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化学
- 格式:ppt
- 大小:286.00 KB
- 文档页数:39
大气环境化学概述一、引言大气环境化学是研究大气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与过程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个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污染物、大气化学反应过程、大气光化学和大气中的气溶胶等。
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和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1.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臭氧(O3)、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
2.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是大气环境化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氧化反应、光解反应、光化学反应等。
3.大气中的气溶胶:气溶胶是大气中的微粒,对大气光学特性、云和降水形成、空气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4.大气污染物来源与传输: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包括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而传输过程则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和浓度水平。
三、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1.实地观测:通过建立大气污染源监测站和气象站,实时监测和记录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气象参数等数据。
2.模型模拟: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和污染物传输进行模拟和预测,为空气质量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3.实验室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大气环境中的化学反应过程,探究不同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4.多学科交叉研究:大气环境化学是一个跨学科领域,需要与大气物理学、气象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并结合相关技术手段开展研究。
四、大气环境化学研究的应用与前景1.空气质量管理与控制:大气环境化学研究为改善空气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
2.气候变化研究:大气中的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等化学成分对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对于气候变化机制的解析具有重要意义。
3.健康保护与风险评估: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可以帮助评估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保护人类健康。
五、结语大气环境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应对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重要研究领域。
大气环境化学绪论1.大气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大气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重要组分在大气中的来源、存在形式,迁移过程中的化学转化,归宿以及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等。
2.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现场试验研究,实验室研究和模式计算。
3.一个大气即所有的污染问题都发生在同一个大气下,各种问题通过自由基化学或关键物种的化学过程而彼此相关联,应采取综合性的方法对各种相关的污染问题进行整体考虑,以避免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第一章1.大气由还原性气氛向氧化性气氛转化。
2.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和外层。
3.对流层厚度随纬度季节不同而变化。
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形成在此层内。
4.自对流层顶向上到55km左右的气层成为平流层。
平流层特点:1.空气没有垂直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据显著优势;2.空气比下层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3.在高约15~35km的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因为臭氧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得平流层温度升高。
5.大气组分按其停留时间长短可分为准永久性气体,可变化组分和强可变组分。
6.大气组分的浓度表示方法:1)混合比浓度:这种浓度表示法主要用于气态污染物,对于大气中的低浓度物质是适用的。
公式:p29 2)这种浓度表示方法用于比ppt还要低的浓度水平,如自由基浓度等,表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多少个分子、原子或自由基。
公式p29 3)质量浓度表示法:p307.自由基在其电子壳层的外层有一股不成对电子,它们对于增加第二个电子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能起强氧化剂的作用。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月份公布的新标准)第二章1.污染物来源:人为源有燃料燃烧,工业排放,固体废弃物的焚烧,农业活动排放,生物质。
天然源有自然尘,森林、草原火灾,火山活动,森林排放,海浪飞沫,海洋浮游植物、海洋表层。
2.大污染物的汇机制。
1)干沉降:重力沉降,与植物、建筑物或地面相碰撞而被捕获的过程;2)湿沉降: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3)化学反应去除:污染物在大气中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其他气体或粒子而使原污染物在大气中消失;4)向平流层输送。
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的组成2、大气组分动态平衡的盒子模式源:大气组分产生的途径和过程→源强:进入大气的组分输入速率(Fi)汇:指大气组分从大气中去除的途径和过程→汇强:从大气输出组分的速率(Ri)(降水湿去除、化学反应转化、地表物质吸收或反应去除、向平流层输送)当Fi=Ri时,大气组分的质量Mi恒定;当Fi>Ri时,污染物相对积累3、停留时间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某种组分在进入大气后到被清除之前在大气中停留的平均时间τ =大气中的总贮量Mi / Fi 或者RiQ:研究停留时间的意义?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离开大气或转化成其它物质以前,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也越长;表明该组分在大气中的储量相对于输入(出)来说是很大的,即使人类活动改变了该组分的的输入(出)速度,对其总量的影响也不明显;若组分停留时间越短,其输入(出)速率的改变就对总贮量很敏感。
[计算1] 已知CH4在对流层的平均浓度c=1.55×10-6(w/w),且不随时间变化;已知:大气的总质量5.14×1018 kg;F CH4=R CH4=1.5×1014(mol/a);对流层占总大气圈质量的比例:3/4;CH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计算2] 全球对流层清洁大气中总硫的平均浓度c=1×10-9 (w/w),Fs=Rs=200×1012 g/a;大气的总质量5.14×1018 kg;对流层占总大气圈质量的比例:3/4求大气中硫的停留时间?(结果用天表示)4、环境本底值环境本底值:指自然环境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基线含量,又叫环境背景值。
大气组成的“本底值”——近海平面洁净的大气组分的含量来表示。
5、大气的化学组成主要组分:氮气(N2)、氧气(O2)次要组分:氩气(Ar)和二氧化碳(CO2)-占总大气的99.992%(体积分数)痕量组分:惰性气体和微量有毒气体-NO、NO2、CO、SO2、H2S干洁大气(干燥清洁的大气)组分:N2(78%)、O2(21%)、Ar、CO26、大气污染物组成分类气态污染物-常温下是气体或蒸汽,就是以气态方式输入并停留在大气中的污染物,包括SOx、NOx、COx、CH、CFCs-占90%;大气颗粒物-液体或固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气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