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0
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向上到55km左右的气层称为平流层。
对流层:对流层是靠近地面的大气的最低层,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化。
对流层中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90%以上的水汽集中在对流层中,大气中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雾、雨、雪、雹等都形成在此层内。
酸雨: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有机污染物:指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以及脂肪等形式存在的天然有机物质及某些其他可生物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质为组成的污染物。
可分为天然有机污染物和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两大类颗粒物污染: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不论长期或短期)因对生物和人体健康会造成危害而称之为颗粒物污染。
颗粒物的种类很多,一般指0.1-75μm 之间的尘粒、粉尘、雾尘、烟、化学烟雾和煤烟。
气溶胶:是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系。
PM10:通常把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
PM2.5: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VOCs:为任何能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温室气体: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臭氧耗损物质(ODS):工业上大量生产和使用的全氯氟烃、全溴氟烃等物质,当它们被释放并上升到平流层时,受到强烈的太阳紫外线UV-C 的照射,分解出Cl.自由基和Br.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快地与臭氧进行连锁反应,每一个Cl.自由基可以摧毁10 万个臭氧分子。
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称为“臭氧耗损物质”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选择题1.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A.Γ>0B.Γ=0C.Γ<0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这可由垂直递减率(Γ)的变化情况来判断。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通常用下式表示:上式可表征大气的温度层结。
式中,T为热力学温度K;z为高度。
在对流层中,一般而言,Γ>0,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当Γ=0时,称为等温气层;当Γ<0时,称为逆温气层。
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根据Whittby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μm的粒子称为Aitken核膜。
A.0.05B.0.1C.1D.2【答案】A【解析】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可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①Aitken核模(D p<0.05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②积聚模(0.05μm<D p<2μm),主要由核模凝聚或通过热蒸气冷凝再凝聚而长大。
③粗粒子模(D p>2μm),粗粒子模的粒子称为粗粒子,多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发、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所构成,因而它们的组成与地面土壤十分相近,这些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而去除。
3.酸雨是指pH()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6.0B.<7.0C.<5.6D.<5.0【答案】C【解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共同称为酸沉降。
4.气溶胶中粒径()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环境化学作业(一)1.请论述国内外大气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答: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包括大气污染化学过程的研究、全球大气环境中化学变化的研究以及大气污染的化学模式研究等,其中,臭氧、气溶胶和温室气体由于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大气环境化学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一些相关概念也随之更新。
国际:研究辐射活性气体的发生、转化与归趋,对地球的起源、演变和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已发现生物源辐射活性气体的源强超过化石燃料燃烧的源强,其生成和消失的生化过程和光化学过程值得深入研究。
例如,与光合作用有关的气体释放过程、与维管束传输有关的释放过程、与土壤微生物有关的释放过程以及与根系分泌物和化感物质有关的释放过程等。
平流层和对流层化学一直是大气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如何利用化学手段进行CO2控制已有研究。
臭氧空洞的形成及其原因以及如何保护臭氧层的问题,已是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热点。
非均相大气化学反应得到了很大重视,如Solomon、Turco等人指出仅依据气相反应还不能很好解释臭氧空洞的形成,必须研究大气中冰晶气溶胶上的非均相反应,研究在平流层和对流层中气溶胶表面吸附特性与催化作用,了解这些非均相表面的化学过程,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臭氧空洞形成的根源。
为保护臭氧层,减缓大气臭氧耗损,研究超细颗粒物的低温反应储库化合物与活性种的低温催化失活反应特性,寻找调控臭氧的最佳条件等方面的研究极为活跃。
国内:近年来中国大气污染化学的研究,大体可归纳为:大气颗粒物的表征和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两方面。
在对大气颗粒物的表征研究中,已经对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化学组成与存在状态及大气颗粒物来源识别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大气气溶胶(颗粒物)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认识和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
此外,在掌握中国大气污染特点的基础上,有关围绕燃煤产生的污染物在大气环境中迁移与转化规律及其影响的研究,已成为大气环保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
大气环境化学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一、思考题1、大气环境化学主要研究什么?其研究意义是什么?答:大气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大气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布、转化、迁移和归宿的规律。
其研究意义在于揭示大气环境污染物变化的原因和过程,为预防和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2、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其形成机制是什么?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的蓝色烟雾。
其形成机制是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在紫外线照射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次污染物,如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酮类等。
3、大气中的哪些化学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答:大气中的许多化学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挥发性有机物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刺激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炎症、损伤神经系统、致癌等。
4、什么是大气颗粒物?它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答:大气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状物质,按其粒径大小可分为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可深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总悬浮颗粒物则主要影响人体皮肤和眼睛。
5、大气中的哪些化学物质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其作用机制是什么?答:大气中的许多化学物质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
二、习题参考答案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范围?A.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分布B.大气污染物的转化与迁移C.大气污染物的生理效应D.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技术答案:D.大气污染物的治理技术。
大气环境化学主要研究大气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分布、转化、迁移和归宿的规律,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治理技术属于环境保护工程领域的研究范畴,不属于大气环境化学的研究范围。
2、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不包括以下哪个?A.氮氧化物B.挥发性有机物C.二氧化硫D.臭氧答案:C.二氧化硫。
第⼆章⼤⽓环境化学习题及解答第⼆章⼤⽓环境化学⼀、填空题1、⼤⽓的组成⼤体上分为:⼲洁空⽓、⽔蒸⽓、颗粒物(包括固体颗粒和液体颗粒)三类。
2、⼲洁空⽓按各组分的⽐例分为:主要成分、次要成分、微量成分三类。
3、⼲洁空⽓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包括:氮⽓、氧⽓、氩⽓、⼆氧化碳四种⽓体。
4、按照⼤⽓温度随垂直⾼度的变化,可将⼤⽓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四层。
5、“臭氧层”处于什么位置:平流层下部、(离地表15~35Km范围内。
6、湿尘降可分为:⾬除(rainout)、洗脱(washout)⼜称冲刷两种⽅式。
7、根据逆温形成的原因不同,逆温可分:辐射逆温、沉降逆温、湍流逆温、锋⾯逆温、地形逆温。
8、根据逆温出现的⾼度不同,逆温⼜分为:接地逆温(地⾯逆温)、上层逆温。
9、对流层中的臭氧浓度与空⽓中⼆氧化氮初始浓度正相关。
⼆、概念(名词解释)1、停留时间:某组分在贮库中的含量与该组分输出(或输⼊)速率的⽐值。
2、⼤⽓对流层:靠近地表的⼤⽓层,平均厚度10~12公⾥,温度上低下⾼,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3、⼤⽓平流层:是地球⼤⽓层⾥上热下冷的⼀层,它与位于其下贴近地表的对流层刚好相反,对流层是上冷下热的。
在中纬度地区,平流层位于离地表10公⾥⾄50公⾥的⾼度,⽽在极地,此层则始于离地表8公⾥左右。
3、局部污染、地⽅性污染、⼴域性污染:⼤⽓污染按其影响的范围分为四类:局部性污染、地区性污染、⼴域性污染、全球性污染。
局部污染影响范围⼩,局限于污染源附近的局部区域中,如⼀个⼯⼚排放的污染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性污染影响较局部污染⼤,但局限于有限的区域内,如⼀个⼯业区、⼀个城镇及附近地区;⼴域性污染影响范围波及较⼴阔的地区,如⼤⼯业城市及周边地区,如珠江三⾓洲地区⼤⽓污染属于⼴域性污染;全球性污染是指影响波及全球的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
4、⼀次污染物、⼆次污染物(次⽣污染物、继发性污染物):⼀次污染物⼜称“原⽣污染物”。
大气环境化学习题一、填空题1.大气的组成一般分为三类。
2.干燥清洁空气根据各成分的比例分为三类。
3.干燥清洁空气的主要和次要成分包括:四种气体。
4.根据大气温度随垂直高度的变化,大气可分为四层。
5.“臭氧层”在哪里:。
6.湿降尘可分为两种方式。
7.根据逆温形成的不同原因,逆温可分为:。
8.根据反演的高度,反演可分为:。
9.对流层臭氧浓度与……正相关。
二、概念停留时间、大气对流层、大气平流层、局部污染、局部污染、广域污染、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浮尘、降尘、PM10、PM2 5。
湿降尘、臭氧消耗势能(ODP)、温室气体、光化学氧化剂、大气稳定性、气温垂直下降率、气团干绝热降温率、逆温层、逆温高度、逆温强度、光化学第一定律、光化学第二定律三、简答题1.如何根据气温的垂直下降率和气团的干绝热降温率来判断大气稳定性?2.由高架点源持续排放的烟云扩散的典型形式是什么,其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3.什么是城市热岛循环和城市热岛效应?4、什么是山谷风,山谷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什么影响?5、什么是海陆风、海陆风对污染物的扩散有什么影响?6、大气污染物的扩散理论(扩散模型)有哪几种?*7、化学键的键能与断裂波长的关系?8.平流层臭氧形成和消耗的机制(反应式)。
9.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什么?10、破坏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有哪些?四、多项选择题:1、酸雨是指ph______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降水。
()a、 <6.0b、<7.0c、<5.6d、<5.02、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______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 O3b、no2c、碳氢化合物D、so23,气溶胶中的颗粒大小为μM,称为浮尘。
()a、>10b、<5c、>15d、<104.对于清洁大气,Ho自由基主要来源于光解反应。
()a、o3b、h2coc、h2o2d、hno25.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向大气迁移过程有影响的是()a、风b、湍流c、大气稳定度d、地形地势e、以上因素都有影响6、烷烃与大气中的ho自由基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a、rob、r自由基和h2oc、h2od、ho27、大气辐射逆温一般出现在______。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一、选择题1.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Γ),对于逆温气层的大气垂直递减率()。
A.Γ>0B.Γ=0C.Γ<0D.无法判断【答案】C【解析】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这可由垂直递减率(Γ)的变化情况来判断。
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为大气垂直递减率,通常用下式表示:Γ=-dT/dz上式可表征大气的温度层结。
式中,T为热力学温度K;z为高度。
在对流层中,一般而言,Γ>0,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当Γ=0时,称为等温气层;当Γ<0时,称为逆温气层。
逆温现象经常发生在较低气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于大气中垂直运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根据Whittby三模态模型,粒径小于()μm的粒子称为Aitken核膜。
A.0.05B.0.1C.1D.2【答案】A【解析】依据大气颗粒物按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可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①Aitken核模(D p<0.05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②积聚模(0.05μm<D p<2μm),主要由核模凝聚或通过热蒸气冷凝再凝聚而长大;③粗粒子模(D p>2μm),粗粒子模的粒子称为粗粒子,多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发、海盐溅沫、火山灰和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所构成,因而它们的组成与地面土壤十分相近,这些粒子主要靠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而去除。
3.酸雨是指pH()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A.<6.0B.<7.0C.<5.6D.<5.0【答案】C【解析】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降水。
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后者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这两种过程共同称为酸沉降。
4.气溶胶中粒径()μm的颗粒,称为飘尘。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习题及参考答案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物理状态(气态污染物,颗粒物);形成过程(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化学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1)含硫化合物: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动植物机体的腐烂)、二氧化硫(SO2含硫燃料的燃烧)、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
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或SO42-,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
大气中H2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2S →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燃料的燃烧)。
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 x表示。
大气中的NO x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
(3)含碳化合物:CO、CO2以及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
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
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和CH4);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CO2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
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和腐败作用以及燃烧作用等。
甲烷既可以由天然源产生,也可以由人为源产生。
除了燃烧过程和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泄漏之外,产生甲烷的机制都是厌氧细菌的发酵过程。
反刍动物以及蚂蚁等的呼吸过程也可产生甲烷。
甲烷在大气中主要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被消除:CH4 + HO→CH3 + H2O。
第一章绪论5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特性?(1)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a. 按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b.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 c.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d. 按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等(2) 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主要特性是:持久行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划分的:对流层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密度大;平流层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中间层温度随海拔增加迅速降低、空气较稀薄、对流运动非常激烈;热层空气高度电离、更加稀薄、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
2逆温现象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是只有污染物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
迁移过程可使污染3.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
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1)含硫化合物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和硫酸盐(MSO4)等。
大气环化习题集一、名词解释1大气稳定度:指大气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
2大气逆辐射:CO2和H2O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后,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能量放出。
这种辐射是向四面八方的,而在垂直方向上则有向上和向下两部分,向下的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以气温垂直递减率(Г)表示,即每垂直升高100m,气温的变化值:T-绝对温度,K;Z-高度。
4.光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5.湿沉降:通过降雨降雪等使大气中的颗粒物从大气中去除的过程。
二、回答下列问题1大气中有哪些主要自由基?氢氧自由基、HO2、烃基、烃类含氧基、过氧基等。
2请简述对流层中光化学氧化剂-O3的主要来源?对流层中O3的天然源最主要的有两个:一是由平流层输入,二是光化学反应产生O3。
自然界的光化学过程是O3的重要来源,由CO产生O3的光化学机制为:CO+?OH→CO2+?H3试分析具有温室效应作用的“臭氧”与平流层的“臭氧”差别?地球上90%的臭氧分布在距地面25km的平流层,另外约10%存在于对流层。
对流层臭氧是一种温室气体,它的浓度随纬度、经度、高度和季节变化而变化。
对流层臭氧浓度北半球比南半球高。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了太阳发射到地球的大量对人类、动物和植物有害的紫外线,为地球提供了一个防止紫外线辐射的屏障。
通过观测发现,平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减少,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增加。
由于有90%的臭氧在平流层,所以总量在下降。
对流层臭氧形成人为来源:NO2的光解反应是它在大气中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大气中O3生成的引发反应,也是O3唯一的人为来源。
(见第七节)南极上空平流层臭氧(臭氧层)浓度减少,形成了臭氧空洞。
4.过氧自由基HO2?的主要来源有哪些?HO2?的主要来源是大气中甲醛(HCHO)的光分解:HCHO+hν→H?+HC?O H?+O2→HO2? HC?O+O2→CO+HO2?5.大气中有哪些重要的吸光物质,其吸光特征是什么?答:大气组分如N2、O2、O3、H2O和CO2等能吸收一定波长的太阳辐射。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8级环境化学阶段习题(大气环境化学部分)一、填空题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物理、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3、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浓度和在环境中的形态。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5、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6、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羟基自由基(OH)。
7、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CH4、N2O、CFCs。
8、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9、伦敦烟雾事件是由 SO2 和颗粒物(包括由SO2氧化形成的硫酸盐)引起的。
10、大气中CH4主要来自湿地、牛群、稻田的排放。
11、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 SO4-、NO3-、Cl-。
12、对流层和平流层中较为重要的反应有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
13、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___HNO3__ 、 ___NO3___ 和__N2O5____ 。
14、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1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组成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16、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风速和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17、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18、环境化学研究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及土壤中的来源、反应、迁移转化及归属。
二、选择题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______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2、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 ______ 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 O3 b) NO2 c) 碳氢化合物 d) SO23、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主要被 ______ 氧化。
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8级环境化学阶段习题(大气环境化学部分)一、填空题1、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物理、物理化学和生物迁移三种方式。
3、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浓度和在环境中的形态。
4、当今世界上最引人瞩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5、人为污染源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生活。
6、大气中最重要的自由基为羟基自由基(OH)。
7、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CO2、CH4、N2O、CFCs。
8、根据温度垂直分布可将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逃逸层。
9、伦敦烟雾事件是由 SO2 和颗粒物(包括由SO2氧化形成的硫酸盐)引起的。
10、大气中CH4主要来自湿地、牛群、稻田的排放。
11、降水中主要阴离子有 SO4-、NO3-、Cl-。
12、对流层和平流层中较为重要的反应有氮氧化物的转化、碳氢化物的转化、光化学烟雾。
13、大气中的NO2可以转化成___HNO3__ 、 ___NO3___ 和__N2O5____ 。
14、碳氢化合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是形成光化学(氧化型)烟雾的主要参与者。
15、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与颗粒物的粒度和化学组成有关,去除方式有干沉降和湿沉降。
16、大气的扩散能力主要受风(风速和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17、按污染成因分,气溶胶可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
18、环境化学研究化学物质在大气、水体及土壤中的来源、反应、迁移转化及归属。
二、选择题1、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 ______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
a) Cd b) Hg c) Pb d) As2、辐射一定时间产生的 ______ 量可以衡量光化学烟雾的严重程度。
a) O3 b) NO2 c) 碳氢化合物 d) SO23、大气中还原态气体(如H2S)主要被 ______ 氧化。
大气环境化学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1.大气中有什么重要污染物?说明其要紧来源与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与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
按照化学构成还能够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与含卤素化合物。
要紧按照化学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要紧来源与消除途径如下:(1)含硫化合物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要紧包含: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2)、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O2)、三氧化硫(SO3)、硫酸(H2SO4)、亚硫酸盐(MSO3)与硫酸盐(MSO4)等。
大气中的SO2(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来说)要紧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的SO2约有50%会转化形成H2SO4或者SO42-,另外50%能够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
H2S要紧来自动植物机体的腐烂,即要紧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
大气中H2S要紧的去除反应为:HO + H2S → H2O + SH。
(2)含氮化合物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要紧包含氧化亚氮(N2O)、一氧化氮(NO)与二氧化氮(NO2)。
要紧讨论一氧化氮(NO)与二氧化氮(NO2),用通式NO x表示。
NO与NO2是大气中要紧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要紧是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的NO x最终将转化为硝酸与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与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
其中湿沉降是最要紧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大气中含碳化合物要紧包含: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与有机的碳氢化合物(HC)与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要紧包含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与森林火灾与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
CO的人为来源要紧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
大气中的CO可由下列两种途径去除:土壤汲取(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CO2与CH4);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为CO2。
精品文档《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章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1)主要层次划分: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
(2)各层次特点:①对流层:0~18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空气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②平流层:18~50km;平流层下部30~35km以下气温变化不大(同温层),30~35km以上随高度升高温度增大(逆温层);有一20km厚的臭氧层,可吸收太阳的紫外辐射,并且臭氧分解是放热过程,可导致平流层的温度升高;空气稀薄,水气、尘埃的含量极少、透明度好,很少出现天气现象,飞机在平流层低部飞行既平稳又安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很小,只随地球自转产生平流运动,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可遍布全球。
③中间层: 50~80km;空气较稀薄;臭氧层消失;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大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④热层:80~500km;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人类可利用它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空气更加稀薄,大气质量仅占大气总质量的0.5%。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
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与大气温度不同,大气的压力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逆温现象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左右。
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显得“头重脚轻”。
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疏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
因而在通常情况下,城市上空为轻度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可是在某些天气条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件下,一地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从而导致大气层结“脚重头轻”,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
大气环境化学唐孝炎第二版课后答案完整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下列化合物中,酸性最强的是()[单选题] *A芦荟大黄素B大黄酚C大黄素甲醚D大黄酸(正确答案)2、碱水提取芦丁时,若PH过高会使()[单选题] *A产品质量降低B产品收率降低(正确答案)C苷键水解断裂D内酯环开环3、区别挥发油与油脂常用的方法是()[单选题] *A相对密度B溶解性C油迹试验(正确答案)D沸点4、以下不属于吸附色谱法的操作步骤的是()[单选题] *A制板B洗脱(正确答案)C点样D显色5、E易酶解苷类成分关于亲水性有机溶剂,说法正确的有()*A极性大(正确答案)B极性小C水不相溶D与水部分相溶6、沉淀法的分类不包括以下哪一种方法()[单选题] *A水提醇沉法B碱提酸沉法C铅盐沉淀法D结晶法(正确答案)7、下列基团在极性吸附色谱中的被吸附作用最强的是()[单选题] *A羧基(正确答案)B羟基C氨基D醛基8、大黄素型蒽醌母核上的羟基分布情况是()[单选题] *A一个苯环的β位B苯环的β位C在两个苯环的α或β位(正确答案)D一个苯环的α或β位9、阿托品是莨菪碱的()[单选题] *A左旋体B右旋体C同分异构体D外消旋体(正确答案)10、萃取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到达分离的方法,所谓两相溶剂是指()[单选题] *A两种相互接触而又不相溶的溶剂(正确答案)B两种不相互接触而又互相溶的溶剂C两种不相互接触而又不相容的溶剂D两种互相接触而又互相溶的溶剂11、由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成的具有6C-3C-6C基本骨架的一系列化合物是()[单选题] *A苷类B黄酮类(正确答案)C醌类D生物碱类12、关于前胡,说法正确的有(多选)()*A是伞形科前胡属植物(正确答案)B药理药效作用主要有祛痰、镇咳、平喘、抗炎、解痉、镇静等(正确答案)C可与皂荚、藜芦等药物一起放在药中煎煮D不溶乙醚等有机溶剂13、中药紫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属于()[单选题] *A苯醌类B萘醌类(正确答案)C蒽醌类D菲醌类14、香豆素及其苷发生异羟肟酸铁反应的条件为()[单选题] * A在酸性条件下B在碱性条件下C先碱后酸(正确答案)D在中性条件下15、很少含有挥发油的植物科为()[单选题] *A菊科B唇形科C茜草科(正确答案)D姜科16、淀粉含量多的药材提取时不宜用()[单选题] *A浸渍法B渗漉法C煎煮法(正确答案)D回流提取法17、在分配色谱中,属于反相色谱的是()[单选题] *A固定相的极性大于流动相B固定相的极性小于流动相(正确答案)C固定相的极性等于流动相D以上都不是18、香豆素衍生物最常见的羟基取代位置是()[单选题] * AC7位(正确答案)BC5位CC3位DC6位19、挥发油常见属于哪类萜类化学物()[单选题] *A半萜与单萜B单贴与倍半萜(正确答案)C倍半萜与二萜D二萜与三萜20、下面化合物能与异羟肟酸铁反应的是()[单选题] * A花椒内酯(正确答案)B柠檬烯C色原酮D天精21、南五味子保肝的主要效药效成分是()[单选题] *A蒽醌B香豆素C黄酮D木脂素(正确答案)22、适用于队热及化学不稳定的成分、低极性成分的提取()[单选题] * A渗漉法B超声提取法C回流提取法D超临界流体提取法(正确答案)23、没有挥发性也不能升华的是()[单选题] *A香豆素苷类(正确答案)B游离蒽醌类C樟脑D游离香豆素豆素类24、以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为指标成分进行定性鉴别的中药是()[单选题] * A葛根B黄芩(正确答案)C槐花D陈皮25、香豆素母核为()[单选题] *A苯骈-A-吡喃酮(正确答案)B对羟基桂皮酸C反式邻羟基桂皮酸D顺式邻羟基桂皮酸26、碱性最强的生物碱是()[单选题] *A季铵碱类(正确答案)B哌啶类C吡啶类D吡咯类27、具有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作用的是()[单选题] *A穿心莲内酯B青蒿素C莪术醇D桂皮醛(正确答案)28、水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单选题] *A有机酸B蛋白质(正确答案)C多糖D生物碱29、酸碱沉淀法中的酸提碱沉法主要适用于()[单选题] * A黄酮类B香豆素类C醌类D生物碱类(正确答案)30、极性最大的溶剂是()[单选题] *A酸乙酯(正确答案)B苯C乙醚D氯仿。
环境化学详细答案————————————————————————————————作者:————————————————————————————————日期:《大气环境化学》第二章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大气的主要层次是如何划分的?每个层次具有哪些特点?(1)主要层次划分: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
(2)各层次特点:①对流层:0~18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有强烈的空气垂直对流;空气密度大(占大气总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②平流层:18~50km;平流层下部30~35km以下气温变化不大(同温层),30~35km以上随高度升高温度增大(逆温层);有一20km厚的臭氧层,可吸收太阳的紫外辐射,并且臭氧分解是放热过程,可导致平流层的温度升高;空气稀薄,水气、尘埃的含量极少、透明度好,很少出现天气现象,飞机在平流层低部飞行既平稳又安全;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很小,只随地球自转产生平流运动,污染物进入平流层可遍布全球。
③中间层: 50~80km;空气较稀薄;臭氧层消失;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大气的垂直对流强烈。
④热层:80~500km;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人类可利用它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空气更加稀薄,大气质量仅占大气总质量的0.5%。
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
这层空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与大气温度不同,大气的压力总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 逆温现象对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有什么影响?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每上升100m,温度降低0.6℃左右。
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密度小,高层大气温度低、密度大,显得“头重脚轻”。
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疏散,从而使城市上空污染程度减轻。
《环境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doc《环境化学》(第二版)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前言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行为、分布、转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影响的科学。
本文档旨在总结《环境化学》(第二版)的核心知识点,并提供部分课后习题的答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环境化学基础1.1 环境化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环境化学的基本概念环境化学的研究领域1.2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1.3 环境化学的分析方法样品采集和处理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第二部分:大气环境化学2.1 大气组成和结构大气层的划分大气成分及其作用2.2 大气污染现象雾霾酸雨温室效应2.3 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行为气体扩散化学反应沉降过程第三部分:水环境化学3.1 水体的组成和特性淡水和海水的成分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3.2 水污染现象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3.3 水处理技术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第四部分:土壤环境化学4.1 土壤的组成和特性土壤的物理结构土壤的化学组成4.2 土壤污染现象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重金属污染4.3 土壤修复技术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第五部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1 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管理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5.2 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填埋焚烧回收利用5.3 资源化技术废物能源化材料化土地利用第六部分:环境化学案例分析6.1 典型环境化学事件工业污染事件农业污染事件生态破坏事件6.2 环境化学事件的影响分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的影响6.3 环境化学事件的应对措施污染控制生态修复法律法规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习题1:大气污染的化学原理习题概述答案解析习题2: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机制习题概述答案解析习题3:土壤污染的化学修复方法习题概述答案解析结语《环境化学》(第二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环境化学的平台。
通过对知识点的总结和习题的解答,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化学的原理和应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大气环境化学》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1(大气中有哪些重要污染物,说明其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
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若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两大类;若按形成过程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素化合物。
主要按照化学组成讨论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来源和消除途径如下:(1)含硫化合物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CS)、二甲2基硫(CH)S、硫化氢(HS)、二氧化硫(SO)、三氧化硫(SO)、硫酸(HSO)、3222324亚硫酸盐(MSO)和硫酸盐(MSO)等。
大气中的SO(就大城市及其周围地342 区来说)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的SO约有50%会转化形成HSO224 2-或SO,另外50%可以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
HS主要来自动植物机42体的腐烂,即主要由植物机体中的硫酸盐经微生物的厌氧活动还原产生。
大气中HS主要的去除反应为:HO + HS ? HO + SH。
222(2)含氮化合物大气中存在的含量比较高的氮的氧化物主要包括氧化亚氮(NO)、一氧化2氮(NO)和二氧化氮(NO)。
主要讨论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2用通式NO表示。
NO和NO是大气中主要的含氮污染物,它们的人为来源主要x2 是燃料的燃烧。
大气中的NO最终将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x 降从大气中去除。
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3)含碳化合物大气中含碳化合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以及有机2的碳氢化合物(HC)和含氧烃类,如醛、酮、酸等。
CO的天然来源主要包括甲烷的转化、海水中CO的挥发、植物的排放以及森林火灾和农业废弃物焚烧,其中以甲烷的转化最为重要。
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
大气中的CO可由以下两种途径去除:土壤吸收(土壤中生活的细菌能将CO代谢为 CO 和 CH);与HO自由基反应被氧化24为CO。
2CO的人为来源主要是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过程。
天然来源主要包括海洋2 脱气、甲烷转化、动植物呼吸和腐败作用以及燃烧作用等。
甲烷既可以由天然源产生,也可以由人为源产生。
除了燃烧过程和原油以及天然气的泄漏之外,产生甲烷的机制都是厌氧细菌的发酵过程。
反刍动物以及蚂蚁等的呼吸过程也可产生甲烷。
甲烷在大气中主要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被消除:CH + HO?CH + HO。
432(4)含卤素化合物大气中的含卤素化合物主要是指有机的卤代烃和无机的氯化物和氟化物。
大气中常见的卤代烃以甲烷的衍生物,如甲基氯(CHCl)、甲基溴(CHBr)33和甲基碘(CHI)。
它们主要由天然过程产生,主要来自于海洋。
CHCl和CHBr333在对流层大气中,可以和HO自由基反应。
而CHI在对流层大气中,主要是在3 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解,产生原子碘(I)。
许多卤代烃是重要的化学溶剂,也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体,如三氯甲烷(CHCl)、三氯乙烷(CHCCl)、333四氯化碳(CCl)和氯乙烯(CHCl)等均可通过生产和使用过程挥发进入大气,423 成为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
它们主要是来自于人为源。
在对流层中,三氯甲烷和氯乙烯等可通过与HO自由基反应,转化为HCl,然后经降水而被去除。
氟氯烃类中较受关注的是一氟三氯甲烷(CFC,11或F,11)和二氟二氯甲烷(CFC,12或F,12)。
它们可以用做致冷剂、气溶胶喷雾剂、电子工业的溶剂、制造塑料的泡沫发生剂和消防灭火剂等。
大气中的氟氯烃类主要是通过它们的生产和使用过程进入大气的。
由人类活动排放到对流层大气中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不易在对流层被去除,它们在对流层的停留时间较长,最可能的消除途径就是扩散进入平流层。
2(大气中有哪些重要的自由基,其来源如何,大气中存在的重要自由基有HO、HO、R(烷基)、RO(烷氧基)和RO22(过氧烷基)等。
它们的来源如下:(1)HO来源对于清洁大气而言,O的光离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 3O,hv,O,O 32O,HO,2HO2对于污染大气,如有HNO和HO存在,它们的光离解也可产生HO: 222HNO,hv,HO,NO2HO,hv,2HO22其中HNO的光离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
2(2)HO的来源 2大气中HO主要来源于醛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 2HCO,hv,H,HCO2H,O,M,HO,M22HCO,O,HO,CO22任何光解过程只要有H或HCO自由基生成,它们都可与空气中的O 结合2 而导致生成HO。
亚硝酸酯和HO 的光解也可导致生成HO: 2222CHONO,hv,CHO,NO33CHO,O,HO,HCO3222HO,hv,2HO22HO,HO,HO,HO2222如体系中有CO存在:HO,CO,CO,H2H,O,HO22(3)R的来源大气中存在量最多的烷基是甲基,它的主要来源是乙醛和丙酮的光解:CHCHO,hv,CH,HCO33CHCOCH,hv,CH,CHCO3333这两个反应除生成CH外,还生成两个羰基自由基HCO和CHCO。
33O和HO与烃类发生H摘除反应时也可生成烷基自由基:RH,O,R,HORH,HO,R,HO2(4)RO的来源大气中甲氧基主要来源于甲基亚硝酸酯和甲基硝酸酯的光解:CHONO,hv,CHO,NO33CHONO,hv,CHO,NO3232(5)RO的来源 2大气中的过氧烷基都是由烷基与空气中的O结合而形成的: 2R,O,RO223大气中有哪些重要的碳氢化合物,它们可发生哪些重要(的光化学反应,甲烷、石油烃、萜类和芳香烃等都是大气中重要的碳氢化合物。
它们可参与许多光化学反应过程。
(1)烷烃的反应:与HO、O发生H摘除反应,生成R氧化成RONO反应与2RH + OH ? R + HO 2RH + O ? R + HOR + O ? RO 22RO + NO ? RO + NO 22(2)烯烃的反应:与OH主要发生加成、脱氢或形成二元自由基加成:RCH=CH + OH ? RCH(OH)CH 22RCH(OH)CH ? RCH(OH)CHO + O 2222RCH(OH)CHOO + NO+ NO ? RCH(OH)CH 2222脱氢:RCH=CHO + HO ? RCHCH+ H 222生成二元自由基:OOORRRR1313CCO+ CC3RRRR2424OORR31CCO+R2R4ROOR13OCC+RR24二元自由基能量很高,可进一步分解为两个自由基以及一些稳定产物。
另外,它可氧化NO和SO等: 2RRCOO + NO ? RRCO + NO 12122RRCOO + SO ? RRCO + SO(3)环烃的氧化:以环己烷为例 121223+ HO + HO2OO+ O2OOO+ NO + NO2(4)芳香烃的氧化(a)单环芳烃:主要是与HO发生加成反应和氢原子摘除反应。
CH3OHHCHCH33CH3OHOHHH表示+ HO用CH3OHH生成的自由基可与NO反应,生成硝基甲苯: 2CHCH33OHH+ NO+ HO2 2NO2 加成反应生成的自由基也可与O作用,经氢原子摘除反应,生成HO和甲22酚:CHCH33OHOHH+ O+ HO2 2生成过氧自由基:CH3OHHHOOCHCH33HCOO3OHOHOHH+ OH表示H用2OOCH3OHHHOOCHCH33OHOHH+ NO+ NOH 2OOO CH3OHOHCHCCHCHOH+ CHC(O)CHO+ O32O(b)多环芳烃:蒽的氧化可转变为相应的醌HOhv+ O 2OH它可转变为相应的醌:OHOOHO(5)醚、醇、酮、醛的反应它们在大气中的反应主要是与HO发生氢原子摘除反应: CHOCH + HO ? CHOCH + HO 33322CHCHOH + HO ? CHCHOH + HO 3232CHCOCH + HO ? CHCOCH + HO 33322CHCHO + HO ? CHCO + HO 332上述四种反应所生成的自由基在有O存在下均可生成过氧自由基,与RO22有相类似的氧化作用。
4说明烃类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是由多种自由基参与的一系列反应,NO和醛的光解可2引发O、H自由基的产生,而烃类RH的存在又是自由基转化和增殖为数量大,种类多的根本原因。
烃类在光化学烟雾形成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RH + O ? R + HORH + HO ? R + HO 2H + O ? HO 22R + O ? RO 22RCO + O ? RC(O)OO 2其中R为烷基、RO为过氧烷基,RCO为酰基、RC(O)OO[RC(O)O]为过氧22酰基。
通过如上途径生成的HO、RO和RC(O)O均可将NO氧化成NO。
2222 5确定酸雨pH界限的依据是什么, (pH为5.6作为判断酸雨的界限。
依据以下过程得出:在未污染大气中,可溶于水且含量比较大的酸性气体是CO,所以只把CO作为影响天然降水pH的22 3因素,根据CO的全球大气浓度330ml/m与纯水的平衡: 2KHCO (g) + HOCO + HO 2222K1+- CO + HOH + HCO223K+-2-2 HCO H + CO33+-+-2-根据电中性原理:[H],[OH] + [HCO] + 2[CO],将用K、K、K、[H]3H123 表达的式子代入,得:+3+ [H] – (K + KKp) [H] – 2KKKp,0 CO2CO2WH1H12在一定温度下,K、K、K、K、p都有固定值,将这些已知数值带入CO2WH12 上式,计算结果是pH,5.6。
6什么是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如何识别各种粒子模, (Whitby等人依据大气颗粒物表面积与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
按这个模型,可把大气颗粒物表示成三种模结构,即爱根(Aitken)核模(D<0.05μm)、积聚模(0.05μm<D<2μm)和粗粒子模(D>2μm)。
ppp(1)爱根核模主要源于燃烧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由于它们的粒径小、数量多、表面积大而很不稳定,易于相互碰撞结成大粒子而转入积聚模。
也可在大气湍流扩散过程中很快被其他物质或地面吸收而去除。
(2)积聚模主要由核模凝聚或通过热蒸汽冷凝再凝聚长大。
这些粒子多为二次污染物,其中硫酸盐占80%以上。
它们在大气中不易由扩散或碰撞而去除。
积聚模与爱根核模的颗粒物合称细粒子。
(3)粗粒子模的粒子称为粗粒子,多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液滴蒸发、海盐溅沫、火山爆发和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所构成,因此它的组成与地面土壤十分相近,主要靠干沉降和湿沉降过程而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