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743.51 KB
- 文档页数:5
一页笔记:俯卧位通气
1.俯卧位通气为何会改善氧合?
1.改善通气的不均一性:
•仰卧位肺的重量大导致背侧胸膜腔内压高,因而跨肺压(=气道压-胸膜腔内压)低,导致背侧肺泡萎陷;而俯卧位通气可使萎陷的背侧肺泡通气改善;
•俯卧位时心和膈肌均不压迫肺,使该处萎陷的肺泡通气改善;
促进痰液引流;
什么情况下实施俯卧位通气有益?
1.ARDS患者,且P/F<150,FiO2 ≥ 0.6,PEEP ≥ 5(根据PROSEVA试验);
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不稳定脊柱损伤;
2.相对禁忌症: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血流动力学异常、颅内压高、腹部切口、不稳定骨折、孕妇;
俯卧位通气需要多长时间?
1.病变早期(插管后36-48h内),给予每日≥16h的俯卧位通气;
俯卧位通气何时终止?
1.氧合明显改善:仰卧位时P/F ≥ 150,FiO2 ≤ 0.6,PEEP<10,且持续4h(根据PROSEVA试验);
2.氧合无改善或恶化;
3.出现严重并发症;
注意:
1.俯卧位时应保持床头抬高,防止反流,利于排空,减轻颜面部水肿;
2.俯卧位翻转前应充分镇静、呼吸机纯氧,从而预防翻身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氧合的变化。
关于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推荐NEJM上的视频:。
俯卧位通气的机理
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医疗手段,通过将患者放置于俯卧位来改善
通气功能。
这种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机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释:
1. 胸腔膨胀:当患者处于俯卧位时,重力会帮助胸腔膨胀。
这
样一来,肺部的顶部会受到更少的压力,从而改善通气。
2. 排痰效果:俯卧位通气有助于排除呼吸道中的痰液。
重力的
作用会帮助痰液更容易地从肺部排出,从而减少阻塞和感染的风险。
3. 胃液减少: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胃液的反流。
这对于同时存
在胃酸倾倒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
4. 心脏负荷减轻:俯卧位可减少心脏的负荷,因为位于心脏水
平高度的受压血管可以减少。
这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氧气输送。
总的来说,俯卧位通气的机理是通过利用重力作用来改善通气功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胃液反流和减轻心脏负荷。
这一姿势对于卧床患者的呼吸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一般性描述,具体应用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俯卧位通气科普文章近年来,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支持技术,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
俯卧位通气是指患者在平躺的基础上,将身体的上半部分抬高一定角度,以促进通气和改善氧合。
本文将从俯卧位通气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介绍。
我们来了解一下俯卧位通气的原理。
俯卧位通气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重力作用下的胸腔压力分布发生变化,从而改善通气和氧合。
在俯卧位时,患者的肺下部受到重力的作用,导致肺容积增加,胸腔内压力降低,气体更容易进入肺泡,从而增加通气效果。
此外,俯卧位通气还可以减少胃液反流,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俯卧位通气适用于一些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部感染、肺水肿等。
研究表明,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管插管时间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
因此,在符合适应症的情况下,俯卧位通气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需要评估患者的体位耐受性和呼吸机支持水平。
患者应尽量保持平静,避免剧烈运动和呼吸急促。
在转换体位时,需要有足够的人员协助,确保操作安全和顺利。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保患者的头部和颈部处于中立位,以保持气道通畅。
其次,要注意保护患者的肩部和皮肤,避免压疮的发生。
此外,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呼吸机参数,及时调整俯卧位角度和呼吸机参数,以保持患者的稳定。
虽然俯卧位通气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
首先,俯卧位通气可能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导致体位相关性低血压等并发症的发生。
其次,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和最佳时间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此外,由于俯卧位通气需要一定的体位改变和操作技巧,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较高。
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新型的呼吸支持技术,在适应症和操作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限制和争议。
然而,通过合理的选择和操作,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定义:俯卧位通气也就是“趴着”治病,利用翻身床、翻身器或者人工徒手进行翻身,使患者在俯卧位状态下进行呼吸或机械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氧饱和度,也能有效改善肺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肺及气管的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也能得到良好的引流,并且能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俯卧位通气的方式:1.镇静镇痛下俯卧位机械通气:为避免部分并发症出现及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常会同时给予全程的镇静、镇痛严密监测等处理。
2.清醒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处于清醒状态的新冠患者,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
3.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大侧卧位):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人,如:孕妇、肥胖、腹腔高压、气管切开、头面部损伤等,不方便行常规俯卧位的患者。
俯卧位通气有效原因仰卧位时:背侧心脏后方一部分肺泡通气不良甚至完全未通气,背侧通气差但血流多,腹侧通气好却血流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俯卧位时:背侧通气明显改善,心脏后方通气不良的肺泡明显减少,萎陷的肺泡复张,通气/血流比例更好,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气道内的分泌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引流。
--趴着呼吸更顺畅。
患者可进行俯卧位通气适宜人群:所有类型的新冠肺炎痰多不易咳出的患者顽固性低氧血症且常规机械通气不能纠正的患者清醒俯卧位患者要求处于清醒状态且意识清楚,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呼吸困难时进行呼救,且能耐受体位改变俯卧位通气时注意事项:医护人员将和您的家每两小时协助您脸部翻向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并将各枕头更换至对侧,同时改变手足位置,防止压力性损伤等并发症。
俯卧位通气简便易行,治疗时间视病情需要有所不同,我们常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延长治疗时间。
导管妥善固定,避免俯卧位时管道受压、扭曲、过度牵拉。
俯卧位有利于通气的原理
俯卧位有利于通气的原理是通过这种姿势改变胸腔内部器官的位置,从而改善肺部通气。
具体原理如下:
1. 改善肺容积:俯卧位可以使胸腔内的肺部得到更好的扩张,增加肺容积,有助于更多的空气进入肺部。
2. 提高肺顺应性:俯卧位有利于减少肺部与胸壁之间的接触,降低胸腔内压力,使肺部更易于膨胀和收缩,提高肺的顺应性。
3. 降低肺通气阻力:俯卧位可以减少肺底部受重力影响的程度,帮助改善通气,并减少通气阻力。
4. 提高通气/血流比:俯卧位有助于改善肺泡通气和肺血流分
布的匹配,使通气和血流的比例更均衡。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过改变肺容积、肺顺应性、通气阻力以及通气/血流比等因素,有助于改善肺部通气。
俯卧位通气病理生理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呼吸治疗方式,它的病理生理和呼吸影响很大,因而有很多应用。
本文主要讨论俯卧位呼吸对病理生理作用的影响。
俯卧位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哮喘、急性呼吸衰竭和肺部炎症性疾病。
俯卧位的病理生理是机体处于特定角度时,呼吸障碍和一些慢性病的症状改善,从而有利于治疗这些疾病。
第一,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呼吸。
俯卧位使机体身体向下倾斜,使胸部压力和体型改变,鼓膜被拉伸,使血管得到扩张,从而改善呼吸。
它还可以增加肺部的气体交换,降低呼吸机制。
第二,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胸部结构。
身体处于俯卧位时,胸廓处于非传统的位置,会使肋膈膜松弛,可以改善胸部的灵活性,促进胸门的开放度,并为肺部的通气提供更多的空间。
此外,它还能加强腹部肌肉的紧张,改善腹部的空间,改善呼吸系统的气道状况,从而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
第三,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呼吸道阻塞。
当身体处于俯卧位时,重力会把阻塞的痰推出,使呼吸道清洁,并减少呼吸道阻塞,从而改善呼吸状况。
第四,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虽然俯卧位可以改善病人的呼吸功能,然而,有的病人的夜间症状,比如哮喘和咳嗽,可能会导致夜间不眠,影响睡眠质量。
因此,俯卧位可以帮助这些病人改善他们的呼吸,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俯卧位通气具有明显的病理生理作用,可以有效改善病人的呼吸,改善胸部结构,减少呼吸道阻塞,改善睡眠质量,有利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如哮喘、肺炎和急性呼吸衰竭。
采用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使用方便性都被广泛研究,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所以俯卧位的治疗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俯卧位通气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俯卧位通气在治疗ARDS中的临床意义摘要:介绍了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机制,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和并发症,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最佳时机及持续时间,以及在临床中的意义及护理。
关键字:俯卧位 ARDS俯卧位通气是指在实施机械通气时,把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是一个综合征,而不是单一的疾病,其是由严重创伤、休克、大手术、严重感染、误吸等多种病因引起的以顽固的低氧血症为显着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学者对ARDS发病机制不断研究,部分学者认为俯卧位通气是可以有效改善氧合状况,但是部分学者认为俯卧位通气对氧合状况没有影响,现就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研究现状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 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的可能机制ARDS患者肺部表现为弥漫性肺间质水肿,而且在肺内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出现了重力依赖区与非重力依赖区,而这两区的肺泡通气功能差距很大。
基于这样的肺部病理特点,俯卧位改善氧合的机制可能为[2]:①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值,使通气血流匹配;②通过俯卧位促进背侧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值;③俯卧位使气管内分泌物由于重力作用得到良好的引流;④心脏和纵隔对下垂肺区的压迫减少,从而增加通气量,改善病人的氧合状态。
杨茂宪,施云超等[3]发现俯卧位通气不同程度地改善肺外原因性ARDS,与改善呼吸系统的顺应性,增大肺复张,促进气体交换,提高气体交换率,加快二氧化碳的清除有关,并改变炎症因子表达,从而减轻肺水肿和肺部炎症反应。
2 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和并发症明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急性出血、心率失常、妊娠、脊柱损伤、面部骨折、颅内压高、腹部手术为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
但是有学者Tracy等[3]报道说有脊柱损伤的患者只要保持牵引状态、颅内压高者只要持续监测颅内压,以及腹部术后只要在测腹部加强衬垫,均可以实施俯卧位,所以说禁忌是相对的。
由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身上会有很多管路,以及患者处于镇静状态,所以在实施俯卧位时,会增加一定的难度。
俯卧位通气定义1 什么是俯卧位通气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医疗技术,它把患者置于俯卧位,进行支持性、辅助性或主动通气治疗。
它是通过病人体内自然呼吸或年复式机械通气机械支持下,改变患者体位来固定患者膈肌闭锁,或借助支持性或辅助性通气来促进患者呼吸的一种治疗方法。
2 俯卧位通气的优缺点优点:(1)改变体位可以改善气道的开放度,减轻患者的呼吸困难;(2)俯卧位通气能够有效减轻水肿及腹胀的情况。
缺点:(1)部分患者可能无法安装完全的俯卧位;(2)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会导致腰部到膝部的局部血液淤浓,影响血液循环。
3 俯卧位通气的实践方法(1)当在俯卧位时,患者头应低于腰部,以确保机械通气有充足的时间伸展肺部,并减少局部淋巴循环阻力;(2)尽量把患者头部要放得更低,最好达到躯干平面以下30度,一旦患者开始通气,头部不可再调整;(3)在上肢支撑枕的附近位置,需要循环温水,以缓冲整个上肢的压力,并且这种热水只能用于支撑枕,不能用于支撑胸口;(4)把支撑枕放置在肩胛之间,以致胸骨上凹陷,有助于维持下肢充分稳定。
4 俯卧位通气的常见意外在俯卧位通气时,患者容易发生以下常见的意外:(1)肌肉酸痛(2)胸廓受压式伤害(3)下肢神经损伤(4)组织破坏(5)静脉血栓形成(6)疼痛和萎缩(7)上肢动脉血栓形成5 结论俯卧位通气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技术,它可以改善患者呼吸困难,减轻水肿及腹胀等情况。
然而,俯卧位通气也存在一些企业缺点和并发症,如肌肉酸痛、疼痛和萎缩、静脉血栓形成等,因此,拥有良好的操作知识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危重新冠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随着新冠的影响,面对重症患者日益增多的情况,全力收治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优化治疗措施,确保每一位重症患者的氧合都能得到及时改善。
与此同时,俯卧位通气已成为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恰当实施有助于改善病死率。
一、俯卧位通气的原理俯卧位通气主要应用的指征是ARDS,又叫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部有实变的地方只有少量肺可以进行通气,就是实变和通气的分布不均匀,在仰卧位通气的时候实变的部位无法进行通气,进行体位变换以后由于重力的关系,液体向充气的部位弥散,给予通气以后可以使肺膨胀的部分增加,可以提高通气的效果,减轻缺氧的症状。
二、俯卧位通气为何能改善呼吸困难对于新冠病毒感染的重症患者来说,当疾病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俯卧位通气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当ARDS患者处于仰卧位时,由于肺质量的增加,加上心脏和腹部内容物对肺下垂区域产生的压力,导致此区域大部分肺泡在吸气末不能产生足够的负压使气道开放,从而导致肺不张,最终导致低氧血症的发生。
而当患者转变为俯卧位时,肺密度重新进行分配,表现为一种相对均匀分布的状态。
俯卧位时也解除了心脏和纵隔压迫带来的影响,使得背侧肺区原来塌陷的肺泡得以复张。
此外,从解剖学上看肺背侧区域质量要大于腹侧区域,因此背侧区域通气所增加的通气量要大于腹侧区域减少的通气量。
加上肺血流在俯卧位时仍有相当一部分滞留于背侧区域,从而使得ARDS患者氧合得到改善。
三、清醒俯卧位通气的正确操作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表现不一,部分患者病情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也有部分患者虽无明显呼吸困难但存在低氧情况,在无法及时到达医院治疗的情况下,清醒患者可采用俯卧位通气改善症状,同时积极联系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治疗》中指出,无论是接受氧疗(包括无创呼吸支持)还是有创通气的新冠病毒肺炎患者,均应创造条件给予清醒俯卧位或经典俯卧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