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教案】肺栓塞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2
肺动脉高压诊断流程
肺血栓栓塞症
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急性肺栓塞类型,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PE即指PTE。
肺动脉发生栓塞后,若其支配区域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pulmonary infarction,PI)。
一、临床表现:
临床可表现出“肺梗死三联征”,即胸痛、咯血、呼吸困难,但临床有典型“肺栓塞三联征”者不足1/3。
概念
体征
1.呼吸系统 呼吸频率增快最为常见,低氧时可有发绀,有时肺部可闻及哮鸣音、湿啰音、胸膜摩擦音。
合并胸腔积液时可有相应的体征。
2.循环系统 心动过速,可伴有血压变化,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颈静脉充盈、异常搏动,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P2)亢进或分裂,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
3.其他 发热,多为38℃左右。
第九章肺动脉高压和肺血栓栓塞症
二、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 可为低碳酸血症、低氧血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增大,部分患者血气结果正常。
2.血浆D-二聚体(D-dimer) 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产生的可溶性降解产物,在急性PTE时升高。
若ELISA法测定其含量低于500μg/L,可除。
《内科学肺栓塞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肺栓塞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掌握肺栓塞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3. 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肺栓塞的定义:肺栓塞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栓形成,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2. 肺栓塞的病因: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等。
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病因。
3.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咳嗽、咯血等。
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
4. 肺栓塞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造影等。
其中,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5. 肺栓塞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本治疗方法,可防止血栓再形成和新的血栓形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肺栓塞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肺栓塞病例,提高学生对肺栓塞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对肺栓塞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内科学相关教材或肺栓塞专题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肺栓塞教案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资料:收集肺栓塞病例,用于案例分析教学。
4. 网络资源:查阅相关肺栓塞的研究论文和临床指南,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肺栓塞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第二课时:讲解肺栓塞的诊断方法及其应用。
3. 第三课时:阐述肺栓塞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4. 第四课时:分析典型肺栓塞病例,进行互动讨论。
七、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遵循内科学教材或相关指南。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内科学肺栓塞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肺栓塞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b. 掌握肺栓塞的治疗原则和预防策略。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对肺栓塞病例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b. 培养学生对肺栓塞患者的治疗和预防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肺栓塞患者的关爱和同情心。
b. 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肺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b. 肺栓塞的治疗原则和预防策略。
2. 教学难点a. 肺栓塞的诊断方法及其运用。
b. 肺栓塞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实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肺栓塞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肺栓塞病例,培养学生对病例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肺栓塞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情景模拟法:模拟肺栓塞的临床情境,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和应急处理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肺栓塞教案课件,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案例:准备几个肺栓塞病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 讨论题:制定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
4.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肺栓塞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肺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肺栓塞病例,培养学生对病例的识别和诊断能力。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肺栓塞的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
5. 情景模拟:模拟肺栓塞的临床情境,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和应急处理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的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肺栓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肺栓塞患者的诊疗能力。
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他们关爱患者、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
内科学肺栓塞教案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肺栓塞的基本概念和病因。
2、掌握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3、掌握肺栓塞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1、肺栓塞的定义和病因2、肺栓塞的临床表现3、肺栓塞的诊断方法4、肺栓塞的治疗方法5、肺栓塞的预防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难点:掌握肺栓塞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讲解、图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肺栓塞的基本概念和病因,掌握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实践教学:通过模拟病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掌握肺栓塞的预防措施。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案例引入,让学生了解肺栓塞的基本概念和病因。
2、讲解新课:通过讲解、图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了解肺栓塞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3、巩固练习:通过模拟病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肺栓塞的预防措施,了解肺栓塞的治疗过程。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肺栓塞的基本概念和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掌握情况。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内容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期末考试:在期末考试中设置相关题目,检查学生对肺栓塞的掌握情况。
内科学高血压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通常有以下含义: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高血压称为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的现象称为继发性高血压,例如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通常有以下病因: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体重大小、饮食习惯、生活规律、药物和心理因素等。
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大多数是因为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其他疾病引起。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症状:头痛、头晕、耳鸣、视力模糊、胸闷、心悸、气短、踝部水肿等。
《内科学肺栓塞教案》课件第一章:肺栓塞概述1.1 定义肺栓塞是指由于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导致的肺循环障碍。
1.2 流行病学介绍肺栓塞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
1.3 临床表现描述肺栓塞的常见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
第二章:肺栓塞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
2.2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注意肺部听诊、心脏听诊等。
2.3 辅助检查介绍肺栓塞的常见辅助检查方法,如心电图、肺通气/灌注扫描、螺旋CT、MRI 等。
第三章:肺栓塞的治疗3.1 一般治疗介绍肺栓塞的一般治疗措施,如休息、吸氧、补液等。
3.2 抗凝治疗详细介绍肺栓塞的抗凝治疗方案,如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
3.3 溶栓治疗介绍肺栓塞的溶栓治疗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常用溶栓药物。
第四章:肺栓塞的预防4.1 风险因素评估介绍肺栓塞的风险因素评估方法。
4.2 预防措施介绍肺栓塞的预防措施,如长期卧床患者的物理活动、抗凝药物的使用等。
4.3 手术患者的肺栓塞预防介绍手术患者肺栓塞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第五章:肺栓塞的护理5.1 病情观察介绍肺栓塞患者的病情观察要点,如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
5.2 生活护理介绍肺栓塞患者的生活护理措施,如饮食、休息、活动等。
5.3 心理护理介绍肺栓塞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如缓解焦虑、恐惧等情绪。
《内科学肺栓塞教案》课件第六章:特殊类型的肺栓塞6.1 脂肪栓塞介绍脂肪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6.2 空气栓塞介绍空气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6.3 肿瘤栓塞介绍肿瘤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第七章:肺栓塞的并发症7.1 肺动脉高压介绍肺栓塞导致肺动脉高压的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7.2 急性呼吸衰竭介绍肺栓塞导致急性呼吸衰竭的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7.3 右心衰竭介绍肺栓塞导致右心衰竭的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第八章:肺栓塞的预后8.1 预后因素介绍影响肺栓塞预后的因素,如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等。
教案讲稿-肺栓塞2(anticardiolipin antibodys syndrome) 腹部大手术(15%-30% ) 肿瘤静脉内化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过量冠脉搭桥术(3% -9%)肥胖凝血酶原20210A基因变异(罕见)脑卒中(30%〜60%) 因各种原因的制动/长期卧床M因子缺乏肾病综合征长途航空或乘车旅行V因子Leiden突变(活性蛋白C抵抗)中心静脉插管口服避孕药纤溶酶原缺乏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纤溶酶原不良血症吸烟巨球蛋白血症蛋白S缺乏妊娠/产褥期植入人工假体蛋白C缺乏血液黏滞度增高高龄如患者特别是40岁以下的患者无明显诱因反复发生DVT和PTE,或发病呈家族聚集倾向,应注意做相关原发性危险因素的检查。
继发性危险因素是指后天获得的易发生DVT和PTE的多种病理和病理生理改变。
上述危险因素既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协同作用。
年龄是独立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DVT和PTE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四、病理和病理生理引起PTE的血栓大多来自下肢深静脉A右肺动脉远端血栓延续到右肺下叶背段动脉内;B左肺动脉远端外侧壁附壁血栓2.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V/Q)显像是PTE的重要诊断方法。
典型征象是呈肺段分布的肺血流灌注缺损,并与通气显像不匹配。
一般可将V/Q显像结果分为三类:①高度可能:其征象为至少2个或更多肺段的局部灌注缺损,而该部位通气良好或X线胸片无异常;②正常或接近正常;③非诊断性异常:其征象介于高度可能与正常之间。
若结果呈高度可能,具有诊断意义。
V/Q显像对于远端肺栓塞诊断间接征象有肺动脉造影剂流动缓慢,局部低灌注,静脉回流延迟或消失等。
肺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发生致命性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分别为0. 1%和1. 5%,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三)寻找PTE的成因和危险因素(求因)1. 明确有无DVT 对某一病例只要疑诊PTE,无论其是否有DVT症状,均应进行下肢兔静脉加压超声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DVT及栓子的来源。
一、教案概述《内科学肺栓塞教案》PPT课件教学目标:1. 了解肺栓塞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掌握肺栓塞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3. 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教学时长:45分钟教学对象:临床医学生、内科医生二、教学内容1. 肺栓塞的定义肺栓塞是由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的疾病。
2. 肺栓塞的病因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其他原因包括脂肪栓塞、气体栓塞、药物引起的肺栓塞等。
三、临床表现1. 呼吸困难2. 胸痛3. 咳嗽4. 咯血5. 晕厥6. 烦躁不安7. 发热四、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2. 体格检查3. 心电图4. 胸部X线片5. 肺动脉CT血管成像6.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7. 肺栓塞导管检查五、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1. 治疗原则急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和手术取栓。
慢性肺栓塞的治疗包括抗凝、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2. 预防措施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包括长期卧床、手术、创伤、肥胖、吸烟等。
使用抗凝药物预防肺栓塞复发。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肺栓塞。
六、病例分析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0岁,因“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入院。
患者有长期吸烟史,近期无明显外伤或手术史。
2. 病例分析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进行心电图、胸部X线片和肺动脉CT血管成像等检查。
确诊为肺栓塞后,给予抗凝治疗。
七、治疗策略1. 抗凝治疗急性期使用肝素钠或肝素钙进行抗凝治疗。
慢性期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
2. 溶栓治疗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可考虑使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
溶栓治疗需在医院内严密监测下进行。
八、并发症及处理1. 出血并发症抗凝治疗可能会导致出血风险,如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
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必要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2. 肺动脉高压肺栓塞可能导致肺动脉高压,需进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九、随访和预后1. 随访患者在治疗后需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内科学肺栓塞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肺栓塞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掌握肺栓塞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
3. 提高临床医生对肺栓塞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肺栓塞的定义: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栓阻塞,导致肺组织血流中断,引起肺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临床病理生理状态。
2. 肺栓塞的病因:肺栓塞的病因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等。
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病因。
3.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乏力等。
体征可有呼吸急促、发绀、肺部湿啰音等。
4. 肺栓塞的诊断方法:肺栓塞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造影、螺旋CT、磁共振成像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肺栓塞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肺栓塞病例,提高学生对肺栓塞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肺栓塞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的掌握程度。
2.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肺栓塞临床表现和诊断能力的运用。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内科学》、《肺栓塞》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肺栓塞的相关知识。
3. 案例资料:收集典型的肺栓塞病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影像学资料:提供肺动脉造影、螺旋CT等影像学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肺栓塞的诊断方法。
六、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介绍肺栓塞的临床案例,引发学生对肺栓塞的关注和兴趣。
2. 讲解肺栓塞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深入剖析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的关系。
3. 分析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强调不同类型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4. 演示肺栓塞的诊断方法,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造影等,并通过影像学资料进行讲解。
《内科学肺栓塞教案》PPT课件第一章:肺栓塞概述1.1 定义肺栓塞是指由于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引起的以肺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1.2 流行病学介绍肺栓塞的发病率、死亡率、好发人群及危险因素。
1.3 临床表现描述肺栓塞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等。
第二章:肺栓塞的诊断2.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生的时间、性质、加重与缓解因素等。
2.2 体格检查重点介绍肺栓塞的典型体征,如呼吸急促、心动过速、肺部湿罗音等。
2.3 辅助检查介绍肺栓塞的常见辅助检查方法,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测定等。
第三章:肺栓塞的治疗3.1 抗凝治疗详细讲解抗凝药物的选择、剂量和疗程,以及如何监测抗凝效果。
3.2 溶栓治疗介绍肺栓塞溶栓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选择和治疗过程。
3.3 介入和外科治疗阐述肺栓塞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的方法、适应症和并发症。
第四章:肺栓塞的预防4.1 非手术患者的预防介绍非手术患者肺栓塞预防的措施,如物理预防、药物治疗等。
4.2 手术患者的预防讲解手术患者肺栓塞预防的措施,包括术前评估、术后康复等。
4.3 长期卧床患者的预防介绍长期卧床患者肺栓塞预防的措施,如定时翻身、活动训练等。
第五章:肺栓塞的护理5.1 病情观察讲解如何观察肺栓塞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
5.2 生活护理介绍肺栓塞患者的生活护理措施,如饮食、休息、活动等。
5.3 心理护理阐述肺栓塞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如沟通、安慰、心理支持等。
《内科学肺栓塞教案》PPT课件第六章:特殊类型的肺栓塞6.1 慢性肺栓塞介绍慢性肺栓塞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2 脂肪栓塞阐述脂肪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6.3 感染性肺栓塞讲解感染性肺栓塞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第七章:肺栓塞的并发症7.1 肺动脉高压介绍肺动脉高压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7.2 右心功能衰竭阐述右心功能衰竭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
授课时数2学时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呼吸内科何朝文一、目的要求:重点讲解肺栓塞的相关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步骤、治疗原则(掌握)较详细讲解肺栓塞的危险因素、辅助检查结果分析、鉴别诊断、临床分型、预防(熟悉)一般介绍肺栓塞流行病学状况、病理生理学(了解)二、教学重点肺栓塞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步骤、辅助检查的临床意义、治疗原则三、教学难点肺栓塞辅助检查的判断、肺栓塞与症状的相关性、诊断思路四、教学方法(一)利用肺栓塞临床病例影像学图像进行讲授。
(二)利用电子解剖示意图显示肺栓塞的特点。
(三)结合临床表现各异的肺栓塞病案进行讨论以及诊断分析的临床思维过程。
五、教具多媒体幻灯、激光笔一支。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及时间分配(80分钟)相关概念(PE、PTE、VTE、DVT) 04分钟流行病学 01分钟危险因素 05分钟病理 05分钟病理生理10分钟临床表现10分钟诊断(疑诊-确诊-求因) 20分钟临床分型 05分钟鉴别诊断 05分钟治疗12分钟预防 03分钟七、板书提纲肺血栓栓塞症(PTE)【相关概念(PE、PTE、VTE、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
PTE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PTE为PE最常见的类型,占PE中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 。
急性PTE造成肺动脉较广泛阻塞时,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至一定程度导致右心失代偿、右心扩大,出现急性肺源性心脏病。
肺动脉发生栓塞后,若其支配区的肺组织因血流受阻或中断而发生坏死,称为肺梗死(pulmonary infarction, PI)。
由于肺组织的多重供血与供氧机制,PTE中仅约不足15%发生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