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一)
- 格式:pdf
- 大小:129.81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1.不合理用药的表现2.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3.不合理用药的后果4.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一:不合理用药的表现1)有病症未得到治疗2)选用药物不当3)用药剂量不足,过量或疗程过长4)不适当的合并用药5)无适应症用药6)无必要地使用价格昂贵的药品二: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人的因素:医师因素、药师因素、护师因素、病人因素药物因素外界因素1)医生因素由于新药、贵药、奇药不断上市,部分医生药学知识匮乏,为了迎合患者的心理,急于求成,在用药趋势上以新代旧者多,以廉代贵者少。
为了医疗机构和医生个人的经济利益,开大处方,重复用药。
医师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主要责任者,掌握着是否用药和如何用药的决定权,因此,对于临床不合理用药往往应负主要责任。
2)药师因素药师在整个临床用药过程中是药品的提供者和合理用药的监督者。
药师工作失误,未能很好履行职责,也会造成不合理用药3)护师因素护理人员负责给药操作过程和患者的监护。
临床不合理用药或多或少也与护士的给药操作有关,某些严重不合理用药也有护士的责任4)患者因素长期以来患者对医生的依从助长了医生不合理的用药;有些长期慢性病的患者盲目自行服药,擅自缩短或延长用药时间;随意购买非处方药可能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药品广告不规范,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5)药物因素①是否有用药的必要。
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无需用药。
②若必须用药,就应考虑疗效问题。
为尽快治愈病人,在可供选择的同类药物中,应首选疗效最好的药。
③药物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
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成瘾等。
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病人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症,防止滥用药物。
6)外界因素影响合理用药的外界因素错综复杂。
宏观层面的卫生保健体制和药品监督管理,中观层面的医疗机构宗旨和主导思想,微观层面的个人道德观念,以及传统习俗等诸多方面因素均可影响药物的合理使用。
临床不合理用药原因分析临床用药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用适当的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
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这不仅浪费了医疗资源,还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文将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缺乏准确的诊断在临床用药中,准确的诊断是选择合适药物的基础。
然而,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和医生的经验水平等因素,有时会导致诊断错误或不准确。
这就使得用药方案不合理,给患者带来风险和不良反应。
解决方法:加强医生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
医生应不断学习新的诊断方法和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此外,临床多学科协作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断,可以减少诊断错误的几率。
二、药物选择失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然而,有些医生在药物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只注重药物的价格和广告效应,而忽视了药物的适应症和副作用。
解决方法:建立药物知识库,并加强医生的药物教育。
医院可以建立一个药物信息系统,收集药物的相关信息,包括适应症、药物相互作用、副作用等,医生在用药时可以查询这些信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三、用药剂量不当临床用药时,药物的剂量是十分重要的。
过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而过低的剂量则无法发挥药物的疗效,使治疗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指标来确定合适的剂量。
医生在用药时应仔细计算每个患者的合理剂量,并在用药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四、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抗生素的广谱性和药物滥用的问题,出现了抗生素耐药的情况。
在临床中,有些医生在面对一些症状不明的病情时,往往会过度使用抗生素,这不仅没有治疗效果,反而加速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解决方法:加强医生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培训,建立抗生素使用规范。
医生应遵循适应症、疗程和剂量的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
临床不合理用药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入手,提出了规范不合理用药的对策,希望对同行有所帮助和借鉴【关键词】临床;不合理用药;预防对策1临床不合理用药原因1.1医院管理方面目前,医院管理者合理用药的意识淡薄,药品收入所占比例过高,造成医药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不合理用药与药害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由于不合理用药,导致大量药源性疾病产生。
如因输液过多、过快,引起急性肺水肿、静脉炎;激素使用过多,导致胃肠出血、高血糖、股骨头坏死、感染失控等;使用解热镇痛药不当,引起肠胃出血;脑梗死病人使用降压药使血压降低过快导致病情加重,有的造成终身残疾,甚至死亡。
1.2医师方面1.2.1部分临床医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从技术的层面上也影响到合理用药关于药物方面的知识占到很小的比重,不了解制剂的成分,如对于酒精过敏者给予氢化考的松引起哮喘加重。
新、特药层出不穷,因而对其合并用药的不良作用观察、了解不够,导致用药错误。
1.2.2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规范每种药物都有其达到最佳疗效和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推荐使用剂量和疗程,以及特殊情况下剂量、疗程调整等注意事项。
1.2.3药物使用途径和间隔时间不规范这也直接影响用药效果和安全性问题。
因每种药物的吸收、代谢、分布、清除等方式不同,及制作工艺的不同,决定了药物的用药途径和间隔时间。
临床上常因为医生的习惯或病人要求方便等,而将其更改。
如将每12h使用的药物在白天一次性使用或间隔数小时即使用(如一些抗生素等)。
1.2.4药物联合使用配伍不规范,药物的有限性及疾病、严重程度的无限性,从而导致治疗方案的不确定性没有一种药能包治百病,也没有一种药能解决某种疾病的所用症状。
所以临床上经常采用多种药物联合应用。
但联合用药要视其配伍的合理与否而出现不同的几种效果:协同、累加、无关、拮抗或不良作用增强。
1.2.5对于合并症患者只注重对症治疗,而未注意该药物可能会对另一种疾病带来不良影响。
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执业药师标题: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执业药师执业药师是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他们承担着管理和监督药品合理使用的责任。
然而,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在现实中仍然存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案例,探讨执业药师在临床不合理用药中的角色和职责。
一、案例一:抗生素滥用导致耐药性增加某患者患有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他的主治医生未能对患者进行合理的病原学检测,仅根据症状进行了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患者逐渐产生了耐药性,导致后续治疗效果不佳。
在这种情况下,执业药师应当发挥作为药物专家的专业知识和职责,敦促主治医生遵循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原则。
执业药师可以向医生提供有关病原学检测的建议,并在配药过程中严格执行应用药物的规范。
二、案例二:患者因激素滥用出现不良反应一名患者因为皮肤过敏问题寻求治疗,主治医生过度使用了类固醇激素,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包括皮肤变薄、毛发脱落等。
在这种情况下,执业药师应当在发现不合理的药物使用情况时及时进行干预。
执业药师可以与医生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此外,执业药师还应当向患者提供足够的用药信息和管理建议,帮助他们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
三、案例三:乱用镇静药物导致药物依赖某患者在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后,主治医生在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用药史的情况下,频繁开具镇静药物处方。
患者逐渐产生了药物依赖,出现了严重的戒断症状。
执业药师应当积极参与患者的药物管理,以确保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遵守适当的剂量和用药时长。
执业药师可以与主治医生一起制定具体的戒断计划,并提供逐渐减药的建议,以减轻患者的戒断反应。
四、案例四: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一位患者同时接受多种不同医生开具的处方药物,但没有告知医生其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这导致不同药物之间发生了药物相互作用,使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执业药师可以扮演药物管理的咨询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执业药师应当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正在使用的药物,并提供详细的用药建议。
我院临床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某院临床用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例如医生过度开具抗生素处方,患者滥用药物,用药不符合指南和临床实践。
这些问题导致了药物过度使用,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并可能引发抗生素耐药性等严重后果。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具体案例,探讨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抗生素滥用病例描述:一名患者出现了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就诊后医生立即开具了广谱抗生素处方。
但实际上,该患者的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并不能对其起到治疗作用。
原因分析:医生开具广谱抗生素处方的原因可能是时间紧迫或者缺乏对病情的准确判断。
此外,医疗行为中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解决方案: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病情判断和合理用药的能力。
建立临床指南和规范,限制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医生应根据病原学、细菌培养等检查结果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案例二:药物相互作用病例描述:一名患者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出现了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其中,一种药物的代谢酶受到抑制,导致其他药物的代谢变慢,进而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原因分析: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可能没有充分了解该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或者对药物相互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
解决方案:医生在开具处方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并对可能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进行评估。
同时,提供给医生一份详细的药物相互作用数据库,帮助其避免药物不良相互作用的发生。
案例三:超常规用药病例描述:某患者接受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尽管该治疗方法尚未有充分的临床试验支持,但医生还是决定试用该方法进行治疗。
原因分析:医生对新的治疗方法可能存在过度乐观的评估或者缺乏对临床研究的了解。
解决方案:建立科学的临床试验体系,促进新的治疗方法的研究和验证。
医生在决定尝试新疗法时,应权衡利弊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同时关注患者的知情同意。
综上所述,我院临床使用药物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药物滥用、相互作用和超常规用药。
不合理用药案例分析在医疗领域,合理用药是保障患者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然而,现实中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和伤害。
以下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深入分析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案例一:药物滥用患者 A 因感冒出现咳嗽、流涕等症状,自行前往药店购买了多种感冒药,包括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和单独的对乙酰氨基酚片。
在服用过程中,未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导致对乙酰氨基酚的摄入量远超正常剂量。
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主要在于患者缺乏基本的用药知识,对药物的成分和作用机制不了解。
同时,药店销售人员可能未能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
后果是患者出现了恶心、呕吐、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肝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案例二:用药不当患者 B 患有高血压,医生为其开具了硝苯地平缓释片。
但患者为了快速降低血压,擅自增加了药物的剂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焦虑和急于求成的心态,以及对药物治疗的错误认知。
其后果是患者出现了低血压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悸等,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同时,过度使用降压药物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后续治疗更加困难。
案例三:药物相互作用患者 C 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心脏病,正在服用降糖药二甲双胍和治疗心脏病的地高辛。
在一次就医时,医生为其新开了一种抗生素克拉霉素。
但医生未充分考虑到克拉霉素会抑制二甲双胍和地高辛的代谢,导致这两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升高。
这一案例中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是医生在开药时未仔细评估患者正在使用的药物,以及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
患者因此出现了低血糖和地高辛中毒的症状,如心慌、手抖、视力模糊等。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案例四:无指征用药患者 D 因身体疲劳前往医院就诊,医生在未进行充分检查和诊断的情况下,仅凭患者的描述就开具了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在于医生的诊断不严谨,缺乏对疾病的准确判断。
临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作者:黎春辉吴红莉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第19期关键词临床药师查房不合理用药分析例1患者,男,60岁,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
医嘱予头孢曲松2.0g静滴,2次/d,防治感染;西咪替丁0.6g静滴,2次/d,制酸,抑制胰腺分泌;654-210mg静滴,1次/d,解痉止痛,抑制腺体分泌,改善胰腺微循环。
分析: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应常规使用抗生素,有预防胰腺坏死合并感染的作用。
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选用脂溶性高、渗透性强,能透过血胰屏障的第二、三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药,并联合应用对厌氧菌有效的药物(如甲硝唑)。
也可单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两司他丁钠。
医嘱予第三代头孢菌素防治感染的同时,应联合应用硝基咪唑类药(如甲硝唑)以针对G及厌氧菌的治疗。
生长抑制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具有抑制胰液和胰酶分泌,抑制胰酶合成的作用,疗效远比H2-R拮抗剂、PPI抑制剂效果好,还能减轻腹胀、腹痛,减少局部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如经济条件允许,建议应用奥曲肽,首剂100ug静滴,以后以每小时25~50ug持续静滴,3~7天。
应用654—2时应注意其可引起肠麻痹、尿潴留的不良反应。
改善胰腺微循环可静滴丹参注射液30ml,1次/d。
例2患者,男,37岁,全身广泛性复合伤。
医嘱从5月7日开始联用克林霉素(1.2g,2次/d)、头孢西丁(1g,2次/d)、氨曲南(1g,2次/d)静滴,至5月12日改为静滴头孢曲松(2g,1次/d)、氨曲南(1g,2次/d)、庆大霉素(16万U,1次/d)。
到5月18日又改为静滴头孢吡肟(1g,2次/d)、氨曲南(1g,2次/d)、替硝唑(0.4g,2次/d)。
分析:抗生素使用不规范,选药、联合用药不当。
关于氨曲南的正确用法:①氨曲南为窄谱抗生素,仅对G菌有效,对G+菌、厌氧菌无效。
②选用氨曲南起点过高。
氨曲南为二线用药,仅用于当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药无效时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