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的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的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二章《诗经》第三章先秦散文第四章屈原和楚辞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第七章两汉辞赋第八章两汉诗歌第九章建安诗歌第十章正始诗歌第十一章两晋诗歌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的诗人们第十八章李白第十九章杜甫第二十章大历诗坛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的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的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和舞蹈便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是甲骨卜辞的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的心态和愿望。
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的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的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的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知识点一神话释义神话的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只是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话”了的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古代文学史一、填空1、明代的几个戏曲理论著作:(1)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此书记录元代及明代初年的杂剧剧目,品评部分作家的作品,列出北曲曲谱,是现最早的北曲曲谱,历来为研究元明杂剧的学者所推重。
(2)明中叶徐渭的《南词叙录》,此书是研究宋元南戏和明代传奇的重要著作。
(3)明末吕天成的《曲品》,此书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专著。
(4)明末王骥德的《曲律》,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的戏曲理论著作(5)明末沈璟的《南词全谱》。
2、《水浒传》的版本《金瓶梅》的版本:词话本《红楼梦》的版本:成本《水浒传》的版本:比较复杂,依照文字繁略分为繁简系统繁本系统:分为100回本和100回繁本的基础上增加征田虎、王庆的情节120回本;70回本;今存最早较完整的百回本是王道昆序的《忠义水浒传》,现存最完整的是容与堂本百回繁本。
简本系统:保存较完整的有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以及《忠义水浒传》。
文字简陋。
缺乏文学性。
简本比繁本多两大情节,但学者多认为简本是繁本的节本,不是由简本发展成繁本。
《红楼梦》的版本有两大系统:①为“脂本”系统:《红楼梦》初名《石头记》,最早以八十回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
这些抄本最初有署名为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评点。
一般我们习惯上把脂砚斋评点的《石头记》称为脂砚斋抄本,简称脂本。
属于这个系统的本子,历年来不断有所发现,至今已有十余种。
②为“程本”系统:乾隆五十六年,程伟元和高鹗将在社会上流行了二十余年但“无定本”的《红楼梦》前80回与后增补的四十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说,并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又于次年重经修订再次以活字排印,通称“程乙本”。
自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出来以后,脂本系统就被程本所代替,而《红楼梦》也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金瓶梅》的版本:⑴万历本:《金瓶梅词话》,又称“词话本” ,是今见最早刊本。
回目不对仗,方言土语较多⑵ 崇祯本:《原本金瓶梅》,把“万历本”首回的《景阳岗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回目对仗、方言土语多有删改。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名词解释:1西昆派(体):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北宋初期文坛出现的一种诗风),内容贫乏,题材多为点缀升平、颂圣、咏物、酬答、优游,师法李商隐,但偏重辞藻华美、形式工巧,轻内容重形式,风格浮艳,创作成就不高。
代表诗人为杨亿、刘筠、钱惟演,杨亿编有《西昆酬唱集》,收录了17人的250首诗。
2半山体: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称“半山体”,主要特点是瘦硬精严,他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7里,故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
3江西诗派:宋代诗歌流派,反对浮艳的西昆诗体,推崇杜甫,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法,崇尚生新瘦硬的风格,重视学习和继承前人,又强调创新,自成一家。
代表诗人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等,命名由来是因吕本中自称传衣江西黄庭坚,并列《宗派图》,其中这些人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都师法江西黄庭坚,故尔以江西称派。
4一祖三宗:一祖指杜甫,三宗是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三宗都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推崇杜甫,学习苍劲瘦硬的诗风和“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方法,以宣扬江西诗派为宗旨的方回著《灜奎律髓》,故后人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5诚斋体:指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风,可以用一个“活”字来概括,杨万里写诗强调活法,主张师法自然,善于表现诙谐幽默的生活情趣,语言通俗平易,浅显明朗,不避俚俗,层次曲折,深婉多致,想象奇特,立意新巧,富有情趣,诗风清新、活泼、自然,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后人称为“诚斋体”。
6苏梅:指的是苏舜钦和梅尧臣齐名并称,有共同的文学主张,都重视文学的现实性,以诗干政,写实,兴寄,倡导平淡的诗歌风格。
7苏黄:指的是苏轼和黄庭坚的诗并称8欧苏:指的是欧阳修和苏轼的散文并称9婉约派: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婉约词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柔婉之美,但内容相对比较狭窄。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袁行霈版)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三.填空1。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 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篇和篇作品,共40篇/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
《毛诗正义》是西汉毛亨传,东汉笺,唐疏。
《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材料1.甲骨文阶段(公元前14-11世纪)甲骨文是最早的中国文字,出现在商朝晚期。
它主要用于卜辞、祭祀等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礼仪和政治制度。
2.金文阶段(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金文是商代后期至西周晚期使用的文字,主要用于刻制铜器上的铭文。
这些铭文丰富多样,不仅表达着祭祀和宗教仪式的意义,还记录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家和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生动的田园、宴会和宗教仪式等场景。
4.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5.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文学家和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文选》,它是一部文学选集,收录了当时最优秀的作品,包括诗、赋、文等各种体裁。
6.唐宋时期(618-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唐代的代表作包括《诗话》、《全唐诗》和《唐音》等,而宋代则有《宋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等。
7.元明清时期(1279-1912年)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末期,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多样化。
元代以戏剧为代表,明代以小说为代表,《西游记》、《红楼梦》等都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除了以上重要的时期和作品,你还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学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等,他们在各个时期都发表了众多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个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复习。
当然,中国古代文学是极其丰富多样的,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作品和时期等待你去发掘和了解。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华版)一、名词解释: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魏)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著作,写于曹丕为魏太子时。
《论文》是《典论》的其中一篇,它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有致”的作家论。
(西晋)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文,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文赋》将文体区分为十种,简明概述了各体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整个艺术创作思维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以记言为主,所载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
2、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
3、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
4、被誉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____。
5、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是“____”。
6、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____。
7、北宋后期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是____。
8、元杂剧一般是一本_____折。
9、公安派提出的主要主张是“_____,____”。
10、晚清道、咸时期,与龚自珍齐名的作家是____。
二、单项选择题。
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诗经》中的风、雅、颂是按()来划分的。
①不同的地域②不同的时期③音乐的性质④篇幅的长短2、“兼爱”是()①孔子的中心思想②墨子的中心思想③孟子的中心思想④庄子的中心思想3、()是西汉作家王褒所写的咏物赋。
①《鹦鹉赋》②《洞萧赋》③《归田赋》④《芜城赋》4、(因故缺失)5、《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①斑固②张衡③左恩④庾信6,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著名观点的作家是()①李白②杜甫③韩愈④白居易7、韦庄写有一首涉及黄巢起义的长篇叙事诗,题目叫做()①《秦中吟》②《秦妇吟》③《古离别》④《乌衣巷》8、在晚唐诗人中,专攻近体而使律诗通俗化的是()①杜牧②李商隐③温庭筠④杜荀鹤9、被后人评为“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的北宋作家是()①晏殊②欧阳修③柳永④张先10、提出“以适用为本”的文学主张,诗文创作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家是()①苏舜钦②王安石③苏洵④苏轼11、在元散曲作家中,()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①关汉卿②白朴③马致远④张可久12、反对前后七子拟古主义最有力的文学流派是()①唐宋派②竟陵派③公安派④茶陵诗派13、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著()①《词综》②《闲情偶寄》③《剧说》④《花部农谈》14.在清代词坛上,()的词作,有部分作品兼有秦(少游)、柳(永)风调。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识记: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①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②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③战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单选、填空。
1、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
2、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两种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
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4、《小雅》中另有6篇“笙诗”,仅存诗题,不在305之数。
5《诗经》按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6、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7、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
8、荀子是最早以“赋”的命名进行创作的。
9、《战国策》主要记录的是纵横家的言论。
10、诸子散文中最富有雄辩色彩的是《孟子》。
11、《论语》在汉代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见到的是《鲁论语》。
12、《庄子》所谓三言实际上都是寓言。
13、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14、屈原之后的另一位楚辞作家宋玉的代表作为《九辩》。
15、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一首诗是《天问》。
16下列作品中属于《九歌》的是《东君》。
17、下列特点不属于楚辞体是四言为主。
18、《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杂家之作。
19、刘向散文的代表作《新序》十卷和《说苑》二十卷。
20、东汉时期桓谭著有〈新论〉,仲长统著有〈昌言〉,都巨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21、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22、李斯的代表作《上书谏逐客》。
23、《过秦论》是贾谊最负盛名的史论散文。
24、《论贵粟疏》是晁错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25、《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26、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表达他“发愤著书“的决心。
27、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
28、《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
29、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喊书》,其作者是班固,记事起于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全书共一百书。
30、杜笃《论都赋》是京都赋的开端。
31、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的赋体类型属于骚体赋。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文学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章。
产生于黄河流域,加工于春秋中叶,以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为主。
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为现实主义风格,被后世尊为“诗三百”。
内容上分风(土风歌谣)、雅(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三《国风》,是周朝南方各地的歌谣;《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颂”不如“国风”,“国风”中又以“二南”(周南和召南)为最高。
2、《山海经》《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作者不详,司马迁以其为《禹本纪》所取材,故疑其所出亦当较早。
今存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两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山经》以山为纲,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记述山川水木之怪异的分布情况;《海经》以海外异物为主,记述分布于国内外的珍禽异兽以及奇异的名山大川等。
《山海经》为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楚辞》《楚辞》为屈原所作,宋玉等人也有作品传世。
它是我国古代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诗歌高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发展。
《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国风和小雅为主的四言诗体,吸收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精华,创造了一种句式灵活的新诗体(即骚体)。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抒情个性。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用浪漫的想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美妙世界,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一首具有深刻现实感的爱国主义诗篇。
章回小说的产生4章回小说几乎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的体式,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王国维认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乃“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早期章回小说回目简单,明末清初左右固定下来,经历了单句回目、双句不对偶回目、双句对偶回目的过程。
《水浒传》版本问题 3版本很复杂,大致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70回至124回不等):简本文字简略,描写细节少;繁本描绘细致生动,文学性较强。
李贽、金圣叹曾评《水浒》。
金圣叹腰斩120回为70回,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为清最流行的本子。
现在通行版本:百回本《水浒传》,人民文学1975年版;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人民文学1954年版,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海人民1975年版;七十回本《水浒传》,人民文学1952年版;《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1981年版。
明清传奇 4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
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传奇在语言运用上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典雅有余,当行不足,谨严有余,生动不足。
剧中许多曲词,我们在书房里低徊吟咏,真觉情文并茂;而搬到舞台上演唱,不见得入耳就能消化,这实际上表现了明清文人剧作的共同特征。
汤显祖“临川四梦”3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作家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
《牡丹亭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二梦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是在表扬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的宦海沉浮,意在劝诫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金瓶梅》的文学地位:6《金瓶梅》开始逐渐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响,向近代小说的方向转变,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第一,题材选取现实生活故事,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远离人间的神或魔开始走向市人,走向普通人的生活,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拢和想文学本位的复归,同时也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自张一军的旗帜。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看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成。
一、填空1、《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以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为题材,生动叙述了起义的发生、发展与结局,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本质原因和历史局限,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中国文学史、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吸收了大量民间故事、说话、戏剧以及农民战争、民族战争的史料而成的。
2、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刘基《古戍》)3、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4、徐渭的“青藤画派”《菊竹图》《水墨花卉图》。
5、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6、三大传奇;以李开先的《宝剑记》、无名氏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7、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8、《西游记》作为文学作品,猪八戒首次出现是在元末明初人杨景贤所作的杂剧《西游记》中。
现存《西游记》最早版本为金陵世德堂所刊《新刻出像官版大字西游记》。
9、《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10、蒋剑人推出《古本金瓶梅》,是为第一本洁本。
11、“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总称,每集40篇,共120篇。
“三言”几乎收集了宋、元、明三代较优秀的白话短篇,包括旧本汇集和新作。
宋元旧作约占1/3,明代新作约2/3。
“三言”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代表了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主要成就。
12、二拍”:是凌蒙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简称“二拍”。
崇祯初刊行,每集40篇,一篇重刻,一篇杂剧,故实有小说78篇。
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3、《今古奇观》是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章回小说的产生4章回小说几乎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唯一的体式,在宋元长篇讲史平话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王国维认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乃“后世小说分章回之祖”。
早期章回小说回目简单,明末清初左右固定下来,经历了单句回目、双句不对偶回目、双句对偶回目的过程。
《水浒传》版本问题 3版本很复杂,大致分为简本和繁本两个系统(70回至124回不等):简本文字简略,描写细节少;繁本描绘细致生动,文学性较强。
李贽、金圣叹曾评《水浒》。
金圣叹腰斩120回为70回,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为清最流行的本子。
现在通行版本:百回本《水浒传》,人民文学1975年版;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人民文学1954年版,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海人民1975年版;七十回本《水浒传》,人民文学1952年版;《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1981年版。
明清传奇 4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
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
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传奇在语言运用上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典雅有余,当行不足,谨严有余,生动不足。
剧中许多曲词,我们在书房里低徊吟咏,真觉情文并茂;而搬到舞台上演唱,不见得入耳就能消化,这实际上表现了明清文人剧作的共同特征。
汤显祖“临川四梦”3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作家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
《牡丹亭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前二梦写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是在表扬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的宦海沉浮,意在劝诫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
《金瓶梅》的文学地位:6《金瓶梅》开始逐渐摆脱说唱艺术的影响,向近代小说的方向转变,为古代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第一,题材选取现实生活故事,标志着中国小说的描写对象从远离人间的神或魔开始走向市人,走向普通人的生活,从而体现出文学向“人”自身的靠拢和想文学本位的复归,同时也为世情小说的规模涌现,打出了一面自张一军的旗帜。
第二,审美触角伸向了人世间丑恶的一面,表达了作者对丑恶的现实怀着强烈的憎恶之情第三,从类型人物到性格化人物。
第四,网状结构的高度成熟。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
第五,口语化的市井语言,代表了白话小说语言发展的另一方面,继承了说书艺人的口语化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拟话本3“小说家”的话本则是拟话本小说的前身,是以阅读为编目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
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
作品包括:《幻影》、《欢喜冤家》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公安派:2指名明后期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包括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及其友江盈科。
因三袁是湖北公安人,遂以名派。
重个性、贵创造、强调表现自我的性灵说是公安派论文的核心。
《童心说》2是明代末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一篇散文,他在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
“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的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渔-传奇“笠翁十种曲”:《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奈何天》、《玉搔头》、《比目鱼》、《凰求凤》、《巧团圆》、《慎鸾交》李渔(1611-1680),字笠翁,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湖上笠翁,作小说署觉世稗官,浙江兰溪(今金华市)人。
明末,多次应试未第。
入清后,家道中落,不再应科举。
顺治八年(1651)移家杭州。
卖文为生。
顺治十七年(1660)又移家南京,卖文、经营书坊——芥子园书坊、带领由家姬组成的戏班干谒达官贵人。
因此“人以俳优目之”,被正统文人斥为“无行文人”、“帮闲文人”、“不讲气节”。
康熙十六年(1677)从南京再迁杭州,居西湖云居山东麓的层园,历四年卒。
“笠翁十种曲”艺术特点:41、喜剧性,特别是大团圆结局是“笠翁十种曲”的共同特点。
2、情节新奇。
3、结构精巧。
4、语言通俗而富有机趣,讲究音律。
李渔的戏曲理论 4主要在《闲情偶寄》之中,分为《词曲部》和《演习部》,合称《笠翁曲话》。
是我国第一部对戏剧文学创作与表演、导演进行全面论述的理论专著。
其体系完整,论述广泛,见地精辟,影响深远,全所未有。
创立了比较完整的戏剧理论体系,代表着我国戏剧理论进入成熟阶段。
1、重视戏曲文学。
他说“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流而异派者也。
”他从戏剧的作用出发,极力强调戏曲的威力,努力为戏曲争取地位。
但他认为戏剧既有教育作用,也具有娱乐作用。
2、戏剧结构:提出了“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
3、戏剧情节:提出“脱窠臼”,主张选材要“奇”,但不能荒诞,要从“家常日用之事”中去发掘新奇的题材。
4、戏曲语言:提倡浅显、洁净、有机趣、个性化,反对艰深、填塞、迂腐、浮泛,但也要求词采;他还十分重视宾白、科诨,主张讲究音律。
上述编剧理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演出,为了观众,这就抓住了戏曲创作的确特殊规律。
同时,李渔对戏曲导演和演出也发表了具体意见。
因此,李渔在戏曲理论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桃花扇》的艺术成就:1、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
《桃花扇》的历史真实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面貌的总体把握,其次是描写了大量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重视历史事实,不完全拘泥于历史,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动人,情节更加连贯曲折,主题更加鲜明突出,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较好的结合。
2、人物塑造。
(1)总体设置。
作品设置了一个完整的人物体系,把人物分为左部、右部、奇部、偶部、总部五组人物。
左部和右部用来写男女离合之情,分别以侯方域、李香君为主,组织了直接与他们有关的人物。
奇部和偶部关乎南明兴亡,包括弘光帝及文臣武将。
总部包括指引与总结式的人物如张瑶星、老赞礼等。
(2)以现实主义精神、多侧面多角度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面貌。
如侯方域风流倜傥,关心国事,注重名节,但也写出了他的纨绔习气、书生意气和软弱、动摇。
左良玉对大明忠心耿耿,但又骄横跋扈,缺少谋略,轻率挥兵东下。
黄得功争位内讧,但又死不降清。
鸨母李贞丽平庸贪财,但关键时刻又能为他人做出牺牲(代香君嫁田仰为妾)。
(3)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
同是权奸,马士英鄙俗、无谋略,而阮大铖却奸诈、狡猾;同为恃武逞强的江北四镇,高杰无能,二刘(刘良佐、刘泽清)卑鄙无耻、降清,高得功却死不降清。
同为江湖艺人的柳敬亭和苏昆生,柳狷介豪旷,又诙谐幽默,苏则敦厚老诚,温文仔细。
(4)善于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斗争中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如李香君的性格是在《却奁》、《守楼》、《拒嫁》、《骂宴》等特定的矛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
柳敬亭的机智善辩在他与左良玉的交锋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3、结构严谨精巧。
首先,全剧“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因此分两条线索:一条是爱情线索,一条是政治线索。
两条线索密切交织在一起。
其次,作者还设计了一件象征性的道具贯穿全剧结构的始终,这就是象征侯李爱情的桃花扇。
4、语言特色首先,风格优美温柔与悲凉慷慨兼备。
其次,剧本语言和人物的性格密切结合。
李香君的语言刚烈、艳丽,侯方域的语言典雅,体现出一个饱读之士应有的修养;柳敬亭的语言则比较粗豪,杨龙友、阮大铖的语言则分别体现了他们或圆滑或奸诈的个性。
5、体例全剧四十出,分为上下两本,每本二十出。
一“序”一“结”,借“老赞礼”、“原锦衣卫堂官”之口,介绍兴衰战乱,抒发感叹哀衷。
下本第二十一出之前,又有“加二十一出”《孤吟》,为下本之“序”,第四十出之后又有“续四十出”《余韵》,则是全剧之“结”。
故实为四十四出。
这独特的四出戏,完全是为作者直抒胸臆而设,它有助于表达“兴亡之感”的主题。
作品让侯李双双入道,打破了明清传奇结尾生旦当场团圆的固定套式,是传奇史上少见甚至仅见的一悲到底之作《儒林外史》的结构:“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和中心人物,由相对独立的一人故事引出另一人的故事。
作者讲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度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其第一回的“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的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中间第二至五十五回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揭露儒林群丑的肮脏龌龊,表现文运的衰落,第二部分肯定人物开始陆续出现,并与前面的否定人物并存,这一部分以祭泰伯祠的隆重场面为中心,希望士人受到古代礼乐的感化,提出以德化人的理想,为全书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以世风的日益腐败说明以德化人理想的破灭。
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实现了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艺扭曲士人人格题旨的艺术理想。
花雅之争:乾隆前后,地方戏冲击昆曲。
是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
雅部就是昆腔。
昆腔是苏州地区的地方戏。
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
明清以来的苏州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非常发达,形成了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该地周围大量的文化人居住。
昆腔经过魏良辅,李玉等剧作家的改进,因为音律精美,乐词优美,赢得了该地区的主导地位,雅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昆腔有其自身的弱点,就是它以吴语方言演唱,对苏州之外的人来说,根本无法欣赏。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地方戏曲乘机而起,如海盐,弋阳等,挑战昆腔的主导地位。
乾隆年间,在北京先有京腔和昆剧争胜,后有秦腔的冲击,最后又出现了徽班进京。
虽然皇室竭力地扶持昆剧,但是在花雅之争的长期拉锯战中,昆剧终于败北。
后来,由于各种地方戏聚集北京等大城市,文化交流频繁,各种花部之间互相吸取经验,花部和雅部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互相吸取经验。
桐城派: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kuí、姚鼐nài等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
桐城派散文讲究形式与内容、学力与文采的双美。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开始建立的。
方苞继承“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要求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实际是要求以程朱理学为基本的出发点。
“法”即“言有序”,指表达作品内容和思想的形式技巧,包括布局、章法、文辞等。
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义法”说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
方苞散文创作大多为崇道明经之作,一些记事小品和山水游记写得比较成功,如《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梅村体:吴伟业,字骏公,晚号梅村。
吴诗华艳绮丽,缠绵悱恻。
七言歌行最为著名,世称“梅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