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缓释、控释制剂
- 格式:doc
- 大小:104.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十二章缓释与控释制剂★一、定义: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广义上包括靶向制剂、透皮制剂等。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1、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方便应用;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可减少用药剂量。
★三、缓释、控释原理的方法:(一)溶出原理:控制溶出的方法: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的普鲁卡因盐、丙酸睾丸素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N—甲基阿托品鞣酸盐、鱼精蛋白锌胰岛素3、控制粒子大小:超慢性胰岛素4、将药物包埋于溶蚀性骨架中:以脂肪、蜡类为缓释骨架,以脂肪、蜡类为骨架材料,药物以溶解或混悬形式分散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中:(1)亲水凝胶骨架片: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胀,药物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解于体液中(2)骨架材料:MC、HPMC、PVP、Carbomer、PVA、羟丙基淀粉、海藻酸钠等(二)扩散原理:★控制扩散的方法:包衣、微囊化、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制成植入剂、制成药物树脂、制成乳剂1、通过包衣膜扩散(贮库型):药物组成的芯即贮库,周围由聚合物膜包围,膜的性质决定药物从系统中的释放速度。
此种系统的优点为可以达到零级释放。
扩散过程可用Fick's第一定律来描述。
2、通过骨架扩散(骨架型):骨架型是药物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药物在外层溶液中溶解,然后扩散出骨架,使固体药物不断溶出。
此种骨架片中药物释放是通过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该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
(三)利用溶蚀作用(Erosion):溶蚀是溶出限速和扩散限速相结合的过程,其释放特性用数学方法描述可能是很复杂的,一般用可溶蚀的厚块(slabs)、圆筒和球形的模型来描述其释放机制。
(四)利用渗透作用(Osmosis):利用渗透压原理制备的控释制剂,能恒速释放药物。
第十二章缓释、控释制剂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
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缓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一般在规定的介质中,按要求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
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零级速度过程。
3.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1)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3)减少用药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因素(1)剂量大小:口服单剂量在0.5~1.0g对缓释制剂仍适用,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设计成缓释制剂应注意剂量与毒副作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非解离型、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应注意消化道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溶解度<0.01mg/ml,本身具有缓释作用。
设计缓释制剂时药物溶解度<0.1mg/ml不适宜。
(3)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的,在机体内滞留时间长。
油、水分配系数小时,不易透过脂质膜,故油、水分配系数应适中。
(4)稳定性: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制剂较好2.生物因素(1)生物半衰期:24h<t1/2<1h不宜制成缓释制剂,t1/2>24h的药物本身就具有缓释作用。
(2)吸收:吸收的半衰期应控制3~4h的药物,否则不利于吸收。
(3)代谢:吸收前有代谢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如要制成缓释制剂,需加入代谢的抑制剂。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1.药物选择(1)t1/2=2~8h适宜;12h<t1/2<1h,不适宜制成该类制剂。
(2)剂量很大、药效很激烈、溶解吸收很差、剂量需精密调节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2.设计要求(1)生物利用度:缓控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2)峰谷浓度比:稳定时,峰、谷浓度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第十二章缓释、控释制剂一、A1、主要在胃、小肠吸收的药物,若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将制成的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设计为A、6hB、12hC、24hD、36hE、48h2、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不包括A、可减少给药次数B、可提高患者的服药顺应性C、可避免或减少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D、有利于降低肝首过效应E、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3、关于缓、控释制剂,叙述错误的为A、缓、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B、缓、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应高于普通制剂C、缓、控释制剂的峰谷浓度比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D、半衰期短、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可制成12h口服服用一次的缓、控释制剂E、缓、控释制剂中起缓释作用的辅料包括阻滞剂、骨架材料和增黏剂4、关于缓释、控制制剂,叙述正确的为A、生物半衰期很短的药物(小于1h),为了减少给药次数,最好作成缓、控释制剂B、青霉素制成的普鲁卡因盐的溶解度比青霉素钾的溶解度小,疗效比青霉素钾的疗效显著延长C、缓释制剂可克服普通制剂给药产生的峰谷现象,提供零级释药D、所有药物都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制备成缓、控释制剂E、用脂肪、蜡类等物质可制成不溶性骨架片5、设计缓、控释制剂对药物溶解度的要求一般为A、大于0.01mg/mlB、大于0.1mg/mlC、大于1.0mg/mlD、大于10mg/mlE、无要求6、最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半衰期为A、<1hB、2~8hC、15hD、24hE、48h7、控制颗粒的大小,其缓控释制剂释药所利用的原理是A、扩散原理B、溶出原理C、渗透泵原理D、溶蚀与扩散相结合原理E、离子交换作用原理8、下列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中,基于降低溶出速度而设计的是A、制成包衣小丸或包衣片剂B、制成微囊C、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或酯D、制成不溶性骨架片E、制成亲水凝胶骨架片9、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C、包衣D、控制粒子大小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10、不是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的为A、溶出原理B、扩散原理C、渗透压原理D、离子交换作用E、毛细管作用11、制备缓控释制剂时常用的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是A、大豆磷脂B、乙基纤维素C、无毒聚氯乙烯D、羟丙基甲基纤维素E、单硬脂酸甘油酯12、测定缓、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时,至少应测A、1个取样点B、2个取样点C、3个取样点D、4个取样点E、5个取样点13、控释小丸或膜控释片剂的包衣液中加入PEG的目的是A、助悬剂B、增塑剂C、成膜剂D、乳化剂E、致孔剂14、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组成不包括A、推动剂B、黏合剂C、崩解剂D、半透膜材料E、渗透压活性物质15、关于体内外相关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外释放曲线与体内吸收曲线上对应的各个时间点分别相关,是点对点相关B、点对点相关是最高水平的相关关系C、某个时间点的释放量与药动学参数之间的单点相关只能说明体内外有部分相关D、单点相关是最高水平的相关关系E、体内体外相关时能通过体外释放曲线预测体内情况16、渗透泵型片剂控释的机理是A、减少溶出B、减慢扩散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D、片内渗透压大于片外,将片内药物压出E、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流出17、缓、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研究对象选择例数为A、6~9例B、8~12例C、12~16例D、18~24例E、24~30例18、下列关于骨架片的叙述中,哪一条是错误的A、药物从骨架片中的释放速度比普通片剂慢B、不溶性骨架片中要求药物的溶解度较小C、骨架片一般有三种类型D、亲水凝胶骨架片中药物的释放比较完全E、骨架片应进行释放度检查,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19、下列哪一个是亲水凝胶骨架片的材料A、硅橡胶B、聚氯乙烯C、脂肪D、海藻酸钠E、硬脂酸钠二、B1、A.Pluronic F68B.硅橡胶C.聚维酮D.无毒聚氯乙烯E.十二烷基硫酸钠<1> 、制备静脉注射用乳剂A、B、D、E、<2> 、制备植入剂A、B、C、D、E、2、A.醋酸纤维素B.乙醇C.聚氧乙烯(PEO)D.氯化钠E.1.5%CMC-Na溶液<1>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常用的半透膜材料A、B、C、D、E、<2>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促渗聚合物A、B、C、D、E、<3>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的具有高渗透压的渗透促进剂A、B、C、D、E、3、A溶蚀性骨架材料B.亲水凝胶型骨架材料C.不溶性骨架材料D.渗透泵型控释片的半透膜材料E.常用的植入剂材料<1> 、羟丙甲纤维素A、B、C、D、<2> 、硬脂酸A、B、C、D、E、<3> 、聚乙烯A、B、C、D、E、4、A.Ⅱ号、Ⅲ号丙烯酸树脂B.羟丙甲纤维素C.硅橡胶D.离子交换树脂E.鞣酸<1> 、肠溶包衣材料A、B、C、D、E、<2>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A、B、C、D、E、<3> 、不溶性骨架材料A、B、C、D、E、5、A.醋酸纤维素B.氯化钠C.聚氧乙烯(相对分子质量20万~500万)D.硝苯地平E.聚乙二醇<1> 、渗透泵片处方中的渗透压活性物质是B、C、D、E、<2> 、双层渗透泵片处方中的推动剂是A、B、C、D、E、6、A.不溶性骨架片B.亲水凝胶骨架片C.溶蚀性骨架片D.渗透泵片E.膜控释小丸<1> 、用脂肪或蜡类物质为基质制成的片剂A、B、C、D、E、<2> 、用无毒聚氯乙烯或硅橡胶为骨架制成的片剂A、B、C、D、E、<3> 、用海藻酸钠为骨架制成的片剂A、B、C、D、E、7、A.不溶性骨架片B.亲水凝胶骨架片C.溶蚀性骨架片D.渗透泵片E.膜控释小丸<1> 、用羟丙甲纤维素为骨架制成的片剂A、B、D、E、<2> 、用渗透活性物质等为片芯,用醋酸纤维素包衣的片剂,片面上用激光打孔A、B、C、D、E、<3> 、挤出滚圆法制得小丸,再在小丸上包衣A、B、C、D、E、三、X1、下面哪些是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A、生物半衰期B、分配系数C、剂量大小D、药物的吸收E、药物的稳定性2、下列哪些是缓释制剂A、骨架片B、分散片C、胃漂浮片D、泡腾片E、膜控释小片3、关于缓、控释制剂错误的叙述为A、缓释制剂可克服普通制剂给药产生的峰谷现象,提供零级或近零级释药B、所有药物都可以采用适当的手段制备成缓、控释制剂C、为使某些注射剂如胰岛素、肾上腺素等在体内缓慢释放,可用明胶溶液增加黏度D、对于水溶性的药物,可制备成W/O型乳剂,延缓释药E、经皮吸收制剂不属于缓、控释制剂,因为它起局部作用4、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是A、剂量B、生物半衰期C、稳定性D、密度E、分配系数5、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生物因素是A、生物半衰期B、代谢C、吸收D、分配系数E、相对分子质量大小6、不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药物理化因素是A、剂量B、熔点C、pKa、解离度和水溶性D、密度E、分配系数7、影响口服缓、控释制剂设计的药物理化因素是A、稳定性B、相对分子质量大小C、pKa、解离度和水溶性D、分配系数E、晶型8、哪些药物不宜制成缓、控释制剂A、生物半衰期很短的药物B、生物半衰期很长的药物C、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律的药物D、一次剂量很大的药物E、药效强烈的药物9、缓控释制剂的特点为A、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服药顺从性B、易于调整剂量C、药物的释放速度为一级或接近一级D、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E、血药浓度降低,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10、利用扩散原理制备缓(控)释制剂的工艺有A、包衣B、制成不溶性骨架片C、制成亲水性凝胶骨架片D、微囊化E、制成溶蚀性骨架片11、关于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正确的叙述为A、渗透泵型片剂与包衣片很相似,只是在包衣片剂的一端用激光开一细孔,药物由细孔流出B、渗透泵型片剂的释药速度与pH无关,在胃内与肠内的释药速度相等C、半渗透膜的厚度、孔径、孔隙率、片芯的处方、释药小孔的大小是制备渗透泵的关键D、渗透泵型片剂以零级释药E、渗透泵型片剂的片芯的吸水速度决定于膜的渗透性能和片芯的渗透压12、以减少扩散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A、控制粒子的大小B、与高分子化合物制成难溶性盐C、制成包衣小丸或片剂D、增加黏度以减少扩散速度E、制成乳剂13、以减少溶出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A、制成溶解度小的酯或盐B、控制粒子的大小C、制成微囊D、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E、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中14、以减少扩散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A、制成溶解度小的酯或盐B、与高分子化合物制成难溶性盐C、溶剂化D、制成不溶性骨架片E、水不溶性材料包衣的制剂15、骨架型缓、控释制剂包括A、骨架片B、泡腾片C、生物黏附片D、骨架型小丸E、微孔膜包衣片答案部分一、A1、【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缓释、控释制剂的异同点跟普通之际相比,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有什么不同?两者又有哪些异同?答:与普通制剂相比,两者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加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
4、可以减少用药总剂量,可以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治疗效果。
二者的不同点:缓释制剂释药量先多后少,以一级速率递减;控释制剂按零级速率恒速释药的,定时定量释放,控释制剂比缓释制剂药效更稳定。
普通制剂:一般需要每日3次服用,以使药物浓度在体内达到相对稳定,但仍易出现浓度的高低波动,影响疗效的发挥。
缓释药物、控释药物日服2次以下,可避免因服药间隔时间不当带来的药物副作用,由于他们的发挥作用都与薄膜有关,因此应温开水吞服,严禁嚼服或分割后服用。
薄膜制剂的概念及特点薄膜衣:是指在片心之外包一层比较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衣膜.片剂包薄膜衣的作用在于保护片剂不受空气中湿气、氧气等作用,增加稳定性,并可掩盖不良气味,且比糖衣的副面影响小。
为了保证片剂质量和方便服用,在压片后的片芯表层包裹适宜的衣层材料,使片剂中的药物与外界隔离,从而达到防潮、避光、隔绝空气氧化、增强药物保存的稳定性,掩盖片剂中的不良嗅味和减少药物刺激的目的,故需要在药物片芯表层进行包衣。
长期以来国内普药生产中的片剂包衣技术,大多沿用传统落后的糖浆包衣工艺,把以滑石粉、蔗糖、明胶为主的多种与药物治疗毫无关系的辅料,附加在药物片芯的表层,使糖衣片有效药物片芯额外增重达到50-100%,因此,长期服用会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由于糖浆包衣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较多,很多糖衣片剂生产企业在糖衣片生产和存放过程中,还经常性的容易出现裂片、花班、霉点、崩解超时、含量下降、吸湿性强、不易保存、生产时间和晾片时间长等诸多缺陷。
薄膜包衣系指在药物片芯表层外包一层比较稳定的高分子聚合物衣膜,由于薄膜衣片衣膜比糖衣片衣膜薄得多,所以称为薄膜衣。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1.1优点(1)降低给药频次普通制剂一般需要每天多次给药,因此常会造成漏服药现象,一些患者甚至会擅自改变给药方案,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而缓释制剂的载药量高于传统剂型药物的单剂量,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达到方便用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开发每日一次给药的缓释或控释是今后的重要趋势,特别适用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哮喘等。
地尔硫卓.茶碱.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双氯芬酸钠等均有一天给药一次的产品。
(2)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缓控释制剂具有普通制剂不能提供的可以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的特点。
如减少用药次数。
随着缓释制剂给药频率的降低,患者漏服的现象很少发生,同时也方便了患者的白天和夜间用药。
(3)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普通制剂的血药浓度处于“波合”时很可能低于有效治疗浓度而不能发挥疗效。
而峰浓度时又可能高于最低中毒浓度而产生毒性作用。
缓控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合现象”。
且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在吸收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
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从而起到增加药物疗效的作用。
(4)降低毒副作用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峰”时可能会高于“最小中毒浓度”因而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缓控释制剂可以克服这一点,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另外,一些缓控释制剂具有局部定位作用,在提高了局部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全身吸收带来的毒副作用。
(5)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普通制剂口服后迅速在胃肠中崩解、溶出,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
若制成缓控释制剂可降低药物溶出过快所造成的对胃肠的刺激。
如普通的阿司匹林在体内水解生成水杨酸后对胃肠道粘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而将其制成缓释片后,药物缓慢释放,在很大程度上可缓冲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性。
(6)全程治疗费用降低虽然应用缓控释制剂花费与普通制剂相比较高,但从全程治疗花费看,缓控释制剂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也要基于疗效的提高,毒副作用减少及陪护人员护理时间、疗程缩短,等多方面原因。
1第12章缓控释制剂第一节概述1.基本定义:1)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 )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在规定的溶出介质中,按要求缓慢非恒速释放药物-ChP2015,释放先快后慢)2)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系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或接近恒速)释放,使血浓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Others :extended-release,slow-release,prolonged-release,timed-release 等1.基本定义:3)迟释制剂(Delayed Release Preparations)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等。
4)肠溶制剂(Enteric Preparations)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最低有效血浓最低中毒浓度普通制剂T(h )C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治疗窗 2. 特点优点:◆Safe:有效血浓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Effect:降低高剂量药物同时释放对胃肠道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减少给药总剂量;◆Convenience:延长给药间隔(12~24h),减少服药频率,从而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Compliance)。
缺点:剂量调节灵活性差,处方成本较高,制造过程复杂,大生产易出现质量问题(特别是膜控型)。
国内部分上市品种:◆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群地平、非洛地平等◆双氯灭痛、萘普生、盐酸曲马多、吗啡等◆硝酸甘油、可乐定、单硝酸异山梨醇酯等◆盐酸噻氯匹啶、阿司匹林等◆东莨菪碱(贴剂)、十八甲基炔诺酮(植入剂)等另有些品种正处于研究阶段(液体型、注射型等)第二节缓控释制剂的设计影响因素理化因素1)剂量(0.5~1.0g)2)pKa、解离度、溶解度(一般应>0.01mg/ml)◆弱酸弱碱型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存在差异(分子型易吸收,离子型难吸收)◆一般:溶解度愈小,溶出、吸收愈慢,起效愈慢,疗效愈差(生物利用度愈低)影响因素理化因素3)分配系数→1(较佳)分配系数过高:脂溶性太大,药物能与脂质膜产生强结合力而不能进入血液循环中;分配系数过小:透过膜较困难,从而造成其生物利用度较差。
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药学0702 邓超 2301070225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对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当前发展情况及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和前景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关键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微囊渗透性骨架型结构一、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及现状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目的,其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预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狭义的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的制剂【1】中国药典将其定义为“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 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并采用零级释放动力学方程来进行控释制剂释放动力学拟合【2】缓控释制剂作为第三代药物制剂。
能明显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维持较长时间的体内药物有效浓度,克服频繁给药的弊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3】。
缓控释制剂应用历史已久,传统医学认为蜡丸作用缓和而持久,是最早的一种缓释制剂。
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缓释控释制剂,7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研制和生产取得了很大突破。
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
适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 (1)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 (2)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 (3)抗菌类药物; (4)一些成瘾性药物制。
每日给药1~2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在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中,典型的给药系统包括骨架片、渗透泵制剂、多单元给药系统等几大类别。
这几类制剂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和主流.也是与生产应用结合最为紧密的制剂类型【4】。
二、主要制备工艺缓释、控释制剂主要有骨架型和贮库型两类。
药物以分子或微晶、微粒的形式均匀分散在各种载体材料中,则形成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药物被包裹在高分子聚合物膜内,则形成贮库型缓释、控释制剂。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 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C:包衣
D:控制粒子大小
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答案:C
2、骨架型缓、控释制剂包括
A:骨架片
B:压制片
C:泡腾片
D:生物黏附片
E:骨架型小丸
答案:A,D,E
3、渗透泵型片剂控释的基本原理是
A:减小溶出
B:减慢扩散
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D:片剂膜内渗透压大于片剂膜外,将药物从细孔压出 E: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
答案:D。
第十二章缓释与控释制剂★一、定义: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广义上包括靶向制剂、透皮制剂等。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1、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方便应用;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可减少用药剂量。
★三、缓释、控释原理的方法:(一)溶出原理:控制溶出的方法: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的普鲁卡因盐、丙酸睾丸素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N-甲基阿托品鞣酸盐、鱼精蛋白锌胰岛素3、控制粒子大小:超慢性胰岛素4、将药物包埋于溶蚀性骨架中:以脂肪、蜡类为缓释骨架,以脂肪、蜡类为骨架材料,药物以溶解或混悬形式分散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中:(1)亲水凝胶骨架片: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胀,药物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解于体液中(2)骨架材料:MC、HPMC、PVP、Carbomer、PVA、羟丙基淀粉、海藻酸钠等(二)扩散原理:★控制扩散的方法:包衣、微囊化、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制成植入剂、制成药物树脂、制成乳剂1、通过包衣膜扩散(贮库型):药物组成的芯即贮库,周围由聚合物膜包围,膜的性质决定药物从系统中的释放速度。
此种系统的优点为可以达到零级释放。
扩散过程可用Fick’s第一定律来描述。
2、通过骨架扩散(骨架型):骨架型是药物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药物在外层溶液中溶解,然后扩散出骨架,使固体药物不断溶出。
此种骨架片中药物释放是通过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该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
(三)利用溶蚀作用(Erosion):溶蚀是溶出限速和扩散限速相结合的过程,其释放特性用数学方法描述可能是很复杂的,一般用可溶蚀的厚块(slabs)、圆筒和球形的模型来描述其释放机制。
(四)利用渗透作用(Osmosis):利用渗透压原理制备的控释制剂,能恒速释放药物。
第十二章缓释、控释制剂【大纲解读】【考题预测】2分左右第一节概述一、基本概念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
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次数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一般在规定的介质中,按要求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次数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地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的制剂。
3.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1)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3)减少用药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经典真题】(A型题)缓、控释制剂不包括下列哪种A.分散片B.胃内漂浮片C.渗透泵片D.骨架片E.植入剂[答疑编号911120101]答案:A(X型题)下列哪些属缓、控释制剂A.胃内滞留片B.植入剂C.分散片D.骨架片E.渗透泵片[答疑编号911120102]答案:ABDE二、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1.药物的理化因素(1)剂量大小:口服单剂量在0.5~1.0g对缓释制剂仍适用,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设计成缓释制剂应注意剂量与毒副作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非解离型、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应注意消化道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溶解度<0.01mg/ml,本身具有缓释作用。
设计缓释制剂时药物溶解度<0.1mg/ml不适宜。
(3)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的,在机体内滞留时间长。
油、水分配系数小时,不易透过脂质膜,故油、水分配系数应适中。
【精要素记】亲水亲油平衡值,油水分配系数(4)稳定性: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制剂较好2.生物因素(1)生物半衰期:24h<t1/2<1h不宜制成缓释制剂,t1/2>24h的药物本身就具有缓释作用。
(2)吸收:吸收的半衰期应控制3~4h的药物,否则不利于吸收。
(3)代谢:吸收前有代谢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如要制成缓释制剂,需加入代谢的抑制剂。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1.药物选择(1)t1/2=2~8h适宜;12h<t1/2<1h,不适宜制成该类制剂(2)剂量很大、药效很激烈、溶解吸收很差、剂量需精密调节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经典真题】(X型题)适合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的药物有A.硝酸甘油B.苯妥英钠C.地高辛D.茶碱E.盐酸地尔硫[答疑编号911120103]答案:DE2.设计要求(1)生物利用度:缓控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2)峰谷浓度比:稳定时,峰、谷浓度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3)缓释、控释制剂的剂量计算一般可根据经验,参考该药物普通制剂的剂量换算。
如:某普通制剂每日三次,每次100,若制成每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一次剂量可为300。
也可采用药物动力学的方法计算。
(4)缓(控)释制剂的辅料1)阻滞剂①疏水物质: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等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释放,主要作溶蚀性骨架材料。
也可作缓释包衣材料,肠衣材料也有阻滞作用。
②肠衣材料:CAP、EudragitL、S型、HPMCP、HPMCAS2)骨架材料①亲水性骨架材料:MC、CMC-Na、HPMC、PVP卡波普、海藻酸盐、壳多糖等。
②不溶性骨架材料:EC、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聚乙烯、EVA、硅橡胶等。
③溶蚀性骨架材料:同阻滞剂。
3)增黏剂CMC-Na、HPMC、PVP第二节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方法一、溶出原理药物释放受溶出限制,通过减少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可以使药物缓慢释药,达到长效目的,据此有以下几种方法: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3.控制粒子大小,药物微粒粒径大,溶出慢,反之则快;4.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如以脂肪,虫蜡类等为基质的缓释片;【精要速记】溶解度: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速度和程度【经典真题】(A型题)减少溶出速度为主要原理的缓释制剂的制备工艺有A.制成溶解度小的酯和盐B.控制粒子大小C.溶剂化D.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E.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物质中[答疑编号911120104]答案:ABDE二、扩散原理药物释放以扩散作用为主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水不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如EC包制的微囊或小丸、释药速率与微囊或小丸的包衣厚度、药物在囊芯与衣材中的分配等因素有关,可为零级(控释)与非零级(缓释)释药。
2.包衣膜中含有水溶性成分(致孔剂),如:EC与MC混合膜材,这类可使药物零级释药。
3.水不溶性骨架片,药物通过孔道扩散释药符合Higuchi方程,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包括增加粘度,减少扩散、包衣制成微囊,不溶性骨架片,植入剂、乳剂等。
【经典真题】(A型题)利用扩散原理达到缓(控)释作用的方法是A.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C.包衣D.控制粒子大小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答疑编号911120105]答案:C三、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生物溶蚀型给药系统的释药特点是,药物不仅从骨架中释放(溶出)出来,而且由于骨架的溶解,药物需经过扩散才能进入体液。
四、渗透泵原理利用渗透泵原理制成的控释制剂能均匀恒速释放药物,口服渗透泵型片剂的原理与构造:1.片芯为水溶性药物和水溶性聚合物或含有其他辅料;2.外包有不溶性聚合物(醋酸纤维素、EC或EVA)衣层为半渗透膜壳,水可渗透进入,药物不能渗透出;3.片剂的一侧壳顶用适当方法(如激光)开一小孔,当水通过半透膜进入片芯后,药物溶解成饱和溶液,渗透压约为4053~5066kPa,而体液为760kPa,由于渗透压的差别,药物由小孔释放药物,直至膜内外渗透压平衡。
4.半透膜的厚度,孔径和孔率,片芯处方及释药小孔的直径是制备渗透泵型片剂的关键,释药小孔直径小,释药慢,反之则快。
五、离子交换作用原理有机胺类药物的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的氢离子交换后,形成药树脂(复合物),此类药树脂中的药物被胃肠道中的氢离子置换出来。
因此具有缓释作用。
第三节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一、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骨架片是药物与一种或多种骨架材料以及其他辅料,通过制片工艺而成型的片状固体制剂。
在此类释药系统中,根据骨架材科的性质可分为不溶性骨架片、生物溶蚀性骨架片和亲水凝胶骨架片。
(一)骨架片的分类、特点与骨架材料1.不溶性骨架片,如:聚乙烯、聚氯乙烯、EC等。
制备方法:同普通片2.生物溶蚀性骨架片,如:硬脂酸、硬脂醇等为骨架(减少溶出)。
制备方法:①溶剂蒸发技术;②熔融技术;③药物与十六醇在60℃混合,所得团块用玉米醇溶液制粒。
3.亲水凝胶骨架片,如:HPMC K4M等制备方法:同普通片。
(二)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方法1:几种释药速度不同的颗粒混合压片方法2:微囊压片方法3:药物制成小丸,再压片(三)胃内滞留片指能滞留胃液内,延长药物在消化道的时间,改善药物的吸收。
(四)生物黏附片(五)骨架小丸【经典真题】(X型题)骨架型缓、控释制剂包括A.骨架片B.压制片C.泡腾片D.生物黏附片E.骨架型小丸[答疑编号911120106]答案:ADE二、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利用缓(控)释包衣技术制备的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种类很多。
包衣膜依据选择的包衣材料不同,有亲水薄膜衣、不溶性薄膜衣、微孔膜衣和肠溶衣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药物释放速率主要由包衣膜控制,称为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一)微孔膜包衣片的衣膜材料和致孔剂衣膜材料:EC、EVA、丙烯酸树脂等不溶性材料致孔剂:PEG、PVP、PVA、SDS、糖、盐等可溶性材料(二)膜控释小片、肠溶控释小片、膜控释小丸的特点体内外均获得恒定的释药速率,血药浓度平稳,缓释且生物利用度高三、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
常用的半透膜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
渗透压活性物质起调节室内渗透压的作用,当药物本身的渗透压较小时,加入这些渗透压活性物质用来产生较高的渗透压,作为释放的动力,其用量多少往往关系到零级释放时间的长短。
渗透泵片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
常用半透膜材料: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
常用渗透压活性物质:氯化钠、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醇的不同混合物。
常用推动剂:相对分子量为3000~500万的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相对分子量为1~36万的PVP、相对分子量为20~500万的聚氧乙烯等渗透泵片有单室与双室渗透泵片。
【经典真题】(A型题)渗透泵型片剂控释的基本原理是A.减小溶出B.减慢扩散C.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D.片剂膜内渗压大于片剂膜外,将药物从细孔压出E.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释出[答疑编号911120107]答案:D(B型题)A.醋酸纤维素B.氯化钠C.聚氧乙烯(相对分子质量20万到500万)D.硝苯地乎E.聚乙二醇1.渗透泵片处方中的渗透压活性物质是[答疑编号911120108]答案:B2.双层渗透泵立处方中的推动剂是[答疑编号911120109]答案:C(X型题)口服缓释制剂可采用的制备方法有A.增大水溶性药物的粒径B.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C.包衣D.微囊化E.将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答疑编号911120110]答案:CDE第四节缓释、控释制剂的体内、体外评价方法一、体外释放度试验1.仪器装置:溶出度测定仪2.温度:37℃±0.5℃3.释放试验的介质:以新鲜纯化水为最佳的释放介质,或根据药物的溶解特征、处方要求、吸收部位,使用0.001~0.1mo1/1的稀盐酸,或pH3~8的磷酸盐缓冲液。
4.取点设计与释放标准(1次/12h)缓释、控释制剂的释放度至少应测三个取样点,第一取样点:0.5~2h 主要考察有无突释效应第二取样点:中间点用于确定释药特性第三取样点:最后取样点考察释药是否完全第四、五点:通过五点考察用于表征控释制剂的体外释放度5.药物释放曲线的拟合零级释药:Mt/M∞= Kt一级释药:㏑(1-Mt/M∞)=-KtHiguchi方程:Mt/M∞=Kt1/2分布函数式中Mt为t时间的释药量,M∞为t∞时的释药量。
【经典真题】(A型题)测定缓、控释制剂释放度时,至少应测定几个取样点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答疑编号911120111]答案:C缓、控释制剂不包括下列哪种A.分散片B.胃内漂浮片C.渗透泵片D.骨架片E.植入剂[答疑编号911120112]答案:A二、体内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研究三、体内外相关性点点相关关系;利用统计矩分析原理,建立体外释放平均时间与体内平均滞留时间的相关性;单点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