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文化的各个时期1.三代(夏商周):中国古代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可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与这个源头联系比较密切的文化热点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仅就中国文化“源头”看,重点掌握三个方面:—是记录和传播文化的载体趋向成熟----文字(甲骨文),形成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创立了记录时间的方法——干支纪日法,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变迁有了明确的时间观念。
三是形成了认识世界的哲学方法——《易》。
重点是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突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全面奠基时期。
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灵魂”,产生了中国古代文化两位杰出的“形象代言人”:老子和孔子。
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几类不同的思考,主要是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时期。
科技文化大发展,统一性与多样性向结合,奠定了中国科技文化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为后世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期的文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之初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统一王朝的恢弘气度。
突出代表: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长城精神)、威武气派的秦始皇兵马俑和贯通古今的《史记》,思想上的大—统。
尤其是《汉武大帝》的热播,与之有关的内容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秦汉文化高潮过去后的平淡”,相对于前一个阶段,少了些气势,多了些平淡与细腻。
具体表现:文化科技继续进步,思想方面儒、道、释开始互相渗透,佛教盛行、艺术异彩纷呈,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特色。
5.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带来古代文化的全面辉煌。
兼收并蓄、全面辉煌、泽被后人、影晌周边,世界领先、地位突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中国古代文化辉煌的代表。
6.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的又一高峰。
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在这个阶段,商品经济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凸显,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新现象,应引起重视。
中国历史文化概览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塑造了独特的国家形象和民族特色。
本文将以概览的方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
1. 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传说中的黄帝与蚩尤之战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始,紧接着的尧、舜、禹三代帝王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
随后,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兴衰交替,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表现在甲骨文的出现、诗经的创作以及礼乐制度的完善。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价值体系。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并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原则。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传统艺术形式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样在传统艺术领域得到了充分展现。
中国绘画艺术以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追求意境和气韵的表达。
中国书法则以楷、行、草、隶四种字体为基础,注重墨的运用和艺术的形式美。
传统音乐中,中国的古琴、中胡、古筝等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享誉世界。
京剧、山东评剧等曲艺形式则是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
4. 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文化变迁。
经济的腾飞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中国年轻一代接触到了更多外来文化和新事物。
中国的电影、音乐和时尚产业迅速崛起,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
总结:中国历史文化概览呈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再到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中国历史文化不断演化并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中国古代文化史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宗教、教育、体育等方面。
二、基础知识(一)科学技术1、天文历法夏朝:相传夏朝已有历法,今天的农历,称“夏历”,一年12个月,闰年13月商朝:沿用夏历,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便国天文学家观测到37次日食,测定了冬至和夏至的日期,留下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
战国:《甘石星经》,一年中的季节都已测定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编写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创制了浑天仪;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第一台地动仪早1700多年。
唐朝: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800多年元朝: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推算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了《授时历》2、医药学战国:分科治病、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传统的诊断法。
《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华佗制成“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唐朝: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时,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孙思邈写出《千金方》,他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
被译成各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一部重要文献。
3、数学西周:西周初年商高讲过勾股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
春秋:发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一世纪以前编写的《周髀算经》,记录了我国古代早期的一些数学成果。
西汉: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刘歆推算圆周率数值3.1547三国:刘徽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南朝:何承天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比欧洲早1100多年;他所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课本。
4、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精选5篇) 中华⽂化源远流长。
依据中国历史⼤系表相传经历了史前时期的:有巢⽒、燧⼈⽒、伏羲⽒、神农⽒(炎帝)、黄帝(轩辕⽒)、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载:“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下⾯店铺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相关内容,欢迎参考。
中国古代历史⽂化介绍篇1 传盖碗茶起源于唐代 成都⼈对茶具的使⽤,彰显出了对⽣活品质的⾼要求。
成都茶馆⾥的传统茶具是三件套——茶碗、茶盖和茶托⼦(因为形状似船,故⼜名茶船),俗称盖碗茶。
盖碗茶的历史⾮常悠久,相传起源于唐代。
唐⼈李匡乂《资暇录》卷下《茶托⼦》条载:“建中蜀相崔宁之⼥以茶杯⽆衬,病其熨指,取碟⼦承之,抚啜⽽杯倾,乃以蜡环碟⼦之央,其杯遂定。
即命匠以漆环代蜡,进于蜀相。
蜀相奇之,为制名⽽话于宾亲。
⼈⼈为便,⽤于世。
是后传者更环其底,愈新其制,以⾄百状焉。
” 建中为唐德宗年号(公元780年—783年),崔宁是当时的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府尹。
翻阅着《资暇录》,⼀位兰⼼蕙质、冰雪聪明的青年⼥发明家的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眼前。
遥想1200年前,成都最⾼⾏政长官的千⾦⼝啜⾹茗,纤纤⽟指却被茶杯烫痛,于是打算想个办法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她拿出⼀个碟⼦,把茶杯放在上⾯,端着碟⼦喝茶,这样就烫不着⼿了。
不过,茶杯还是容易倾倒,好在崔⼩姐久困闺中,闲极⽆聊,有的是时间。
⼏经试验,她终于发现蜡可以固定茶杯。
为了让外形更美观,崔⼩姐⼜让匠⼈制作漆环代替蜡环,来套住茶杯。
⼤功告成,便拿到⽼爸⾯前献宝,经崔长官之⼝,⼩姐的发明⼀传⼗⼗传百,终于在世上流⾏。
经过后⼈的改良,茶托⼦便以多种⾯貌出现在世上。
其实,普通的茶杯当然⼀样可以喝茶,但唐代崔⼩姐的发明,让喝茶这件事变得如此有趣,这跟成都⼈的本性是相符的。
今天成都⼈使⽤的盖碗茶,即是崔⼩姐发明的茶托⼦的改良形式,成都⼈还加上了⼀个茶盖。
⽽在客来客往、⼈声⿍沸的茶馆⾥,瓷碟茶船因为较重⼜易碎,则常为轻便⼜结实的铜铝质茶船取代。
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历史的国家,历经上下五千年,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和科技成果。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文化传统不仅得到了传承,更是不断创新发展。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
1. 古代文明的瑰宝——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约有3400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造成的龟、龙骨上所刻的文字,因此得名“甲骨文”。
这些文字主要用来记录祭祀和占卜的事宜,反映了当时古代社会的信仰和观念。
甲骨文不仅是古代文化的瑰宝,更是发掘中国历史的重要工具。
殷墟遗址是中国最早的都城之一,被誉为“中华王朝的发源地”。
在这里,大量的甲骨文被发现,使我们对商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有着更深刻的了解。
2. 书法艺术的代表——楷书楷书是中国书法的宝贵遗产,被誉为“书法的国宝”。
楷书起始于汉代,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
楷书的书写姿势严谨规整,笔画险细清秀、有力,非常适合专门书写职务文件和记录文书。
楷书的最高境界是“心体合一”,即心中所想,直接转化为笔画上的表现。
这种心性状态和书写技巧的完美结合,让楷书艺术走向了一个新高度。
3. 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皇城根遗址皇城根遗址被誉为“城市考古学的珍品”,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遗址之一。
它位于今天的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园林遗址,曾是北京城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皇城根遗址保留了许多明代的建筑物,包括石坛和永春门等多处古建筑。
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也是古代礼仪文化和宫廷文化的重要体现。
如今,皇城根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天下第一医——《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奇书,有着“天下第一医”的美誉。
它由黄帝问疾,岐伯答疑所编撰而成,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最高成就。
其中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过了几千年的检验,至今仍然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它们涵盖了中医学的许多方面:诊断、治疗、预防、养生等。
一、名词解释1.四库全书:由纪昀编撰于乾隆后期的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是对传世古籍的一次总整理。
全书结集了上古至乾隆时期的主要古籍,总数近80000卷,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其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整理和保存有重大作用;但纪昀在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曾大量销毁和删改旧书,使传统文化遗产遭到极大破坏。
2.永乐大典:明永乐年间编成的一部类书。
由解缙主持,《大典》收书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志、人事名物、农业手工业科学、古典文学戏文杂剧、僧道典籍等无所不包,成为后世辑佚逸书的资料宝库。
清末毁于战乱,现存世量较少。
3.宗族制度:4.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儒家的重要经典。
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现存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又称《国风》,即15国风,保存大量民歌,是《诗经》的精华。
《雅》分《小雅》和《大雅》,多是贵族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有些篇章和后世叙事诗很接近。
《颂》《周颂》、《鲁颂》、《商颂》,内容是祭祀或大朝会时用于歌功颂德的颂歌。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据部分诗篇考察,最早约作于西周初年,最晚约作于春秋中期。
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后代各类诗体的基础,并开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
5.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6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7.中庸:《中庸》为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著作,原为《礼记》的一篇,主要阐述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国古代史完整版中国古代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了5000多年的时间,从黄河文明到秦汉时期再到唐宋明清,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丰富而精彩的历史故事。
本文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史的主要时期和重要事件,带您一探这段悠久的历史。
1.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新石器时代是人类进入农耕文明的初期,人类从狩猎采集开始转向农耕、渔猎和手工业生产。
此时期,中国的黄河流域成为最早发展农业的区域,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制陶、养殖、纺织,不断扩大安全生产能力。
2.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771年夏、商、西周历时约1200年,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传说时期。
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社会时代,也是封建社会的开端。
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夏朝的禹洪水治理、商朝的殷墟遗址发掘和西周的周公制度建设。
3.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颇具战乱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国分裂成了七雄,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出现了繁荣。
重要人物有孔子、墨子等。
春秋时期的变法风波为后来的改革开创了先河。
战国时期,不断出现农业技术、铁器、手工业和军事方面的创新,使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4.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80年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鼎盛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秦制,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和郡县制。
汉武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学术研究、文化艺术、经济贸易都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鼎立的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争霸,最终导致了东晋的建立。
5. 隋唐五代十国:公元581年至公元979年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的中兴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最为健全和完善的时期。
中国文化史研究书目引言: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多元的传统使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经典的中国文化史研究书目,这些书籍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研究,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一、《中国古代文化史》作者:李学勤出版时间:1997年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该书从古代文化的起源开始,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和变迁的规律。
该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
二、《中国文化史》作者:谢觉哉出版时间:1996年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该书以历史的视角,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从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艺术等方面考察了中国文化的演变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视角。
三、《中国文化通史》作者:罗振玉出版时间:2007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该书以系统性的方式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文化的形成到现代文化的变迁,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事件的分析,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四、《中国古代文化通论》作者:陈寅恪出版时间:2002年出版社:中华书局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探讨,分析了中国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发展趋势。
作者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观点。
五、《中国文化史纲要》作者:王国维出版时间:1987年出版社:中华书局该书是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作者以纲要的方式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并对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了详细解读。
该书在学术界广泛流传,被誉为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权威之作。
六、《中国文化史》作者:曾国藩出版时间:2015年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该书以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为基础,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不仅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的内容,还注重文化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为读者提供了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视角。
中国古代历史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明的国家,其灿烂的古代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迹。
自远古时期至20世纪前,中国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朝代和王朝的更迭,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古代历史。
一、远古时期中国的远古历史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祖先们逐渐从游牧定居,开始农耕文明的发展。
他们发明了农具、制陶技术,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同时,中国的文字也开始慢慢发展,这为后来的历史记录奠定了基础。
二、夏、商、西周大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中国进入了夏、商、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
夏朝是一个农耕社会,建立了中央政权,并制定了法律制度。
夏朝的结束,意味着中国历史上进入了商朝时期。
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商朝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商代的铜器和商代文字等。
商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西周所取代。
西周是一个封建的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形成了刑法、礼仪等重要制度。
三、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的衰落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开始,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诸多小国的兴起,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与争夺。
诸子百家思想开始兴盛,各个国家的政治家、思想家纷纷涌现,提出了各自的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
同时,这个时期也见证了孔子、墨子、老子等许多著名的先哲思想的形成与传承。
四、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秦朝,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有着大规模的集权国家。
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还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秦朝的短暂存在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朝代,致力于推行儒家思想,并且通过外交手段扩大了疆域,发展了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汉朝的衰落导致了三国时期的出现,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之一。
三国鼎立的局面一直持续到西晋的统一。
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
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讲座将从各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文化的起源、演变、特点和影响等内容。
首先,我们将从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讲起。
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经历了长期的农业文明和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其次,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为主要代表,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和思想性,注重道德、伦理和礼仪,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最后,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对亚洲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如中国的印刷术和火药等发明对于世界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
作用。
总之,通过本讲座的介绍,您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的内涵。
- 1 -。
专题五:中国古代其余文化成就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的史学发展(1)春秋时期:①《春秋》,相传为孔子编定,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②《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是夏商周三代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
(2)两汉时期:①西汉:《史记》,司马迁,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以人物传记为主,编年纪事为辅,叙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
体例严谨,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
被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
②东汉:《汉书》,班固,中国古代第一部断代史。
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3)宋代时期:宋代史学有重要发展,史学家的成就大,巨著多。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记述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取材重在历代政治兴衰,意在使君主借鉴其中经验教训,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价值。
2.中国古代的图书发展(1)明朝:明成祖时期,由解缙主持编撰了一部庞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全书两万多卷,辑入七八千种图书,装成一万一千多册。
(2)清朝:清代康熙帝时官修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
乾隆时,由纪昀主持编撰了《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收录典籍三千四百多种,装成三万六千余册。
对保存文化遗产贡献很大,但在修书时禁毁的书籍数量也十分可观。
3.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春秋时期: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大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秦汉时期:秦朝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武帝时创建了中央太学与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确立了中国古代封建官学制度,以儒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3)唐朝时期:唐太宗时期,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唐玄宗时期,发展科举,设集贤院。
(4)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中改革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多元的文化。
它源远流长、发展完善、思想发挥,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史始于炎黄时期,有许多重要文化遗存,其中最著名的是《尚书》、《礼记》、《诗经》、《左传》、《春秋》、《公孙龙诗集》等。
上述文化遗产代表了当时统治者的思想,记录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昌盛,为人们理解古代历史、社会、宗教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
秦朝期间,中国古代文化经历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治上,秦始皇通过强有力的统治力量推动是中原地区全面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国国家,各地历法标准化,实施统一的称谓和货币制度。
文化方面,秦始皇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创立“九经”、“子书”、“典制”,古代的科举制度也在秦朝开创了更加华丽的基础,从而催生出新的文化思潮。
汉朝时期,文化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文学作品繁荣发展,心学、子孙学、法学完美相结合,使得书院文化得到充分发展,以至汉代文学成为中国法学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两大经典之一。
除此之外,科技革新也在汉朝到达鼎盛时期。
各家学派潮流相互激荡,四书五经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发展,让中国古代文化体系更加完善。
唐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的空前盛世,书法、诗歌、绘画等文学艺术都达到了高峰。
其中,书法被称为“五绝”,诗歌被认为是“八大家”,绘画被视为“十大名家”,文学作品多达数万,水墨画文献更是颇为丰富。
另外,五明体制、跋尾论、礼教法则等概念也在唐朝问世,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更加完善丰富。
宋朝时期,一些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哲学思想和学术理论都被系统性地学习和发展。
教育被视为全民的重大自由,对外的文化交流也相当活跃,茶、瓷器等作品大受海外青睐,国内文革业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中文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也到达顶峰。
宋朝以后,僧侣才子的心学统计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理性文化的观点和理论,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可以科学地解读古代文学,使中国统治力能够与其他强国相抗衡。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迅猛,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灵魂。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一、春秋时期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
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
《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
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
《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
《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
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
《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
‛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
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
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
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
今行礼于晓。
‛晓即拂晓。
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
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
’‛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
然可意会,难以言诠。
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
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二、两汉时期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
《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
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
‛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
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
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
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
‛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
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
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
‛又问曰:‚南郡君学穷道奥,文为词宗,而所在之职,辄以货财为损,何邪?‛对曰:‚孔子大圣,不免武叔之毁;子路至贤,犹有伯寮之。
家君获此,固其宜耳。
‛隗默然不能屈。
帐外听者为惭。
可证汉代已有听房的习俗。
另外,古代婚俗中与后世不同的一个习俗是:古代妇女都不忌讳再嫁,并且从周朝至北宋一直如此。
据《礼〃檀弓》记载:孔子的儿子伯鱼死后,‚其妻嫁于卫‛又载:‚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
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乃哭于他室。
‛可见,圣人后代的子妇也不免于再嫁。
而魏晋、唐宋时名门之女再嫁之事,也屡见不鲜。
《三国志〃吴志〃步夫人传》中记载:步夫人‚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少曰鲁育,字小虎,前配朱据,后配刘纂。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引《随园随笔》谓:‚唐时公主再嫁者二十三,三嫁者四。
‛并且,当时不论是前夫见到后夫,或是后夫见到前夫,均不用回避。
宋代诗人陆游与前妻唐婉离婚后,有一次游沈园,巧遇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唐、赵还将酒菜送给陆游,结果感动得陆游当场在墙上写了一篇《钗头凤》词。
(事见《癸辛杂识》)可见,唐宋时妇女改嫁还是很正常的事情。
直到明清时期,妇女改嫁方为礼教所不容,因此有了守节、牌坊之说。
作业布置巩固小结关于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反思摘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而不断趋于成熟的,也成了封建统治的工具,其形成条件是封建礼法所决定的,与封建伦理道德密不可分。
它附属于封建制度,而且维护了封建制度,但同时也束缚着男女两性的发展和妨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古代婚姻制度,封建礼法,封建制度。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而不断趋于成熟,历经千年,其和封建社会制度一起束缚着中华儿女和阻碍着社会发展进程,其附属于封建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治理社会和维护其利益的工具。
它不仅摧残了很多无辜的女性,而且很多男性也深受其害。
一、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其实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没有社会地位,夫为妻纲,妇女的一切只能服从和依赖其丈夫,从一而终。
一个男人一般只有一个正妻,却有多个妾,同时男人娶几个女人都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其基本特征,父母有很大的主动权。
正因为这种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不但没有带给中国古代男女感情生活的幸福,而成了束缚中国古代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沉重枷锁。
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缺陷。
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主要是为了传承香火和传宗接代,而不是男女双方的感情结合。
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嫡妻只能有一个,嫡妻所生,是为‚嫡系‛,其他妾所出,是为‚庶出‛。
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在同一个家庭中嫡妻及其子女,与妾媵及所生子女,就有着明显地位的差距。
一方面,这种制度使得一大部分妇女在男权主义社会里更加没有地位和权力。
妾是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下的畸形产物,她们担当的角色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在封建社会是很没有地位的。
同时,大部分女子是由于生活所迫和外界施压才从妾的,并非自愿。
另一方面,为了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阶级统治,封建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推行从上至下的嫡长子继承制,‚庶出‛虽和‚嫡系‛同父异母,但他们在家族中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这只是因为他们的母亲的不同。
无论是财产的分配还是官爵的继承都轮不到庶出,他们一出生就带上了低人一等的不公的命运烙印。
这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等级的森严,但未尝不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的毒害。
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良后果。
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是以生育为第一位,以经济为第二位,而男女感情置于末位,其最终目的是传宗接代,生儿育女。
在宗法制下,婚姻大事必须父母主持,再加媒人撮合,才算循礼、合法,才能被宗族和社会所承认。
‚父母之命‛封建包办婚姻是古代婚姻的基本特征之一,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权是法律明文规定。
男女恋爱婚姻,本是青年男女追求自身终身幸福的权利。
但这一主动权却握在了父母的手中,儿女没有主动权,只能在被动地去接受。
男女双方的结合都是靠父母和媒人的撮合,而男女双方没有接触和了解,就结合在了一起,这种不带感情的婚姻对男女之间和家庭生活的和谐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酿造了太多的悲剧。
同时,这种‚以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包办婚姻、买卖姻、交换婚姻、赘婿婚姻、童养媳婚姻的盛行。
四、‚门当户对‛及妻、妾婚姻程序上的差异。
‚门当户对‛为古代婚姻的重要习俗,后来这一制度演变发展为了‚良贱不婚‛。
‚良贱不婚‛是指在封建等级社会,身家清白的良民不与从事贱业或户籍上被编为‚贱籍‛的人通婚的。
这只是指‚娶妻‛,而非指‚纳妾‛。
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古代婚姻制度承认妻的地位,必须经过‚六礼‛的程序娶进门的才为妻,所以叫做‚娶妻‛,纳妾的形式等同于买卖交易。
所谓‚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终成立。
无论是‚门当户对‛也好,还是结婚的程序的进行,都有明显的等级之分,这样就很大一部分约束了男女双方的自由结合,同时也让社会停滞不前。
五、婚姻解除的决定权的归属。
中国古代婚姻关系的本质精髓所在,即为‚伦理‛。
它是作为一种社会风气习俗以及道德观念而存在。
在讲究妇女得从一而终的封建社会里,婚姻解除主要是男方单方面的,即为‚出妻‛。
丈夫离婚要求离婚是指其妻犯了‚七出‛。
‚七出‛的条件的提出可以是男方,也可以是男方的父母,执行‚七出‛也不需经过官府的判决。
相反,妻妾却没有单方面解除婚姻的权利。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妇女在婚姻中是没有自主权、没有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只能顺从这种婚姻制度的摆布。
而且所谓的‚七出‛条件也是很容易满足的,这样就给了男方抛弃女方开了方便之门。
而在唐朝,还有法律的明文规定即为唐律,妻妾‚背夫擅行,有还他志‛,处徒二年;‚因擅去而即改嫁者,徒三年‛。
所以从中可以看出封建妇女在古代婚姻中是被动者,受害者。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封建社会里,这一制度不但没有给男女双方带来结婚的幸福,而是成了剥夺他们追求自身解放和人格独立的枷锁。
这种婚姻制度依托于封建道德伦理和礼法,附属于封建体制,所以到清末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随着男女思想的解放和封建体制的倒塌,很多中国青年男女从中解脱出来,特别是中国妇女,在男女平等的时代背景之下,她们有了追求婚姻自由的权利。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它已远去,但我们仍能从这一制度中窥探古代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
通过历史的反思,可以让我们对现在中国特有的婚姻现象找到历史的痕迹。
参考文献:[1]陈顾远。
中国古代婚姻史。
商务印书馆。
1929.[2]史凤仪。
中国古代的家族与身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3]董家遵。
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0.转贴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