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念、影像与真实
- 格式:ppt
- 大小:664.50 KB
- 文档页数:20
一、理念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指出:“在所说的各派哲学之后,柏拉图的方案出现了,它在许多方面追随着这些哲学,但也有和意大利派哲学不同的自己的特点。
在青年时代,柏拉图开始是克拉底鲁的同路人,也赞同赫拉克利特的意见。
一切可感觉的东西不断流变,关于它们,知识是不存在的,他在晚年仍然持这样的观点。
苏格拉底致力于伦理学,对整个自然则不过问。
并且在这些问题中寻求普遍,他第一个集中注意于定义。
柏拉图接受了这种观点,不过他认为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那些感性事物的。
正是由于感性事物不断变化,所以不能有一个共同定义。
他一方面把这些非感性的东西称为理念,另一方面感性的东西全都处于它们之外,并用它们来说明。
”[2]由此可见,柏拉图熟悉各家各派的哲学理论,不过主要继承和发展了从巴门尼德到苏格拉底的思路,尤其是将苏格拉底的思想从伦理学的领域推广扩展到了整个宇宙自然。
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多数时候用的是前者),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
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不仅大多有其感性的来源,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
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译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理念”这个译名。
“理念”显然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所以,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
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
简述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基本观点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也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传统的创始人。
其代表作《理想国》,又称《法律篇》、《政治篇》等,书中的《理想国》的三卷十一篇,即包括了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因此他的哲学被称为“理想国的哲学”。
他认为灵魂不仅可以离开肉体而独立存在,而且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人的理性才是区别动物界与其他生物界的特征;国家的本质在于国家之中的全体公民,而非单个的公民;人生最高的目的是实现自我,而非财富的积累,所以有的人努力追求事业成功,有的人却竭力避免各种烦恼。
总之,他要使这些已经存在的东西成为身外之物,达到彼岸世界。
“理念”是“真实”的“影像”,它以相似性的方式同我们相联系。
它使我们能够通过这种相似性的标准,以相似性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他独创的灵魂论来解释历史,说历史都是由善恶交替的回忆组成的。
柏拉图认为,“过去的事情决不能重演”,但人的记忆却具有再现性,一个人对往事的回忆构成了对这个人的全部生活的回忆,而人的每一个举动也就成了一个“回忆”,人死之后,由于没有“回忆”,便只剩下“现实”,所谓“回忆”和“现实”,就是“过去”和“现在”的关系。
因此,过去与未来,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过去的事物也不会影响到未来。
柏拉图还进一步地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
理念世界是完全自由的,没有任何欲望、感情和恐惧,只有数学和逻辑的世界。
而现实世界是由现在人的欲望、感情和恐惧构成的,并且这些现实的欲望、感情和恐惧是受到理念世界的节制的。
1.人是灵魂和身体的复合体,是理性和意志的主体。
这种精神活动既是灵魂,又是人的本质。
灵魂是纯粹精神性的实体,它与肉体结合在一起,但当它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时,它又超出了这个结合。
它是绝对理念的显现。
它虽然是第二自然,但有别于自然界。
2.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理性灵魂、意志灵魂和肉体灵魂。
3.理性灵魂又分为理智、意志和欲望三个方面。
从柏拉图洞穴论看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柏拉图在其名著《理想国》中,通过洞穴论(The Allegory of the Cave)来探讨人类认知与现实的关系。
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日益暴露出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而这一现象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与柏拉图的洞穴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探讨柏拉图洞穴论所揭示的真理与影像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一理论框架下现代社会中虚无主义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柏拉图洞穴论概述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描述了一群被束缚在洞穴中的人,他们一生都面朝洞壁,只能看到前方投射出来的影像。
这些影像是由一个火焰和一些物体产生的,因此他们认为这些影像就是现实。
然而,当有一个囚徒解脱出来,走出洞穴,看到外界的阳光和实体时,他才真正意识到之前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这种体验象征着哲学的启蒙。
再次回到洞穴中的囚徒时,他尝试向其他人解释外面的真实世界,却遭到嘲笑和拒绝。
这说明了人类对真理的不理解,以及在接受新观念时所面临的困难。
通过这一比喻,柏拉图阐明了知识、真理和现实之间的重要联系,同时也揭示了教育对于个体认知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论仍然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二、现代社会中的虚无主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科学思维的普及,现代社会逐渐摆脱了许多传统价值观,但与此同时,虚无主义开始渗透到个体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虚无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它主张生活没有明确或固有的意义,并且认为既有的信仰、道德规范都不再具备权威性。
这一思潮在当今社会表现得尤为突出。
消费主义文化现代社会被消费主义所驱动,个体在追求物质享受和短期快乐中迷失方向。
人们常常被商业广告和社交媒体上美好而幻想化的生活方式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是意义感和归属感。
这种对物质和表象幸福的追求,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显得无力,最终导致一种空虚感,这正是虚无主义的一种体现。
科学与宗教的对立科学的发展使得许多以前被视为神秘或超自然现象的问题得到了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削弱了传统宗教和信仰体系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
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
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
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象。
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
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日喻”即太阳之喻。
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
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
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
“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
从“理念论”看柏拉图美学思想[关键词]理念美本身模仿回忆理念论是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核心。
柏拉图由此为基础研究了很多关于艺术与美的问题。
他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探讨了理念的美和艺术的美,艺术的特征论和审美的过程。
本文也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美的理论——理念1.“美本身”与美的事物我们知道柏拉图研究了美的本质问题,最早区分了“美本身”和美的事物。
“美本身”是柏拉图创造出来的词汇。
柏拉图认为存在一个纯粹的“美”,即“美本身”。
它与美的事物是对立和分离的,并且具有使事物美的功能。
在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对话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在对话中他们的讨论涉及了美是小姐、母马、竖琴、汤罐之类具有美的属性的具体事物吗?美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吗?美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吗?美是恰当、有用或有益吗?美是否是由视觉和听觉引起的快感呢?《大希庇阿斯篇》这篇对话对美学的最大贡献就是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
柏拉图对美本身的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正是有了这个追问,西方才产生了美学。
2.理念论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之后,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研究了“美本身”的来源和特征,以及使事物美的具体原因。
这也是他著名的理念论。
在柏拉图看来,纯粹的“美”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美不仅是多种多样且富于表面,是现象的存在。
事物之所以被人们认为美是由于美的事物中具有“美本身”。
这是因为美的现象分有了美的本身、本质或美的理念。
所谓理念,就是那些被赋予以形而上学的实体性质的观念或原则。
美是一种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心之外的形而上学的实体。
美的本质不在于自然事物,而在于“理念”。
“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
事物的美是由于分有“理念”所形成的。
在这里,“理念”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人存在于可知的世界。
柏拉图的思想一、定义定义的对象不是感性事物,而是另一类东西,任何感官对象都不能有一个普遍的定义,因为它们是变化无常的。
柏拉图把另一类东西称为理念,认为感性事物都是按理念来命名的。
他认为事物之所以存在,是靠“分有”与他们同名的理念。
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美本身以外还有其它美的东西,这东西之所以美,就只能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
二、理念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论。
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而被人们感觉到的经验事物和现象世界则是不真实的,一切感性事物都在永恒的流变中,不属于存在的范畴。
理念世界是永恒不变的,而现象世界变动不居,只是理念世界的某种歪曲的摹本和虚幻的影子。
理念职能被某种高超的智慧所把握,真正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因为理念是事物的形式和本质,它规定了事物的基础和原则,是纷繁复杂的现象界的稳定标准和范式。
三、回忆人们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这就是回忆。
回忆到我们灵魂所见到的一切,看见那些真正的本体,能正确应用这种回忆的人,才算正真完善的人。
不过柏拉图说:能保持适当回忆的只有少数,大部分人是难以回忆起的,当他们在下界见到上界事物的影像时,就惊喜交加,不能自制,却又不知道所以然,因为他们看不清。
(现实中…)认识就是灵魂的回忆,灵魂是不死的。
(情人和竖琴)四、知识和意见知识和意见是两种不同的能力,知识相应于存在,以认识存在为目的,知道事物本身(理念)的人具有知识。
意见只是按照现象进行判断的能力,那些只能见到事物人只有意见。
绝对存在的东西是绝对可以认识的,绝对不存在的东西是绝对不可以认识的。
如果有一样东西既存在又不存在,那就不是处于绝对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了。
柏拉图认为这种东西就是意见。
不同的能力具有不同的对象,所以知识的对象就不能是意见的对象。
如果存在是知识的对象,那意见的对象就该是异于存在的另一种东西了。
是不存在吗?存在与知识相连,不存在与无知相连。
柏拉图对话录:虚幻与真实的界限
引言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立了一系列丰富深刻的哲学概念,其中一大主题便是对
于虚幻与真实的界限的探讨。
在他的著作中,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了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错综复杂的虚幻与真实之间的辨证关系。
虚幻与真实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虚幻是表面上看起来存在的,但实际上并不真实的事物,而真实
则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纯粹、永恒的存在。
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物质世界被视为虚幻,而理念世界则是真实的。
对话示例
对话1:影子与真实
柏拉图:故事里的俱乐部中,影子人和实体人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苏格拉底:影子人只是实体人的投影,是实体人的表象。
而实体人才是真实的存在,是我们需要真正关注的对象。
对话2:梦境与现实
柏拉图:在梦中的幻境中,我们如何区分虚幻与真实?
苏格拉底:梦境是虚假的幻境,只有醒来后的现实才是真实的存在。
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只有现实才能反映真实。
结论
柏拉图的对话录揭示了虚幻与真实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通过深入探讨这一
对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以及对真理的追寻和探索。
本文基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探讨了虚幻与真实之间的界限,带领读者走进古希腊哲学的深邃境界。
柏拉图的对话录将启发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思考,引领我们找到虚幻与真实的辨识之道。
哲学史学研究浅析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思想董旭(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摘要:柏拉图巧妙地将哲学和教育融合在一起,并在解决问题时无意识地将哲学思维融入教育实际问题中解决不同的教育问题$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政治背景虽然不太“接地气”——仍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打基础,但不可否认其在教育方面的价值$他的教育思想体系虽说没有系统呈现,但后世确实能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可操作的经验并获益:不管是抽象概念的理念论、认识论、正义论,抑或是最高目标的哲学王,最理想化的理想国,还是注重道德和音乐、体育的道德教育观和谐教育观$每一对话都是不同类型思想的激情碰撞,每一想法都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每一内容无不散发着柏拉图的$关键词:柏拉图哲学教育哲学思想一、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政治背景哲学在柏拉图时代尚未形成一个独立出现的形态,因此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哲学家也可以是教育家,二者没有显著区别,教育家和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在从自身思想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探讨、理解、阐释各自对教育的不同看法#直到十九世纪中期,1848年德国哲学家罗生克兰兹成为连接哲学和教育的桥梁,由的《教育学系》使教育哲学这一名词正式出现在学术界的,由此教育哲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理论#0明教育词典里解释道: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和解释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方法等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
拉图出身克时的,自生以来接教育,生对的思想。
他认为个国家成员都来的政治主张是不利于国家统一的错误主张,这会让国家陷入混乱,只有真正有胆有识的哲学国家走向光明的重任,其他人应该做分内事,不问国事。
柏拉图所有的治国育教育哲学理都是深的。
二、柏拉图教育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一)理念论1.理念论的理论基础柏拉图在著作中曾提到,年轻的苏格拉底于公元前450年和年的巴门尼德有过一面之缘,并从学到了丰厚的知识。
“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是由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的,因此我们能推断巴门尼德学说的确影响着柏拉图思想的建构。
1.1_ 古希腊罗马文论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论
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模仿论。
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mimesis,又译为摹仿),而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
如此一来,世界就被区分为三重:理念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与艺术模仿的世界。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曾举床的例子说明这种区分。
他指出,自然中本有的床或者说神造的床是“床之所以为床”的理念,也就是床的真实体,具有唯一性;木匠制造的床是感性的现实世界中的个别的床,它受特定的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等限制,是生灭变化的,不具有唯一性和永恒性;而画家所画的床是对木匠的作品的模仿,只是模仿了床的外形。
在柏拉图看来,艺术作为模仿的模仿,无法达到真理性的认识。
在他的三重世界中,理念世界是唯一的真实体,感性的现实世界作为对理念世界的模仿,只是近似真实体的东西,而艺术世界作为对现实事物的外形和影像的模仿,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模仿的艺术不但与真实的理念相隔甚远,而且对现实世界这一“近似真实体的东西”也无法做到真实的了解和掌握。
由此,柏拉图认为,作为模仿的艺术既缺乏真实性,也没有实际的价值,不过是制造些类似镜中幻象的东西,本身是低劣的技艺,而不是一桩严肃的事业。
试析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并且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念论是他哲学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之一。
柏拉图的理念论起源于他对现象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思考。
在他看来,现象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影子或者影像,真实的事物都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理念世界是超越感官世界的存在,不可见、不可触摸、不可感知。
真实的事物只能通过思维和理性的思考来认识。
在理念世界中,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每个事物都有一个对应的理念,而现象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只是这些理念的不完美映射。
理念世界中存在着一个“圆”的理念,而现实世界中的圆只是这个理念的一个不完美的影像。
柏拉图认为,唯有理念才是真实的,而现象世界只是不完美的影子。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最重要的理念是“善”。
他认为,善是一切事物的最高理念,所有其他事物的理念都是从善衍生出来的。
理念世界中的善是超越伦理和道德的,它是一种绝对的智慧和真知。
人们通过追寻和实践善来实现完美和幸福的生活。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人类的使命就是通过哲学的思考和追求来接近理念世界。
他认为,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欲望部分、感知部分和理性部分。
而唯有理性部分才能看到理念世界中的真相。
发展和培养理性部分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任务。
柏拉图主张通过哲学的思考和哲学的教育来实现这一目标。
他创立了一个学派,被称为“院子派”,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思考者、哲学者和君王.在这个学派中,学生被引导去思考哲学问题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从现象世界中抽象出理念。
通过思考和深入的哲学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近理念世界。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古代哲学中被看作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它强调思想和理性的重要性,而忽视感性和经验的价值。
理念论也激发了人们对抽象概念和智慧的探索与追求,成为了后来哲学家们思考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