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优秀版)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22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文化历史: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瓷器、青铜器、纸张和指南针。
这些发明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仅是科技和工艺领域的突破,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辉煌。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井冈山瓷器、青铜器、纸张和指南针。
每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各个发明背后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与中国的文化意义关系,同时也探究了这些发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价值。
1.3 目的通过解读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我们旨在揭示这些发明对于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评估这些发明对现代社会和文明的影响,并认识到它们所带来的价值与启示。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文化历史上重要的发明,我们将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如何与世界历史和科技发展相互交融。
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并欣赏其精髓的角度,同时也使我们在今天的科技与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传统知识和智慧的认识与尊重。
2. 针对四大发明的背景介绍:2.1 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远古时期开始形成并延续至今。
在四大发明出现之前,古代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和科技传统。
社会上存在着农耕和手工业为主要经济形态,贵族阶级和地主占据统治地位,而农民和手工工人则处于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
2.2 科技和工艺发展情况:古代中国的科技和工艺水平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尽管缺乏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但古代中国人民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劳创造力,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例如,在农业方面,他们通过灌溉、田间管理等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在医药方面,中医理论与实践被广泛应用;在建筑方面,长城、故宫等众多宏伟建筑见证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巅峰。
2.3 对于创造四大发明的需求和动机:在古代中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对于创新和改进的需求非常迫切。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
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学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
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他具有唯物思想,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强调“天行有常”,同时又指出人道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道家: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中国文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2)掌握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化遗产;(3)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讲授、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史;(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系统地认识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态度;(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史概述:(1)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阶段;(2)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及其特点。
2. 先秦文化:(1)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观点及其影响;(2)先秦时期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
3. 秦汉文化:(1)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2)汉字、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创新发展;(3)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4. 魏晋南北朝文化:(1)佛教、道教的传播与影响;(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特点;(3)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5. 隋唐文化:(1)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2)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融合与发展;(3)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2)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文化遗产;(3)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2. 教学难点:(1)古代文化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背景;(2)古代科技成就的创新发展;(3)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过程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基本知识;(2)讨论:组织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直观地感受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精选5篇) 中华⽂化源远流长。
依据中国历史⼤系表相传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燧⼈⽒、伏羲⽒、神农⽒(炎帝)、黄帝(轩辕⽒)、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下⾯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篇1 传盖碗茶起源于唐代 成都⼈对茶具的使⽤,彰显出了对⽣活品质的⾼要求。
成都茶馆⾥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因为形状似船,故⼜名茶船),俗称盖碗茶。
盖碗茶的历史⾮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
唐⼈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以茶杯⽆衬,病其熨指,取碟⼦承之,抚啜⽽杯倾,乃以蜡环碟⼦之央,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
蜀相奇之,为制名⽽话于宾亲。
⼈⼈为便,⽤于世。
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百状焉。
”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
翻阅着《资暇录》,⼀位兰⼼蕙质、冰雪聪明的青年⼥发明家的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遥想1200年前,成都最⾼⾏政长官的千⾦⼝啜⾹茗,纤纤⽟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她拿出⼀个碟⼦,把茶杯放在上⾯,端着碟⼦喝茶,这样就烫不着⼿了。
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姐久困闺中,闲极⽆聊,有的是时间。
⼏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
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姐⼜让匠⼈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
⼤功告成,便拿到⽼爸⾯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姐的发明⼀传⼗⼗传百,终于在世上流⾏。
经过后⼈的改良,茶托⼦便以多种⾯貌出现在世上。
其实,普通的茶杯当然⼀样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姐的发明,让喝茶这件事变得如此有趣,这跟成都⼈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使⽤的盖碗茶,即是崔⼩姐发明的茶托⼦的改良形式,成都⼈还加上了⼀个茶盖。
⽽在客来客往、⼈声⿍沸的茶馆⾥,瓷碟茶船因为较重⼜易碎,则常为轻便⼜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
《中国文化史》试题一一、填空题1.文化三现象包括__、__和__。
2.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时期。
3.宗法制形成于__代,__代以后名存实亡。
4.古代世界中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是中国的____。
5.思维是_____________。
6.中国文化以汉为界,前为利用“____”拓疆期,后为利用“____”交流期。
7.秦以后,中国国家体制的“法治”主要表现在:⑴_______──以国家之法的形式确定统治秩序;⑵______──考试选官。
8.古代世界中较为完善的“官僚制”是中国____朝的_____制。
9.周易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期,即宋明时期,哲学已进入探讨哲学____,即“______”时期。
11.人性论是中国______的主要理论之一。
12.古代人性论中,影响较大的有____的“性善论”、____的“性恶论”及______的“性三品说”。
13. 把世界本原当作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始者是北宋的_____。
14.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前一个“马”指的是____,后一个“马”指的是____。
15.宗教历史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16.中国传统宗教观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17.佛教汉化的原因及表现在⑴____、⑵_________、⑶______、⑷______。
18.道教信仰的基本特征有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
19.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色有⑴______;⑵_______;⑶________;⑷________。
20.中国文学的意境有两大构成要素,一是____,一是___。
21.中国古代史学有以下特点:⑴______;⑵______;⑶__________;⑷___________;⑸____________。
22.艺术作品和心灵之间存在共鸣和感应的关系,叫做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