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安全合理用血学习心得体会_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输血科-血库工作心得体会输血科/血库工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输血科血库工作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工作输血输血科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如何科学公道地利用血液资源及确保临床的用血安全特别重要。
近几年我院迅速发展,为配合临床工作,输血科一样面临更艰巨的任务和责任。
在输血科工作近一年,下面谈谈一年来工作当中心得体会!1.认真+责任: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一定要做到零过失率。
让自己一切行为有根据,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保质量。
一次值夜班,凌晨5点多起来有些迷糊,有位实习同学来取血,我随即把昨天晚上事前配好的一袋说是早上来取血的发给了她,她看了半天说:这个不是我要的血,我的申请单在这里!原来这位同学是来申请配血的。
经历此次事件,自己总结了几个值得留意的题目:①值夜班起来时一定要让自己保持头脑的苏醒,可以休息几分钟后,再选择往做工作;②要弄清楚他人的来意,避免过失;③由医院的正式医护职员来取血。
取血这个环节是保证病人输注正确的血液的关键,需是双方认真核对,同时也很感谢各位医护职员的配合;确保输血安全:输血科必须严格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纵,确保用血安全。
在输血前对供受血者检查。
例如:①在做ABO血型鉴定时,一定要同时做反定,这样正反定型可以相互核对;②交叉配血时,改良的凝聚胺试验虽已替换了生理盐水试验,但是生理盐水法可以对血型复查一次;③在输血前对供血者血型核对。
输血工作是细活,不要怕麻烦,由于或许你节省的是一个环节,可是付出的代价或许就是生命!3.血液发放与保存管理:发血时输血科医务职员要与临床医护职员双方要进行逐项核对。
当血液从输血科取走后,必须立即输注,不答应长时间放在室温或其他冰箱内。
原则上离开血库的血液制品不能退回,但因故未使用的应在30分钟之内退回。
4.科学公道的利用血液资源:首先,要求临床医生严格把握血液制品的使用适应证。
要根据不同疾病情况输注不同的成份。
例如:有这样一份申请单,患者,男,58岁,术前备血,术后查Hb 117gL,Ht0.36,严格的依照输血指征,就没有必要输血!输血是双刃剑,能挽回生命的同时也会存在更多的隐患!5.做好与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①与临床医务职员的沟通:输血科要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解释和宣传工作。
临床安全用血血液是人体重要的资源之一,能够救治疾病、保障手术成功。
然而,不合理的用血方式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如输血反应、感染传播等。
为了确保临床安全用血,保护患者健康,以下将介绍血液安全用血的重要性、相关法规、常见的用血安全措施以及血液安全管理。
一、血液安全用血的重要性血液安全用血是指在提供足够的血液资源的同时,确保患者输血过程中不出现不良反应,维护其生命安全。
不合理的用血方式可能会导致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血液凝块形成等。
此外,输血还存在感染传播的风险,如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
因此,临床安全用血对于维护患者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血液安全用血的法规和指导方针为了确保血液安全用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指导方针。
例如,美国的《安全和使用血液指南》明确规定了输血前必须进行详细的患者评估,确保用血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此外,欧洲的《血液指南》也提出了严格的血液管理规范,包括血液筛查、标本采集和血液保存等方面的要求。
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血液管理条例》,规范了临床输血的各个环节。
该《条例》明确了血液管理的责任分工、病人血液要求、血液采集和输血前的检查等方面的内容,确保了全国范围内血液安全用血的实施和监管。
三、血液安全用血的措施为了确保血液安全用血,临床医生和护士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首先,临床团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用血需求,确保用血的必要性。
其次,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能够保证血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此外,在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程序和操作规范。
输血管道的安全、输血速度的控制、患者观察与监测等都需要密切注意。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四、血液安全管理血液安全管理是确保血液安全用血的关键环节。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管理机制,包括严格的血液质量控制、血液供应链管理、血液事故报告和事故分析等。
如何科学合理用血近年来,随着输血技术的迅猛发展,输血已成为治疗和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是救死扶伤的重要措施。
科学合理用血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献血法》第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应当制定用血计划,遵循合理科学的原则,不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四条规定,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主要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贮血、配血和其它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
因此,临床上应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最大限度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的安全水平。
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部分临床医师不了解《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有关输血适应症的规定,仅凭陈旧观念给病人输血,认为输血能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使患者尽快恢复的功能。
不少医生用血浆扩容,补充白蛋白。
这样做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使病人患上输血传播疾病和提高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据相关资料显示,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1],以输注血浆发生率最高。
目前临床实践中不合理输血中最多的情况是输保险血,临床医生评估病人虽未达到输血指征,但考虑到病人病情千变万化,为保险起见给病人输血,以降低评估不足带来的风险。
因此,临床医生应及时更新输血知识,改变以往陈旧的输血观念,加强对血液有形成分等输血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给病人输血前,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并进行风险评估,在利大于弊且无其它替代措施的情况下,才考虑输血。
这样不但节省了宝贵的血液资源,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还避免了输血带来的风险。
二、准确评估输血量合理输血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是输血剂量,和临床用药一样,只有达到最适剂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否则病人未获药效还产生副作用。
输血更加强调这一点。
因为当给病人输血量不够时,病人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却要冒着可能感染输血传播疾病和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这远比药物的副作用要严重得多。
临床实践中常见一些医生给病人输血1-2U的病例,这种输血严格来讲大部分都是不合理的,要么是这些病人根本不需要输血,完全可以通过补充铁剂、叶酸或食疗(多吃红枣、花生等)来代替;要么就是这些病人的输血量不足,根本未达到预期的疗效。
输血安全与临床合理用血
输血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应用得当,可以挽救患者生命和改善健康状况。
但是,血液传播疾病和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健康的威胁使我们对输血安全时刻不能掉以轻心。
所谓合理用血就是严格按照输血指征给病人进行输血治疗。
具体的讲,就是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而又不能用其他办法替代的输血治疗。
需要输血时必须用血,不需要输血时坚决不输。
一、做到科学、合理用血归纳为四个方面
(1)临床输血的评估
(2)坚持科学合理输血原则
(3)严格掌握输血指征
(4)正确使用血液成分制品
二、决定给病人输血前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1)期望病人的临床情况获得什么样的改善?
(2)是否可以减少失血来减少病人对输血的要求?
(3)是否还有其它替代输血的疗法?
(4)该病人输血特定的临床或实验室指标是什么?
三、科学合理用血的疗效评价,临床输血疗效评价的方法
(1)输注红细胞类、血浆、冷沉淀,原则上在输注24小时内,应当监控检测相应的血液指标项目,作为输血疗效评价或是否需要继续输血的依据之一。
(2)输注血小板,尤其是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
在输注后1小时,检测CCI值,如CCI>7.5×10*9/L为输注血小板有效.
总而言之,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倡导科学合理用血,掌握正确方法;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血,提高临床用血水平;不断提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大力推广合理用血需多方共同努力。
第1篇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知临床输血在救治患者过程中的重要性。
自从事临床工作以来,我参与了无数次的输血治疗,亲眼见证了输血在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中的重要作用。
以下是我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输血的基本原则1. 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输血并非万能,只有在患者出现严重贫血、出血或需要补充某些凝血因子时,才考虑输血治疗。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要熟练掌握输血指征,避免盲目输血。
2. 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输血方案。
如贫血患者,可考虑输注红细胞悬液;出血患者,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等。
3. 注意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输血史、过敏史等。
同时,做好交叉配血实验,确保输血安全。
4. 输血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尿量等,及时发现并处理输血反应。
同时,加强输血部位的护理,预防感染。
二、输血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1. 挽救生命:在急性失血、创伤、手术等情况下,输血可以迅速补充患者体内的红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维持血液循环,挽救患者生命。
2. 改善预后:输血可以纠正贫血、出血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3. 支持治疗:在肿瘤化疗、骨髓移植等治疗过程中,输血可以补充患者体内消耗的血液成分,提高治疗效果。
4. 治疗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凝血因子缺乏等遗传性疾病,输血可以纠正患者的血液成分异常,缓解病情。
三、输血过程中的风险与应对1. 输血反应:输血反应是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发热、过敏、溶血等。
预防和处理输血反应,需加强交叉配血实验,选择合适的血型,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2. 传染病风险:输血过程中,存在传播传染病的风险。
为降低风险,需严格筛选供血者,确保血液质量。
3. 血源紧张:我国血源紧张,尤其在重大灾害、突发事件等情况下,血源更加紧张。
为此,需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提高献血意识。
临床安全合理用血学习心得体会_
心得体会通过3天的临床医务人员安全合理用血的知识学习,我受益非浅,体会颇深。
下面就本次学习培训,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通过这次学习我清楚的认识到现在全国各地血库库存与医院用血紧缺现在都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特别是我国人口献血率只有8.7‰,远低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国家的10.1‰,离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也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的应对措施就是政府加大无偿献血工作力度,血站加大团体无偿献血工作力度,自体输血、输血新技术应用。
从我做起每年参加无偿献血,做好临床、血站、患者的沟通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医院得天独厚的条件,发挥医务人员的自身优势,广大宣传互助献血,大力推广自体输血,因为自体输血就是“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宣传自体输血的优越性。
其次,这次学习也使我深刻的体会到,要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一定要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建设学习,完善临床用血评价机制,研究建立临床科室合理用血和节约用血考核评价制度并逐步实现节约用血,做为输血科的工作人员我要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流程和职责,引导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严格掌握用血指征。
制订科学的用血计划,促进临床合理用血。
杜绝输注“安慰血”、“营养血”等滥用血液现象,建立和实施输血科实验室管理程序,包括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过程的管理。
通过,学习使我拓展了思路,更新了输血观念。
为安全输血,科学合理输血安全确立
了坚实理论基础。
所以,在今后工作中,我继续加强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促进输血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为输血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输血科:2013年9月5日/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