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武版“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缺失部分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愈来愈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西方文论讲稿前言西方文论呈现的方式大体有三种:一种是在一些哲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美学家的著作中包含着的文学理论。
第二种是诗人作家著书立说谈他们的文学见解。
第三种是19世纪以后才有的专门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写的文艺理论论著。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的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学习西方文论应注意影响西方文论发展的以下几种因素:第一,注意西方文学艺术创作的发展变化与文艺理论发展变化的关系。
第二,注意西方社会生活的演变,特别是政治生活的变化对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三,注意哲学思潮的变化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四,注意基督教神学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五,注意语言学、符号学的发展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
第六,注意西方文论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自身范畴的演变,文学艺术理论是在文艺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受政治、哲学等条件的影响而发展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第一节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80-约前500)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主要贡献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美学等方面。
西方文论知识点总结一、西方文论的概念与起源1.1 西方文论概念西方文论(Western Literary Theory)是指西方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其研究对象包括文学的产生、形式、内容、风格、流派、主题、意义等方面。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揭示文学艺术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变迁,探寻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
1.2 西方文论的起源西方文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学哲学思想的萌芽。
古希腊的文艺批评家如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人,关于文学的审美规范、创作技巧和审美功能的思考,为西方文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活动,如维特鲁威、蓬塔诺等人提出了一些与西方文论相关的理论观点,为文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西方文论的发展与演变2.1 古典主义文论古典主义文论是指欧洲17世纪至18世纪初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
古典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文学创作中遵循古典艺术的规范和传统,追求规范化、经典化和理性化,通过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作品的模仿和借鉴,强调文学作品的规则性和完美性。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柯尼耶、英国的杜费等。
2.2 浪漫主义文论浪漫主义文论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创作中的个性化、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追求文学作品的奇特、唯美和非理性特质。
浪漫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与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感受的融合,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代表性人物有德国的施莱格尔兄弟、英国的科尔里奇等。
2.3 现实主义文论现实主义文论盛行于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主张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客观现实,追求作品的真实、自然和精确,强调作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现实主义文论强调文学作品的客观性和客观表现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
代表性人物有法国的米约、英国的伦斯特、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2.4 后现代主义文论后现代主义文论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西方国家。
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主张超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对立,批判现代化的理性主义和真理寻求,追求个体化、异质化和多元化,强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开放性。
西方文论专题知识点总结西方文论是研究文学和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涵盖了文学的起源、发展、结构、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后殖民主义、后人种主义等众多角度来总结西方文论的专题知识点。
一、结构主义1. 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结构主义是20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的基本理论基础是对“结构”的研究。
结构主义通过对文本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揭示文本内部的意义体系和结构规律。
2. 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弗洛伊德、赫拉德·格拉米希等。
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对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3. 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结构主义的出现使得文学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历史、作者、文学作品等观念转向了更加注重文本本身的内部结构和意义。
这种转变为后来的文论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二、后结构主义1. 后结构主义的起源和特点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一种文论思潮,它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进行了批判和超越。
后结构主义擅长发现和解读文本的多重意义,并试图揭示文本之外的更深层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2. 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后结构主义的代表性理论家有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福科·利约塔、朱利亚·克里斯蒂娃等。
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并对后结构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3. 后结构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后结构主义的出现加深了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和理解,并使得文学研究更加注重对文化、社会、权力等方面的分析和关注。
由此,后结构主义为后来的文论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考和材料。
三、后现代主义1.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和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兴起的一种文论观念,它试图超越传统的现代主义范畴,反对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伦理、形式和结构的限制,强调个体主义和多元文化的重要性。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西方文论复习资料第七章第二节象征主义艺术理论一、波德莱尔的“感应说”(一)艺术与自然:放弃自然,反对复制自然,不仅指自然界,人类社会,更指人本身的自然肉体,肉体的自然性。
(二)艺术与道德科学:道德科学不是艺术道德求善,是宗教的事。
科学求真,是哲学的事。
而艺术是求美的,所以,科学道德都不是艺术。
(三)艺术的本质:美、忧郁、不幸艺术是美,而真正的美、纯粹的美是“忧郁”和“不幸”。
其著作《恶之花》寓意“恶之美”、“病态之美”(四)艺术感知:想象力1、艺术感知就是洞悟宇宙、人生的奥秘。
2、宇宙万物和人生百态都受“普遍相似性”的支配。
3、诗人必须有想象力,去辨认和表述事物之间的普遍关系。
4、想象力是“向所有的精神生动的说话的创造力”5、想象力就是促动诗人发生感应的能力、前奏。
(五)艺术思维和创作:感应与象征感应,又译应合,曾出现在《恶之花》中,影响深远,被称为“象征派的宪章”。
1、垂直感应:指由物质客体以及引起的感觉层面到抽象观念和个人情愫层面的运动。
(人与大自然的感应)2、水平感应:指由一种实在的感知到另一种在同一层面的感知的运动(通感、人与自身的感应)eg:自然中的万物之间,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等。
两种感应都是强调诗在不同之间把握相似,在无关之间抓住关系的能力。
二者各有特点,相互渗透,其目的是通过意向及其积累,在读者身上再次引发诗人体验过的情感。
总结:波德莱尔反对复写自然,坚持艺术的独立性,强调官能、想象力。
把忧郁、不幸看作高于欢悦的美的特征,影响颇巨。
二、魏尔伦“音乐、至高至上”的诗歌革新主张(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一)土星情节:土星,即人生是忧郁、痛苦、不幸的隐喻。
这是魏尔伦诗歌主题的来源和理论基础。
(二)纯粹:自然是诗人心灵的象征性森林,应热爱、领略、洞悟它,以写出意在言外,有“轻松自如节奏”和“绝对形式”的纯诗。
(“纯诗”概念没有严格限定和完整体系,但启发了瓦雷里,成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主要概念。
西方文论知识重点1、古代希腊以柏拉图的“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为代表,呈现出表现与再现的二重主题。
2、理念论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3、理念作为现实事物模仿是完满的,而现实事物则是它的不完满摹本。
理念作为事物的共相,或者说事物的本质,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动的,是理性和绝对知识的对象。
4、在柏拉图看来,模仿的文艺制造谎言,滋长欲望,摧残理性,无论对公民品质的培养,还是对理想国的建立,都有着巨大的危害。
5、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是悲剧的灵魂。
6、贺拉斯认为,“合式”就是符合理性,恰当得体。
7、崇高源于文学作品恰当的形式,即“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尊严和高雅的结构”。
8、奥古斯丁是中世纪象征理论的奠基者。
9、艺术,在奥古斯丁这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音乐、诗歌、修辞学、机械技艺等。
10、艺术作品的虚构问题与宗教信仰所要求的道德真诚始终构成一种张力。
11、在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奥古斯丁从道德和宗教信仰的角度对艺术的功能加以肯定。
12、象征是一种阐释方式,象征意味着要将超验的变为经验的,无形的变为有形的,不可见的变为可见的,并对此做出隐喻的解释。
13、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解放运动。
文艺复兴并非古代文化的简单复活,而是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
14、文艺复习的核心精神是人文主义。
15、锡德尼,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诗人和学者。
《为诗辩护》是他在文论方面的代表作。
16、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肯定了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②突出文学的想象性和虚构性。
③强调文学的现实功能。
17、新古典主义的法典:《诗的艺术》。
18、在《诗的艺术》中,布瓦洛多次强调艺术要模仿自然,要描写自然人性。
19、温克尔曼认为古希腊艺术杰作的一种普遍和主要的特点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20、《萨拉·萨姆逊小姐》开创了德语“市民悲剧”的先河。
西⽅⽂论《西⽅⽂论》复习⼀、基本知识点1、西⽅最古⽼的⽂学观念是模仿说2、柏拉图的⽂艺思想①哲学思想:理念论或“相”论——在柏拉图的世界中有两个世界,⼀个是理念的世界,也即“相”的世界;另⼀个则是现实的世界。
②柏拉图的“理想国”③柏拉图的⽂艺学思潮(1)摹仿理论;“摹仿的摹仿”,“影⼦的影⼦”,“同真理隔着三层”。
(2)现实美⾼于艺术美。
3、亚⾥⼠多德提出诗歌与历史更加真实的理论4、亚⾥⼠多德的悲剧理论思想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个完整的有⼀定长度的⾏动的模仿。
悲剧的媒介悲剧中的主⼈公。
悲剧的效果,净化说。
5、提出流溢说的中世纪神学美学家是普洛丁6、古典主义⽂论、现实主义⽂论和浪漫主义⽂论的特征。
◆主要理论作为启蒙主义的继承和完善,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个基本出发点就是把美学问题归结到⼈的⾃我意识和理性这个现代哲学的⽴⾜点上,这是康德、席勒、歌德和⿊格尔共同的思想⽴场。
(理性主义美学)1、以理性为主,调和理性与感性,促成和谐的健康的⼈性。
2、美学和⾃由的联系,审美成为通向⾃由的桥梁,美是⾃由的象征。
浪漫主义强调⼈的主观性和内⼼现实,反感对古典主义的理性统治,推崇感性的⼒量。
◆浪漫主义的特点1、诗歌的关键在于感情的表现。
情感体验是诗歌的核⼼主题。
2、诗意的关键不在于诗⾏和韵⽂的形式,⽽在于动⼈的情感表达。
3、诗⼈的灵感来⾃于想象⼒⽽不是现实⽣活。
4、诗⼈与科学家⼀样都在追寻真理。
基本特征是追求真实和再现现实。
现实主义⽂学观念的主要特征◆要求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按照⽣活的本来⾯⽬进⾏写作。
◆现实主义⽂学理论⾼度重视⽂学典型。
◆现实主义⽂学具有基本的历史观要求。
7、提出“审美带有令⼈解放的性质”的美学家⿊格尔8、提出⽂学性概念的俄国形式主义⽂论家什克洛夫斯基雅各布森9、⽂学的内部研究,参阅韦勒克的《⽂学理论》(详见论述题3)《⽂学理论》是对新批评派理论的总结,代表了新批评理论与⽅法论发展的⾼度⾃觉与成熟阶段。
(完整word版)西方文论笔记西方文论笔记1. 文学的三个功能:娱乐、教育、思考。
这三个功能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
2. 可以通过文学来了解人类的情感、思想、信仰、社会文化等方面。
因为文学是一种表达和传递人类经验的方式。
3. 文学作品的主题并不是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或情感表达,而是探究人类普遍存在的主题(如爱情、人性、道德、自由、平等等)。
因此,文学是社会化的,是表达社会普遍意义的。
4. 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表达主题,更在于艺术地表达和传达主题,有时甚至在反复阅读中才能完全理解作品的内涵。
5. 文学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们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了解其他文化和思想体系。
6.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互为表现,不能分离。
艺术性是文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要素。
7. 文学评价不仅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更关注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
因此,文学评价也具有历史性和文化性。
8. 文学批评家的职责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需要具备广泛的文化和理论知识,以便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解读和分析。
9. 文学批评的不同流派和方法(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不同流派和方法之间并不存在对错之分,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而存在的。
10. 最好的文学批评不是提供简单答案的答案,而是提供挑战性问题的答案。
好的文学批评应当引导人们去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1.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
(P18-20)理式论摹仿说: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
“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是神的化身。
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
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
他认为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
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是唯心主义的。
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
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源泉。
2.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与悲剧理论。
(P29-34-42)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摹仿,但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和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一切美的艺术都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和摹仿艺术的区别。
艺术摹仿的对象是“行动中的人”,是人的性格、感受和行动。
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
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艺术摹仿反映的是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你,分别在剧的各个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其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过失说”,即是好人犯了错误。
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
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上)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柏拉图主张文艺摹仿说。
作为摹仿,它必须由三个侧面才能形成其完整的意义结构,即:作为摹仿对象的摹型;作为集中体现摹仿过程的摹仿者;作为摹仿结果的摹仿品。
柏拉图正是从这三个侧面阐释了文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文艺是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承认艺术把世界当作蓝本,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但柏拉图并不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理念摹仿物。
在柏拉图看来,文学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二)摹仿者不能判断美丑优劣。
柏拉图认为有关事物的技术有三种: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
而其中器物的使用者具有关于器物的知识和经验,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
(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
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张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
2,柏拉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的?(一)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
(二)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
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
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危害城邦。
(三)提出了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3,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因而柏拉图的结论是“摹仿术乃是低贱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
”“我们一定不能太认真地把诗歌当成一种有真理作依据的正经事物看待。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所谓西方文论,指的是流行于以欧洲为主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功能、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
一、西方文论的源头西方文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
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
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
(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特征:打破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论的中心化、人本化、固定化、价值(意义)的一元化等倾向。
追求文论的边缘化、非人化、动态化、价值(意义)的多元化,消解了一切传统的固定模式,将文学及其意义作了无限开放。
西方文论2014-3-1西方文论大纲 (5)西方文论讲稿 (20)前言 (20)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21)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21)1.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 (21)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 (21)3.德谟克利特的摹仿说 (22)4.苏格拉底的摹仿说与功用说 (22)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23)第三节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25)罗马古典主义文论 (26)一、贺拉斯与《诗艺》 (27)二、朗加纳斯《论崇高》 (29)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论 (30)一、新古典主义文论产生 (30)二、布瓦洛《诗的艺术》 (30)三、古今之争 (32)黑格尔《美学》 (32)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36)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 (40)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主张 (40)布拉格学派的理论特征 (41)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44)雅各布森对文学性的语言学阐释 (45)艾亨鲍姆的科学实证主义文论 (46)西方文论专题 (47)[一]表现主义 (47)[二]启蒙主义 (50)[三]唯美主义 (50)[四]直觉主义 (51)[五]象征主义 (51)[六]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 (52)[七]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 (52)[八]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52)[九]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52)[十]阐释与接受理论 (53)文学批评专题 (53)1.社会-历史批评 (54)2.道德批评 (54)3.印象批评 (55)4.心理学批评 (56)5.文化学批评 (56)6.文体学批评 (57)7.新批评 (58)8.结构主义批评 (59)9.解构主义 (60)10.读者批评 (61)西方文艺流派及批评家 (62)萨特(1905-1980) (63)马尔库塞(1897-1979) (63)阿尔都塞(1918-) (66)马契雷 (66)哥德曼(1913-1970) (66)狄尔泰(1833-1911) (66)赫斯 (67)伽达默尔(1900-) (67)伊塞尔 (67)文学理论练习题[有答案] (67)1.古代文论——先秦两汉 (67)2.古代文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70)3.古代文论——宋金元、明代 (72)4.古代文论——清代、近代 (75)《文学理论》试卷(一) (77)《文学理论》试卷(二) (78)《文学概论》试卷(三) (79)《文学概论》试卷(四) (79)《文学概论》试卷(五) (80)《文学概论》试卷(六) (81)《文学概论》试卷(七) (81)《文学概论》试卷(八) (82)[完] (82)西方文论大纲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当代西方文论的发展概况及其规律。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古希腊的文艺理论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约公元前580~前500,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
基本哲学观点: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数”。
文艺思想: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艺术美学,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作为艺术原则,从数量比例上探寻艺术的形式美,认为“美是和谐统一”。
例证:音乐具有高低音;大小两个宇宙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理论公元前530~前470,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
基本着观点:宇宙自然有地、水、风、火四大元素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火”。
文艺思想:艺术摹仿自然;美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是“互相排斥的东西的结合”。
例证: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黑、白、红、黄的颜色,“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
德谟克利特摹仿说公元前460~前370,西方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从而探寻美和艺术的本质的艺术家。
基本哲学观点:宇宙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
文艺思想:艺术是对于自然的摹仿,不只摹仿人的身体,而且摹仿人的才干、行为和心灵;认为文艺的创作“不能不竟研究而得”,又认为诗人是靠灵感和天才来写作;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这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
例证:“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歌唱”。
苏格拉底摹仿说与功用说公元前469~前399,西方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哲学中心思想:神学目的论。
文艺思想:“艺术摹仿自然”的内涵变化: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从社会角度观察研究文艺;提出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判断美的标准是“功用”,实用即美,无用即丑;美具有相对性;一个事物的善恶美丑不在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在于它和人的关系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的目的。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理式论摹仿说公元前427~前347。
哲学思想:“理式”(Idea)论是他哲学体系的基石。
(完整word版)西方文论笔记西方文论一、古希腊的文艺理论(一)、产生背景:政治背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原始氏族制社会逐渐向奴隶制社会过渡。
到公元前6世纪已建立起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
后来由于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雅典的经济形式开始转型,新的自由民形成的工商业奴隶主也相应壮大,并和原有的占有土地的世袭奴隶主贵族展开争取平等自由民主的斗争。
经济背景:城邦国家时期,经济形势主要是农业生产,由于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雅典等城邦的经济形式由农业转向手工业和商业。
文化背景:史前希腊就有了较发达的文化,荷马史诗在公元前9世纪就已在民间流传,公元前6世纪形成文字。
文艺理论是文艺实践的总结,丰富的文艺实践为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的文艺理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毕达哥拉斯的基本哲学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数”,因为万物都能用数去计算,所以认识世界就是认识支配世界的“数”,他认为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体现着一种数的和谐。
他们从数量比例关系上着力探寻艺术的形式美,得出“美是和谐统一”的结论。
他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的赫拉克利特、柏拉图、普罗提诺以及基督教神学美学和西方形式主义文论家和美学家都有深远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理论”:赫拉克利特把“火”看做世界的本源,认为整个天体就是地、水、风、火的运动过程。
其运动变化的动力是是事物对立面的冲突和斗争。
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德谟克利特,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
他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他受赫拉克利特的影响,接受了“文艺模仿自然”的观点。
他是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探求美和艺术的本质的哲学家。
文艺模仿自然,不只模仿人的外貌,而且模仿人的才智、行为和心灵。
他把审美作为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提出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
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苏格拉底哲学的中心思想是神学目的论,他认为宇宙自然是由神创造的,人也是神创造的。
柏拉图信念哲学家的最高个人幸福在于对真理的宁静沉思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史上的转折点学园的教育宗旨是世界的希望在于政治权力和纯正科学的结合上。
学园主要培养两种人:有独到见解的数学家和精明干练的立法官和行政官柏拉图的文体是诗歌与哲学、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典范柏拉图灵感说指出了艺术创作活动不同于一般劳动的特殊性;指出了艺术创作主体心理活动的特殊性;指出了艺术不同于技艺、科学等认识活动;否认了艺术培养的可能性,否定了人们自觉地获得艺术能力的可能性;“代神说话”这一命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柏拉图理念论要点1万事万物皆有其理念2理念是无数的3事物是繁多的,但一类事物永远只有一个理念4理念是事物的永恒模型,它独立于万物而存在5理念不是某种思想,而是自在自为的,有其实体性6个别事物变化不定,而理念则永恒常在,个别事物只是理念的某种不完善的复制或反映7理念或原型构成很有条理的世界,即理性世界8宇宙即是理念的逻辑体系9感官能感知现象的流动,但不能把握理念的意义,感官能对理念作不完善的反映,它不构成知识,只是意见模仿论1艺术只能模仿现实中个别事物的外观,而不能模仿它的本质2艺术的模仿是一种幻觉,它排斥观众的思考,抑制观众的理智,是对观众的欺骗和愚弄3艺术的模仿培育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用各种快感欲念支配人们。
诗人由于不具有所模仿对象的真知,只能制造对象的外形。
这些外形只是一些幻影,它迎合人性中的情欲部分,抑制人的理智,远隔真理,缺少价值。
从柏拉图《理想国》的基本观点看,他对艺术持贬低和否定态度怎样理解柏拉图灵感说柏拉图所说的灵感不是人们通常所指的“灵机一动”,而完全是一种神志昏迷、精神恍惚的类似疯狂的状态。
用柏拉图自己的话讲,就是诗人作诗时要失去平常的理智,陷入迷狂;柏拉图把迷狂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疾病引起,另一种是因为神灵的凭附造成的;柏拉图把神灵的凭附引起的迷狂分为四种:即预言的、教仪的、诗歌的和爱情的;由神灵的凭附引起的迷狂远远胜于一个人的清醒,因为在这种状态中人凭借的是神力,而在清醒时刻,人只能凭借人力代神说话这一命题的意义艺术创作是“代神说话”,这一命题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艺术创作不是艺术家个人主观心理的随意表现,艺术家在创作中受到神的操纵,代神说话,因而艺术创作的内容具有深刻的意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艺术创作能够对社会的本质给予揭示;在柏拉图这里,神在艺术创作中对诗人的控制和操纵还是一个比喻,柏拉图并未从学理的层面上讨论问题。
西方文论复习要点西方文论一,名词解释:1逻各斯(1)道,理性,规律等。
赫拉克利特曾经说:世界的本源就是逻各斯。
(2)哲性和话语(word)(3)中介(4)本源和上帝的话——语言作为上帝创造世界的中介。
耶稣基督是上帝的逻各斯。
2,理念(1)世界背后的那种超自然的东西,这种东西至高、至上、至善。
(2)这理念必须是最高的,指本源、绝对精神,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理念所呈现的“相”。
(3)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所以,理念不仅不会受事物的影响,而且理念与理念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理念是绝对的自身存在而不可能变为他物3,模仿说(1)造物主是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2)柏拉图接受先辈哲人的模仿说,承认文学艺术模仿现实世界。
但他理解的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
理式世界第一性,现实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艺术世界只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4,卡塔西斯(1)心里层:净化,疏泄。
(2)灵魂层;净化,提升。
(3)医学上:指驱除病痛的过程。
5,天才(1)很大程度上的独创性,从人们所熟知的领域引起人的心灵震撼。
——亚里士多德(2)康德:这种独创性必须是一个典范,它也是天才的第一标志;天才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艺术潜规则的素质与才能;;(3);天才可能与迷狂癫狂疯狂有关,但它是驾着理性的翅膀飞翔——康德(4)天才与它所处的时代与民族有关——黑格尔。
6,二律背反(1)二律背反是康德的哲学概念。
(2)意指对同一个对象或问题所形成的两种理论或学说虽然各自成立但却相互矛盾的现象,又译作二律背驰,相互冲突或自相矛盾。
7,这一个(1)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
(2)她具有普遍性,也具有丰富复杂的个性。
(3)是理想艺术表现的中心,它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性格表现出来。
8,日神、酒神精神:日神:理性认知;唯美、安详、宁静、可知;一种外观的静美。
酒神:本能生命体验;它变化多端;一种祭祀时的迷醉、狂欢与出神。
“西方文论”课复习要点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从古希腊流行的模仿说入手,肯定了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现实世界又是对“理式”世界的模仿,因此文艺是“模仿的模仿”,I n艺术是影子的影子。
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一种模仿关系,而他的模仿说,又建立在理式论的基础上,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
柏拉图的心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
理式世界属于理性世界,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属于感性世界。
他否定文艺模仿现实具有真实性,而将获得真实性的理想指向了属于理性世界层面的理式世界。
2、柏拉图是怎样理解文艺的功能的?他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柏拉图提出了功用论的文艺价值论,就是以社会道德功用判断文艺价值。
他对文艺的基本态度和价值标准是:文艺必须对社会有道德功用,有道德功用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化就是服从社会的政治道德教育。
驱逐诗人的原因:认识论层面上,诗人的“无知”导致了审时度势的浅薄;本体论层面上,诗的虚幻丧失了或本来就不具备的深刻哲学内涵;方法论层面上,诗本能地排斥科学分析,无意于透过现象和表面,抓住本质。
神学或形而上学层面上,诗与诗人歪曲真相,把神“人化”(渎神)。
3、如何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在柏拉图看来,灵感来自两条途径,第一种是神灵凭附诗人或艺术家,使他们处于迷狂状态,然后在迷狂中输给他们灵感,暗中操纵他们的创作。
第二种是不朽灵魂从前生带来的回忆。
他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具有知识,只是在出生后忘记了。
只有通过某种具体的事物才可以回忆起这种先验的知识。
柏拉图关于灵感的两种解释,始终不渝地表达了文艺创作过程中感性属性和理性属性的统一,审美与认识的统一,情感寄托与道德训诫的统一。
4、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理解文艺的本质的?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总体上,文艺的本质是一种摹仿;文艺的摹仿是创造性的;摹仿的性质是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真实。
他不仅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现实世界的真实性,而且认为文艺本身就揭示和体现着“可然律或必然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体现着高度的真实性。
缘武版“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缺失部分原名是“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但是第三章缺失五个小点,直接从第6点布瓦洛开始的。
后翻遍网络,终于找到!!缺失部分:第三章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1,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古希腊罗马文论的继承与创新各表现在哪些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整体上并未突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理论体系,这就为文艺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余地。
新古典主义文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它们具有共同的基本主张,即“模仿自然”、“崇尚理性”、“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由于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所以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既有继承又有反拨。
就前一点看,它继续高扬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以理性反对宗教迷信;就后一点看,它轻视感性、情感与创造性,把对古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推向极端,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倾向。
2,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是如何认识文艺的自主性特征的?3,《为诗辩护》是从哪些方面论证了诗人和诗的地位及其诗的价值作用的?(一)诗人是预言家和创造者。
锡德尼引经据典,说:“在罗马人中间诗人被称为瓦底氏,这是等于神意的忖度者,有先见的人,未卜先知的人。
“”希腊人称诗人为普爱丁,而这名字,因为是最优美的,已经流行于别的语言中了。
这是从普爱恩这字来的,它的意思是“创造”。
在这里,我不知道是由于幸运,还是由于聪明,我们英国人也称他为创造者,这是和希腊人一致了。
”由此,他断定,诗人是配先于其他竞争者而享有君王的权利的,应该把桂冠戴在诗人的头上。
针对自古以来谴责诗人是“说谎的母亲”、“腐化的保姆”的谬论,锡德尼批驳,说作为诗人就难做说谎者,因为诗人从不肯定什么。
他虽然不叙述真实的事情,但是因为他并不当它真实的来叙述,所以他并不说谎。
由于人们未能把诗的滥用和诗的正当功能区别清楚,所以人们就会认为诗人是“腐化的保姆”。
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诗人在才智方面确是应该超过一切别人的,因为他们的一切只是从他们自己的才智来的,因为他们真是自己的创造者而不是人家的剽窃者。
西方文论易考知识点整理知识考点模仿说(理念说):柏拉图接受先辈哲人的模仿说,将文艺模仿经现实客体而指向超现实的“理式”。
理式世界第一性,现实世界第二性,艺术世界第三性。
艺术世界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诗的根源是模仿,诗是对现实拙劣的模仿,而现实是对理念不完全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产生于人的“模仿天性”以及“对模仿的作品感到快感”,承认了现实世界的真是性,艺术的真实性。
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高明的诗人都是靠灵感来创作,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灵的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诗神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感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迷狂说否定了技巧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悲剧(亚里士多德):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净化陶冶人的心灵,悲剧六要素中,情节最重要,人物性格第二。
净化:Katharsis或者Catharsis,又译"卡塔西斯",后来弗洛伊德所谓的"宣泄"也是用这个词。
"净化"起初是指古代宗教祭祀活动所导致的一种情感作用,即:通过热烈的歌、舞、乐将内心的激情摹仿出来,灵魂得到解脱,便也得到了净化。
"净化"后来成为亚里士多德解说悲剧的重要概念;悲剧中的"净化",既是通过"怜悯和恐惧"、也是要排除"怜悯和恐惧",最终求得新的和谐。
"或然律"(Probable)和"必然律"(Necessary):是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概念。
他认为:艺术并不是像历史学家那样"叙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是"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诗学》所说的"按照或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情"。
原名是“西方文论主要知识点”,但是第三章缺失五个小点,直接从第6点布瓦洛开始的。
后翻遍网络,终于找到!!
缺失部分:
第三章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时期的文艺理论
1,文艺复兴时期文论对古希腊罗马文论的继承与创新各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整体上并未突破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理论体系,这就为文艺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余地。
新古典主义文论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它们具有共同的基本主张,即“模仿自然”、“崇尚理性”、“严守规范”、“服从古典”等。
由于新古典主义文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所以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论既有继承又有反拨。
就前一点看,它继续高扬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以理性反对宗教迷信;就后一点看,它轻视感性、情感与创造性,把对古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借鉴推向极端,由此产生了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倾向。
2,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是如何认识文艺的自主性特征的?
3,《为诗辩护》是从哪些方面论证了诗人和诗的地位及其诗的价值作用的?
(一)诗人是预言家和创造者。
锡德尼引经据典,说:“在罗马人中间诗人被称为瓦底氏,这是等于神意的忖度者,有先见的人,未卜先知的人。
“”希腊人称诗人为普爱丁,而这名字,因为是最优美的,已经流行于别的语言中了。
这是从普爱恩这字来的,它的意思是“创造”。
在这里,我不知道是由于幸运,还是由于聪明,我们英国人也称他为创造者,这是和希腊人一致了。
”由此,他断定,诗人是配先于其他竞争者而享有君王的权利的,应该把桂冠戴在诗人的头上。
针对自古以来谴责诗人是“说谎的母亲”、“腐化的保姆”的谬论,锡德尼批驳,说作为诗人就难做说谎者,因为诗人从不肯定什么。
他虽然不叙述真实的事情,但是因为他并不当它真实的来叙述,所以他并不说谎。
由于人们未能把诗的滥用和诗的正当功能区别清楚,所以人们就会认为诗人是“腐化的保姆”。
因此,他得出结论说:“诗人在才智方面确是应该超过一切别人的,因为他们的一切只是从他们自己的才智来的,因为他们真是自己的创造者而不是人家的剽窃者。
”
(二)诗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及其价值
《为诗辩护》中首先论证并论述得最为充分的是诗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诗是人类文化的源头。
其次,从诗本身怡悦性情的特点来看,诗能开发学术的各个方面。
再次,诗的形象结合了一般的概念和特殊的实例,因此它胜过历史和哲学。
总之,在锡德妮看来,诗高出于其他学术,是学术之父。
4,达芬奇的诗画比较意在抬高绘画的地位,但为什么却深化了对诗的认识?
从古代到文艺复兴时代以前,绘画的地位一直比较低微。
达芬奇为了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竭力为绘画的地位和价值辩护。
于是,他把绘画与诗、音乐、雕塑进行比较,鼎力论证绘画是一门科学,是最为完美的艺术形式。
其中,诗与画之区别的系统分析显示了他对诗的特性的认识。
从性质所属来看,诗是伦理哲学,画是自然哲学。
从所使用的媒介材料来看,诗的手段是语言文字,画的手段是逼真的形象。
从所诉诸的感官来看,诗是听觉的艺术,画是视觉的艺术。
从时空角度看,诗在时间中逐渐展开,画在空间中同时出现。
他把这种区别称之为“被肢解的身躯与完整的身躯之间的区别”。
达芬奇对于诗画的比较,当然有他的偏激与狭隘之处,这与他本身是画家而非诗人以及急于
提高绘画的社会地位有关。
然而,他的角度选得准确,揭示了诗的特征;而且他的分析是系统而全面的。
5,卡斯特尔维屈罗《〈诗学〉诠释》体现出的诗学思想是什么?
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文艺见解,主要见之于他用意大利语翻译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附有的《提要》和《注疏》(又称《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诠释》。
(一)诗的目的和功用
卡斯特尔维屈罗定诗之目的为娱乐,且主张以民众为娱乐对象,这不仅是对中世纪宗教神学文艺观的反叛,同时也超越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的理论,充分显示了他的反抗传统的姿态。
(二)诗的本质特征
他认为诗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创造,但他同样要求其现实基础和合理性。
(三)“三一律”的初步主张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悲剧必须考虑到实际的舞台演出和观众,因而在时间和地点方面受局限较多。
基于这种认识,他在事件、时间、地点三方面对悲剧提出了一些要求。
事件“是在一个极其有限的地点和极其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
“事件的时间不应超过十二小时”。
表演的时间“和所表演的事件的时间,必须严格地相一致。
”他的这种看法,是符合戏剧艺术集中性、舞台性、直观性的特征的,有利于发挥戏剧之所长。
从这种主张的影响来看,它促使17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把“三一律”确立为一种必须遵循的艺术法则。
(四)悲剧净化说新解
卡斯特尔维屈罗以他的娱乐说为理论根据重新解释悲剧净化说,他把悲剧净化解释为快感,一方面剔除了为教益而教益的功利性,另一方面把快感落实到实用因而又与为艺术而艺术论者划清了界限。
总的说来,卡斯特尔维屈罗借助对《诗学》的诠释所强调的文艺的创造性、想象性、娱乐性等,不仅更为正确地揭示了文学艺术活动的特征,同时也进一步批判、否定了压抑人性的基督教神学,传播与鸿扬了进步的人文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