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格式:pdf
- 大小:45.30 KB
- 文档页数:6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西汉建立1.1 秦朝的覆灭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发了民不聊生的局面。
秦朝的暴政和苛捐杂税也导致了民不聊生的情况,加之农民起义不断,最终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1.2 刘邦的建立刘邦在秦朝覆灭后,率领起义军攻下了咸阳,建立了西汉朝代。
刘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恢复了百姓的生产,消灭了逃散乱民,重修社会秩序。
1.3 西汉的巩固刘邦以宽仁政策稳定社会,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分封制度调动地方豪强,开创了西汉的局势。
在外交上,他推行了汉文化,发展了对外贸易,使汉文化遍布海外。
二、文景之治2.1 文帝的统治文帝继承了前人的政绩,采取了变法策略,以促进国家的生产和发展。
他重用贤臣,推行宽政,废弊除奢,减轻赋税,实行轻徭薄赋政策,积极发展农业,推动了社会的生产。
2.2 民生的改善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他推行了"金屋法",减轻了赋税,使小农解决了缺粮卖田的现象,保护了农业生产。
百姓也纷纷表示感激,社会风气明朗。
2.3 社会的繁荣在文景之治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商业逐渐繁荣,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文帝还实行汉武帝的政策,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扩大了华夏文明的影响范围。
三、总结回顾通过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之中,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对于我国历史的进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实现了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繁荣。
可以说,在西汉朝代,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较为繁荣、安定、和谐的时期。
个人观点: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这不仅为历史上的后继朝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也为我国的文化灿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撰写本次文章时,本人对于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本文能够对此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总结能够给您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素养导学】时空观念:了解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
历史解释:理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历史概念、具体表现及影响等。
家国情怀:掌握“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并得出治世局面的出现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
【知识构建】一、西汉的建立1.“汉并天下”瓦当是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
(1)时间:公元前202年。
(2)朝代:西汉。
(3)都城:长安。
(4)人物:刘邦,即汉高祖。
【思维导引】公元前202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
2.《汉书·食货志》中的这段话反映了汉初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何出现这种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1)社会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2)出现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3)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目的、措施及影响分别是什么?1.原因:汉初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
2.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3.措施:(1)让士兵还乡务农(“兵皆罢归家”),释放部分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2)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以稳定民心,鼓励农业生产。
4.影响:汉初的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思维导引】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实行严刑峻法;汉初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
三、“文景之治”《史记·平准书》描述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局面。
1.名称:“文景之治”。
2.帝王:汉文帝和汉景帝。
3.措施:(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轻徭薄赋(三十税一)。
(2)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4.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史料研习】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历史解释】休养生息政策: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元气,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知识点2休养生息政策
3.政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4.措施
(1)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将奴婢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2)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5.结果:汉高祖及其继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注意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知识点3“文景之治”
6.措施
(1)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2)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3)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7.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
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西汉的建立
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诗句中的“汉祖”是(C)
A.嬴政
B.项羽
C.刘邦
D.李斯
2.经典诵读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C) A.西周—东周 B.春秋—战国
C.秦朝—西汉
D.秦朝—东汉
知识点2休养生息政策
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初年统治者釆取的治国政策是(A)
A.休养生息
B.建立郡县
C.削弱侯国
D.实行分封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自汉高祖开始,历经吕后、文帝及景帝几代统治者,先后执行了六七十年,至武帝时已是“海内殷富,国力充实”。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为什么要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另一方面,是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经验教训。
(2)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有什么意义?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知识点3“文景之治”
5.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而西汉时期提出“以德化民”是在(B)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宣帝时期
D.光武帝时期
6.“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D)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轻徭薄赋政策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课后巩固提升
1.从汉初平民百姓无居室衣被到“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是汉朝几代统治者都坚
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其中休养生息的措施不包括(C)
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B.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
C.汉高祖让子弟到地方建立侯国
D.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C)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等信息,可判定选C项。
3.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B)
A.某户农民把收成的1/30交给国家
B.汉文帝命人以重金修建露台
C.汉文帝的妃子因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汉景帝严惩不关心农桑的官员
4.汉高祖和后来的汉文帝、汉景帝都减轻了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
他们的根本目的是(C)
A.发展农业生产
B.使自己名留青史
C.稳固西汉政权
D.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中记载:“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
(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期怎样的社会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景象:残破荒凉、经济萧条。
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材料二汉文帝说:“夫农,天下之本也。
”汉景帝说:“农业是天下之根本。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
”
(2)材料二体现了汉初统治者怎样的统治思想?
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材料三《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朝建立的七十多年间,国家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
国库中“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仓廪内的粮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另外,当时的街头巷尾都有百姓们养的马,田野间更是马匹成群、不计其数。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根据以上史料记载的汉朝社会的变化,谈谈你对王朝兴衰
的认识。
社会状况:政治清明,社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认识:统治者励精图治,轻徭薄赋,以农为本,提倡节俭,注重改善民生,王朝才能兴盛,否则就会衰败。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