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度结构化学课件第五章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 格式:pdf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86
第五章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包括两方面内容:(1)组成分子的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次序、相对位置,(1)组成分子的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次序相对位置,通常由键长、键角、二面角等参数描述构型和构象。
分子的几何结构可用衍射方法(包括X 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和中子衍射)测定。
(2)分子的电子结构、化学键型式和相关的能量参数,通(2)分子的电子结构化学键型式和相关的能量参数通常由分子轨道的组成、性质、能级高低和电子排布描述。
分子的电子结构可用谱学方法(包括分子光谱、电子能谱和子的电子结构可用谱学方法(包括分子光谱电子能谱和磁共振谱等)测定。
51价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5.1 价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VSEPR :V alence S hell E lectronic P air R epelling 1940年提出,用来解释许多化合物的几何构型。
年提出用来解释许多化合物的几何构型•价电子对·成键电子对(bp)·孤对电子对(lp)p•价电子对互斥理论认为:原子周围各个价电子对之间由于互相排斥作用,在键长一定的条件下,相互间距离愈远愈稳定。
·价电子对之间排斥力的根源1. 是各电子对之间的静电排斥力;2. 是Pauli 斥力,即价电子对之间自旋相同的电子互相回避的效应。
•判断分子几何构型的规则:1. 为使价电子对间斥力最小,可将价电子对看作等距离地排1为使价电子对间斥力最小可将价电子对看作等距离地排布在同一个球面上,形成规则的多面体形式。
中心原子周围存在m个配位体L及n个孤对电子对E时,★当m+n=2 时,分子为直线形;★当m+n 3 时,分子为三角形;m+n=3★当m+n=4 时,分子为四面体形;★当m+n=5 时,分子为三方双锥形;m+n=5时分子为★当m+n=6 时,分子为八面体形。
用VSEPR方法判断原子A周围配位体和孤对电子对的空间排布ALm E n2.中心原子A 与m 个配位体L 之间所形成的键可能是单键,双键或三键等多重键。
第5章目录5.1 非金属元素的结构化学:8-N法则5.2 非共轭分子几何构型与VSEPR规则5.3 分子几何构型与Walsh规则5.4 共轭分子与SHMO法5.4.1 丁二烯离域大π键的SHMO处理5.4.2 简并轨道的求解与等贡献规则5.4.3 直链和单环共轭体系本征值的图解法5.4.4 分子图:π电子密度、π键级、自由价5.4.5 共轭效应5.4.6 共轭分子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5.4.7 超共轭效应5.5 饱和分子的正则轨道与定域轨道5.6 缺电子分子的结构5.6.1 缺电子原子化合物的三种类型5.6.2 硼烷中的多中心键5.6.3 金属烷基化合物中的多中心键5.7 等瓣类似性关系5.7.1 等瓣类似性概念5.7.2 八面体构型金属-配体碎片与有机碎片的等瓣类似性5.7.3 其他构型的金属-配体碎片与有机碎片的等瓣类似性5.7.4 各种配位的分子碎片的等瓣类似关系小结5.7.5 等瓣类似性原理的应用实例5.8 多原子分子的谱项5.8.1 电子组态与分子谱项5.8.2 荧光与磷光5.9 配位场理论5.9.1 晶体场理论(CFT)5.9.2 配位场理论(LFT)5.9.3 T-S图与电子光谱5.10 分子轨道对称性守恒原理5.10.1 前线轨道理论5.10.2 相关图理论与金属相比, 非金属的数量要少得多。
目前在元素周期表中有110多种元素,非金属元素只占20余种, 分布在p 区(除H 的位置有不同看法外)。
在p 区中,整个一列稀有气体都是非金属元素,其余非金属元素很有规律地占据了右上角区域。
非金属元素数量虽少,但成键规律、结构特征都与金属元素有所不同。
非金属单质中定域共价键占主导地位,与金属单质中金属键占主导地位形成鲜明的对照。
金属键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对于金属单质结构,几何因素起重要作用, 大多数金属单质晶体采取简单的密堆积结构。
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非金属原子以共价单键结合时,周围通常配置8-N个原子,非金属间化合物配位也如此。
结构化学第五章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多原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的分子。
在结构化学的研究中,对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本章主要介绍多原子分子的键角、电荷分布、分子极性以及它们的几何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多原子分子的键角是指由两个原子和它们之间的共价键所形成的夹角。
键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立体化学性质。
结构化学家通过分析分子的键角可以确定分子的几何结构。
一般来说,当原子间的键角接近于109.5°时,分子的几何结构为四面体形;当键角接近120°时,分子的几何结构为三角锥形;当键角接近180°时,分子的几何结构为线性形。
其次,多原子分子的电荷分布对分子的性质起着重要的影响。
分子中的原子会通过共价键共享电子,形成电子云密度的分布。
根据电负性差异,原子会对电子云产生一定程度的吸引或排斥,并形成了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分布。
根据这种电荷分布,可以判断分子的极性。
当分子的正负电荷分布不平衡时,就会形成极性分子,如水分子;而电荷分布平衡时,就会形成非极性分子,如二氧化碳分子。
另外,多原子分子的分子极性也与分子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
分子的几何结构会影响分子的偶极矩,从而决定分子的极性。
当一个分子的几何结构对称时,分子的偶极矩为零,分子为非极性分子;而当分子的几何结构不对称时,分子的偶极矩不为零,分子为极性分子。
例如,二氧化碳分子由于O=C=O的线性结构使得分子的偶极矩为零,因此二氧化碳是非极性分子;而水分子由于O-H键的角度小于180°,使得分子的偶极矩不为零,是极性分子。
在多原子分子中,还存在着共振现象。
共振是指在分子中一些共价键的原子成键和非键电子位置可以相互交换的现象。
共振的存在使得分子的键长和键能难以准确确定,同时影响分子的稳定性和反应性质。
共振的存在对于解释一些分子性质,如分子的稳定性和电子云的分布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是结构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