》,宣布实行了社会宪政制度。
这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政府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世界各国的制度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下,世界各国的制度架构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国家的制度体系反映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对一些主要国家的制度进行介绍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多样性和发展方向。
一、中国的制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制度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采用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的政治体系包括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
中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重大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逐步实行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二、美国的制度美国是一个以宪政为基础的联邦共和制国家,其宪法奠定了政府权力分立和公民权利保障的基础。
美国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独立但相互制衡的分支。
美国的选举制度注重民主和公平,通过选举产生总统和国会成员。
在经济方面,美国主要采取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支持私有制和市场竞争。
三、德国的制度作为欧洲大陆最大的国家之一,德国具有独特的政治制度。
德国实行议会制民主政治体制,联邦总统作为国家元首,总理作为政府首脑。
德国的基本法确立了公民权利和政府权力行使的规范。
德国经济发展以工业制造为主,注重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拥有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四、英国的制度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是国家元首,但政治权力主要由议会行使。
英国议会包括上下两院,通过选举产生议员。
英国以权利保障和法治为基石,拥有深厚的法律传统。
英国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出了先进的金融产业和企业文化。
五、日本的制度日本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是象征性的元首,政治权力由首相和内阁行使。
日本政府注重穿梭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结构,以实现有效的决策。
日本采取的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模式,其中以制造业为重点,并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六、印度的制度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印度拥有丰富多样的制度。
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议会制度是政治权力的基础。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结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以来在德国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国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为培养德国公民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首先,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德国公民的政治意识和公民意识。
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培养公民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能力,因此在学校课程中注重政治教育的内容。
教育机构努力通过教导学生德国政治体系、政府运作和公民职责,以提高政治参与意识。
学生们会学习德国政治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包括权利和义务、民主和宪政等。
他们也会了解民主的历史背景和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德国政府认为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们会学习和讨论关于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例如社会公正、尊重和包容等。
教师们会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影响,并激发他们关心他人和社会福利的意识。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会关注历史和文化的教育。
德国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纳粹主义的崛起。
因此,教育机构会向学生传授德国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便学生们对过去的错误和挑战有更深刻的理解。
他们也会了解其他国家和文化的历史,以增加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学校教育,德国还非常重视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参与。
例如,政府会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各种政治和社会活动,以促进公民参与和意识的培养。
此外,德国政府还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区志愿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责任感。
总而言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系统,旨在培养德国公民的政治意识、公民意识、价值观和道德观。
通过学习德国政治和法律、了解历史和文化,并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学生们被鼓励成为独立、负责任和具有社会意识的个体。
这样的教育体系有助于建立一个民主、和谐和包容的社会,也有助于培养德国公民在国内外事务中发挥积极的角色。
Grundgesetz[das] (德国宪法)基本法。
基本规律。
简称GG,是联邦德国的宪法,1949年5月23日公布,1949年5月24日起生效(萨尔州自1957年1月1日起生效,梅克伦堡-前波莫瑞、萨克森、萨克森-安哈特、图林根以及东柏林于1990年10月3日生效)。
基本法曾于1956及1968年作过较大修改,1990年8月东西德“统一条约”对基本法的某些条款作了适应性修订。
基本法分为前言和14个章节。
它规定了德国的国家制度是议会民主。
国家元首为联邦总统。
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
\标志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成立。
后经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修改在2006年8月26日,并于2006年9月1日生效。
德国基本法是联邦德国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特别是其中包含的基本权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Grundgesetz für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缩写:GG),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过渡时期相当于宪法地位的法律,是目前德国的根本大法。
德国基本法于1949年5月23日获得通过,次日即1949年5月24日生效,标志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成立。
后经过多次修改,最近一次修改在2006年8月26日,并于2006年9月1日生效。
德国基本法是联邦德国法律和政治的基石。
特别是其中包含的基本权利(Grundrechte)由于纳粹德国的经历尤为重要。
联邦宪法法院作为独立的宪法机构保障这些基本权利,维持国家政治组织体系,并对它们进行完善和发展。
在1949年德国基本法只在西方占领区生效,当初其并没有被打算作为长期有效的宪法,因为当时国会参议院(Parlamentarischer Rat,由西方占领区11个州的州长组成)认为苏联占领区会很快和西方占领区完成合并统一并出台一部“正式的”宪法;因此没有采用德语中Verfassung (意为“宪法”)一词。
直到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德国基本法才成为整个德国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