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唯物论(4、5课)知识点总结
- 格式:wps
- 大小:99.77 KB
- 文档页数:6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1.哲学的来源和作用〔1〕来源:①产生于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作用:①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②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问题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达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1〕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4.哲学的内涵和基本问题〔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此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肯定与否答复,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1〕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包括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
〔2〕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包括:①主观唯心主义: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个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②客观唯心主义:众人的共同〔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学笔记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1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注: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满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错误观点】①哲学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X)②哲学思想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
(X)(纠正:哲学是人类社会产生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的产物。
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现世的智慧,它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
)③人们对世界的思考都属于哲学。
(X)(纠正:只有对世界本质与一般规律的思考才具有哲学意义。
)(哲学的产生过程:认识和改造世界——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产生惊讶情绪——追问和思考世界——产生世界观——形成理论体系)3.哲学与我们的生活、自然、社会密切相关,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注:哲学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哲学源于生活与实践,生活与实践需要哲学。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对人生)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真正的哲学的意义/作用/功能: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3.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注: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完成这一任务)(注:哲学≠真正的哲学)(1)从性质上看;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而真正的哲学是科学的。
(2)从作用上看:不是任何哲学都能对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真正的哲学则能对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必修 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概括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虑。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睁开,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想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达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详尽科学的关系:详尽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睁开。
哲学为详尽科学供应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想和存在何者是本源问题。
②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①哲学的根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想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都不能够回避,必定答复的问题。
7、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见解:唯心主义:物质是本源,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源,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心主义的三种根本形态及其合理性、限制性:唯心主义的三种根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唯心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心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立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实质上正确。
限制性——这些见解是一种难得猜想,没有科学依照;它把物质概括为详尽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②近代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睁开了唯物主义。
限制性:它把物质概括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所以拥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声威注意等限制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哲学唯物论知识点
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要求我们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要求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要求我们遵循规律,同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拆解】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第1 页共6 页。
《生活与哲学》常用知识点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四五六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物质)(唯物论)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秒(意识)J探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要求一切从实际岀发,实事求是。
+材料②意识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材料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看材料酌情添加>)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材料关键词整理PS物质决定意识的关键词:根据(依据、依照、按照)……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岀发,立足于……基础,提岀……计划、方案、战略;从……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
PS意识能动作用关键词:在……理论、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PS强调各种精神意识的重要性(如民族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等等)探2、规律的知识(人与规律的关系或尊重规律客观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材料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材料④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材料探3、自然界是客观的(即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活与哲学》重要知识点《哲学与生活》原理复习一、辩证唯物论(4条原理)——4、5课⒈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其方法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⒉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⒊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规律是客观的,要求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和利用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这一原理要求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3条原理)——6课⒈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及其方法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这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⒉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及其方法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随着过程的推移,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正确对待探索真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原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5条原理)——7课⒈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⒉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四大板块的划分及识别的关键词板块一、唯物论(又叫辩证的唯物论,教材第四、第五两课的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六个大字:物质、意识、规律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根据或针对…情况,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情/2、原理: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经常出现的关键词:意识的双重作用,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科学发展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3、原理: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
方法论: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受到规律的惩罚(如环境)/做事遭遇失败/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坚持实事求是/板块二、认识论(教材第六课的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六个大字:实践、认识、真理1、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共包括四点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如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等等。
格言:实践出真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路遥知马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得出某种认识,需要再认识/山外有山,学无止境/3、原理: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经常出现的关键词: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认识/对某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板块三、辩证法(又叫唯物辩证法,教材第七、八、九、十课内容)该板块的关键词共十二个大字:即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否定观(一)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普遍性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经常出现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系统化/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①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记背知识大全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