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5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材料在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已经发现,农奴制度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一些俄国人认为农奴制度野蛮而不文明,尤其是那些访问过西欧的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赞同解放农奴。
军队的新兵都征自农奴,他们在战场上表现糟糕。
当时的俄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民能够获得自由,但仍然要同之前一样付钱给原主人。
大部分地方的农民虽然不满意,还是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新地位。
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俄国的农业生产率有了可观的提高。
更多农民发现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主编《世界大历史1799-1900》(1)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因素。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获得的"自由",说明农奴解放对国家的积极影响。
2、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惑性”的学说。
……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
许多受西方观念影响的贵族都面临着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农奴制让他们在物质利益上获得特权,但另一方面他们接受的教育和思想让他们无法否认农奴制的不公平性。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材料二改革后全俄每个农民(成年男性)平均分到份地(3)4俄亩,而农民家庭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份地数量为8~9.5俄亩。
此外“国家从地主手中赎买的土地平均价格为每俄亩38卢布,将土地转手出售给农民时每俄亩价格高达63卢布”。
岳麓书社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改革之后农民的处境相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农民的“解放”实质上是受到更大程度的剥削。
通过总结改革带来的影响,证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认真阅读教材,将俄国改革前后的政治、经济进行对比,归纳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深入影响。
学会用比较法归纳改革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落后的农奴制无法阻挡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这一史实,认识到历史前进的必然性。
通过学习民主思想家的思想,对革新精神和反抗专制压迫的民主思想产生认同感。
阅读教材框中赫尔岑的话,体会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家对俄国统治和社会的清醒认识,感受思想家坚定的革命精神。
通过客观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意义,学习保持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全面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既能看到事情的积极面,又能看到事情的消极面。
通过归纳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产生的新变化和发展,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改革的推动作用。
【教学流程】导入:投影: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解放者”的身份骑着白马进入巴黎。
而四十年后,俄国却在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
沙皇俄国何以从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人?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将引领俄国去向何处?投影:俄国的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投影:问:通过四段材料,可以概括出农奴制的特点有哪些?答:政治上:受压迫,人身权利受到限制;经济上:受剥削,生活贫困不堪。
过渡:现在我们对农奴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改革缘何而进行?投影:探究一:改革的背景材料一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答:政治上: 农奴制激化了阶级矛盾投影:材料二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答: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请思考: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什么条件?答: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
俄国农奴制改革课标要求:一、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二、概述“二一九法令”的要紧内容,熟悉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阻碍。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阻碍本课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判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改革的背景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度掉队状态是改革的最要紧动因。
一、 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掉队。
二、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 熟悉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的内容一、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解放法令的评判: 1) 无条件取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2)通过 取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取得了土地,生产踊跃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进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繁重的债务。
二、司法、军事、教育改革废除旧的实行 陪审制、成立律师制和陪审制3、地址自治改革地址自治改革的内容:1)在 成立地址自治局2)在 成立城市杜马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地主之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试探: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址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政治上: 经济上: 组织上: 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隶属调停吏管理。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址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址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表现与保障。
(三)改革的评判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完全、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
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进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进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一、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二、评判1)客观上利于的进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2)改革加重了农人的负担,是对农人的一次“”的掠夺。
俄国农奴制改革重难疑点突破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1)基本国情:19世纪上半叶,沙皇俄国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落后的君主专制国家。
(2)国内:经济上,资本主义因素在国内逐步发展起来,并且开始了工业革命,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另一方面,19世纪中期的农奴制已经颓败不堪,农奴制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导致俄国大大落后于西欧诸国。
政治上,19世纪,俄国社会出现了要求变革的呼声。
1825年12月俄国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结果失败,俄国农奴制出现危机;思想文化上,19世纪中期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进步文学家、思想家撰写的大量文学作品对沙皇专制和农奴制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3)国际: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和经济军事的落后,加剧了农奴制的危机。
正因为如此,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刚刚上台的亚历山大二世主动推行农奴制改革。
2.“解放”法令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推动了俄国近代化进程。
①经济近代化:1861年农奴制改革扫除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障碍,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改革后,俄国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但是1861年改革很不彻底,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改革用牺牲农民利益的方法来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人民购买力的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引起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此外改革未触动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较多的农奴制残余,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与政治的矛盾不断激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危机。
②政治近代化: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影响的基础上,1864年俄国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
岳麓书社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普通高中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严重革新回眸专题七俄国农奴制革新第一局部: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剖析:进入高二下学期,从全体上看,文科班先生的素质并不理想:课前预习状况很不失望;课堂上大局部同窗倒是会做笔记,但课后能否会依据笔记温习梳理知识点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局部同窗课堂纪律堪忧;学习普遍停留在融会贯串的阶段,不情愿开动脑筋多想多问;作业完成状况也不理想……如何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让同窗们对历史学习发生兴味,情愿付出努力学好历史,是一个艰难的应战。
教学思绪:历史课程规范: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革新的背景。
概述〝二一九法则〞的主要内容,看法其历史提高性和局限性。
讨论1861年俄国农奴制革新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农奴制阻碍俄国社会开展的表现和克里米亚战争暴露的俄国农奴制危机,看法俄国经过革新摆零落后局面的迫切性。
概述〝二一九法则〞关于农奴身份、份地和农民管理等方面的主要内容,看法〝二一九法则〞的历史提高性和局限性。
讨论1861年俄国农奴制革新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⒈1861年俄国农奴制革新的背景。
⒉农奴制革新的主要内容及其两面性。
难点:⒈了解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开展的约束、农奴制革新的局限性。
⒉如何评价农奴制革新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才干了解俄国农奴制概略,罗列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开展的表现;比拟俄国资本主义开展与西欧国度资本主义开展的差距。
了解俄国农民和资产阶级反农奴制的妥协,了解俄国只能采取自上而下革新方式的缘由。
知道俄国民主主义思想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关于农奴制的思想主张。
说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国的影响。
简述2月19日法则主要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比拟革新前后农奴的利益得失状况。
判别1861年俄国农奴制革新的性质,评价革新的意义。
概述俄国19世纪60、70年代下层修建革新的主要内容,了解俄国停止下层修建革新的目的和意义。
第 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课程标准】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课标解读】重点掌握改革的国内国际历史背景、“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客观评价“二一九”法令的作用,特别是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重大作用。
明确认识1861年改革在俄国近代化的转折性的地位。
关于教材中斯托雷平改革,因涉及农民份地的新规定,应有所了解。
【考试大纲】俄国农奴制改革【知识梳理】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2.目的根本:直接:3.时间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4.性质5.内容:(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解放法令的内容:①政治上:②经济上:③组织上:解放法令的评价:(2)司法改革(3)地方自治改革6.评价(1)(2)(3)(4)【思维拓展】简要评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一方面,改革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
由于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农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性质浓厚)。
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
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
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亚历山大不久遇刺身亡。
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农民对改革的不满。
使农民运动不断发展,继续推动俄国历史向前。
【走进高考】1.(2008上海单科,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他们是否还长久地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1)这首诗描述的是什么制度?(l分)(2)作者对这种制度持什么态度?为什么?(2分)(3)诗中所说的“人民”的地位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俄国1861年改革历史的认识。
俄国农奴制改革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掌握下列问题: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评价这次改革?3.斯托雷平土地改革的原因、内容如何?应怎样评价这次改革?●点拨引领1、19世纪俄国社会经济状况19世纪上半期,俄国仍然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
当时,农奴制是俄国基本制度,全国90%以上的人口是农奴,这些农奴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遭受着沉重的压迫、虐待和剥削,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死了,农奴的生产没有积极性,生产效率极其低下。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有些地主开始改变经营方式,用雇佣劳动者代替农奴劳动。
在此期间,俄国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进程,建立了一些资本主义工场。
据统计,19世纪50年代末,这类工场已经有2800多家。
在工业生产中,自由雇佣工人的人数已经占全部工人总数的一半以上。
但是,在农奴制度下,一方面,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造成国内外市场狭小;另一方面,工场也不易雇到更多的自由劳动力,因为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自由工作的权利。
这使得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生铁产量只有英国的十五分之一、铁路里程只有英国的十分之一。
而英国的人口和国土面积都远不及俄国。
因此,废除农奴制是19世纪中期俄国进步人士的主要呼声。
同时,19世纪中叶俄国还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也迫使俄国统治者不得不实施改革。
这就是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
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为了争夺土耳其的利益,交战的一方是俄国,另一方是土耳其和英法。
尽管土耳其军队不经一打,但英法军队的参战却使俄国军队吃尽了苦头。
结果,俄国军队大败。
这场战争不仅使俄国在国际上的颜面大失,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原本就不富裕的俄国财政雪上加霜。
俄国人认识到,俄国军队装备远远落后于英法军队是这次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而这背后的原因是俄国没有先进的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才能提高俄国的国力。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即废除农奴制,是当时俄国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冲突所引起的封建农奴制危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这次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并为革命形势所迫,自上而下进行的一次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它成了俄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改革以后,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尽管还保存着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但俄国的历史毕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期。
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十八世纪末,俄国的封建农奴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十九世纪初叶和中叶,更日益走向瓦解。
封建农奴制解体的过程也是新的资本主义要素在农奴制内部形成的过程。
俄国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开始代替手工劳动。
1840年俄国从国外输入的机器,价值为101万卢布,到1850年已达268万5千卢布。
在采用外国机器的同时,俄国也开始制造和采用本国的纺织机、织布机和缫丝机。
至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纺织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五位。
其他工业部门如冶金、采矿和造船业也开始使用机器。
三十年代以后,蒸汽动力的使用较为普遍。
1815年俄国的工厂为4189个,到1858年增至12,256个。
工人人数由1804年的224882人增至1860年的859950人,其中雇佣工人占61.4%。
在纺织工业和丝织工业中,农奴劳动已完全被雇佣劳动所代替。
尽管这些雇佣工人主要是向地主和国家缴纳代役租的农民,但是,在对于企业主的关系上,他们毕竟还是“自由的”劳动力出卖者,是在封建农奴制经济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普遍增加,对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加。
十九世纪四十、五十年代,俄国粮食的平均产量为2亿5千万俄担,其中在国外销售的商品粮食为5千万俄担,占产量的20%。
这就有力地刺激了商品粮的生产。
列宁指出:“地主为出卖而生产粮食(这种生产在农奴制后期特别发达),这是旧制度崩溃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