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荣辱观教育中的知耻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知耻,社会的风向标引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荣辱观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荣辱观的内涵也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丰富和发展。
本文将讨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知耻,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对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强调个体和社会共同价值的统一,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念和道德标准。
它要求个人在行为中能够自觉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同时,社会主义荣辱观还要求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坚守原则,勇于担当责任,不负社会和个人的期望。
2. 知耻的重要性知耻意味着对错误和不足的认识和反思。
对于个人而言,知耻能够激励自身不断进步,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行为准则。
而对于社会而言,知耻能够引导社会成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推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2.1 知耻的个人层面在个人层面上,知耻要求个体能够正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和认识。
一个具有知耻意识的个体通常能够主动检讨自己的过错,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不再重蹈覆辙。
这种自我反思和修正能够帮助个人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进而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2.2 知耻的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上,知耻意味着一个社会能够勇于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不回避困难,而是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个具有知耻意识的社会通常能够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改善社会的薄弱环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知耻还能激励社会成员共同关注社会问题,形成群体关怀和共同努力的良好氛围。
3. 社会的风向标知耻作为社会的风向标,具有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个具有知耻意识的社会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整改,避免陷入道德沦丧和社会倒退的泥潭。
相反,一个没有知耻意识的社会容易陷入道德沦丧和个人利益至上的境地,无法实现全面的社会进步。
对高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考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张恬恬[摘要] 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华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发展,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它还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就如何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高校荣辱观建设,使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作一些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实践;大学生一、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荣辱观是人类精神世界价值取向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标准。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1]。
由于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正在转型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对社会风气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其中消极的一面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也致使有些大学生相信利高于义,物质利益高于精神利益,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扭曲了人的价值追求和道德人格的塑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格格不入, 更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背离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就迫切地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迫切地需要对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3]。
二、当代大学生荣辱观践行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现状不容乐观,高校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教育势在必行。
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 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
但是目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在对待祖国、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淡漠了。
他们对个人利益想得多,而对国家的前途, 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却想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 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 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2024年大学生八荣八耻心得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荣八耻”不仅是对人民群众的一种告诫和教育,更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作为2024年已经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社会和党的期望,我必须积极学习和践行这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勤奋敬业。
作为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任务和责任,不盲目追求虚荣和浮夸的东西,而是要保持志向和目标,踏实学习,勤奋努力。
学习是大学生最基本的职责和任务,只有通过勤奋学习,才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实际行动中,我会更加自觉地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为将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是诚信向善。
诚信是社会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
作为大学生,我要时刻保持诚信的品质,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撒谎,不作弊,不窃取他人的劳动成果。
同时,我也要从小事做起,做到对他人真诚、善良、友善,用自己的行动展现出青年学子的风采,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风尚的大学生。
再次是爱岗敬业。
未来的大学生将会在各行各业中发光发亮,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而作为科技人员,我要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把工作看作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和动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就是团结友爱。
大学生活是一个集体生活,而团队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大学生,要学会与他人相处,体谅、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同时也要懂得与他人合作,达到共同的目标。
只有在团结友爱的团队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迸发出更大的创造力和智慧。
再就是文明礼貌。
文明是一种道德修养,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
在大学生活中,我要时刻保持文明礼貌的态度和行为,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插队,不随意谩骂他人。
同时,还要提倡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外,还有求实创新。
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阶段性总结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对于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一方面是因为校园生活中存在着荣辱不分、是非不明、美丑不辨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湖北教育学院党委非常重视对我院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召开专题会议学习、研究、部署我院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
根据院党委的统一部署,院团委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学习、宣传“八荣八耻”的主题教育活动。
现将我院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如下阶段总结: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关于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着眼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明确,为高校大学生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院团委领导高度重视荣辱观教育,院团委一致认为要将荣辱观教育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透彻领悟讲话精髓,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日常的管理结合了起来,与校园文化的实际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深入贯彻了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以荣辱观教育为契机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一)重宣传造氛围。
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及其途径探析【内容提要】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加强耻感教育是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状况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也是对我国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应当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不断健全耻感教育机制,始终坚持耻感理论教育和社会制度管理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耻感/耻感教育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高等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依据耻感教育在大学生荣辱观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及举措,对于在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改善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文明素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耻感教育的依据耻感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作用有效发挥的关键环节,也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凸显耻感教育,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
1.加强耻感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道德领域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道德观念,同社会主义道德相互影响和相互激荡,致使出现了一些道德冷漠的现象。
它或者表现为对社会不正之风、无耻现象的容忍和麻木,或者表现为是非不分、善恶混淆、荣耻颠倒。
曾有报道:一位衣着破旧的母亲千里迢迢从家乡来某大学看望儿子,儿子怕母亲给自己丢脸,不让母亲进校门,母亲含泪离去。
这个让人心痛的事例说明:这位大学生已经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羞耻,什么是真正的光荣?其内心世界所追求的“荣”,只是一种“虚荣”、“势荣”。
这种荣耻颠倒、错位的价值观驱使他撵走了自己的母亲,作出了真正可耻的事情。
可见,荣耻颠倒、荣耻错位的价值观,是亲情的杀手,也是扼杀道德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的刽子手。
艺,努警。
+民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知耻教育与荣辱观朱峰(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政法系,山东济南250014)[}i奄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过程之中要具体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的核心内容。
落实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以知耻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确立谈汀参见、劳动观、守法观、节约意识等。
睁蝴]思想政治教育;知耻教育;荣辱观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哟台教育的具体内涵与载体有所不同,这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蟛台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当包含哪些内容、提供哪些平台与载体?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特征,其基点便是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在充分尊重与保障其主体性意识与地位的基础上,强调其个性发展、兴趣培养,进行创新性地学习与实践,并由此引导和教育学生以逐渐提升其为人修养、道德品质与政治素养。
在整个大学生思想豌台教育体系构建中,笔者认为其核心内容就是具体的、科学的、自觉的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是党不断巩固抽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青年基础的防厶部分,也是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军。
在此意义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为核心具体落实在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过程之中,构成大学生思想观台教育体系的核,b内容。
落实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明善知耻,正己修德;就是要培养广大青年学生蓬勃朝气、昂扬锐气与浩然正气。
二、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涵养。
以知耻教育为切入点。
应当是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从传统文化上讲,知耻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德目之一。
中国古代思想家历来重耻。
孔子讲“行己有耻”。
孟子讲“耻之于人大矣,人不可以无耻。
学校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阶段性总结_阶段性工作总结八荣八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受到学校各级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工作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工作重点。
一、荣辱观教育成效显著通过学校的多种宣传教育手段,学生对八荣八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特别是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们将八荣八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认同感不断提高,形成了“见微知著”、“言传身教”的良好氛围。
二、宣传手段多样,效果显著学校充分利用了各种媒体手段进行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悬挂横幅、举办主题班会、组织征文比赛等形式,有效增强了学生对八荣八耻的认识。
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弘扬八荣八耻的精神。
这些宣传手段的多样性,提高了宣传的覆盖面和深入度。
三、学生参与度高,形成了浓厚氛围学校以八荣八耻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志愿者活动。
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和价值,自觉地树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 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宣传,缺乏深度和广度。
学校在八荣八耻宣传教育工作中,大多停留在传播理论知识和标语口号的层面,未能深入挖掘八荣八耻的内涵,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肤浅层面。
2. 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和实践指引。
学校在推动八荣八耻工作时,很少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学生管理等实际工作中,因此学生们对八荣八耻的理解和实践存在差距。
3. 学生参与度高,但缺乏长期坚持。
学校组织的各类八荣八耻主题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情况很好,但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对八荣八耻的实践和宣传意识开始淡化,缺乏长期性和持久性的宣传。
论高校荣辱观教育中的知耻教育摘要: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
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
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
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校;荣辱观教育;知耻教育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就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研究认为,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即“荣”与“辱”不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
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
因此,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一、“知耻近乎勇”:一项极受褒扬的道德修养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
一个人具有了知耻感,当其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品质与某一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不相符时,就会产生一种羞于见人的感觉。
这时,其外部表情可能表现为脸红、尴尬、低头、流泪等,而内在情绪体验则是窘迫、羞愧、悔恨、自责等,甚至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地上有个洞能钻进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耻感是一个人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的综合性反映,与一个人的人格、精神、道德等方面的素质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个人只有树立了自己在自己心目中的尊严,能看重自己,同时也希望别人能看重自己,才会在被别人看不起时产生羞耻感。
一个人只有有了理想、节操、意志,努力追求自身的完善和提高,才会以碌碌无为、朝三暮四、放任自流为耻。
同样的,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诚实的品行,有了良心、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才会在不诚实的时候,在违背了良心、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时候,感到羞愧难当。
正因为如此,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指出,对可耻的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
荷兰伦理学家斯宾诺莎则认为,耻辱就其表示一个人因具有羞耻之情而产生追求高尚道德品质的愿望而言,也可以说是善的。
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之一马克思更是明确指出:“耻辱本身已经是一种革命”,“耻辱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1]40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耻也是一项极受褒扬的道德修养,历来被视为“立人之大节”。
《诗经·辢风·相鼠》曰:“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2]51在这里,诗人的知耻体验是坚定而强烈的,有一种不知耻毋宁死的凛然正气。
儒家从它的创始人起,就把培养“行己有耻”的士君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
孔子认为:”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106“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11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4]57到了战国时期,以孔子继承人自居的孟子不仅将羞耻作为良心的重要内容,而且把它作为判断人与非人的道德标准:“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5]17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5]41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管仲把“耻”字提高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6]1曾经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清代学者顾炎武认为,在礼义廉耻四者中,耻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之所以不清廉,乃至于违犯礼义,做出种种不合乎道德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
晚清时的龚自珍更是把个人之耻与国家之耻联系起来:“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7]32古人之所以重视“耻辱”的道德意义,在于“有耻”是人内在的道德底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一个人也许可以缺乏智慧,也可以无大作为,但不能无耻,无耻就如同孟子所说是”非人也”。
试想,一个人连人之为人的东西都不在乎了,那是十分危险的,就可能无所顾忌,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同时,“有耻”也是建立其他德性的良心基础,正如陆九渊所言:“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
”正因为如此,古代的道德教育十分强调一个人“知耻”良心的培养。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耻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
知耻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在他人面前的羞耻。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羞耻按其最原始的结构是在某人面前的羞耻。
这种羞耻感源于外在压力,是指个体在做不道德的事情时,因被他人发现并受到指责而感到羞耻。
这是知耻的最基本的最初的形式。
二是在自己面前感到羞耻。
即当一个人产生了不道德的想法或发生了不道德的行为时,不仅会在他人面前感到羞耻,而且会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感到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进而感到羞耻。
这是知耻意识的升华,是一个人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标志。
三是替他人感到羞耻。
羞耻感意识强的人,不仅有自我的羞耻,而且会替他人羞耻。
在这里,个体能够通过情感迁移,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将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进而产生羞耻感。
一般来说,在情感迁移中双方的情感体验越不一致,他人越是不知耻,迁移者就越替他感到羞耻,羞耻感就越强。
二、“教之耻为先”:高校荣辱观教育的基石知耻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其基本要求是:人们应当根据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的要求,确立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原则,明确哪些事情当为,哪些事情不当为,哪些事情如果做了,将有污自己的人格尊严,使自己感到耻辱,从而引导人们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以行道德之事为荣,以行不道德之事为耻。
伦理学与价值论的研究也认为,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即“荣”与“辱”不仅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联系、互为前提的。
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
因此,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第一,知耻是人性的标志,是促进大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由于知耻本质上是对荣誉的肯定和对耻辱的否定,是人们对假、丑、恶的憎恨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因此,可以这样说,凡心理正常的人都希望得到荣誉,免除耻辱。
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需要,产生于人的社会本性之中。
在社会生活中,荣誉感和耻辱感是人的两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们之间不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而且往往共同发挥着调控人的行为的作用。
意识到自己的荣誉会使人积极向上,而意识到自己的耻辱则会使人痛改前非,也会使人积极向上。
具有知耻之心,对自己不光彩的行为感到惭愧和不安,从根本上说是对荣誉的一种肯定和对耻辱的一种否定,孕育着向上的可能。
假如一个人没有羞耻感,丝毫不念及自己思想行为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意义,根本不把自己当人看,那么这种人不仅不会产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也不会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与道德情感。
这一原理对高校学生同样是适用的。
只有知耻,青年学生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合乎道德之事,不为违反道德之事;只有知耻,莘莘学子才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不断趋荣拒耻,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只有知耻,少数有问题的大学生才能迷途知返,知错必改,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第二,知耻是净化高校风气的助推仪,是高校和谐发展的调节器。
康有为曾指出:“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
”大学生是高校人员构成的主体,高校的精神面貌如何,与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密切相关的,从而也与大学生的知耻程度密切相关。
无耻则无所不为,无耻的人多了就会导致道德教育失范、荣辱颠倒;美丑、善恶、是非不分,就会导致耻感弱化、社会道德滑坡。
反之,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能知耻,则不仅个体可以自觉地不做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之事,还会在舆论上、行动上制约极少数无耻之徒,甚至能够对这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引导和转化作用。
因为在高校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的赏识和褒奖;每个人都有自爱的需要,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的尊重和爱护;每个人都有自处的需要,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或集体的肯定和支持。
由于个体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每个人都希望群体喜欢他、接受他,而不希望群体冷落他、排斥他,为了追求内心的平衡和获得群体的认可,一个人只要具有起码的羞耻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行为,向约定俗成的群体风气靠拢,产生服从群体文化的行为。
这样,知耻感对净化高校风气的助推仪作用就表现出来了。
第三,知耻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既有灿烂辉煌的历史,也有阴暗屈辱的历史。
知耻而后勇,灿烂辉煌的历史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阴暗屈辱的历史则能够从反面教育、激励人民,促使他们正视和认识自我,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进而同心同德,奋发向上,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整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
”[1]407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和欺凌,正是这种国家和民族的奇耻大辱唤醒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激发了他们的革命意识和爱国斗志,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奋起抗争,终于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今天,勿忘国耻、自强不息已经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的民族之魂,已经成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中国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促进民族复兴和祖国富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三、“道德者,行也”:在知行合一中树立知耻之心知耻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形成的,是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社会化的产物。
忽视对新一代国民进行“知耻”的教育,是当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大缺陷,也是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泛滥,社会道德的权威性和社会成员的道德感大大降低,以至于出现令人痛心的“该耻不耻、不荣却荣”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继承借鉴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耻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树立知耻之心,是高校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一,以知明耻,帮助大学生建立最起码的道德底线。
知羞明耻源于知,发展于知。
一个愚昧无知的人,只能是荣耻不清的混沌者。
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道德知识和道德评价能力,才有可能明是非、辨善恶、识美丑。
实践证明,许多无耻的行为都源于人的是非颠倒、善恶不分、美丑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